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到1944年6月份,同盟国联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英美这些家伙终于来到了欧洲战场。根据史料来看,诺曼底登陆当天,或者说D-day行动,并没有特别激烈的战斗,对德军本身的伤害也不大,但它在后世的名声却是如日中天,说一句老幼皆知,恐怕是不为过的,这里面的原因自然是宣传的需要。
迄今为止,美国人通过各种渠道,或者温情,或者壮烈,或者人性地宣传了诺曼底登陆,比如说电影《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等等,都是奥斯卡或者艾美奖拿到手软的大片。这样做的目的当然只有一个,让这场战争成为欧洲战场上关键中的关键之战,树立美国大兵作为解放者的形象。中国古话说“仁者无敌”,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时间空间上都隔着八百丈远的民心要如何获得?除了做好事,当然也要靠宣传,而且必须是巧妙的宣传,你像一个复读机一样重复自己牛掰,只会让人厌烦。而“仁义”,“解放者”这些伟岸形象一旦被全球人接受,无论对美国政府,还是老百姓,那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当然,虽然整个D-day战争规模不大,但它却保证了将近300万人横渡英吉利海峡,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战,诺曼底登陆自然有其意义所在,这一点也是事实。
一、“龙骑兵行动”和巴黎的解放
言归正传,我们说虽然6月6日登陆是成功了,但盟军统帅部设立的,当天其他的战略目标,却一个都没实现,比如说最重要的卡昂,就一直等到8月8日才拿下来,原来计划是第一天就应该占领的。不过这个也没关系,只要人在,就啥都好办,在登陆之后的两个月里,盟军不断地扩大胜利成果,先后经历了眼镜蛇行动,卡昂战役,法莱斯保卫战等等,于8月19日兵临巴黎城下。
在我们继续讲述盟军是如何解放巴黎之前,有两件在这期间发生的事情要先交代一下。
第一件事是前面说的那个被放弃了的铁砧行动,它又被盟军捡起来了,改了一个名字叫“龙骑兵行动”(Operation Dragoon),依旧按照原计划在法国南部登陆。
那为啥它又活了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就在诺曼底登陆的同一时间,意大利的罗马也在6月份被盟军拿下了,这样一来,艾森豪威尔将军和盟军指挥部都认为,这时候在法国南部登陆会很顺利;
另一个原因比较政治化,就是虽然苏联开始进攻巴尔干半岛了,但斯大林在进攻之前,却和丘吉尔信誓旦旦地保证,我们绝对不会让希腊布尔什维克化,也就是希腊还是在您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之内,至于说希腊人咋想的,不重要。丘吉尔一听,马上就同意英美法军队全都在西线登陆,不用绕个大圈子先去巴尔干和苏联抢地盘了。
“龙骑兵行动”于8月15日展开,几十万盟军在法国南部的圣特罗佩登陆,随即就向土伦和马赛方向攻击前进,进而占领了整个普罗旺斯地区,所以这场战争又称为普罗旺斯登陆。它的最大意义除了对驻守在法国的德军进行南北夹击之外,还弥补了诺曼底地区没有合适港口做后勤保障的不足,“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兵团作战,后勤的重要性我们在所有史话里都强调过。在接下来的战斗里,盟军超过30%以上的补给都是从这里上岸的。
另外一件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是有关希特勒的。我们说德国一直都有反希特勒的个人和团体,这没什么奇怪的,身居高位,无论是谁,都会有反对派,只不过当德国如日中天的时候,这些人都蛰伏起来,不吱声。可是当苏联开始大反攻,盟军诺曼底登陆成功之后,面对东西夹击,傻子都知道即将失败的时候,这些人马上重新活跃起来。
