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学习佛教史的意义,为何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丨中国佛教史丨许小亮

引言:学习佛教史的意义,为何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丨中国佛教史丨许小亮

00:00
09:44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许小亮,从今天起,我们将会一起开始《中国佛教史》的课程。


你可能会好奇,作为一个法学的教授,我为什么会对中国佛教史有研究,并且还要来开设一门佛教课程呢?这个过程说来也颇为奇特,特别符合佛教所说的“因缘”观。我来讲授中国佛教史,其实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我个人的原因。我从上本科时,就开始阅读我国佛学研究的先驱——欧阳竟无大师的《藏要》,后来又有朋友相赠《大正藏》,这就开启了我阅藏的奇妙旅程。而对于佛学的学习,也让我非常早地就跳脱出法学的视野,进入到历史、哲学还有宗教的领域。可以说,在很多师友看来,我可能过早地进入了一种“躺平式”的生活状态。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在说“躺平”,都在“烧香拜佛”,其实我是特别能够体会佛教和躺平式的生活姿态之间的隐秘关联的。所以,从这种个人经历出发,我想讲授的佛教史,也不只是以知识为导向的佛教史,更是想突出个人和集体生活的佛教史。


第二个是社会的原因。从上大学之后,我的学习和教书生涯基本上都集中在苏州。我个人对于佛教的研究和体悟也是非常个体化的,很少有人知道,我也很少对外提及,我是通过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结识了苏州佛教居士林的觉智法师。在和法师交流的过程中,受到他的开示,后来又在他的鼓励下,我给苏州佛教居士林的居士们开设了一门课程,专门来给居士们讲中国佛教史。而我所在的大观学术团队,对于我的这个转向也一直特别关注。所以在师友们的鼓励下,我决定在喜马拉雅这个平台上开设中国佛教史,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我眼中的佛教史,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我研究佛教史最大的一个心得,就是我认为佛教是一个面向世俗生活的宗教。中国佛教史在本质上不仅仅宗教史,更是中国人的生活史。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大家能感受到这个宗教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也能把它的很多知识和思想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代的精神境况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内卷”的时代。过度的竞争,让我们越来越紧张和焦虑,也活得越来越累。但是,活得“更累”了,却没有获得更多回报,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于是,很多人就会产生幻灭感和虚无感:我这样奋斗、这样努力,换来的只是一种“更累”、“更无效”的生活,那我的奋斗和努力最终是为了什么呢?


面对这种虚无感,很多人选择了一种简单且粗暴的方式来对抗,那就是“躺平”。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烧香拜佛,开始体验各种禅修,也就是大家说的,“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换句话说,佛教已经成为人们选择躺平生活的一个重要归宿。


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中国历史上很多士大夫都有过“据于儒,逃于禅”的生活经历。意思就是,大体上,他们都遵循儒家理想进行自我努力和奋斗,但是当这种努力和奋斗遭遇很大挫折的时候,这些士大夫就会转向佛学。这种依靠佛教来躺平的现象,我们叫它“逃禅”。当然,历史上的“逃禅”现象大多是发生在社会精英阶层中,尤其是在中年人群体中。而今天转向佛教或者说对佛学感兴趣的现象,则是发生在社会各个阶层中间,并且,学习佛教知识、践行佛教思想的,越来越多的是年轻人。


总之,在中国社会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当各个群体面临生活和精神危机的时候,佛教都会成为很多人的现实选择。因为很多人相信,佛教能够为我们高度紧张的生活提供舒缓的方案。这样来看,了解佛教和佛学,不仅仅是知识或信仰层面的问题,还是具有特别的社会意义的。


不过,很多人去上香拜佛,甚至是参加禅修等等佛教练习的时候,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佛教的基本主张,对于佛教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也不是很清楚。佛教真的能够帮我们摆脱困顿和焦虑吗?佛教能引导我们过好生活吗?学佛学到底有什么用?在这个节目里,我就从更深的维度来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学,佛教对今天的我们究竟具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要学习佛学?


