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说到美国总统小罗斯福谋划着战后的世界新秩序,他想让美国成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支力量,这种事当然不能全靠武力,政治上的纵横捭阖才是最重要的。于是,1943年10月份,由美国牵头,召集了英、苏和中华民国的外交部长们在莫斯科开了一个会,史称莫斯科会议。
一、《莫斯科宣言》问世,小罗斯福为何力推中华民国
在这个会上,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最先做的,就是用尽了各种办法,说服了英国和苏联,让他们同意了当时的中华民国也有资格和他们一起制订合约,小罗斯福为啥要指示他这么做,我们马上就会说到,先来看一下会后的声明。
四国在会后一起发表的声明叫《莫斯科宣言》(Moscow Declarations),这是一个包含了四个小宣言的总称,但主要内容就两点,第一点是按照1942年1月发表的那个《联合国家宣言》,尽早地成立一个国际组织,也就是后来的联合国;
第二点是这四个国家敦促轴心国无条件投降,并且任何一个国家也不能与轴心国单独签订和约。我们说这一条就是限制苏联的,因为苏联这时候已经开始全线反攻了,万一希特勒顶不住,怂了,把整个东欧甚至北欧都给了苏联作为条件和苏联议和,到时候斯大林这小子见利忘义,没准就答应了,那样一来,除了英美将面对德军把所有兵力调到西线,还有就是一个已经变成超级大国的苏联,你想想到时候斯大林会不会以调停的名义左右通吃?那简直是太可怕了,英美只要一想起来,就胆战心惊,所以,谁也不能单独议和,必须滴。
不过呢,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啥小罗斯福要力推中华民国的蒋介石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当时中国的地位都不如其他三国,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也都极度瞧不起中国,认为小罗斯福就是吃饱了撑的,硬生生从亚洲拉一个凑数的,好显示他倡导的联合国是国际化的。
我们说目光深远,魄力和手腕都是上乘的小罗斯福自然是有自己的考虑。对于他来说,中华民国的作用太大了,首先是在亚洲,唯一能拉着大批日军,减轻美国太平洋战场压力的,只有中国,其他国家都是一个照面就或死或降,四个字,啥也不是;
其次,对中国好,就是削弱战后英国在亚洲势力的最佳渠道。有一件小事,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过,那就是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以英国和法国为师,这一点看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也能知道一点儿。但到了二战结束,大批的知识分子们已经以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而骄傲了,这里面当然有崇拜强者的心理,但美国人在3、40年代对中国的文化输出,造成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第三,战后的日本,需要一个监督者,在当时的罗斯福看来,中国就是最好的人选,因为美国那时候依旧是欧洲优先的策略;
最后一点,谁来防止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的蔓延呢?当然最佳人选还是中国。
除了上面这些理由,从个人感情上来说,小罗斯福也倾向于让中国成为他在亚洲的代理人,因为他娘曾经在中国香港生活过一段时间,很小的时候,此人就接触了很多从中国来的新鲜玩意,也了解了很多中国的文化。
当然,你千算万算,也争不过老天爷,小罗斯福也许知道自己活不长了,但他却没办法让他的继任者好好贯彻他的思想,更没办法影响中国的蒋光头,让他好好干,别辜负了他的期望,这些对于他来说,只能是一个遗憾,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地下扼腕痛惜了。
二、德黑兰会议召开,登陆欧洲为什么选诺曼底
言归正传,熟悉政治的朋友都知道,外长会议之后,一般来说就是元首见面,可斯大林对蒋介石一百个瞧不上,就找借口说,日本和我们苏联不是战争状态,我见蒋介石这事,不大方便。
我们说这时候的斯大林,已经不是一年前的斯大林了,美英必须给他面子。就这样,丘吉尔,罗斯福和蒋介石只好先在埃及首都开罗见面开会,会议很短,只开了四天,从1943年11月22日到26日,主要讨论亚洲问题,比如如何反攻日本,战后国际局势等等。
这次会议,不仅完全确立了中国属于四强之一的地位,而且对于中国后来的一些形势,也是相当重要,史称开罗会议(Cairo Conference),感兴趣的,可以去听听我的《美国史话》,这里略过。
开罗会议结束之后,丘吉尔和罗斯福马不停蹄赶到伊朗首都德黑兰,在当地的苏联大使馆,和斯大林召开了德黑兰会议(Tehran Conference),这一天是1943年11月28日。
也就是在这次德黑兰会议上,几位大佬商量好了,1944年的5月份,盟军将在欧洲登陆,从西往东进攻德国,而苏联老大哥到时候需要配合一下,从东边也发起对德国的进攻。
斯大林那时候自信满满,私下里甚至说过,不需要英美那两个王八蛋,我们苏联自己也可以打败德国。但这货心里当然也清楚,有了英美在西线的登陆,自己的这个苏联肯定会少死不少人,即便他冷血到不在乎的程度,可战争结束之后,欧洲甚至世界的利益你能分多少,还取决于你活着的士兵数量,而不是死去的,这一点相当地重要。
所以,德黑兰会议上的斯大林表现出了满满的诚意,甚至在晚宴上公开拍小罗斯福的马屁,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机器,联合国永远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当然,这是大马屁,也是大实话,前面苏联之所以能挺住,美国的物资帮助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因素。
德黑兰会议上讨论的英美登陆欧洲行动,也是前面说的苏联巴格拉季昂行动要配合的,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诺曼底登陆(Normandy Landings),代号“霸王行动”(Operation Overlord)。
我们这里呢,先要回答一个问题,盟军既然已经在意大利登陆了,慢慢往北打就是了,为啥要着急登陆欧洲?
