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道诠释《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西山道诠释《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00:00
18:40
《道德经》

-第23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

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简单解释:

大自然是无作无为的,万物之间互不干涉,自然而然。

老天爷刮风,不管南风、北风,台风、微风,无论多强多弱的风,一定不会没完没了地刮个不停;

下雨也一样,不管春雨、秋雨,骤雨、暴雨,无论多猛多细的雨,一定都有个时间,不会没完没了地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是“道”的规则。老天爷都不能保证一件事情永恒不变,何况我们凡夫俗子?

所以,做任何事都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则。

无论从事什么,跟得道者在一起,渐渐地近乎于入道;跟有德者在一起,慢慢地会具有很高的德行;跟道德浅薄的人在一起呢,一定也会变成一个无道又缺德的东西。



详细解析:

“希言自然”,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少强行干涉,少条条框框,要顺其自然,自由发展,这才是合乎自然。

你看,现在的小孩命多苦啊,尽管孩子吃的是肯德基,穿的是巴拉巴拉大品牌,可是孩子的天不蓝,心不广,从小关“铁窗”,出门就坐车,腿脚早废了(liao);幼儿园时逼着睡大觉;上学以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座大山压弯了腰;眼镜一圈圈年年增多,体重却年年减少,周末加强补习班还一天不能少,好不容易盼到了放假想玩几天,不是手机就是电脑。游戏扰乱了孩子的思维,精灵附体趴满了大脑。有多少的孩子七颠八倒,喜怒无常,健康没了。



这里的“言”,并不单单指说话。

从狭义上讲:“言”,是指小说、杂志、论文、书籍、电影、电视、小品、游戏等;还有发明、发现、科技等。这些东西越多,思想越纷乱,社会越复杂,人心也就越狂躁,这完全与宁静的自然背道而驰。对照当今景象,是不是已经离道太远太远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越发达,真理越消亡。

从广义上说:“言”,是指一切干涉,一切有为做作。

这个“希”就是“稀少”的意思。

那么“希言”呢?

“希言”就是少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不干涉,不有为,简简单单,自然而然。这不就接近【无为】境界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

《道德经》看似在教我们做人,其实不是。教我们做人只是一个引子,是搭梯子,做桥梁,其目标是接引我们世间凡夫提升智慧;引导我们世间凡夫,从事例中明理,做个有德行的人,逐渐提高悟性,从中“悟道”,打开心量,再“入道”,成为一名真正的“行者”。

西山道讲,近1000多年来,各个修行界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行者!不要说这1000多年来的修行人不行道,连“入道”都没有几个,都去“同尘”了,最后把“圣光”也丢没了,直接“成尘”了。要知道,他们原本是“悟道”、“入道”的人,来世间是来提升自己的。可是,他们很多都是因为放不下【自我】,放不下世间的名闻利养,不肯走出小我。结果,能在树上飞行的锦鸡,变成笨重的土鸡了,飞不起来了。

各位,“悟道”只是第一步,悟道后,若不肯洗涤内心污垢,不肯放下小我执着,继续与世间俗人同流合污,岂不是白来一遭?

当然,其中也有这1000多年来,《道德经》被歪曲了的原因。《道德经》被篡改后,成了统治者的武器,放不出圣光,传达不了老子的智慧。一部能出世间,能成圣的《道德经》,被儒家贬成一部传授如何安邦利民的世间巧术经典了。



各位,进入【妙法堂】学习,不用担心《道德经》是否被篡改过,虽然文字被篡改了,但是无论怎么篡改,“道”是永恒不变的,“道”是篡改不了的。文字只是一个“相”而已,所谓“文以载道”,所有的“相”都是为“道”而现的,只要能通过文字“相”解出“道”之“理”,那么什么样的文字都在“道”上,安心学习就是了。

更何况,妙法堂传《道德经》是这个特殊时期的使命。因为这个时期乱象到了极点,天灾人祸前所未有,宇宙各个法界要彻底大洗牌,洗净法界污垢,肃本清源。此时,“洗牌者”借妙法堂传《道德经》真义,以【谷神大道】真理,明天下众生,寻找法界能【觉真、承真、行真】的真正修行人,入世定行。

所以,要“入世定行”,不但要【觉真】,还要【承真】、【行真】!



《道德经》之所以比《楞严经》销量大,大到无法比拟,其中原因就是因为《楞严经》几乎是天书,还带有宗教色彩,难流通;另外,《楞严经》如果没有精确度很高的传承老师点拨,那是无法做到究竟开悟的。即使开悟了,也不知道修行从何处入手。

当然,相对《道德经》来讲,《楞严经》是直达主题,在法理上更究竟,更彻底,但是,学习起来难免有点枯燥,是不是?

