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上5---(1)儒家与墨家

滕文公上5---(1)儒家与墨家

00:00
13:48
《孟子》滕文公上 ⑤-1 儒家与墨家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夷之是一个人名,注意前面的两个字,墨者夷之。也就是夷之是学习墨家文化的,那么整个这一句墨者这两个字放在开头,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这句话要讲墨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
我们先简单地去了解一下墨家文化。墨家文化也是出自于春秋时代,诸子百家其中的一家,称为墨家。墨家的创始人被称为墨子,他是出生在春秋的末期。那个时候墨家文化是非常兴盛的,当时有一句话,非儒即墨,也就是,不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就是学习墨家文化的。
当时的儒家和墨家是两大主流的文化,但是这两家文化却有很多的不同点。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儒家文化是讲等级制度的,是分尊卑贵贱的。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还有普通的庶人,也就是百姓。但是墨子是非常反感这种等级制度的,所以墨子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概念。是打破这些等级制度的,是没有差别,没有等级的。
再比如说儒家提倡厚葬,也就是厚葬自己的父母;厚葬天子,有天子之礼;厚葬诸侯,有诸侯之礼。你在不同的身份下,厚葬自己的父母的礼仪也各不相同。但是墨家提倡薄葬,一切从俭,上至天子、诸侯;下至百姓,都提倡薄葬。
那再比如说都提倡爱,但是这个爱也有所不同,儒家提倡的是仁爱,《中庸》讲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讲这个爱是由近到远,不停地去向外延伸和生长的。何为仁呢?先去爱自己身边的人,亲近自己身边的人,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妻,爱自己的子,然后去爱君主。去爱我们处上位的人,再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以此延伸不停地向外去扩展。
墨家讲兼爱,什么叫做兼爱,天下的世人是同等的,没有差别的。也就是爱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是没有差别的;爱百姓和君主是没有差别的;爱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出身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墨子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并不是到墨子这一代开始没落。而是在这之前就已经没落,所以墨子的一生践行的是兼爱、薄葬、节俭、人人平等,去除一切等级的划分和制度。所以墨子的一生也算是苦行,他一生他的穿着都非常简单,非常普通的布衣,草鞋。
但是儒家文化跟这点不相同,儒家文化更多是贵族在提倡,或者是学习几千年下来传承的,如果你想要去为士,想要去从政,想要有一番志向。那么这个时候,你是要通过学习儒家的文化,不停地去向上,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有的人,天生出来是世子,将来是要继承君位的;有的人,天生出来可能是卿大夫之家,所以贵族出身起点是要比更多人好得多。还有的人出生在这种大的世家,或者是出生在经商之家,地主之家,他的起点要比普通的百姓更高,所以儒家是提倡等级制度的。这两种思维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墨家和儒家文化的不同。
我们接下来再看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徐辟是孟子的弟子。夷之想要去请见孟子,所以通过了徐辟去转达。我们看学者之间的相见,通常是要请教问题的。为什么夷之想要请见孟子,说明对孟子是熟知的,是有所听闻的,或者说是尊敬的,所以想要请求去见他,交流一下各自的思想。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回复的。
孟子曰:吾固愿见。固是本来的意思。我本来是要想见他的,这个就很有意思了,我们通常听到一个人上句,你就知道他的下句要说什么。当一个人对你讲我本来是想要见你的,接下来一定会找一个理由,去推辞这件事情。同样的语句,我们在之前学习过。孟子想要见齐王的时候,齐王也讲了这样的话,我本来是想见的,但是身体偶有风寒,所以没有办法相见。我们当时也在分析齐王的心理,是因为他不想见,所以讲了这样的推辞。现在的孟子也是一样的,他并不想去见夷之,所以他讲,我本来是想要见他的。
今吾尚病。现在我有病在身,我的身体不太舒适。