答案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这个意大利这块“老肠子”实在是忒不好打了。德军在意大利半岛上设置了无比坚固的防线,盟军牺牲了十几万人,也没前进几米,想想前面还有一座阿尔卑斯山,山上布满了居高临下的碉堡,英美大兵们几乎要崩溃了;
第二个盟军着急从其他地方登陆欧洲的原因就是苏联,斯大林已经开始反攻了,按照苏联人那种不怕死,上了战场就玩命的架势,很难说这仗会啥时候结束,如果一不留神,让苏联自己降服了德国,进而控制整个欧洲大陆,别说丘吉尔,小罗斯福也是万万不能接受这个结局的。
所以呢,盟军在1943年末计划第二年登陆欧洲作战,既有迅速打败希特勒的愿望,还有战后地盘划分的问题,后者的考量甚至说更大一些,因为谁都知道,希特勒失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
理解了这个概念,下面这件事就好理解了,啥事呢?那就是为啥盟军的这次登陆在网上有好几个名字,什么“大锤计划”,“霸王行动”,“龙骑兵行动”等等。
我们说一开始的时候,盟军司令部经过长时间考虑,制定了一个“大锤计划”和一个“铁砧计划”,大锤计划是在法国的北部实行登陆,为了保证登陆顺利,在法国的南边实行铁砧计划,也就是牵制性的登陆和进攻,你可以想象为南北登陆夹击,只不过以北边的大锤为主,这一锤子抡下来,要砸在南边的那个铁砧上,这两者之间,被砸成肉饼的,就是倒霉的德意志大兵们。
可丘吉尔一开始是强烈反对这两个计划的,他的意见是在巴尔干半岛那边登陆,或者沿着意大利北部向奥地利的方向行动,最终的目标也是巴尔干半岛。
丘吉尔给出的表面理由是巴尔干这里有石油,最好先占领。可是小罗斯福和斯大林都不是傻子,老丘的这点儿算计他们当然知道,如果盟军在西边登陆,那么苏联反攻的时候,将把东欧包括巴尔干的很多国家都揽入自己的怀抱,像希腊这样位置如此重要的国家,英国怎么能甘心就这么让给苏联?
但丘吉尔的这个进攻巴尔干计划,首先联军就要拿命去填,会死很多人的。意大利半岛你都没拿下来,居然还想着要沿着意大利海岸线北上,更加深入,这一听就不靠谱。小罗斯福都没等苏联反对,就先跳出来说不行,对他来说,支持英国压制苏联是对的,可前提是,美国的利益不能受损,你大英帝国现在啥鸟样自己不知道吗?去打巴尔干的主力只能是美军,到时候死了无数的美国人,你老丘想让我老罗灰溜溜地滚出白宫吗?
