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心理疾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情感的心理生理反应
当危险迫近时,信息会从大脑皮质传入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引发恐惧反应。恐惧反应的结果是,信息会激活视丘下部一个像榛子一样大小的边缘结构。这个结构再向生理器官发出指令,肾上腺分泌大量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图2-12)。皮质醇会即时改变身体的生化过程,将人体肌肉中、肝脏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迅速分解成可以利用的燃料分子(ATP),让机体适应下一步逃跑或战斗的需要。这就是应激反应,即动物在应对危险时的心理生理反应。
因为在危急时刻机体需要迅速获得大量能量,所以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皮质醇会“饥不择食”地将人体正常的骨骼组织、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也一同进行分解,转化成机体急需的葡萄糖。
如果没有皮质醇的作用,当一只老虎向人扑过来时,这个人只能因为行动迟缓而等着被吃掉。从进化角度说,凡是不具有应激反应的动物都灭亡了。
二、脑无法分辨一个刺激是真实经验遇到的还是被想象出来的
如果用一根针猛刺你的右手示指,神经冲动会沿着手臂—脊髓—丘脑的线路激活感觉皮质中一小群神经细胞(功能柱)。这样你就在引发缩手反射的同时,体验到了疼痛。如果你现在想象一下右手示指被针刺到,你也会体验到一丝的“心悸”和隐约存在着的轻微“刺痛”。
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体验呢?原因是,大脑皮质中每一小块区域都表征着一种感觉。所有想象出来的事物都是以激活与真实面对这个事物时所激活的皮质感觉代表区为“表征”的。就是说,当你想象手指被针刺到时所激活的与真实被针刺到时所激活的是同一组神经细胞。
再比如说,现在你回忆一下初吻的感觉、第一次摸到猫的感觉、看见母亲面孔的感觉、你会体验到由这回忆所带来的一丝情感体验。为什么呢?因为当你回忆时,神经线路所激活的是面对真实情景时所激活的同一组神经细胞。例如想象初吻时,你的嘴唇会跟着微动;想象摸到猫时,你的手会有毛茸茸的感觉;想象母亲时,你的面部会有微笑动作。
通过思考和想象,我们不但在情感觉知上,而且在生理生化上,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
例如,现在你想象手指被针刺到,这时由语言表征系统的中间联络细胞就直接激活了感受手指疼痛的皮层表征区。虽然在意识监控之下抑制了缩手反射,但对于手指被刺到的各种生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例如会有略微的心悸、惊恐和手心出汗(量非
常少)。
如果是在意识较弱的情况下,这种效应就会被放大。例如,在梦境中一个人会十分惊恐地奔跑,以至身心俱疲。对于催眠状态下的人,我们通过语言暗示,仅用一根羽毛轻触皮肤,就会让他感受到强烈的刺痛。另外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想象性活动,他的生理反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表达,如果是在梦境中就会“真实发生”。因此,一个人通过语言思考时,就在脑中模拟着真实发生的情景。因为这种模拟是以激活真实情景所激活的脑皮层相应表征区神经细胞的活动为基础的,所以,对于大脑来说,仅仅通过思考就会让只有在真实情景中才能激活的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激活和表达。
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结果:脑本身是无法分辨一个刺激是真实遇到的,还是被想象出来的。
三、思考激活了本不应该激活的应激反应
对于没有语言功能的动物和原始人来说,当野兽出现时会引发恐惧反应—分泌皮质醇类激素,心跳加快、双手震颤、出汗、血糖增高等,这些反应都是有利于战斗或逃跑时机体对能量需求的。对动物来说,这种应激反应只在当下发生,对于拥有语言可以进行思考的现代人类来说,就突破了“当下的限制”,让这种应激反应随时都可以通过思考得到激活。
例如,当一位父亲向儿子讲述他遭遇老虎的恐怖经历时,他们身体中的所有情感反应都被轻度激活了。这种激活就像是当一个人向你讲述山楂是酸溜溜的味道时,你会流口水,只是所流出的口水要比真实咀嚼山楂时的量要少一些一样,在讲述恐惧故事的过程中,对恐惧的体验程度也会相应降低,不像真实面对恐惧事件那样。
就是说,当一个人在脑中想象出面对危险情景时,与应激相关的激素也都会被少量分泌。然而与真实面对野兽相比,通过想象引发出的激素分泌则是一种“空转现象”—是一种与实际需求无关的分泌事件。
他人讲的故事,只在当下发生“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当一个人脑中自己对自己讲恐惧的故事时—这时就是思考,就会让人在“当下”不断重复体验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这种在人体实际不需要的情况下,由思考产生出的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就表达为“情感的空转现象”。
