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上4---(8)向善变

滕文公上4---(8)向善变

00:00
15:07

《孟子》滕文公上 ④-8 向善变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彼指的是陈良,说他是一位豪杰之士。何谓豪杰?才能和智慧突出的人。无论是才能、智慧、思想,还有他的学识,都超过了当时的北方学者。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说陈相,你们兄弟两个在陈良身边学习数十年。我们看数十年代表着什么,我们可以跟在一个人的身边学习数十年,说明我们对他的思想行为以及人品,是非常的认同的。如果不认同,又怎么在身边侍奉数十年呢?那侍奉了数十年,并且认同自己老师的学问,却可以在老师去世之后,尽弃所学,这又是什么样的行为?
所以孟子接下来讲:师死而遂倍之。老师去世以后,你们立刻就背叛了他的学问。为了说明陈相兄弟两个人的背叛,接下来孟子又举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之间的事情,来做一个对比。
昔者孔子没。曾经孔子去世之时。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孔子在去世之时,他的弟子们为孔子守丧三年,治任而归。治是整理收拾,任指的是包裹行囊,守丧三年之后,门人整理收拾自己的包裹,回到自己的家中。
入揖于子贡 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到子贡那里作揖,这些人相对着痛哭,哭到什么程度呢?泣不成声,没有办法说一句完整的话。大家对老师的眷恋和尊重,在这个时候,跟子贡彼此分开的这种不舍,所以大家相对着哭到泣不成声,然后归,各自的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家乡,或者是回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去。
子贡反,筑室于场。这里的场,指的是祭祀的地方,也就是离孔子的墓更近的地方。子贡返回来,又在祭祀孔夫子的墓地旁,建造了一个草庐。
独居三年,然后归。子贡又在这里,比别人多守了三年的丧,然后才离开。也就是子贡守了六年,其他的弟子守了三年。
这一段孟子在讲什么呢?在讲情,讲师生情。你去看看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这种师生的情分,他们有的跟在孔子身边数年,有的人数十年,他们认同自己的老师,并且在自己的老师离世之后,都是守丧三年的,而子贡更是守了六年。这种师生的情分,这种对老师的思想和行为的笃定和认同,可是再反观你们兄弟二人,跟在你们的老师陈良身边数十年,他在去世以后,你们却尽弃所学。所以,一对比就看到问题出在哪里了。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他日就是过了一段时间,另外有一天。子游、子张和子夏这三个人,都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以有若似圣人,他们说有若像圣人一样。有若也是孔子的弟子,并且在当时是非常有名望的人,在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期间,有若是代孔子授课的,也就是留在鲁国的学生,是在听友若讲课的。在孔夫子离世之后子游、子夏和子张,他们觉得有若似圣人。而且有若也是最像他的老师孔子的,所以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事情。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他们想把有若放在孔子的位置,像侍奉老师孔子一样,去侍奉有若 。
强曾子。并且想勉强曾子也这样去做,但是曾子是不同意的,而且曾子讲了一段话。
曾子曰:不可。这样做是不可以的。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这句话是在形容孔子的。江汉指的是江水和汉水,濯是洗涤,形容老师就像是被江汉之水洗涤过一样,被盛夏的阳光所暴晒过一样。
这里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这里讲的秋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盛夏。因为那个时候按照的是周历,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那个时候周历讲的秋天,大概相当于八到九月份,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夏历的六到七月份。所以这里的秋阳指我们现在的盛夏,它是被盛夏的阳光所暴晒过的。
皜皜乎不可尚已。皜皜指的是洁白明亮,不可尚已指的是无以复加,没有办法达到。我们再看孟子在讲什么,看看在曾子的心中,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那么的洁白,那么的明亮,那么的无以复加,是不可尚已的人,没有人可以比他再高。看看对老师的这种尊重,这种敬仰和子贡对老师的这种情分。