所以,在德黑兰会议上,小罗斯福和斯大林的主要任务就是劝丘吉尔,老弟啊,打巴尔干这事儿忒不靠谱了,你再想想?最后老丘也知道了,自己孤掌难鸣,只好同意了大锤计划,在法国北部登陆。
但丘吉尔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又坚决拒绝了铁砧计划,小罗斯福觉得把所有资源集中在北部也对,又想着维护丘吉尔的颜面,就同意了这个修改意见。就这样,本来好好的大锤加铁砧,变成了只剩下大锤,那咋整?改名吧,于是,大锤行动变成了“霸王行动”,实际上,事儿还是那个事儿,就是在法国北部登陆,踢希特勒的屁股,只不过被丘吉尔一顿搅合,变了一个名字而已。
我们今天都知道,这次登陆的地点是诺曼底。但一开始的时候,盟军却有四个地点进行选择,分别是布列塔尼、科唐坦、诺曼底和加莱海峡。
布列塔尼和科唐坦都是半岛,大家仔细一琢磨,这就是两个小意大利啊,基于前面啃“老肠子”的教训,马上就放弃了,剩下的就是加莱和诺曼底了。
加莱的优点是离英国本土近,只有50公里左右,港口的建设也好,只要登陆成功,后续战斗比较容易;诺曼底的优点是有半岛环绕,季风较小,便于登陆,并且地形也开阔,容易展开。
我们今天都知道,盟军指挥部最后的决定是诺曼底,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换位思考,从防守的角度来看,加莱看起来比其他地方都危险,德军是一定会对那里进行重点防守,诺曼底登陆相对来说,应该是轻松一些。
三、诺曼底登陆成功的几个原因
决定做完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保密,或者说欺骗了。
为了让德国人相信盟军即将在加莱登陆,英美可谓是煞费苦心,在1944年初,就制定了一个“保镖行动”(Operation Bodyguard)。不仅仅是各种虚假的消息满天飞,甚至创建了很多不存在的军队番号,比如说“美国第一集团军群”,还煞有介事地任命总司令为巴顿将军,然后让巴顿呆在加莱海峡对面,每天坐在海边抽雪茄,好像这个猛人马上就要过海一样。
这里面作用最大的,就是利用对方的间谍,把“加了密”的假消息送给德军参谋总部,其中一名代号为“嘉宝”的双面间谍,可谓是最牛掰,贡献最大的一位。
此人本来是一名德国间谍,代号“阿拉里克”(Alaric),后来又为英国人服务,变成了双面间谍。据他后来自己说,早年加入德国,是因为想加入英国当间谍没成功,英国人不要他,这才决定曲线救国,先当上德国间谍,引起英国情报部门的重视,再“改邪归正”,为盟军服务,当然,这是他自己说的,信不信大家自己判断。
“嘉宝”同志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发送了大概500多条真真假假的消息给德国,对于德国错判盟军主攻方向,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此人的牛掰之处,还在于他在盟军已经登陆诺曼底之后,还能让德国相信他接下来的情报,那就是英美随后还会在加莱继续登陆,以至于德军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元帅都被忽悠蒙了,完全拒绝了隆美尔把军队转移到诺曼底的建议。盟军都登陆诺曼底两个月了,大量德军还在加莱傻傻地等着英美的大军,就问你一句,这样成功的间谍,你服不服?而且“嘉宝”不仅在战争期间骗了德国几十万美元的活动经费,还得到了由希特勒颁发的二级铁十字勋章,以及英王乔治六世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战后这家伙还潇潇洒洒地活到了1988年,以76岁的高龄去世,妥妥的人生赢家。
言归正传,保镖行动最后是大获成功,希特勒把德国第十五集团军的15万精锐布置在加莱,同时还在挪威留下了13个师,以防备盟军。
1944年6月6日早上6点30分,盟军的先锋部队,总共176000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开始抢滩登陆诺曼底,后世称为D-day行动。
所谓D-day,就是当日的意思,这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术语,说的就是某项军事行动的第一天,而第二天就是D+1 day,之所以整得这么神秘,是为了防止直接说日期泄密。就好像咱俩商量好了,2月14日去打隔壁老王,然后天天激动地讨论着2月14号,那保不齐就被隔壁老王知道了,用D-day代替就保险一些。只不过这个军事术语今天在西方老百姓的心里,已经专指诺曼底登陆这一天了。
