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侮wu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sui,百姓皆谓我自然。
�
简单解释:
人,对于无上的修行境界,根本意识不到她的存在;
对于其次的修行境界呢,是愿意亲近她,也愿意接受她;
而对再次的修行境界,就会有些害怕,是敬而远之;
对更次的修行境界,会讨厌它。因为这种境界的人是自欺欺人,还招摇撞骗。
无论哪个境界,不管是修行的,还是做人的,总之少说话最好。要开口说话,一定要说出令人信服的真理,不然都是污染,对别人不利,对社会不利,对世界不利,对自己更加不利。
作为世间人,当达到对名利、功德不贪求;对损失、死亡不惧畏时,那一定是潇洒自在了,他们与大自然融合了。
�
详细解析:
这一章是描写了几种修行者的境界。
先说第一种: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是什么?
有人说:这我知道,就是太上老君呗。
而权威学者却说:“太上”就是最高的统治者。
呵呵,这都是普通凡夫的见地,都是在文字面上挠痒痒。
其实,“太上”就是“无上”!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自己。可是几乎所有人都“不知有之”,不知道自己就是“太上”,不知道自己就是那个“无上也无下”,周遍法界,“与万物并作”的“此我”。
也难怪,一般凡夫怎么敢相信啊?就连修了一辈子的老修行者都不敢接受这个事实。
“太上”就是“道”。
《道德经》从头到尾都是在论“道”,都是借一切事物在说“无上道法”,说了几千年了,但是很可悲,没有几个人真正明白“道”是什么,也不相信“道”的存在,都“不知有之”啊。
“道”是“太上”也只是方便说,“道”无名,无上也无下。
“太上”呢,也可以说是得道圣人的境界。
圣者,绝不是道骨仙风,鹤发飘飘。
圣人是:内心成圣了,而外表就跟普通人一样。
知道什么是“和光同尘”吗?
是指内心“和光”,外表“同尘”。
若还不明白,就多读几遍这段话。
�
圣人就是圣人,凡夫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圣人隐在世间里,凡夫当然是“不知有之”。就像济公活佛,在众人的眼里,只是个疯子而已。
朋友,凡夫眼里的圣人都是傻子,是贱货,是出气包,是二百五。这就是“太上”境界!人们根本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故说“不知有之”啊。
接下去再来看看,老子还描写了哪几种修行的境界?
第二种——
“亲而誉之”:
第二种与得道者相比,境界次了一点的,虽然境界不及“太上”,但智慧远远超出世间学者,他们看问题不在表面上,能够渗透几分本质,让人心服口服。这种境界的修行者,人们愿意亲近他们,赞美他们。
第三——
“其次畏之”:
这与第二境界相比要差多了。人们对这种境界的修行人是敬而远之,可见,这种境界的修行人一定有其可怕之处。
那么第四呢——
“其次侮之”:
很明显,这种境界的修行人几乎没有半点修为,被人瞧不起,甚至令人厌恶。说明这类修行人一定是一群自欺欺人的货色,到处招摇撞骗,人们终究会认清他们,会轻蔑他们。
�
其实,所有的东西,一旦落到世俗人的层面之后,肯定就有高、低,贵、贱之分了。有受人尊敬,被人歌颂的;也有半真半假,半仙半鬼让人敬畏的;还有吸人精气,骗色骗财伤害人民的。
当然,这是以我们世俗人的眼光来判断的,我们凡夫俗人是永远分别不止的,任何事物都要分出个“三六九等”。
然而,在老子的眼里,一切都不在相上,是离一切相。不管你有什么地位,什么名望;不管你们怎么样的富有,如果没有大智,不明白“道”是什么,“我”是什么,那么统统都是一个级别的凡夫俗子!你今天是高官,是富翁,明天呢?可能就是屠宰场里面的一堆肉!
所以,所谓的理想抱负都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如果我们再不反省,以后的世间里,没有你是肯定的!看看当前,灾难不断升级,伤亡数量不断超标——老天在抽人哪!
�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因为“信不足”所以“不信”。
这一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为什么那么多修行人却很少有人悟道?因为“信不足焉”。
为什么“信不足”?因为市面上假冒的太多:假专家、假学者、假教授、假和尚、假道士,还有假半仙,更有假冒的经典……这叫人怎么信?
很多中华文化,假了几千年,老百姓也就默认了,比如把迷信活动当作了传统文化;把封建伦理道德,把“忠义、慈孝、礼仪”当作了真理。一切世间法颠倒啦!都在背道而驰啊!
