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法要讲记第十四讲(终)
上堂云: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道人是无事人,实无许多般心,亦无道理可说,无事散去。
师上堂说法:知道的再多,不如无欲无求,才是真正的修行。道人是无事人,没有那么多心思想着想那,求这求那。也无那么多道理可讲,讲来讲去,都是妄想知见,与真正的修行和解脱没有关系。没事大家散了吧。
这里祖师再次提醒大家修行最重要的不是多求知解,而是无欲无求,做无事人。同时,不要执迷于讲说道理。宗门是行门,道理只是顿悟,剩下的就是直用直行,出离知解。语言文字对禅宗祖师来讲,只是工具中的一种。禅宗更多的手段和方法都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各自回到自心上,各自转化内在的习气。
问:如何是世谛?师云:说葛藤作什么?本来清净,何假言说问答。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
学人问:什么是世俗谛?世俗谛是针对第一义谛而言。有的人会问,这个学人为什么不问第一义,而问世谛呢?这是学人在考禅师有没有智慧回答这样的问题,有问难的意思。我不问第一义,我就问世谛,您能告诉我什么是世谛吗?
黄檗禅师给了相应的回应。我们先看一下经典里是怎么解释世谛和第一义谛的。
《涅槃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
世尊,若尔者,则无二谛。
佛言:善男子,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
上面是经典里讲的什么是世谛和第一义谛。
在禅师这里,第一义尚不论,何况世谛。所以师云:说葛藤干什么?自性本来清净,要用即用,不用即休,随处解脱,不须要言说问答才能弄明白。
但无一切心,即是诸佛无漏智慧,亦是诸佛用心处。你只要每天行住坐卧、一切动用,心无所住,不行有为,莫住无为,言谈举址,都是无漏智,皆是解脱。
学习禅宗最忌讳心识奔波不停,不停地在意识中找实相,找答案,向别人问问题,掉到问题中。真正明白的善知识,不会一味地回答学人的问题,如果那样的话,就是相将入火坑。而是想办法直接把你从问题中拉出来,直接用见闻觉知,即得解脱。
如今末法向去,多是学禅道者,皆着一切声色。何不与我心心同虚空去,如枯木石头去,如寒灰死火去,方有少分相应。若不如是,他日尽被阎老子拷尔在。
现在是末法时代,大多数修行人都是学禅学道的“学者”,不是真修行人。这些人看见什么着什么,学什么都会当真。所学的内容不超出声色的范围,皆是以音声文字境界求佛法。为何不与我一起,放下一切所学和所求,心如虚空,如枯木石头,如寒灰死火一样,找一个地方息虑忘缘,长养圣胎,什么事都不做,只是穿衣吃饭,简单过活。这样才有少分相应。
放下一切佛法和所思所虑,任运而为,自在无拘,多么潇洒。如果不能这样去实修,整日只是鼓动心识,到处学习知解,在意识里测度佛法,将来一定会被阎王老子抓住,受苦有日在。
尔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的事?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是尔清净法身,名为阿耨菩提。
你只要离却有无的分别,于切一法心无所住,心如太阳,常在虚空,光明自然显发,不需要起任何观照,亦不需时常保持觉知,本性自然觉照,那不是省力的事吗?到这个时候,心无所依,才是本心。心无栖泊处,正是诸佛心行处。心无住处,是诸佛住处。心无所行,是诸佛行处。所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无住心,就是你的清净法身,又名无上菩提。
若不会此意,纵尔学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识自心,尽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属。如此修行,当复何益?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不去息虑忘缘,回心无为。而是心有所求,纵然学得再多的佛法,修种种禅定,得种种功夫,乃至以草为衣,以树木的果子为食,不了自心,都是邪道。将来就算有所成就,也是天魔眷属。如此修行,有何利益?