他们活跃起来要干啥?杀掉希特勒,然后和盟军谈判。
这些造反派倒也不是要背叛德国,只是越来越多的德国高层明白了一件事,德国的命运,从它在东线向苏联开战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现在即便有一两次战术的成功,那也是扭转不了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趁着现在还有一些实力,赶紧和盟军讲和。只不过看起来呢,小胡子元首希特勒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好像他也不想去明白,那就没办法了,为了德意志,只能干死他了。
简短地说,1944年7月20日,一名德国军官,在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战地指挥部“狼穴”基地内,趁着和希特勒开会之际,引爆公文包里的炸弹,试图炸死希特勒。可惜的是,后者只受了轻伤,连医院都没住,贴两个创可贴就痊愈了。然后,希特勒就开始了疯狂的报复,逮捕了7000多人,其中有4000多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这人数,相当于诺曼底登陆当天盟军的所有损失。
这件事把很多德国军官也牵扯了进去,其中就包括一战时期小毛奇的侄孙,赫尔穆特·毛奇,他被判处死刑,还有陆军元帅克鲁格,以及大名鼎鼎的隆美尔。
隆美尔在这件事里,实际上只能说是知情,并没有任何史料表明他干了什么具体的事情,倒是有资料证明他不支持对希特勒搞暗杀,因为那样会让德国大乱,他觉得把瞎指挥的元首抓起来才是一个好主意。
当然,计划失败之后,他现在就只能等元首来抓他了。
希特勒也挺够意思,他派去的人按照元首的意思,给了隆美尔两个选择,一个是在15分钟内自杀,国家就说他死于意外,然后以国葬收尾,老婆孩儿都可以享受正常的待遇;另一个是上法庭,接受审判,那样的话,大概率还是死刑,但名声、老婆、孩子也可能全跟着完犊子了。
隆美尔接受了前者,1944年10月14日,德国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自杀,死后也算是极尽哀荣,希特勒给他举办了盛大的国葬。
长期以来,隆美尔这个人在英美圈子里,都是以一个“好德国人”的形象存在,他被描述为一个在开始阶段不关心政治的杰出指挥官,一个后来认识到希特勒是大坏蛋之后敢于反抗,并且为此自杀的将领,还是一个不迫害犹太人的德国元帅等等,很自然地,他也是,而且必须是纳粹德国的受害者。凡此种种,催生出一个名词,叫“隆美尔神话”(Rommel myth)。
实际上,这些神话光环之下,此人也有另一面,那就是一些传记作家所说的,隆美尔是一个“十足的纳粹分子”“种族主义者”,一个极其爱慕虚荣的“野心家”,“政治投机者”等等,我们只能说,历史这玩意真不是个东西,它给了你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却让你从里面找出真相,这简直就是逗你玩。
就在希特勒大肆报复,清洗自己内部人员的时候,登上欧洲大陆的盟军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88万。在盟军攻克了瑟堡这个大港口之后,德国总参谋部做出了全线收缩的决定,几乎所有精锐都撤到了德法边境的齐格菲防线以西,相当于是放弃了整个法国大平原。
但就算在这种情况下,8月中旬,盟军来到巴黎城下时,还准备绕道走,不去攻击巴黎,为啥?因为解放巴黎并不是美国的目标,艾森豪威尔极力想避免的,就是和德军陷入城市的争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两支军队的表现,让英美想想就一身冷汗,胆战心惊。
况且,根据情报,这一次希特勒还下达了死守巴黎,如不行就炸毁的命令,原话是,“巴黎决不能落入敌人手中,除非变成一片废墟”,艾森豪威尔觉得,让美国人这样和德军玩命,实在不是上策,咱绕道走,等法国全境解放了,巴黎一座孤城,还需要打吗?
