滕文公上5--(2)四个等级

滕文公上5--(2)四个等级

00:00
18:10
《孟子》滕文公上 ⑤-2 四个等级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我们把高标准、高要求、这件事情加以区分,我们用四个等级来做区分,等级逐渐向下降,逐渐变大。
我们先讲第一个要求的等级,叫做规定。既然叫规定,一定是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的,才称之为规定。举个例子,说一个公司规定每天早晨的八点钟上班,每天下午的五点钟下班,是不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去遵守,因为这个做起来没有那么难。但是我们举两个相反的例子,如果一个公司规定大家都不许吃饭,你看大家就做不到了。再比如说,一个公司规定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用四个小时的时间休息、吃饭、睡觉,这个规定就是违背人性的,别人就没有办法去做到,所以规定是适合绝大多数人的。
那么再往下降一级叫做提倡。它不是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做到,并且愿意去做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提倡大家去加班;我们可以提倡大家多努力去工作;我们要提倡别人去付出;我们要提倡友爱;我们要提倡爱国;我们要提倡帮助他人;随着你提倡的越高,所能做到的人就越少。比如说可以提倡薄葬,但是不能把它推广到天下当中去。我们可以提倡仁爱,但是你不能要求和规定人人都要仁爱,那个是做不到的。比如说,我们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你不能把它作为规定,因为那个绝大多数人没有办法做到。
我们再往下降一点,第三点讲建议。我们建议你要友爱他人,建议你可以学习圣贤文化,因为圣贤文化很好,对我发生了一些改变。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去了解,可以去学习,但是不能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企业的规定、制度以及要求。建议也就是可以听,可以不听。
那我们再往下来降一点,就叫做请则教。别人请问,我才会去告诉他,如果不请问,我是不会讲的。比如说在一个企业当中,有的人说,我想要工作变得更好,所以我请教领导。可不可以多教给我一些技能,可不可以把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交给我去做,可不可以让我担当更多,那么这个时候你自然是可以去教给他的。所以我们面对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要学会把它分类,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就变成了规定。少数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就变成了提倡,变成了建议。还有一些优秀的人可以去做到的,请则教,对方有请,我们才会教给他更多的事情,教给他更多的道理。
所以这里我们就看到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的区别。这里的区别没有好,或者是不好。说儒家文化比墨家文化更好吗,这个不见得。但是从孟子的这段话当中,我们却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更适合大面积去推广,因为他符合了人性。
比如说人性当中我们会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妻儿,对自己在乎的人更好一点,然后才是普及到他人。比如说你可以去追逐财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你只要让你自己的追求和获得是符合正道的,符合道德的,这个时候你可以去追寻,那么这个是适合绝大多数人去学习的。比如说,自古以来你想要功名利禄,可以,你只要取之有道;你想要去展现自己的抱负;你想要去从商;或者你想要去从政;可以,但是我们要走正确的道路。
孟子讲完了这段话以后。
徐子以告夷子。徐辟把孟子的这番话告诉给了夷之,那我们这里可以看到孟子和夷子没有见过面,都是通过徐辟的转达,互相在彼此交流了思想和不同的观点。
夷子曰:儒者之道。夷子又给了回话,但是他没有去讲墨家文化,也没有去解释自己为什么厚葬自己的父母亲。而是讲到了儒家文化,说儒家所推行所奉行的道。
古之人,若保赤子。赤子指的是很小的婴儿。儒家的道讲什么,古代的君主要爱民如子的,就像保护自己幼小的孩子一样,去爱护百姓。
此言何谓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夷子自问自答,说儒家所遵循的道,君主是若保赤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之则以为,我认为;爱无差等,这句话是在讲,爱是没有差别的;施由亲始,只不过他是从父母开始的。
那我们看夷子这句话讲什么,他在讲儒家文化。这不也是讲,爱是没有差别的吗。告诉古代的君主,若保赤子,对所有的百姓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从父母亲开始的。我们注意,若保赤子,若,好像似乎;好像保护自己的赤子一样,去保护百姓。那也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平等、无差别。那我们这里再来讲,关于爱,儒家讲的是仁爱,墨家讲的是兼爱,兼爱就是兼济,也就是没有区别,如夷子所讲,无差等的爱。但是儒家讲的仁爱是有差别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从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爱,这个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说儒家文化他是入世的法则,就是我们生活在人世间,更适合学习儒家文化。
墨家的兼爱好不好,很好,但是他需要更高的境界。只有少数人才可以做得到,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所以为什么儒家文化可以作为主流思想,每个人通过努力工作,想让自己的妻儿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让自己的父母可以安享晚年,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可以住上更好的房子。每个人通过学习仁爱,通过学习忠信,可以让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好,可以让自己的事业变得更大。这都是生活在人世间,大家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说儒家更适合绝大多数人去学习。但并不代表墨家文化不好,只是适应的人群各不相同。
