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道诠释《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西山道诠释《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00:00
20:47
《道德经》

-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

不离辎zī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简单解释:

风筝在天空中再怎么轻舞,也必须有拉线的手紧紧地拽着;人也一样,再怎么轻率,再怎么自私,也必须是以“道德”为根本。

世界万物再怎么蓬勃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离去,都会消失,都会重新回到他们的来处,守静归空,养精蓄锐,再厚积薄发。

因此,有“道德”的君子不管在何时何地做何事,都不离开“道德”这个厚重的根本,即使是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也因具备“厚德”而“载物”,故能安然。

“道德”是“大我”根本。不离“道德”就是不离“大我”根本,是处在[无为]境地。既然在【无为大我】中,那么只要私心不起,妄念也是正念,就可以“燕处超然”而[无不为]。

我们都小看自己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真心”是遍宇宙法界的,所有人都拥有同一个“大我心”。可惜啊,我们却都执着自私“小我心”,以至于轻视了“大我真心”,所以失去了“道德”,失去了“天下”根本。



详细解析: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这一章的关键就是【轻】与【重】、【动】与【静】的关系。



什么是“轻”?“轻”是向外轻扬,就是躁动,就是以自私“小我”为中心,妄想漫天飞,像一只无头苍蝇,不重视自己内心的修养,把“道德”根本丢在一边,天马行空,忙忙碌碌,做的都是无聊的事,最终积累的不是功德资粮,而是厚厚的罪恶。

什么是“重”?“重”是向内沉淀,就是安静,就是以大局为重,胸怀天下,无论对人、事、物、环境,都视为“命运共同体”,不敢轻意妄为。

“重”好比辽阔的大海。尽管浪花像千军万马一样浩浩荡荡,如猛兽一般凶神恶煞,但是大海始终如如不动。

“轻”好比躁动的海浪。轻狂是浪花的自由,有风就会有浪花奔腾。但是,浪花再怎么上蹿下跳,也离不开厚重的大海啊。过后再来看看那些夜郎自大,自以为是的海浪,一个个还不是老老实实地融入于大海,恢复了平静!因为,大海是浪花的母亲,“厚重”是“轻狂”的根本。

无论春天百花多么争艳,夏天树木多么盎然,秋天果子多么丰收,到了冬天,都一样归根守静,因为“宁静”是“躁动”的归宿。



这里的“轻、重”和“动、静”就是“阴、阳”两面。万事万物都处在“阴阳”两面中:

“静”是阴,“动”是阳;

“重”为阴,“轻”为阳。

因为——

“轻率”和“躁动”都是【向外动荡】,故属阳;

“厚重”和“安静”则是【往内沉淀】,故属阴。

过分的动荡,则会过早消耗精气;

过分的沉淀,则会死气沉沉。

虽然任何事物都是【阴决定阳】,“守阴”而“抱阳”才有“天地”,但是,必须“天地阴阳”配合,才能有宇宙万千世界。

所以,“阴”和“阳”必须平衡。

【太极】的核心也是“阴阳”。整个宇宙是由无限的大大小小的【太极】堆积而成的。宇宙就是一个大【太极】,万事万物都是缩小版的宇宙,都有阴阳太极。



中医的核心理论也是阴阳法则。别小看中医,中医蕴藏着宇宙真理。关于阴阳二元,就以中医治病为例来说吧!其实原理非常简单,因为病自身就是【阴阳作用】出了问题。治理疾病,就是调理【阴阳平衡】,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

一切事物的运行,都离不开【阴阳二元平衡】,这就是“道法”!

人体的大小器官都有相应的无数个【精气灵】,它们安静,稳重,看不见,都属“阴”性。这些阴性【精气灵】是有组织、有纪律,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其精准度远远超过电脑系统。而人体属“阳”性,刚好平衡。一旦某个器官阴阳失调了就会有病,就得调理阴阳。如果是西医呢,可能会很轻率地把器官切除了,那就只会使得人体的阴阳更加不平衡。所以,西医看病,是越看越病。

要懂得,人体本来就是一个宇宙,所有器官功能都在“道”上运行。身体的消化部门、泌尿部门、血液部门、骨髓部门等一切“部门”都是以整个【身体宇宙】为根本,互相牵制,互相帮助,互相平衡,绝不轻易躁动。各“部门”的内部事务,都由这个“部门”自己管理,自己协调。外面最好不要强制去干涉各“部门”的管理,千万不要动不动就去打针、吃药,特别不要长期吃保健品,搞得器官负担太重,运转不了。

强加干涉是不是“躁动”?是不是“轻”?

“阴”决定“阳”,平衡就是“道”!守阴抱阳,一旦身体的某个组织呈现“阳性”了,是不是命也差不多要休也?