可英美这样想,法国的那个戴高乐将军却不这么想,他可不想当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而且,当时巴黎城内已经开始了反抗,这些在巴黎进行暴动的,虽然有他戴高乐的嫡系,但也有法国共产党的队伍,还有其他各种牛鬼蛇神,任何一派,如果当上了解放巴黎的第一人,到时候在法国政坛上说话的底气,那自然就相当足,他戴高乐必须争取当这个第一。
最重要的是,戴高乐其实早就得到了情报,驻守巴黎的只有2万德国军队,这些家伙已经和巴黎城内暴动的抵抗军们打起来了,双方居然还是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换句话说,巴黎相当于一座空城。
就这样,在戴高乐的极力劝说下,盟军派出了法国第2装甲师和美国第4步兵师两支队伍,赶往巴黎。
巴黎的德军总司令寇尔蒂茨中将在最后一刻,改变了主意,决定不遵守希特勒的命令炸毁巴黎城,而是在8月25日,率军投降,巴黎和平解放,盟军仅仅死了130人。
多年之后,寇尔蒂茨是这样说的:“在军事方面,毁灭巴黎没有任何意义,那时的希特勒全然失去了理智。”当然,这话是不是就是当时他的真实想法,我们就不知道了,我们只知道一件事,此人后来被称为“巴黎救星”,法国人民一直都用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
同样获得法国人民民心的,自然还有我们的戴高乐将军,在他的领导下,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很快就成立了,接着就对外宣称接管所有法国本土,这就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在这个时间点上,距离路易十六脑袋被砍掉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已经过去了151年。
你要是说,法国人在共和这条道路上探索了这么长时间,总算是折腾完了吧?不好意思,还没有。第四共和国因为实行的是议会制,导致扯皮不断,不干正事,内阁更换相当地频繁,大家不是在去选举的路上,就是在被选举的路上,折腾了到后来,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1958年,68岁的已经下野的戴高乐再次发力,重新出山,推翻了当时的法国政府,修改了宪法,削弱议会,增加总统权力,成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这也是持续到今天的法国政体,就是所谓的半总统制。至于说革命老区巴黎将来再折腾出什么花样,整出什么政体来,还是那句老话,咱们拭目以待。
二、南斯拉夫解放,盟军接着赢了阿登战役
就在巴黎解放的同一时间,苏联开始向巴尔干半岛挺进,它的乌克兰第2和第3方面军一共将近60万大军,扑向了南斯拉夫。
这时候的南斯拉夫,虽然早就被德国占领了,但它的境内有一只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游击队力量,这就是约瑟普·铁托(Josip Broz Tito)将军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苏联红军和这支游击队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合作和协调,只是后来发现,对方和自己一样生猛,一样能打,这才联合行动,并且在1944年10月20日,解放了贝尔格莱德。
战后的南斯拉夫,组成了由铁托领导的,联邦制的南斯拉夫共和国,这当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可是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一样的是,南斯拉夫并不是苏联的小弟,也没有加入华沙组织。这完全是因为铁托这个人,他的理想就是走独立自主的道路,这一点,和刚刚说的戴高乐那是如出一辙。
这里多说一句,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派的领导人是美国,另一派老大是苏联,但这里面却有两个异类,那就是法国和南斯拉夫。
法国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美国阵营的,可是戴高乐坚持着“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能称之为法国”,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让法国再次伟大,而不是依附别的国家。所以,他努力让法国摆脱被别人领导的局面,甚至在1966年3月,正式退出了北约。
同样,铁托也不愿意拜苏联为老大,他做得更绝,从来就没加入过所谓的社会主义阵营华沙。你都能想到,美苏两个国家的老大对这俩家伙相当地头疼,小罗斯福从第一天起,就不喜欢戴高乐,说此人要“在法国实现一人政权”。当时美国一直想让一个叫亨利·吉罗的人主导二战后的法国,奈何那个人不争气,干不过戴高乐,弄得美利坚相当地郁闷。而斯大林也对着南斯拉夫不断地骂骂咧咧,他说南斯拉夫这败家玩意虽然号称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修正主义的,不是好银。
言归正传,随着法国、南斯拉夫等国家的解放,希特勒手里的筹码是越来越少,为了挽回劣势,他亲自策划了一场反击战,这就是阿登战役,又叫突出部之役(Battle of the Bulge)。我们回首往事,四年多之前,德国的辉煌就是从阿登这片德法边境小树林开启的,而现在,小胡子元首希望能够再次书写奇迹,只是他已经没有了征服天下的野心,这次困兽之斗只不过是希望和盟军和谈时,可以讲讲条件。
但很明显,小罗斯福和丘吉尔不会给他这个机会,60万盟军在占尽各种优势的情况下,打退了德军27万军队的反扑,虽然盟军的伤亡要略微大于德军,但这个时候,别说战损比只是1.3比1,就是5比1,德国也没办法承受。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丘吉尔的请求下,斯大林于1945年1月12日,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Vistula–Oder offensive),220万红军在朱可夫和科涅夫两位元帅的率领下,横扫了波兰的大部分地区,几十万德国精锐瞬间土崩瓦解。当2月2日苏军停止进攻的时候,他们最前沿的部队,距离德国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也就是在这次进攻中,后世为人熟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红军解放,更多,更残忍的纳粹罪行被曝光。据说当时面对1万多条人类毛发编织的毛毯,7000多公斤头发,堆积如山的无主衣物,还有几千名虽然活着但形如白痴的囚犯,即便是久经沙场的红军,也有很多人忍不住落泪,人类如何能对自己的同类如此残忍?