由此带来了两个问题:
1.为什么脑会不断“空转”下去
对于动物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进化过程中,脑对于危险进化出了“安全胜于后悔”的机制。安全胜于后悔的意思是:对于草丛中是否有狮子,分析错误一百次也是安全的,但是只要一次错误的判断就会直接导致死亡。因此,在进化上只有那些对危险信号十分敏感的动物才会存活下来,这样存活下来的动物的脑就对有可能存在危险十分敏感。
这种机制是动物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在几千万年中,进化出的基因带给我们的。当人类拥有了语言和思考能力后,这种机制就导致脑不断通过思考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回顾过去带来的进化意义是,让一个人不断总结生存经验。展望未来就是不断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出评估,然后采取预防措施。然而,在不断回顾过去的过程中,我们就会不断体验到过去的事件带来的愤怒、抑郁和恐惧。不断展望未来就会让我们不断生活在焦虑当中。
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脑中出现的思考内容绝大多数都是与恐惧、愤怒和焦虑等情感有关的事件。为了获得最大可能性的安全,脑总是对一个事件做出多种分析,以便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同时脑也总是让人对有“恐惧”的预期事件进行考虑,即便解决了一个,马上又会出现新的。新的解决后,更新的忧虑事件立即会呈现在脑中。只有在两个需要考虑的事件间隙,人们才会感受到一丝的安逸!
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进化上的胜出机制。这种机制让人脑不断通过思考预期出现的危险,进而获得最大可能性的安全。然而这样也导致了人脑会一直“空转”地计算下去。
2.人们为什么会不断地去想象“猛虎扑面”的恐惧
一个人面对老虎时,会体验到恐惧,并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这种恐惧引发出的心身效应会在获得安全的情况下消失。如不再恐惧、肾上腺素停止分泌。当一个人通过大脑不断想象一只猛虎一次一次扑过来时,恐惧反应也会被一次一次地激活,心理生理的生化过程也会一次一次地被表达。
那么,在原始人脑中会出现一次一次猛虎扑面而来的想象吗?当然,这样的事件在原始人脑中不会总是重复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是,在现代人脑中却会重复出现,为什么?
原因是,虽然现代人几乎一生都不会遇到食肉动物对自己的攻击,但是在文明社会中,人类用来应对野兽进化出来的“情感”与现代社会中人们遇到任何社会事件引发出的情感都是同一种“情感”,激活的也都是边缘系统中的同一情感反应区和同一大脑皮质表征区,分泌出的应激激素也是一样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凡是导致恐惧的事件都会激活与遇到老虎时同样的心理事件和生理生化事件。
例如:当你与人争吵时,你的心理生理应激反应就与祖先在与野兽搏斗时体验到的情感是一样的。当明天要考试或明天要面对老板的斥责时,或者当你丢失金钱或者失恋时,你脑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就与祖先面对老虎时的心理生理反应是一样的。
因此,虽然古人和现代人都不会不断地想象“老虎扑面”而来的情境,但是由于语言和思维让人类进化出了现代文明社会。在文明社会中,人们就会不断经历文明社会存在的“恐惧、抑郁和焦虑”的事件。这样的事件会不断激活祖先面对老虎时的心理生理反应。当你不断地经历令你愤怒、恐惧、抑郁和焦虑的事件时,这就像是你不断经历“猛虎扑面”一样,而你的身体就在不断地空转地分泌着皮质醇、肾上腺素。
四、应激空转带来的伤害
首先,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为了搏斗或逃跑,机体需要及时补充能量。因为失去安全会导致灭亡,而失去免疫组织可以再修复生长。因此在危急情况下边缘系统会刺激肾上腺释放皮质醇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将它所遇到的一切人体组织分解成葡萄糖。其中就包括免疫组织和骨骼组织。因此,即时的、短期出现的免疫组织、骨骼组织被分解是无关大碍的。对于没有语言功能的原始人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恐惧事件都是当下发生的、短期出现的。
但是到了文明社会,思考让在文明社会中遇到的应激事件可以持续存在。当一个应激事件持续存在时(例如一夜忧虑),免疫细胞就会被较多地被分解,一个人的免疫细胞的活力就会下降,这样就很容易引发感染。
