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走进武汉市博物馆,过安检后,第一眼看到的将是印着长江图景的宽阔墙面。讲解员在这里召集游客,关于武汉和湖北的故事,往往也从长江开始讲起。
长江,从青藏高原出发,一路经过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湖泊,而后汇入大海。长江在中国大地上划出的6300余公里水道,有约1/6位于湖北。
长江将曲折留给了湖北,也将沃土赠予了湖北。
在这1/6的江岸上,谷深峡长,两江交汇,人们繁衍生息,衍育了长江文化中珍贵的荆楚文化,打造一片鱼米之乡,再用武昌鱼、江汉平原的大米反哺沿岸的人们。
吃喝玩乐、工作、过节,湖北人民的日常围绕长江而展开。现在,是时候倾听这些流水冲刷、岁月积淀的故事了。
9月14日,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武汉开幕。此后近两个月内,围绕长江,湖北将陆续举办学术研讨会、作品展、电影周、阅读周、文学周等10项活动。
“长江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生活文化。”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北智库文化战略研究院院长蔡武进告诉大刚观察,只有把长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可接近,才能将它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
而长江艺术季正是如此。
【1】
在李白笔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是长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也是长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还是长江。
从高原上的雪山出发,长江干流流经我国三大阶梯、五种地形区、十一个省,而后从江淮汇入大海。
自古人择水而居,融入临水而建、因水而兴。
绵延6300余公里的江岸,勾勒出一条覆盖11个省市的长江经济带。滚滚向前的江水,也意味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长江向东奔入大洋洲,将内陆的省市与大海相连。溯江而上,长江中上游的广阔大地迎来更多可能。
这是现在。沿着时间回溯,这绵长的江岸,也孕育了早期人类。
大江载舟而行。对长江这条重要的“黄金水道”,武汉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陶秀丽从航运角度阐释长江文化的重要性:
“长江作为孕育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之一,航运自古发达,航运承载着物资交易、人员流动、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等多维功能,在长江文化、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航运文化史就是一部承载和展现中华文明融汇交流、发展进化的历史。”
武汉市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主任编辑王光艳介绍,2300万年前的渐新世晚期,长江上游物质已经能够到达下游,自西向东贯通的长江水系诞生。
悠长的历史、绵长的流程,不同时间产生文化叠加,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融。
“长江文化是时空交织的文化,也是民族融合的文化。长江流域是民族聚居区,历史上百越、百蛮、百夷、百濮等民族,大多居住于此。时至今日,我国现存55个少数民族中,有34个都居住在长江流域。”
这是人文历史角度的认识。王光艳提出,还可以从人类的迁徙角度看待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也是移民文化。有史以来,长江流域一直处于人口迁移的中心地带。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历史上的九次大移民至少有五次大移民与长江流域有关。”
水润泽万物,万物有水而生生不息。如果从资源禀赋看,长江文化孕育并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长江流域多属稻作文明,长江与汉江在湖北冲积出江汉平原,长江与东海交汇形成富饶的长江三角洲。
“长江流域稻作文明与黄河流域粟作文明并肩而行,描绘了中华文明的壮阔图景,酿造了中华文化的玉液琼浆。”王光艳说。
【2】
在厚重而绵长的长江文化中,湖北与长江的联系显得紧密而又特殊。
王光艳介绍,“湖北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炎帝神农文化到荆楚历史文化,从秦汉三国文化到近现代革命文化,湖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与长江的发展紧密相连。”
湖北全域都属于长江流域的范畴,也是长江径流里程超千公里的唯一省份。湖北有8个临长江而栖的城市,恩施、宜昌位于长江上游,其余6个均位于中游。
武汉市社科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陶维兵指出,湖北整体处于长江的中游、腰部,在空间上衔接了长江上游和下游,在文化上通过汉水融通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湖北也是长江流域的治理中心。