志公云:佛本是自心作,哪得向文字中求?饶尔学得三贤四果,十地满心,也只是在凡圣内坐。不见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为尔不是与么人,须要向古人建化门,广学知解。
宝志公禅师说:佛本是自心作,怎么可以向文字中去求呢?文字语言是生灭动荡有为之相,非是实相。
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心无形相,无大小,无方圆,无多少,无增减,无生灭,非有为,非无为,离心意识,超诸思议。
就算你学成三贤四果,证到十地、等觉、妙觉菩萨的境界,也只是落在凡圣有为的境界里,还是没有超出二法,还是在生灭里转。这里的三贤是指三乘所证的圣果,即声闻果,辟支佛果,菩萨果。四果是指声闻乘的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你没有看到经典里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这句话是说,就算你证得三贤十地的果位,都是无常,都是诸行。只有一切所得心息灭,悟无所得,才是究竟恒常之乐。
有为果报会增长我们的无明和业力,就像射出去的箭一样,箭的力量没有了,还会掉落下来。执着有为的结果 ,这一期报身结束了,还会把无明业力带到下一世,下一世就未必能遇到佛法,在有为习气和业力的影响下,造作更多的恶业,会感召更多不如意的业果。怎么能跟此门相比。此门一悟顿超三乘十地一切阶级,直了无生,直至佛地。只是因为你不是此门根基的人,所以如来以方便言说之法引你入化城,广学知解。其实所修所学,都是化门中事,皆非真实宝所。
志公云: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尔如今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但学无心,久久须实得。为尔力量小,不能顿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须得个入头处,自然会去。
宝志公说:不遇真正的出世明师,即便学习了大乘佛法,也学不明白。也就是说,虽然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并没有读懂大乘经典,执着于文字,不能透过文字彻见本性。学了大乘经典,却不见本性,所以叫枉服大乘法药。
所以,不逢出世明师有两层意思,一是没遇到真正明心见性的善知识,不了解经典的真实义理。二是不识自心,不能解脱的意思。黄檗禅师说:三乘学道之人,皆是此样,尽名食不消者。所谓知解不消,皆为毒药,尽向生灭中取。真如之中,都无此事。
你现在于一切时中,不管是行住坐卧,还是做任何事,只学无心,只是息妄,一法不求,一法不得,久久如是行,歇下意识攀缘诸境的习惯,入如实法,自见本性。因为你现在转识成智的力量小,遇到境界不能顿超,心还会有所住,所以教导你如实修行。但能如是实修三年、五年或十年,实实在在得个安心处,无依处,无所住处,自然就明白祖师这一门的真正意义。
为尔不能如是,须要将心学禅学道,佛法有甚么交涉?故云:如来所说,皆为化人。如将黄叶为金,止小儿啼,决定不实。若有实得,非我宗门下客,且与尔本体有甚交涉!
只是因为你不能如是做功夫,更不能久久坚持,所以才会起心动念,学禅学道,学佛学法。如是心识向外驰求,与真正的修行和解脱有什么交涉。
绝大多数修行人,因为不能按照禅宗的修行方法去实修,歇不下这念有所求、有所学、有所得的心,所以心一直在动,一直在找,一直在学知见、法理,唯独不学无求无学,唯独不能息虑忘缘。达摩祖师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黄檗禅师说:沙门果者,息虑而成,非从学得。但是学人就是歇不下久远劫来思惟、分别的习惯,所以学得再多,都不是道。
所以说:如来所说一切法,都是幻人为幻人说法。维摩诘经云: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但是,很多人还是把佛所说的法当成真的,去执取,去修证,去贪着。
如来所说之法,就像大人用黄叶骗小孩,说,这是金子,我们去买东西,让他不要哭了一样。实际上,大人手里拿的只是树叶,而不是金子。小儿不懂,看到树叶,以为是真的金子,听说要去买好吃的,就不哭了。佛法也是这样,是接引众生出离粗浅烦恼的一剂幻药,是哄众生不要痴迷世间五欲六尘的树叶,非是定法,亦非实法。众生被文字所骗,把佛法的树叶当成真的金子和宝贝了,虽然不再哭了,却执着了树叶,把经典当成真实的。最后才知道,佛法也不是真实的。连佛法也要舍掉,才能入道。
如果以为有法可得,那就不是宗门这一法的修行,而且,再怎么学,都是心外求法,与见性了无交涉。
故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若也会得此意,方知佛道魔道俱错。本来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无漏无为,无迷无悟;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一切不如心真实。