可是相比于你们兄弟二人,跟在陈良身边数十年,你们却可以尽弃所学,这又是什么样的行为?这几十年,你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呢?所以孟子的这段话,可谓直指人心,讲得也非常的直接且严厉。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鴃舌指的是鸟叫,说今天来的人,他所讲的话,就像鸟叫一样,也就是说,他说话的声音,是很奇怪的。
非先王之道。这并不是先王所讲的道理。
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你却背叛了你的老师,而跟着许行去学习。
亦异于曾子矣。看看孔子在曾子心中的地位,是那么的不可撼动,无以复加,他会坚定地遵循老师的学问去传承。而你们和曾子大不相同。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幽谷指的是黑暗的地方,乔木指的是高大的树木。我们再来看这句话,我听说从幽谷可以迁徙到高大的树木之上。这里指的是鸟,同时暗指的是人的选择,人可以从黑暗当中选择去明亮高大的树木之上。
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却没有听说过从高大明亮的乔木之上,入于黑暗的幽谷之中的。我们看和之前的那句话是呼应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前面那一句是在讲思想,而这一句是在讲行为。从黑暗的幽谷之中,迁到高大明亮的树木之上,这是行为。从高大明亮的树木,入于黑暗的幽谷之中,思维和行为上,陈相都做了。你不光从思维上去背叛了自己的老师,而且你从行为上尽弃所学,也做了这样的事情,所以无论是从思维上,还是从行为上都是不明智的。
《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鲁颂出自于《诗经》,讲的是鲁国的事情,是以鲁僖公为背景的。我们看名字鲁颂,也就是赞颂鲁国的这篇《诗经》,从后稷开始,先是赞颂了后稷,又赞颂了周公,后来又赞颂了当时的鲁国的国君鲁僖公。而这里选取了其中的一段戎狄是膺,膺指的是打击,对抗,戎狄是要去打击的。荆舒是惩,荆指的是楚国,荆楚。舒指的是舒国,舒国当时是楚国的附属国,指的是要惩罚楚国与舒国。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指的是周公那个时候都是要打击戎狄,打击楚国和舒国的,而你却要去学习。
亦为不善变矣。我们要注意善变这两个字,这里讲的意思是,你不懂得向善的方向去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反过来讲,叫变善。一个人要去改变,但是要往善的方向,往好的方向去改变。整个这一段孟子都在讲陈相,你不懂得变善,你并没有向好的方向去学习,却尽弃了自己过去所学的好的,更光明,更广博的学问和文化,而去学习了没有那么光明,如此狭隘的文化。整个这一段,不光是在讲许行的文化在当时不可行,并且也非常严厉地批评了陈相的这种行为,并且做了对比。
你看看孔子的学生们是什么样子,再看看你们是什么样子,又引用了《诗经》当中的话。周公尚且要打击蛮夷之地,打击这些没有文化不遵循周礼的人,而你们却是在学习这些文化,而放弃了自己过去的所学。所以说你不懂得善变,也就是没有变善,没有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和进步。
我们来做一个简短的总结,万事万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人每天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我们的行为,还是我们的认知,还是我们的思想,抑或是我们的心态、心情每天都在变,时时刻刻都在变。它会变的是不可控制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学会,让他向善的,向好的方向去变化,而不是让他自己肆意的变化,或者向着不好的方向和事件去变化。
如何可以向善,向好的方向变化?无非是两点,第一点多学习学习圣贤的文化,学习更光明的道理。它指引着我们的思维,向好的方向去变化,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向善的方向去发展。
那么第二点除了学习以外,就是我们课上所讲的自制力,我们要懂得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即使你学了很多光明的道理,学了很多正确的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呢?被欲望牵引着我们依然会做很多错误的事情,依然会向不好的方向去发展。
所以,第一是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什么是幽谷,知道什么是乔木。第二点就是自制力,控制自己的欲望,我们不被欲望所奴役,我们学来的道理,自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我们就会控制好自己的方向,我们向善的方向去变化,向着更好的光明的地方去变化,去成长和进步我们自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