而《道德经》几乎每一章都是从凡夫的生活中例举很多接地气的事例,来说明做人做事的规则定律,从事例中展示“道法自然”,阐述“道法规则”,逐渐从“规则”中找到了“道”,相信了“道”。看似说教,其实是以“为人处事”的事例来“论道”、“明理”。

其实,只要还有一点灵性的人,或多或少就能够接受到“道”的信息和能量,就能看出《道德经》“化凡为圣”的高超手法。

大家都知道,世间凡夫一般都认为“我连人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做圣贤呢?你说对不对?”那好,《道德经》先从凡夫俗子如何做人,怎么做一个光亮的人开始入手,然后慢慢“引凡向道”。

所以,《道德经》例句大量的生活事例,大到治国安邦,小到老百姓的田间劳作,还有常见的自然景象,又亲切,又实际。大家在津津乐道的阅读中,逐渐明白了如何做人处事。所以,《道德经》用各种事例来搭梯子,做桥梁是十分高明的。

与《楞严经》相比,《道德经》很通俗,很活泼,引人入胜,切入人心,更能够很好地实际操作,犹如“细雨润物”,更加让世人接受,慢慢发现:

原来“道”就在我们的生活里;

原来,那一则则生动活泼的事例,不但是在引导我们如何做个光亮的人,更是在告诉我们如何行持!怎么实修。真真切切,又妙趣横生,妙不可言啊!

《道德经》确实是一部指导如何实修的宝典!



一个讲师,如果把《道德经》讲得像《楞严经》那样高深玄奥,那肯定是个失败的讲师;反过来,如果纯粹把《道德经》讲成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治国用兵安邦,那连“失败”两个字都没资格用。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飘风,就是强台风。

骤雨,是大暴雨。

孰,表疑问。

“终朝”和“终日”都是指从早到晚,从晚到早,特指长时间不间断。

这“天地”是什么?就是“自然”,就是“大道”,是自然界的【道法规则】。

狂风也好,暴雨也好,不可能从早到晚,从晚到早,没完没了地刮,没完没了地下。谁在控制老天刮风下雨啊?当然是“天地大道”,这是“自然”的规律,任何极端的自然现象都不会长久,因为自然之道是“平衡之道”。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要遵循“平衡和谐”的道法规则,所有过度的,极端的状态都不会长久存在。

老子以狂风暴雨不能持久来打比方告诫我们:

一切事物,只要执着了,都不能长久。如果执着财富,最终一无所获;如果执着享乐,最后可能会惨淡一生;如果执着权力,弄不好会被权力所害,不得善终。

做任何事都要有个度,要懂得适可而止。若一味地盲目执着,好强好胜,那灭亡的只能是自己。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不能久,就是不能永恒不变,是无常。

三维世界的一切事相都是“无常变化”的,谁也无法控制,就连“天地大道”都不能做到让三维物象永恒不变,何况是人?!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追求的一切美好事物,都不可能长久,都是“无常”的,千万不要执着,一旦执着了,就会被这个“无常”折磨得精疲力尽,甚至头破血流。只有悟道、修道,才能得到永恒的“道”,才能在“道”中永远自在快乐。



故——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这句话是省略写法,补充完整是这样的: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从事于失者,同于失。

“同”,意为契合一致,融为一体。

这是老子阐明人、事、物、理【同类相从】的道理。

一个乐于“道”的人,自然喜欢与“得道”者在一起,潜移默化,慢慢地这个人也悟道,入道,修道了,“道行”日益加深,“自性”日益圆满……这就是“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样,一个希望提升自己【道德修为】的人,喜欢与“德高望重”者在一起,慢慢地在道德修养上日益提升了;做人处事,能顾全大局,先人后己,也成了“厚德”之人。这就是“德者同于德”,“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而自私贪婪的人呢,一定喜欢与无道无德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也一样没有道德底线了,失信寡众,人人唾弃。这不就是“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吗?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宇宙法则,那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跟着乞丐会讨饭,跟着老鼠会打洞。是不是?



现在请问,我们是要“同于道”呢,还是要“同于失”啊?



◎补充:

很多停留在文字面上的学术界人士,把这一章说成是老子在告诉统治者如何统治天下。

其实,老子从头至尾就根本没有把统治者放在眼里!!因为在圣人眼里,统治者和平民百姓完全是平等的,只要没有悟道,都是凡夫众生,犹如看待用草扎成的刍狗,没有偏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