蔡武进告诉大刚观察,长江文化可以划分为7个亚文化区:藏羌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皖文化、吴越文化。
湖北的荆楚文化恰好位于这7大文化区的中点。
在长江的滋养下,这7大亚文化区又同属稻作文明。其中,湖北是长江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蔡武进介绍,长江的稻作文明以江汉平原为重要代表。“江汉平原水土肥沃,粮食的丰富度和丰收度极高,我们称之为鱼米之乡。除了稻米,还有丰富的鱼类,比如我们所说的武昌鱼。”
因此,在长江沿岸农产品的供应上,江汉平原历来都承担着粮仓的作用。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在湖北交汇,于是有了江汉平原,也有了湖北的省会武汉和武汉的大码头文化。
《武汉社会科学》刊登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视域下的长江商业文明创新表达与研究》一文中提到:长江和汉江交汇的武汉地区是长江商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枢纽。
汉江连接南北,长江触达东西。早在西夏时期,梁洲地区的贡品就通过长江和汉江运送到了黄河流域。
据考证,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代盘龙城就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临江滨汉的港口城市。
“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描绘的正是围绕汉水打造的商道。在这条商道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连接欧亚世界的万里茶道。
“江汉平原开阔,再加上物质上的富饶,民众相对而言包容性、创新性比较强。”蔡武进认为,这对我国近现代的改革创新至关重要: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能够发生在武汉,是因为它既有开阔的空间,又有大量的码头。长江大码头文化是长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特征是人们务实肯干,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有一股蛮劲儿。所以它对我们在近现代的改革创新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时至今日,这种开阔、包容的大江情怀又体现在大国重器的布局上。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均分布在湖北。
蔡武进分析认为,这跟湖北人民与长江的交融程度有关。
“大国重器的影响下,人们就有更大的视野。在这种牵引之下,人们潜意识里对长江元素会有更多情怀,湖北跟长江的交融度其实是更高的。”
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临江而居,人江交融,也已经成为湖北人们的常态。
江汉平原的大米、武昌鱼、长江的水,一个湖北人的餐桌,至今也离不开长江。酒足饭饱后,一家老小往往还要到江边溜达一圈。
长江和汉江将武汉分成三岸,大量市民需要跨江去上班。
武汉市民傅先生现在每天从洪山区到江岸区上班,妈妈为了激励他,说起以前舅舅去上班的故事,“她说,我舅舅以前都是划船去上班的。”
划船自然是开玩笑,不过舅舅每天要坐轮渡跨江上班是事实。
几十年过去,跨江的方式早已经历了几番更迭。
2012年,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这也是全国首条跨江地铁线路。到上月,汉南长江大桥通过自然资源部会审,武汉即将建设第13条长江大桥。
现在,傅先生每天乘坐地铁8号线过江上班。这是武汉第4条穿越长江的轨道交通线路,从徐家棚站到黄浦路站,就过了长江。
融入日常生活的长江,也成为武汉市民一种对外的标识。
傅先生告诉大刚观察,现在朋友到访,玩去武昌,闲逛则到江汉路和江滩,反正总绕不开长江边。
正是在这些经年累月的日常细节中,湖北人民形成了对水,尤其是对长江的集体记忆。
在武汉,横渡长江甚至发展成了一个全民的节日。
上月8日,武汉的全民节日“渡江节”举办。
这项被称为全国公开水域唯一的、历史最悠久的群众性公开水域游泳赛事,以长江为比赛场馆,迎来了1800多名群众的参与。
在长江流域,安徽、浙江等地都举办过公开水域的游泳赛事,但目前只有湖北,会将它当作节日。
即将举办的长江艺术季也是“人民的节日”。
根据官方报道,艺术季的10项活动均安排了群众参与的环节。
例如,开幕式和“相约长江”和常州都组织了群众大合唱,“映像长江”电影周的公益电影展映环节,将下沉到湖北全省103个县。
经年累月的人江交融,将长江与湖北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蔡武进认为,这种人江交融的生活细节和节庆活动,都是对长江文化的活化利用。
他提出,通过文旅、科创或者更生活化的方式,可以让长江更加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只有活化利用,长江才更有生命力。这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回到大众,大众化是长江文化的起点,也是我们的落脚点。”蔡武进说。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