所以《金刚经》云: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知道佛道和魔道都是错的。清净本心,没有方圆、大小,亦无长短等相,属无漏法,是无为法,不属迷悟,非是修造、思议所能了达。只可默契,言下相应,动念即乖。故想拟心学取,想通过读经典,坐禅观想,证得三昧,学习知见而契本心,皆是妄想,转转不相应。
了了见于佛性的人,无一物可见,亦无能见。无佛无众生。就像三千大千恒河沙世界海中的水泡一样,虚出虚没,当处出生,当处灭尽。一切圣贤也是如此,就像电光一样,须臾之间就消失了。一切境,一切法,一切相,都是心的影像,不是实相。实相者,唯是一心,非内非外,离一切相,不可言说分别显示,只能默契和自证,证时亦不可说。
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何处欠少一毫毛?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
一切众生法身佛性,从古至今,恒常不变,与佛无二,不欠一毫。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处烦恼而不染,在涅槃而不住。既明白此意,就要真的歇下一切驰求和贪取的心,好好努力,深入实修,这一生一定要见性,大彻大悟。错过了今生,错过了当下,就错过了觉悟的机会。生命无常,活得过早晨,未必活得到晚上。大家一定要珍惜生命,努力修行,不要再把生命浪费在对梦幻泡影的追求上。
问:六祖不会经书,何得传衣为祖?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为教授师,讲得三十二本经论,云何不传衣?师云:为他有心,是有为法,所修所证,将为是也。所以五祖付六祖。六祖当时只是默契,得密授如来甚深意,所以付法与他。
问:六祖不识字,也看不懂经书,为何五祖把衣钵传给他?神秀上座是寺院的首座,五百人的教授师,讲得三藏十二部经,为何五祖不把衣钵传给神秀?
这里的三十二本经论,有三藏十二部的意思,也有很多的意思。
首座是指寺院里坐在第一排第一个位置的人,一般是除了住持之外修行和学问都比较高的人。一般的首座都可以代替住持上台讲法,故称教授师。
答:因为神秀有得衣钵的心,他的用心和禅宗这个法门的用心正好相违背,和开悟见性需要的心态相违背,和解脱相违背。
神秀所修所行,所用的心思,都是有为法,都是有修有证,有所得。把有所得的虚妄法当成了一种成就,把坐禅、观静、行善、除恶、时时勤拂拭当成祖师门下的悟道。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神秀是五百人教授师,还能讲得很多佛经,却不被五祖认可。是因为大家不明白佛法是无为法,是无功用行,是无功利心,无所得心,无心无欲,才能与此门修行和解脱相应。因为有心,所以再怎么作偈,都没办法写出悟道的偈子。悟道本身就需要无心,需要对一切都心无执着,心无所住。
神秀一心想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认可,想得到衣钵,虽然他的思想意识中也一直在否定自己不是为了衣钵,但是他的行为已经暴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意途,行为是骗不了人的。他写完偈子,非常纠结和不安,不知要不要给五祖看,这些都是有心得法的表现。所以,他没办法得禅宗的衣钵。
而六祖当时只是无心地应对,默契了实相而已。他所写的偈子是他平时修行和心得的自然流露。他并没想得到衣钵,他的心一直是无所求、无所得的状态,所以才能不假思考地写出真正悟明心地的偈子,并得到五祖的认可,将衣钵传给六祖。
有人认为六祖的偈子也没开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他自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开悟,所以才会认为六祖“本来无一物”的偈子是没开悟的。我们千万不要被那些说法所骗,错认了什么是真正的开悟。
所以禅宗这一门最讲无心而为,无造作,无强求,无所得。若有所得,即非道也。
汝不见道: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若会此意,方名出家儿,方好修行。若不信,云何明上座走来大庾岭头寻六祖,六祖便问:汝来求何事?为求衣?为求法?明上座云:不为衣来,但为法来。六祖云:汝且暂时敛念,善恶都莫思量。明乃禀语。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当与么时,还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时面目来。
你不见世尊付法迦叶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首付法偈的大意是:诸法实相本来是无法可得的。说个无法可得,还是有法。故现在付嘱无法之时,其实连个无法也没有,才是真正的传法。
如果会得此意,才叫出家人,才会修行。若不信此意,为何慧明上座追六祖追到大庾岭时,六祖问他:你来为求何事?你是为衣钵而来,还是为法而来?慧明说:我不为衣来,只为法来。
六祖云:你按我教的去做,现在就收摄心念,一切善恶诸法都不要去想。注:这里虽然是说善恶都莫思量,其实是说一切法,都不要思量。
慧明于是按照六祖所说而行。