在我看来,我们今天有必要学习佛学,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个层次的原因,是佛学的知识和思想,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去过一种“真正自由的生活”。刚才我说到,很多人认为学习佛学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目前的困顿和焦虑,因此佛学是一门“解脱”之学。这其实是对佛学的一种误解。佛学确实是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抽离和否定,但是佛学并不会告诉我们在抽离和否定之后,到底该如何过好我们的生活。


那么,佛学真正意义在哪里呢?我认为,就在于佛学的知识和思想本身就是一门“真正自由的知识和思想”,也就是它具有一种“自由的秉性”。这种“真正自由的知识和思想”能够指引我们摆脱目前的生活焦虑和无效竞争,在另一个不同的维度上,重新开启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寻。在这个课程中,我就会带领大家通过对中国佛教史的学习,来领略佛学的自由秉性,去过“真正自由的生活”。


我们有必要学习佛学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佛教在中国历史中长久传播和沉淀,佛学的知识和话语体系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心智生活,中国文明深深地浸染了佛学的思维和行动风格。因此,理解佛学,才能够真正理解我们中国人的心智生活,理解中国文明的思维模式。大体来说,佛学在语言、思维和行动这三个维度,都对中国人的心智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在语言的层面最为直观,佛教的很多用语,都成为了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常用词。像是我们经常说的“自作自受”,就是出自佛教的因果观,意思是自己造下的业因,由自己承担后果;像是“生老病死”,也是出自佛教中释迦牟尼的故事。其他还有很多,像是“一刹那”“醍醐灌顶”“一尘不染”“大千世界”等等。


在思维的层面,佛教也对中国人的心智产生了根本性影响。佛教是一个典型的没有神的宗教,具有强烈的世俗化趋向。这对于没有超越性信仰癖好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最为切合的宗教。换句话说,佛教知识体系的重心,就是世俗生活中的“人”,应该通过何种方式获得宁静与美好的生活。因此,它天然地与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相吻合。对于中国人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更多地集中于此世的生活。但佛教的大流行,则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更多重的世界想象。比如说,佛教的轮回思想为中国人开辟了所谓“来世”的想象。


而在行为层面,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社会。所以,大体上中国人都生活在一个极度紧张和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往往是以实用主义为取向的。但是,这也会面临一个根本的约束,那就是一旦竞争过于激烈,以至于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实用主义策略,都无法实现个体和集体的福利增长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会出现强劲的无力感。在行为模式上,就会表现出对于“无常”、“命运”和“偶然性”的迷恋。因此,中国人就会更多地表现出“认命”、“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对中国人在生活秩序中所遭遇的困境和危机,就具有了一种指引意义。所以,在今天,我们学习和了解佛学,不仅是有意义的,更是有必要的。


那么,既然要学习佛学,我们就有必要先来聊聊佛学到底应该怎么学,这门课程又会怎么来讲,下一讲我就专门来聊聊这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观天下志

    许小亮老师新课上线🎉 同期由许老师带队日本学术考察「变革:坎坷的觉醒之路」开始招募啦~ 10.28-11.6,走访九州、关西、四国,探寻古典多元文明的交汇栖息之地。添加“大观天下志”小助手了解详情:eidos6719

  • LV雍

    语速太快,和课件内容不太搭调

  • 听友321808503

    无用之学,书海漫游无用之舟

  • 听友106547877

    为什么越在遇到社会危机的时候越会“逃禅”?老师通过佛教在中国发展演化的历史来讲解这个问题令人耳目一新。“据于儒,逃于禅”似乎不仅是古代知识精英们的生活经历,也是如今中国文明中一直隐含的一条路径。如果社会风气开明,上班和上进的自我奋斗之路上有所收获的话,可能也不会选择去上香了。

    2024德哥 回复 @听友106547877: 佛教是门很高深的学问,任何一门学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不然怎么有诸子百家争鸣。 慢慢你会找到答案的。

  • 听友106547877

    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老师,如果说佛学的世界观是告诉我们世界本来就是无常、不断变化、充满偶然的,又怎么过“真正自由的生活”呢?如果说佛教只是在精神层面开启了我们对“来世”的想象,但在行为层面依然是指导我们逆来顺受的话,那么佛教如何指引我们摆脱社会既定框架和标准下的内卷和竞争,去追寻自我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