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佛教史?丨中国佛教史丨许小亮

什么是独属于中国人的佛教史?丨中国佛教史丨许小亮

00:00
09:18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许小亮,前面我跟大家聊了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都需要学点佛学。

不过,你可能也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如今的佛学课,不管是线下课程还是线上课程,都可谓汗牛充栋。很多课程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常常不知道如何选择。

那么,我就来聊聊,我的这门佛学课会有什么样的不同。

其实,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我的这门课,会通过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理解佛教,也就是说,我将侧重“中国佛教史”。尤其是,我会把中国佛教史的发展、佛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和中国人的心智生活、政治生活结合起来讲。

因此啊,我这门课程并不会生硬地来介绍佛学的概念和思想,而是要梳理佛学概念和佛教思想在中国人的生活秩序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功能,然后再来重新解释这些佛教概念和思想。换句话说,我们不是通过佛学概念和思想去理解中国历史,而是从中国历史的变迁,去界定佛学的概念和思想。“中国”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变动和演化的共同体,而中国佛教的历史,也就是“中国”这个共同体对佛教进行塑造的历史。我要给大家讲授的中国佛教史,就是用中国人的生活秩序这个视角,去理解佛教的发展史。

所以,我的佛学课会主要有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历史—知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会带领大家准确把握佛教的基本主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佛教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发挥的作用。不过,在历史—知识维度的学习中,主线并不是佛教自身内部的知识和思想发展,而是每个时代里,那些催生佛教知识和思想演变的社会条件。

第二个维度,是社会—心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需要把佛教看成是社会病理的疗愈者。这个社会—心理的维度,所呈现的其实是个人—群体的病理脉络,也就是说,当传统中国社会中出现了“社会疾病”时,佛教往往会充当“疗愈者”的角色。而佛教史的发展,也恰恰是因应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病理发展。因此,对于佛教史的准确把握,会帮助我们把握历史中国的病理脉络。进一步说,当你理解了佛学在社会-心理层面的发展脉络,再对照当下时代的精神状况,你就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当下中国社会的病症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三个维度,是心智—秩序的维度。通过佛教史的学习,我会让大家意识到一个根本问题,也就是,佛教对于传统中国人的生活秩序,尤其是在心智秩序层面,起到了很大的塑造作用。这既体现在个人心智层面,也体现在集体心智层面:在个人心智层面,佛教的教义和宗派塑造出中国人独特的民族特性;在社会—政治的集体心智层面,佛教塑造出了中国人的政治想象空间。可以顺便一提,佛教后来丧失了自身的活力,根本原因就是对于心智—秩序维度的轻视,这点我们到后面内容中再给大家展开说明。

另外,通过这门课程,我还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佛学是塑造中国人生活秩序的重要知识力量。而且,在内在的心智生活层面,可能佛学比儒学的影响还要更大。具体的我们到后面会展开。这里我先给大家简单举个例子。比如,禅宗是在隋唐之前兴起和发展的,这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普通人也能参与到政治秩序的建构中去了。你可能会想,平民百姓参与到政治秩序的建构中,更多地是通过科举制度,与禅宗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因为,禅宗思想的本质就是:普通人,甚至是在世俗社会中看起来愚笨的人,反而更容易接近佛学知识的真理。这其实是在心智层面抬高了平民的地位。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部中国佛教史,就是一部中国人生活秩序的变迁史。而这门佛学课,是从“中国”的历史来理解佛教的演变,同样也是从佛教的视角来梳理“中国”的生成史。

本课程的内容安排

在这个课程中,我将分为六个模块共110讲来讲述中国佛教史。

在第一模块中,我会对佛学的一些常见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先帮助大家做一些知识上的准备。你一定知道,佛学的知识体系广博且庞杂,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释所有的佛学基本概念。所以,我只是挑选那些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佛教史有帮助,并且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和用到的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在对这些概念进行说明之后,我也会跟你展开聊聊什么是佛教的基本特质,我相信这是一般佛教课中所没有的。比如说,佛教的无神论特质、平等精神和世界主义的禀赋,等等。

 在第二个模块中,我会重点讲述中国佛教史的开端和发展这两个阶段。不过,我会避免陷入数人头和分时期的讲授方式,而是采用“主题式”的讲授方式。通过佛教东传的标志性事件,以及对佛教广泛传播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进行重新定位,来梳理佛教的早期发展史,我也会带你看到佛教在早期的发展历程中对于中国思想的改造。在此基础上,我会挑选一些重要的佛经,来讲授它对于中国佛教发展的影响。

作为一种宗教,佛教具有一套信仰体系,因此在第三个模块中,我会通过佛教的信仰体系来讲授佛教发展史。历史上,佛教有很多信仰体系在中国社会中流行。和基督教这样的一神教相比,佛教的信仰体系非常多元,而且不具有排他性,往往是多种信仰体系并存于各种修行实践中。所以,在这门课程里,我会对佛教中的如来信仰、弥勒信仰、阿弥陀佛信仰、观世音信仰和药师佛信仰这五大信仰体系进行说明,也会来总结这些信仰体系的基本特质。相信听完了这一模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佛教的信仰体系是最适合于世俗社会的信仰体系。

接下来在第四个模块中,我会侧重介绍佛教的僧侣体制的演化。任何一种宗教在社会中的传播都必须依赖于这个信仰的皈依者——僧侣。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在这个模块里,我会给大家介绍僧侣体制和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之间的冲突,尤其是涉及到佛教体制和儒教体制的冲突。这个模块的内容不算多,但能够给大家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去理解佛教。

到了第五个模块,内容就比较丰富了。我会围绕中国佛教发展史中的三大传统来进行讲授。这三大传统分别是:佛教的教义学传统、沉思的传统和虔信的传统。可以说,佛教恰恰是因为这三大传统的先后发展,才能把知识和思想从佛教内部逐渐扩展至整个中国社会,最终融合进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我回花去很大的篇幅来跟你讲这三大传统。并且,通过这三大传统,重新审视佛教的各个宗派的基本认知和主张,从而让你获得不一样的理解和认识。

到了第六个模块,我们就可以运用我们所学的佛学知识,去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历史问题和实践问题。比如说,如何从佛教的视角去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的三教问题?如何欣赏佛教的艺术?如何理解佛教思想中的权利思维?如此等等。我将以我们现阶段所遇到的生活问题为主,带大家把佛教史的知识与思想学以致用。

最后,需要和大家说明的是,我的佛教史课程是大观学术团队的整体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整体研究取向实际上就是施展老师在他的《枢纽》一书中所呈现的。所以,我需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佛教何以是中国的?在下一讲,我将和大家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如果你还有任何关于佛教史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提出,一起参与讨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观天下志

    许小亮老师新课上线🎉 同期由许老师带队日本学术考察「变革:坎坷的觉醒之路」开始招募啦~ 10.28-11.6,与主理学者许小亮、孟庆延,飞行嘉宾李永晶三位老师一起,来到九州、关西、四国,探寻古典多元文明的交汇栖息之地。添加“大观天下志”小助手了解详情:eidos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