六祖说:正不思善、不思恶的言下,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
六祖这句话,是引导慧明如实而修,进入自证圣智境界,也就是禅门的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是宗门特有的实修实证方法。所有的实修实证都是与此相应。若别有法可修,皆是有为,皆不相应。
这种不思善、不思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也被称为一物不为。也叫息虑忘缘。也叫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也叫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也叫回心便是佛。也叫牧牛。
也叫于三界不现身意。也叫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叫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也就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也叫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也叫不趣两头。也叫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也叫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莫停留。也叫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也叫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也叫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也叫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也叫转身。也叫善逝。也叫自悉檀。也叫不思议法门。也叫摧灭一切心识。也叫离心意识参。
种种说法,皆是六祖大师的这句话的注解。所有注解,都不是注解,都是实修实练。
明于言下忽然默契,便礼拜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某甲在五祖会中枉用三十年工夫,今日方省前非。六祖云:如是。到此之时,方知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在言说。
慧明依教奉行,忽然默契,心有所悟。于是礼拜六祖说:原来想要识得本来面目,须要亲证。就像喝水一样,水的冷暖只有喝的人知道,再怎么讲,都无法向他人讲明白。别人要想知道水的滋味,需要亲自尝一口。
所以,通过慧明上座的悟道因缘,我们就知道修行想要解脱,一定离开知解,亲自去行,亲自去做息缘虑的功夫。就像慧明上座一样,他按照六祖教的,当下息缘忘虑,便能默契。
如果有人说,师父,我也试了,我坐了很久,不思善,不思恶,但我还是什么都没体悟到。也不知道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是为什么呢?
你在试的过程中,心没有真正歇下来,没有真正做到不思善,不思恶。当你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你还在起念,还在找。你一直在体会,在思惟一个“本来面目”。让你不思善,不思恶,是真的要停下来,不要体会,不要去观照,也不要去觉知。就那么去做。做而不生做想,就默契了。一生默契想,就不默契了。一生不思善、不思恶想,就又隔开了。
慧明言下大悟之后,说:我在五祖会中白白的用了三十年工夫,都没有入门,都是在门外忙修瞎练,今日才知道以前错用工夫。六祖说:是的。
到这时,我们才知道祖师来中国传心这一法门,只是直指和默契,见性即能成佛,不在言说。这是真的。
岂不见阿难问迦叶云:世尊传金襴外,别传何物?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此便是祖师之标榜也,甚深!
黄檗禅师说:难道我们没听说过吗?阿难问大迦叶:世尊传你金阑袈裟外,还传了什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阿难和迦叶之间的这段问话和公案,是禅宗这一法门和祖师禅的标榜。这才是真正的禅宗。
倒却门前刹竿着。这一句话,就算问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也只能面面相觑。
百千法门,到了这里,全都毫无用处。一切功夫,到了这里,都化为乌有。三昧神通,遇此问者,皆成幼稚小儿;多闻智慧,遇此问者,只成无知。诸佛如来,被问此语,也会掉几滴眼泪。历代祖师,被问及此,也只能掉头就跑。
我此禅宗,夺饥人之食,驱耕夫之牛。跟小孩儿抢食,与老人赛跑。
这就是禅宗的“末后一句”和“千圣不传”的宗旨。
会得此句,才能于一切时,一切处,乃至临命终时,自在解脱。
明得此句,才能得法于祖师门下,传承于诸佛正宗。
会得此句,魔王波旬,真正心惊胆颤,一切鬼神无如之何。
明得此句,才是真真不思议解脱法门。
如何是“倒却门前刹竿着”?会吗?