按照计划,诺曼底正北方向的几十公里海滩,被盟军划分成五个区域,从东到西名字依次是宝剑(Sword),朱诺(Juno),黄金(Gold),奥马哈(Omaha)和犹他(Utah),加拿大第一集团军负责进攻朱诺海滩,英国第二集团军的目标是宝剑和黄金海滩,剩下西边的犹他和奥马哈由美军第一集团军搞定。
在6点30分战斗打响之前,英美的18000多名伞兵已经开始了空降行动,他们负责占领东西两端的一些德军重要阵地,为中间大部队登陆保驾护航。虽然说这次空降还是很不完美,甚至美军第101空降师的副师长普拉特准将都直接降到石头上,摔死了,但比起西西里岛的那几次,还是要好多了,任务的完成远远超出了指挥官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的期望。
和电影上展现的不一样的是,真正的诺曼底登陆,除了奥马哈海滩,美军意外地遇到了德军精锐第9集团军的第352步兵师,战斗比较惨烈,伤亡了几千人之外,其他海滩都可以说是平推,根本就没什么激烈抵抗。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保镖行动大获成功。德军的兵力分散得很严重,盟军登陆士兵是17万多人,在英吉利海峡配合的海军也有10几万人,后面还有200万大军源源不断地赶来,而德军在诺曼底仅仅是区区的5万人。
第二点是德军的防御工事建设远未完成。希特勒很早之前提出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大西洋壁垒(Atlantic Wall),计划是建造从挪威北部到西班牙南部,长达2500多公里的防御工事,可是一来找不到那么多水泥;二来,德军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的防御理念和希特勒不一致,他认为德军根本就不用去大海旁边蹲点守候,就应该放盟军上岸,然后用装甲师全歼就得了,所以呢,元首提出的这个工程一直都是磨洋工。等到隆美尔1943年被调到西线之后,他的理念和希特勒一样,认为德军虽然勇猛,但人数太少,不能放任盟军潇洒地登陆,这才建造了一些防御工事,但无论是物资上,还是时间上,都来不及了,甚至诺曼底的很多工事,当时才完成了不到20%。
第三点是盟军有绝对的制空权,以及海上打击能力,最困难的那个奥马哈海滩,如果不是海军及时赶到,以强大的火力压制了德军的反攻,那很可能最后美军就会登陆失败,成为英国和加拿大嘲笑的对象。
诺曼底登陆十分顺利的最后一点原因就是德军指挥机构混乱,隆美尔和伦德施泰特这一对将帅不和是公开的秘密,各种决策都慢半拍,还无法有效的进行援助和补给,这一点在诺曼底登陆,也就是D-day当天还不是十分明显,但它在后续的诺曼底战役当中,几乎就是致命的。
总而言之,盟军诺曼底登陆当天可以说是非常顺利,伤亡也不大,只有1万人左右,确认死亡的,只有4000多人,这还是美、英、加拿大三个国家合起来的伤亡数字,而德军的伤亡也仅仅是几千人。
对于诺曼底登陆规模不大这事儿,我们都不用和苏德之间那种变态战争比,只要对比一下同时期美国的其他战争,就很清楚了。1943年末,美军曾经在珍珠港附近也进行了一场和日本人的夺岛之战,那个叫贝蒂奥的小岛仅仅2公里长,最宽的地方700米,美国人为此出动了35000名士兵,最后付出了大概4000多人伤亡的代价,才拿下了它,这个伤亡比例,甚至就算是绝对伤亡的人数,那也比诺曼底惨多了。
但问题是,今天几乎地球人全都知道诺曼底登陆,而不知道贝蒂奥岛登陆,你和人聊天,说起二战历史上关键的,力挽狂澜的,惊心动魄的大战争,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诺曼底登陆,这是为啥呢?为什么这场战争如此出名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啥时候可以出纸质版啊,期望尽快出纸质版
小时候看二战,看到的都是盟军互相帮助,到处开辟战场;长大了细分析才发现这背后都是利益纠葛,谁都不是天使,只不过胜者书写了历史。
13509025pek 回复 @蜗牛走直线: 这些相互算计都被宣传机器刻意隐去了,普通人看到的都是一团和气,真相是不能轻易获知的。
最近更新勤快了。
出书、出书、出书
这时候的慈父又抖起来了
还有多少集?
gogogo
讲的好
小助手播报:礼物来也!为感谢听友给节目投票支持,枫落白衣老师印制了部分枫哥专属帆布袋,拟送给截至2024年9月30日,欧洲史话月票总榜前20名,中国史话月票总榜前15名,美国史话月票总榜前10名的朋友,请上榜的朋友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并出示喜马账号截图领取礼物。
子非鱼传媒 回复 @枫落白衣: 枫落白衣帆布袋长这样,送过欧史月票总榜前20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