这句“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轻重”、“动静”为代表的“阴阳”二元两面性质。“二元”是站在景象上论事的,也就是说,万物万法的基本构成规律是建立在【阴阳二元】上,由【阴阳二元】互相作用而成就万物万法的。就如同巨大的飞机为什么在天上飞行不会掉下来一样,完全是因为遵循了【二元平衡】的法则。

注意了:

这一章是站在【有物】的角度谈【物质】的。

“重”是[大我无为],是根本。

“轻”是[小我有为],是妄作。

从【出世间法】来讲:一切“小我”[有为]的做作,都不能离开“大我”[无为]的寂静。修行是收妄动外驰的意识心回到空寂之根本。

从【世间法】来讲:再怎么轻举,都必须要以厚德为根本。隐忍不躁,以静制动,是刚健中正的标法。做什么事,都应保持冷静,从容镇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乱。

再说“躁”就是“动”。而万物之始却是“静”,就是“空寂”,因一念躁动才有了万物的蓬勃发展。若不想被躁动牵扯纠缠,那就要以静制动。“以静止而徐清”,当内心不狂躁时,就宁静了,广阔了,心就明亮了,对周边事物就会有未曾有过的“看得清,看得明”。

一个人无论身居何处,位居何处,都要懂得自尊自重,千万不要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一旦失去了做人的根本,人就会变得妄自尊大,将自己置于孤独和失败的境地。

无边无际的天宇,因其高远而稳健;

辽阔苍茫的大地,因其厚实而凝重。

再看天上的浮云,尽管能遮天蔽日,却因浮云轻飘而转瞬即逝;虽然狂风来势汹汹,却因暴躁而不能长久。



是以——

“君子终日行�不离辎zī重。”

“辎重”是强大的后勤保障。这里指真心大我,是“大道”这个根本。

“辎”,是古代打仗的军需物资。

经文的意思是说:

明白上面的“阴阳”二元平衡法则,守阴而抱阳,那么这样的人已经是悟道的圣人君子,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都不离“道”,不离“德”;都能隐忍不躁,以静制动。

这里告诉我们:做人也好,成圣也好,只有守住【大我无为】,不再【小我执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核心,才能灵活地处理各种境界,在历缘对境中灵活地圆融圆通。这是不是“守阴抱阳”啊?这是不是【在“无为”中行“无不为”】?



所以——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啊!

超然,指必要时可以不按常规出牌。

荣观,是指一切荣耀和美好的事物。

燕处,就是指“荣观”,处在一切荣耀和美好的景象中。

这句话是说:既然已经守住“大我”处【无为】之中,那么,只要“小我”私心不起,就可以“燕处超然”,在【无为】中可以【无不为】。



所以感慨啊——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这是一句反问句,加强了语气。是感叹无智凡夫可怜啊,宁愿丢弃“天下大我”,却死死抱住“六识小我”不肯放,真的是愚蠢至极啊!

“万乘之主”,可小也可大。

小,是【七识小我心】;大,就是【八识大我心】。



关于几个“识心”,《楞严经》有具体解释:

因为有身,就有 [眼耳鼻舌身] 不断向外去执着[色声香味触],就有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俱生意识心】出来分辨,导致更深的【六识心】来分别做裁决。

这六个[识心],围绕着自私小我的利益,不断向外驰骋,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六神不安,像一匹野马,没有停歇的时候。所以,把他们叫作六个【分别妄心】。

这【六个妄心】的后台老板就是【七识小我心】。站在三维世界的角度,【七识小我心】是前面六个【识心】的主人。而每个人的【七识小我心】是共一个【八识大我心】,是遍宇宙法界啊。

所以:

真正的“万乘之主”是【八识大我心】。

而“天下”就是虚空法界,也就是【八识大我】。

“以身轻天下”,就是把【六个妄心】看得很重,看得比【大我真心】还重。

这个“身”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有“小我心”。



各位,看完了本章《道德经》的诠释,是不是心地忽然敞亮了?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道德经》只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错了!《道德经》不仅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处事,更是让我们认识宇宙,认识“道”,了解宇宙的道法规则;同时又在指引我们如何【证道】,如何【行道】。

老子是让我们认识到:万法再怎么发展也离不了那个生我,养我,又恒常不变的【真我】。

《道德经》处处在引导我们回归【真心大我】。



再来看看“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荣观”就是“辎重大我”观,已经达到“人我空”、“法我空”,进入【大我无为】的境界了,是【得道】了!

那【得道】以后要怎么【行道】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各位,当我们把“人我”、“法我”二空后,进入“宇宙大我虚空”。到这个时候,如果执着在“宇宙大我虚空”中不敢出来,那就等于进入“断灭空”,就会死气沉沉,就会很消极。

此时,要大胆破“宇宙大我虚空”,从空出妙有!

“燕处”就是“大我无为”境界。

“超然”是超出原来“无为”的样子而大所作为。

所以,【行道】就是“燕处超然”啊!

老子在这里强调:

先了悟“道”,悟后起修。达到“二空”进入“无为大我”以后,不是不动,而是要随时捡起“二空”,从空出有,来有所作为,即“无不为”。我们的“识心”只要没有小我执着,怎么做都没有错!



所有人,只要把握住“轻不离重、动不离静”,就会有足够的定力,能在境界面前如如不动而“无不为”,即使应付世间各种复杂的事务,也都绰绰有余。

“重”是“一心”,“轻”是“无量”;

“静”为“空寂”,“躁”为“万物”。

车轮再怎么滚动,都不离开车毂空心。《道德经》就是要我们回归[空无本性]!

真正的实修,是越修越没事做,越修越随便!

因为修行就是:歇!

歇妄想,歇情执,歇贪婪,歇求人天福报,歇世间一切牵挂!

《道德经》反复强调:处下!不争!希言!无事!这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

修行如此简单,无非就是【后天】回归到【先天】。



某些专家批判老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辩证法是消极的,是不彻底的,是“形而上学”的。实在可笑!这些所谓的中国学者们,居然用刚兴起的西方文化理念,来抨击中国达几千年历史的《道德经》,这是多么痛的讽刺!

那什么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一部分。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学”是执空;“形而下学”是执有。请问,《道德经》是执空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