代云:今日大年初一。
此义甚深。能会此者,骑诸佛于跨下,把须弥共行,网可盛水,火可成冰。
阿难三十年为侍者,只为多闻智慧,被佛诃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难消!
阿难三十年为佛陀的侍者,只是多闻,学了很多知见。却被佛诃斥云:汝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如果不学道,只是学知解,不能受人天供养,就连一滴水都消受不起。
阿难在佛陀般涅槃前,一直没有开悟。他曾经将开悟这件事寄希望于佛陀。《楞严经》云:惠我三昧。不知此事谁都帮不上忙,就算你是佛的亲兄弟,也一点用没有。修行悟道,就像上厕所一样,只得亲行。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与么时,无人我等相,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
问:如何得不落阶级?这里的“阶级”是指有为、方便法,也指各种途中的境界。怎样修行才不会掉到方便和有为法中?
我们看行思禅师来见六祖的一段因缘。
行思问六祖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
祖曰:汝曾作什么来?
思曰:圣谛亦不为。
祖曰:落何阶级?
思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
祖深器之,令思首众。
当行思禅师问同样的问题时,六祖的回答很巧妙,就像打太极一样,对手扔过来一个千金重的铁球,六祖没有正面回答,而轻轻一拨,既把这个问题躲开了。六祖只是问他:你曾经做过什么?对方问:如何才能不落阶级?六祖反问:你做过什么?也就是问对方,你以为的阶级、有为法、方便法,又是什么呢?你自己落过什么有为法里?这是诱骗行思禅师落入“有为”,其实就是骗他进心意识。但是行思禅师当时就已经悟道了,所以他回答说:我不再求圣谛了。六祖说:圣谛不再求了,那你求什么处?行思说:圣谛都不求了,还求什么呢?圣谛都不再为了,还有什么阶级可落。也就是说,无为法都不要了,还要什么有为法。
以上是行思和六祖之间的对话。我们看黄檗禅师的回答。
黄檗禅师说:终日吃饭,未曾咬到一粒米。终日行走,未曾踏着一片地。
黄檗禅师这两句话,并不是下转语,而是很高明地告诉对方怎么修行。我每天吃饭,都没有咬到一粒米。我每天走路,从来都没有踩到一片地。有人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没有能所,人空米空,脚空地空,所以终日吃饭,咬不到一粒米,终日行,踏不到一片地。黄檗禅师并不是这个意思。他的意思是说,终日不管做任何事,都只是做而不生做想,就是修行,就是解脱,就是宗门的用功处,就不会落入有为。
不生做想,当然吃饭的每一个当下,走路的每一个当下,都没有什么发生。所有的发生,都是生心动念,有了想法,有了住着,才有所谓发生。不生做想,一切皆空,空也没有。这不是在解释道理,而是告诉我们每天如何去修行,才能默契于实相。
可能有的人会问,这跟师父教我们的觉知是不一样的。祖师有时还说吃饭要“粒粒咬到”。是的,觉知是一种有为,是正好落入阶级。所以不同的开示,是不同根基的人说的不同的法,不可执以为定论和定法。这里问的是怎么直接契入实相和本来。所以,恰恰不能粒料咬到,步步踩到。
如何不落阶级?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禅宗如何进行实修,才能不堕有为,不进轮回。黄檗禅师的回答就是六祖说的“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样,就直接解脱了。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黄檗禅师继续说:正吃饭,正走路,正做一切时,做而没生做想,所以也没有我相,也没有人相,没有一切相。就是恁么做,做一切事都是如此用心,任何事都心无挂碍,不被境所惑,这样才是自在解脱之人。
更时时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更需要时时念念不住一切相,不认前际、今际、后际。过去没有所去,现在没有所住,未来没有所来。每天有事做事,无事安心端坐,该干什么干什么,也不用起任何修法、修道、开悟、见性的心,即是真解脱。
努力努力,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大家各自努力、再努力。此宗门之中虽有千人万人修行,但是真正默契而能得道的人,也只有三个五个。若不按照此门所讲的去实修,只是依经解义,逐文逐句,将来一定受恶业有日在。
所以古人云:今生好好用功修道,不要把修行寄希望于未来世。不然的话,谁能每生每世都愿忍受无明轮回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