现在,想要把真正的宇宙真理讲出来,把世间人的认知颠倒颠,真的是难上加难。
按理说,只要短短几分钟就可以让人开悟,但事实上开悟很难,真正的开悟者很稀有,为什么?因为“信不足”,故而“不信焉”。
在现实中也一样,我们嘴上说“我信任你,我十分信任你”,实际上有几个人能真正相信对方?都要防一手的。“防人之心不可无”这种概念已经刻骨铭心了。然而,就是这一防,往往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这一防,心不正了,就感召不正的境界,这叫【防什么就来什么】。
“防”就是一个不好的念头,是一个带有对抗的念头。谁也不愿意被对抗啊,既然你要对抗他人,他人必然要对抗你,这是平衡法则,是宇宙规律。
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事物都是我们自己念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包容,守信,无事,不强,那么,我们的气场一定是和谐的,是平安的。
所以,做人做事,要多看别人的优点,体谅别人的缺点;多检点自己的不足,更要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如果自己的气场很好,就一定不会感召不好的气场境界!
�
“犹兮其贵言”:
这个“贵言”是重点的重点。
什么是“贵言”?就是说,对于事物一知半解的尽量少说,要说就要说出个真理,不要拖泥带水。自古以来,言语就是害人的东西。所以《道德经》强调“贵言”。
“智者不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叽叽喳喳讲得没完没了的大多都是废话,这些废话就是“贱言”!就是没有价值的语言。这个世界不管是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无知者话多!
一切是非,一切烦恼,一切分别,一切争斗,都是因为乱嚼舌头惹出来的。
古时候,每当孩子要出远门去办事,老爷子一定会对儿子谆谆教诲:“儿啊,你出远门做事,要多看、多听,少言、寡语”。这就是古训。
“少言寡语”是不是“贵言”?
只有“贵言”,社会才会安定祥和!
只有“贵言”,人们才不会有思想污染!
只有“贵言”,我们才会少造很多的业!
现实的社会颠倒了,出书的出书,讲座的讲座,代言的代言,统统都围着一个“钱”在胡言乱语。
� 注意,这个“言”不光是指语言,还包括一切言行举止的“有为”做作。
�
“功成事遂”:
请问:社会上有几个“功成事遂”了?
注意,老子要表达的“功成事遂”,并不是我们世间凡夫所理解的“功成事遂”。因为站在“道”的层面,只要还有一点点“功利心”,还有一点点“事”要完成,那就是执着。这一执着,就是凡夫众生喽!而凡夫众生是永远不可能“功成事遂”的。
�
老子讲的“功成事遂”是什么?
就是“返璞”,是“心归空寂”,是“无事”!
注意,“璞”是“空心”,是“道心”。
什么是“功成”?
“功成”就是破迷开悟;“功成”就是舍下“名利小我”;“功成”就是心得“宇宙大我”。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小我”,怎么可能得“大我”?
世间凡夫临到死都不肯舍下,死前总有这样的感叹:“唉,要是能把什么什么事做好了,我死了也就没有遗憾了!”
所以啊,世俗人永远不可能“功成事遂”。
各位:“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为什么要“扰”呀?不“扰”不就没事了?
你把“扰”一歇,当下不就是“功成事遂”了么?!
�
“百姓皆谓我自然”:
“自然”是得道的境界,是不生不灭的自然境界。
“我自然”,是不是“我不生不灭”啊?这个“我”在此时是不是已经进入“虚空大我”了?“虚空大我”是不是“真我”?“真
我”就是“道”,就是“自然”。
所以,“我自然”就是“无上道,无上智”。
要注意:
首先,“我自然”不是老子的愿望,而是“道”的高度。
世间人的一切愿望和理想,统统都是妄想!
�
其次,“我自然”是不生不灭的自在洒脱。
而关键是:这种自在洒脱并不只是圣人的专利,也是我们的专利!我们本来就是这么生活的!
可是,我们把本有的专利给忘了,错把凉亭当家了。凉亭怎么能给我们遮风避雨啊?只有重现本我,回自性家园才能自在洒脱!
�
有一天,在垃圾场里看到一群流浪狗,有的在争抢一块烂肉;有的吃饱后在嬉闹;有的翻着肚皮晒太阳;有的摇着尾巴在讨好母狗……好一群“幸福”的狗啊!
突然我想到:在这群流浪狗里面,哪一只狗是我?哪一只狗是你?哪几只狗是我的眷属?哪几只狗是你的眷属?
�
各位,《道德经》是专门讲给老百姓听的!
老子从头到尾都是在跟我们世间俗人讲话,在指引我们世间俗人“回家”。他就像一位老爷爷,蹲下身来,耐心地告诉小孙孙:
孩子,我们本来都具足无上道,具足无上智慧;
我们本来就是圣人,每个人都具圣性、佛性!赶紧扔下世间包袱,洗一洗,跟爷爷回家去!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