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治理国家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们都知道“东方兵学鼻祖”、被称为“兵圣”的孙子——孙武,他写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其中第五篇是《兵势篇》,用兵打仗怎样才能取得胜利?就要把握两个字“奇”和“正”:“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什么意思?整个部队与敌人对抗而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在于运用“奇正”的变化。孙子提出一个著名命题:“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什么是“以正合”?就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堂堂正正地摆开阵势,正面抵抗对方,不露破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什么是“以奇胜”?就是用奇兵去出奇制胜,用灵活地变换战术取得胜利。这里的“正”是指用兵的常法,常法为正,反映着战争的一般规律、作战的一般原则;“奇”是指用兵的变法,变法为奇,反映着战争指导的特殊规律、特殊战法。“正”正确地使用兵力,“奇”是灵活地变换战术。具体地说,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正面、明面进攻为正;迂回侧击、突然袭击为奇。
孙子提出“以正合,以奇胜”,老子提出:“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两者有什么关系呢?请看《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先看开头三句:“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思是用正常之道治国,用奇异方法用兵,用无为原则统治天下。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甲本是:“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之邦”的“之”通“治”,“邦”就是国。因为楚简本是战国时期的,马王堆帛书甲本也是汉代之前的,所以不用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马王堆帛书乙本是“以正之国”,把“邦”改为“国”了,说明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写的,需要避讳了。这三个版本的意思完全相同。“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正”和“奇”是一对反义词,正常之道与奇异之法,要配合使用。治国要用正法,用兵作战要用奇法。刚才讲了《孙子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用兵作战就在于“善出奇者”,“出奇制胜”。要取得胜利,关键是要出奇兵,要从侧面出兵,出怪招,要灵活变换战术,一下把对方打败了。所以老子说要“以奇用兵”。那么这一思想是老子还是孙子首先提出来的呢?老子和孙子有没有关系呢?从历史文献上看,两人没有什么关系,虽然都是春秋时期人,但老子是楚国人,孙子是齐国人,两人也没有交集。从出生时间上看,老子比孙子要早。所以很可能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影响了孙子的兵法思想。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用奇招,要“以正治国”,要用正道,用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就是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的方法。“以无事取天下”,用清静无为的正道治理国家。“无事”就是无为、无所用事,“取天下”不仅指取得天下,还指治理天下。为什么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因为治国是建设,用兵是破坏;建设是正向的,所以要守正;破坏是反向的,所以要出奇。两者千万不能颠倒。如果颠倒过来——以奇治国,以正用兵,那么国家就会混乱,作战就会失败。
老子是怎么发现这一规律的呢?老子自己说出了答案:“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是根据以下事实:天下禁忌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人民越多用利器,国家就越混乱;人民的技巧越多,奇怪的事情就越兴起;法令越严明,盗贼就越多出现。(郭店楚简本是:“吾何以知其然也?天(下)多忌讳,而民弥畔;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这四句话中的每一句都有“弥”字或者“滋”字,“弥”和“滋”都是“越”的意思。这四句意思是“越……越……”,构成一个排比句。这四句回答了为什么要用正道、用无为治理天下的原因。第一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天下的人忌讳越多,人民就越贫困,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越多,禁忌越多,这也不许百姓做,那也不许百姓做,那么老百姓就会越来越贫困。第二句:“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民越是多用锋利武器,这个国家就越混乱。如果没有利器,人民的冲突最多只是动动手脚;一旦有利器人民就会利用利器把小冲突演变成大冲突,国家就陷入混乱。第三句:“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人民机巧越多,奇怪的东西就越兴起,这个“奇物”不仅指奇怪的东西,而且指邪恶的事情,因为人的心机太多,邪念就多,邪恶事情就不断发生了。第四句:“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律越严明,盗贼就越多。越是人为妄为,天下就越乱。这四句中的“忌讳”“利器”“伎巧”“法令”都是人为的、后天的,都违背了“无为而治”,所以才导致了人民贫困、国家混乱、邪恶怪事、强盗贼寇的出现。
最后老子从正面论证了无为而治带来的好处:“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圣人说:我无为了,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静了,人民就自然端正;我无事了,人民就自然富裕;我没有欲望了,人民就自然纯朴。(郭店楚简本是:“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圣人”是指得道的统治者,这四句中“我无为”、“我好静”、“我无事”、“我无欲”中的“我”都是指统治者,“无为”、“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而治的意思,其中“无为”是总的治国原则,“好静”、“无事”、“无欲”是“无为”的具体体现。统治者按照“无为”治理国家,那么人民就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四个“自”既有自己的意思,更有自然而然的意思。统治者无为而治、人民自化自正,是老子的核心思想。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总结老子的思想就是“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西汉初年,因为多年战乱导致田地荒芜、百姓饥荒,汉高祖刘邦以及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尊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免田租税赋,让人民休养生息。对周边敌对国家不轻易出兵,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汉文帝本人生活也十分节俭,不增添衣服、车马,不使用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文景时期,君主清静不扰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被统治者第一次实践的结果。
那么如果不按照无为而治来治国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请听下一讲。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