在免疫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功能强大的免疫细胞—“NK细胞”。NK细胞是人体的“带刀卫士”,是杀手细胞,当人体感染首次发生时,NK细胞就会率先出击—“查杀”。通常人体每天都会产生三千个癌细胞,免疫系统通过血液循环全天候监控。NK细胞对癌细胞有极强的查杀作用,一旦发现癌细胞,会立刻与其结合,5分钟内就会破坏癌细胞将其杀死,NK细胞是高效的“猎癌专家”。自然杀手细胞是抵抗外部病毒细菌侵略的第一道防线,它们对我们的情感十分敏感。我们的自我感觉越好,它们就越能发挥强大的效力。当一个人经历焦虑时,“杀手细胞”就会减弱其活性甚至停止繁殖。当一个人长期经历抑郁、恐惧事件时,则会引发骨质疏松,甚至由于免疫能力长期下降而罹患癌症。
总结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语言功能,人类也只能活在当下遇到的刺激中,不会通过回忆过去和预期未来的恐惧事件。当语言创造出了文明社会,人类的脑就在脱离外界现实环境刺激情况下,通过思考功能不断体验到“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恐惧事件”(包括抑郁、焦虑事件),这样一个人就会通过思考而不断地体验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然而,如同汽车在原地咆哮却没有实际运动就会损坏汽车一样,这种应激反应不是人类机体现实所需要的,其所引发出的心理生理效应就是一种“空转效应”。如果这种效应长期存在,就会让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例如胃溃疡、感冒、细菌感染、骨质疏松、免疫功能失调,甚至引发癌症。
第五节 如何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在自然环境中,本能情感反应系统是固定的,是由基因编码出的神经线路预设在边缘系统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否会被激活,完全由自然环境(野兽、食物和性)所决定。
在社会环境中,虽然社会规定和社会情感是由群体共同制定和达成共识的,但是一个人可以自由地编码他如何适应社会规定和对社会情感做出何种反应的认知信念,以及重新评估他的这种认知信念(神经回路系统)。
就是说,边缘系统中的本能情感反应系统是固化的、刻板的,因此对狗和猴子来说,它们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体验着不同的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他可以通过学习在大脑皮质中自由地编码最终激活本能情感的“社会情感认知模块”,进而对社会环境(道德、法律)做出适应性的反应。
1.社会情感认知模块
社会情感认知模块(社会情感解释系统)由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一切社会现象的认识和评价所决定。对于社会规定(道德和法律)来说,社会情感认知模块就是道德信念。
如果一个人能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适应社会规定的道德观,他的生活就会在积极的社会情感中度过,否则人生就会在磕磕绊绊的“苦”中度过。
2.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就是社会群体集体认同的“价值观”。
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就是对道德准则的认知理解和相信程度。例如,对于中国儒家来说,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人格的榜样是君子。对于美国人来说,基本道德准则是“诚实、坚忍和同情心”。人格榜样是绅士(侠义与英雄气概)。对于佛学来说,道德准则是“相信因果,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格榜样是菩萨(普度众生)。
3.将道德信念输入脑中
相信任何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是一个有爱心、有良心,而且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成就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位母亲都知道,一个自私自利、卑鄙无耻、冷酷无情的人,在社会中一定是被群体排斥的,是无法立足生存的。
所以,任何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后,作为“人”的属性的道德信念就通过父母、老师在学习语言时,被潜移默化地输入和编码到形成语言的大脑皮质的神经程序中了,成为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和信仰。例如,从小学课本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输入道德信念的过程。
良心是所有人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凡是违背良心的事情(例如损人利己、忘恩负义),都会在一个人内心引发不安和恐惧。
道德信念决定了什么?如何规避和治疗心理疾病?