那我们说从儒家文化开始学习,当你不停地让你自己的道德变得更圆满,让你自己的仁爱之心变得更多的时候,你是可以做到无差等的爱的。但是这种无差等是从有差别的爱,逐渐演变和进步的过程。所以这是儒家的爱和墨家的爱不同之处。
徐子以告孟子。徐子又把夷子这番话,告诉给了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信,是真的;其兄之子,兄长的儿子,也就是侄子。你看这里孟子举了个例子,说夷子真的以为人亲近自己的侄子,和亲近邻居家的婴儿,会是一样的吗?这句话显然在讲不一样,孟子还没有用自己的儿子去举例,如果用自己的儿子举例,难道人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邻居家的孩子,会是一样的吗?那显然不会一样,是有差别的,不是无差别的。
彼有取尔也。这句话是在讲他取了其中的一部分,什么意思?爱无差等,无差别,存不存在,存在。但是只有在一部分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举个例子,接下来讲了一件事情。
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孟子举了一种情况,说有一个婴儿在向前爬行,快要掉到井里去了,非赤子之罪也,这个不是婴儿的过错。好了,这句话在讲什么,现在有一个很小的婴儿,即使你不认识,但是你看到他快要掉到井里去了,你会毫不犹豫的出手去救他。但是这个就是因为无差别的爱吗?不是,是因为人人皆有恻隐,怜悯之心。是你看这个孩子遇到了危险,所以这个时候你呈现出来的是无差等的爱,没有任何区别。无论这个孩子是你的孩子,是你兄长家的孩子,或者是你邻居的孩子,或者是一个陌生人的孩子,你都会出手去救他。但是这个不是无差等的爱,是出自于人的这种恻隐和怜悯之心。
所以我们再回到彼有取尔已。孟子讲,夷子所讲的这种无差等的爱,只是一部分。也就是在一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做到无差等的爱,那在其他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刚才我们也讲了这样的观点,比如说在正常的情况下,不是遇到危险的情况下,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邻居的孩子,是有差别的。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对待他人的父母,也是有差别的。
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这句话很有意思,讲了一句哲理,且天之生物也,天生万物。我们看到的花朵,我们看到了江河湖海,我们看到的各种动植物,包括人,人也是高级动物,所以这个世界上天所生出来的万物。使之一本,都有一个本源,不会有两个。
而夷子二本故也,夷子却认为有两个本源。这个问题错了,那我们看什么叫做使之一本。比如说作为人,你只有一个本源,就是自己的父母。你只有一个亲生父亲,一个亲生母亲,这就叫一本。那我们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都只有一个一。所以绝不是像夷子所讲的,二本故也。
所以他会讲无差等的爱。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就很好理解,比如说不光是爱,我们对一件事情可以做到无差等吗?比如说我们可不可以同时爱上两个人,这个时候有人说可以,同时即使是爱上了两个人,你看看你爱的会没有差等吗?一定是爱的哪个多一点,哪个少一点,一定是有比重的不同的,这是道的规律。
再比如说,即使我们现在同时在做着两件事情,也是有差等的,比如说我现在在做家务,一边听着课程或者听着音乐,看似同时在做两件事情,但是根本只有一个,也就是一定是在某件事情上放的精力更多。
举个例子,可能我们听的音乐更多,我们注意了那个音乐的旋律,但是却忘了家务做到什么程度,或者是我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了我所做的家务上。那可能我忘记了刚才唱了什么,那个音乐的旋律是怎样的。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父母生了两个儿子,你觉得对两个儿子可以有无差别的,无差等的爱吗?
显然不会,一定会有哪一个儿子你更喜欢,哪一个儿子你相对的付出的精力会更多一点。所以这就是这个一,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一本,不可能做到无差等。无论是我们的爱,还是我们的精力,还是我们所做的事情,一定会有主,一个次,它都是会有差等的。
所以孟子是不认同夷子所讲的,没有差等的爱。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次,都有一个一,从这个一当中可能生出二,或者可能生出三,但是那个本源一定是只有一个。所以又讲回了对于父母的关系,父母只有一个,他是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的。
所以怎么能做到让自己的父母和对待别人的父母是无差等的,因为这件事情本来就是有差等的。听到这里的,一本,一个本源,那我们要学会去反思和思考自己的当下,看看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了哪一件事情上,你放在了哪一件事情上,那么这件事情就会有所成就。
举个例子,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我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就会更有成就。我把我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情感上,那我就可以把情感经营得更好。我要把主要的这一个精力放在了事业上,我的事业就可能做得更好。
虽然我们同时可能会做很多事情,我们会兼顾,我们会平衡,但是一定有一个一,有一个主体在,这就是道的规律。不是你想与不想,而是你自然在你的心里就会分出次和主,分出哪个是一,分出哪个是二。我们去观察看看我们的成就在哪里,再去观察我们的一在什么地方,
你就相对来讲更容易有所成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