顺便说一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事儿,现在的媒体不太宣传了,甚至更过分的是,一些人把这个功劳归于美军身上了,2020年1月,在这座集中营的解放纪念日上,德国明镜周刊,还有美国驻丹麦大使馆都发文纪念“美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虽然说后来在一些人强烈抗议下删除了,但你说这些知识分子不知道这件历史事实,那我是不信的。
三、雅尔塔分蛋糕,苏联占尽便宜
回到二战,仗打到这个份上,所有人都知道,德国的灭亡就在眼前,以前说打败德国之后如何如何还属于理想,现在再说这话,那就是实实在在的分蛋糕。而分蛋糕这种事,必须要开会。
1945年2月4日,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结束的两天之后,英、美、苏三国首脑在今天克里米亚半岛上,召开了著名的雅尔塔会议(Yalta Conference)。
首先说一下为啥“四巨头”变成了“仨老大”,中国战区的蒋老爷子为啥没来,是买不到飞机票吗?肯定不是,他没来是因为其他三个人这时候都很鄙视他。我们前面说过,丘吉尔和斯大林一直都看不上蒋介石,在过去力挺他的,只有小罗斯福总统。
可惜的是,1944年,在全球战区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的情况下,蒋委员长自己却掉了链子,从这一年的4月到12月,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八个月的豫湘桂会战中,面对小日本是连战连败,不仅自己损失了70多万兵力,还让美国人在中国的空军基地几乎损失殆尽,日本人甚至打通了从河南到湖南、广西,一直到缅甸的通路,气得小罗斯福差点没从轮椅上跳起来,去扇蒋光头同学的耳光,很自然地,这次雅尔塔会议就没叫他,分蛋糕这种事,那是弱者可以参与的吗?
顺便说一句,与国民党这时候的不称职和腐败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日军刚开始南下,共产党就制定了进军河南等日占区的策略,最后是大大小小的仗,打了10000多次,歼灭俘获了日伪军25万多人,弄得小罗斯福都下令去和这些所谓的“土八路”“有限度”接触,看看能不能取代国民党,毕竟,他要的是中国,而不是意识形态。
实际上,小罗斯福等人很快就看到了蒋光头不来开会的好处,啥好处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蒋实在拉垮,无论敌友都看不上他。
白哥公正,客观,诙谐,深刻。
枫落白衣 回复 @药渣_fo: 谢谢
今天这个日子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沙发
建议白衣先生下一个专辑写《穆斯林史话》,系统地梳理介绍阿拉伯及穆斯林历史,毕竟他们对世界的影响不小。另一个就是《日本史话》,这个近现代以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苦难的邻居,值得我们冷静客观地了解其发展历程,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的发展历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6月6日,最长的一天
打卡
板凳
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事儿,今天听先生讲才知道像先生这样尊重历史的史学家不多了
缪因子 回复 @三丫家的丫: 已经在上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