社会情感是由道德信念在应对社会环境事件(道德法律)时产生的。因此,你体验到什么样的社会情感,关键取决于你脑中树立的适应环境变化的道德信念。不适应社会环境生活的道德信念会带给人们负面的社会情感体验,适应社会环境生活的道德信念则带给人们健康的社会情感体验。
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心理疾病的发生都可归结为道德信念的缺失和对自然界的事物没有获得正确的认知。
因此,规避心理疾病的方法,也是活在心身健康之中的关键在于: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信念。
如果说本能情感是动物生存的本能反应,社会情感则是社会文明中进化中出来的“本能反应”,只不过这种情感是“雕刻”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
如果一个人建立起了适应其社会生活环境的道德信念,他就不会经历心理疾病。本能情感是动物生存在自然界中的手段,道德信念则是保护人类生存在文明社会中的手段!
因此,树立正确健康的对道德和法律的信念信仰,获得积极的社会情感体验,既是维持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心安理得”的关键,也是治疗一个人恐惧、抑郁和焦虑等心理疾病,以及预防心理疾病发生的关键。只有建立起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信念,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本能情感空转”对心身造成的伤害。
4.树立正确的信念信仰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应其社会生活的信念和信仰。例如,对法律道德的认知和相信,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和相信,对佛学思想的认知和信奉,等等。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他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信念信仰,就会解脱生活中的烦恼,而能够很好地适应他所存在的社会生活。
5.你不是自由的
当遇到某个事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无论是什么,这时所有理性都被隔离了,大脑会不顾一切做出本能的情感反应。为什么呢?因为本能情感反应是经过几亿年进化而来的,而理性分析,只是在近一万年才出现的事物。
例如,当你遇到蛇时,会无法控制地出现恐惧;当失恋时,会无法控制地出现忧伤。当被人扇了耳光时,愤怒会瞬间占据整个大脑(图2-13)。
人类的本能情感如此,对于后天建立起来的社会情感来说,我们是否是自由的呢?
前几天看到一段视频,一只小狗竟然用四肢爬着像乌龟那样走路。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只“狗龟”呢?原因是在小狗的面前,正有一只乌龟在往前爬着。当然爬着走路不是小狗的本能,它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同样道理,当一个人出生后,大脑皮质没有任何社会情感的神经线路连接,都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道德信仰一旦被建立,就如同本能情感一样,它就会按照已经被预设在脑内道德信仰的神经线路连接做出反应—程序化。因此,一个人所体验到的社会情感事件也是被固定的,只是这样的固定算法是在先前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
因此,现在无论你感到自己是多么自由地在思考,实际上每时每刻你所体验到的任何情感,既包括本能情感,也包括社会情感,都是脑内神经计算带给你的计算结果。当你主动思考一个事情时,不是你去计算了神经程序,而是你被神经程序“计算”了。
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自由?
答案是:除了有意识构建自己的大脑皮质中对道德法律的信念信仰以外,我们不是自由的。所有的社会情感体验都是由之前的输入所决定。你认为你可以有意识地去控制情感,那只是一种错觉。即便是你真的达到了控制效果,那也是你已经建立起来了新的算法,对某一社会刺激不再做出反应的神经线路连接的结果,而不是真的去控制了。
因此,在本能情感上和在已经形成的道德信念上,无论如何你也跳不出神经线路预设连接带给你的情感体验,你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有意识地修复和重建神经线路的算法连接。方法是:当你理解了心理现象的本质,理解了你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本能情感和社会情感的反应时,那么,你就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在内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信念和信仰,这样你就能在社会生活中规避、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只有这样,你才尽可能在一生中,都生活在心身健康的状态中。而这是真正的自由所在!
以上所有论述,只为了给出下面这句话:在读本篇文章之前,你不是自由的。在读过本篇文章之后,有意识地重建道德信念后,你才是自由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