病愈,我且往见。等待我病愈了以后,我主动见他,实则我们也讲了,孟子是并不想见夷之的,所以找了一个这样的理由去推辞这件事情。我们去想一想,生活当中是不是一样,如果我们很想见一个人,即使我们身体有一些不舒服,我们也会去相见,所以这里孟子并不想见他。
夷子不来。也就是夷子没有来见孟子,因为孟子拒绝相见,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
他日又求见孟子。夷之一看孟子并没有来相见,过了几日,又求见孟子。
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这个时候孟子又对徐辟讲了,现在我可以去见他了,因为之前已经推辞过一次,说自己有病在身。这一次人家又想要去求见,实在没有办法找理由再去推辞,那就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
但是话还没有讲完。
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如果我不直接说,我不直接讲这个道理,是没有办法显现的,那么今天我就把话讲清楚,讲明白。那也就是接下来,孟子要清晰地告诉徐辟,让徐辟去转达夷之,我为什么不想让夷之来相见。
吾闻夷子墨者。我听闻墨家的夷子。
墨之治丧也。这里讲到了,墨家对于丧礼的礼仪,或者说是规定,或者说是提倡,或者说是建议。
以薄为其道也。首先讲述了墨家对于丧事这件事情,以薄葬为其道。
夷子思以易天下。夷子这个人想把墨家薄葬的这种思想,推行到天下当中去,也就是让更多人可以了解这样的思想,可以变成薄葬。
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难道是认为它不对的,所以认为它不可贵吗?这句话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既然是双重否定,反过来就是肯定。这句话在讲什么呢,夷之想要把墨家的这种薄葬的思想和行为,推行到天下去。因为认为这是正确的,所以认为它可贵,并且去推广。所以反问,难道不是因为认为它是正确的,所以才认为它可贵吗?为什么要反问这样一句,因为接下来就要讲到夷子的行为了。
然而夷子葬其亲厚。注意了,但是夷子却厚葬了他的父母。这个问题就来了,既然夷子是认为墨家的薄葬这种思维和行为是好的,是正确的,并且想要把它推行到天下之中,但是夷子自己却厚葬了自己的父母亲。
则是以所贱事亲也。贱是轻视的,不好的。那这样做不是以自己轻视的,不好的,去事奉自己的父母吗?这里孟子在讲,它是相违背的。如果认为薄葬是好的,是正确的,想要把它推广到天下当中去。那么应该用薄葬的方式,去对待事奉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却选择了相反的厚葬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这不是相违背的吗?
这里我们要开始做延伸了,为什么孟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因为夷之现在所推行的思维和人性是相违背的。为什么夷之想要去厚葬自己的父母,因为那是我的父母,我想让他更好一点。既然你想让他更好一点,其他人是不是也想让自己的父母变得更好一点。所以这里孟子讲,爱本来就是有差别的,这是人性当中的部分,是没有办法去除掉的。我们来举例子,我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和对待别人的孩子,可以做到平等无差别吗?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和对待别人的父母,可以做到平等无差别吗?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对待别人的妻子,可以做到平等而无差别吗?
所以说是反人性,和人性相悖的。那我们这里说了,有的人就可以做到平等无差别。是的,但是那是少数人。我们注意这里的重点,孟子在讲夷之想把这种思想推行到天下当中去。也就是你要考虑,绝大多数人是否可以接受,并且可以做得到。我们说少数的人是可以做到平等无差别的,这是圣人的境界。但是你想让全民去做到,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违背了大众的人性。
我们举例子,比如说春秋战国那个时代的贵族,自己是卿,或者是大夫,亦或者是诸侯,亦或者是士,自己的父母双亲去世。如果你的身份,地位和条件比较好,你会去薄葬自己的父母吗?那我们用现在的道理,举例子也是一样的。如果当下我们的生活过得比较富足,你会忍心看着父母缺衣短食吗?如果我们当下过得比较富足,当我们的父母离世之时,我们不去给他办一场像样的葬礼吗?以表达我们自己的哀思,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所以说可以做到平等无差别的,是到了一定境界的人,但是想让绝大多数人去接受,并且做到,这个是没有可能的。因为它和大多数的人性是相违背的,也就是墨家的文化对人是高标准,高要求的。所以庄子也曾经讲过这样的观点,说墨子这个人,他是一个大修为者,他一生都在苦行。但是他所推广的文化和思想太过于严格,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