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治国养生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

072:治国养生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

00:00
14:31

72、治国养生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描写吝啬鬼的形象,著名的有四大吝啬鬼,他们是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其实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吝啬鬼的形象,比如吴敬梓《儒林外史》里面的严监生。严监生家很富裕,有十多万银子,但是他却非常吝啬、非常抠门。他临死的时候,伸出两个手指,迟迟不肯断气,拼命留着最后一口气,家里人都很害怕。后来他的小妾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是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太浪费了,小妾马上熄灭掉一根,严监生看了立马咽气了。总而言之,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往往都不喜欢太吝啬的人。可是很有意思的是,老子却很赞成吝啬的“啬”。并把“啬”看成是治国养生最重要的一个字。那么老子的“啬”是不是吝啬呢?有没有特殊的含义呢?请看《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
这一章既是讲治国的,也是讲养生的,因为治国和治身是一样的。开头一句:“治人事天,莫若啬。”字面意思是治理人事奉天,没有比“啬”更好的办法了。这一章重点讲的就是这个“啬”字,“啬”是治人事天的一个法宝,“治人”包括治国和治身,“事天”就是侍奉上天、顺应天道。“莫若啬”,没有比“啬”更重要的!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都有这一章,除了有缺字外,从现存的文字看,意思和通行本相同。这一句楚简本和帛书乙本都是:“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吝啬”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像粮食收入谷仓的样子,篆书上面是个“來”,下面是个“㐭”(lǐng)。“來”就是麦子,“㐭”就是粮仓。所以“啬”本意是收获谷物。谷物来之不易,所以要爱惜,于是就有了爱惜、珍惜、节俭的意思,过分爱惜、节俭就是“吝啬”。所以“啬”本义是节省、节俭、爱惜的意思。引申为吝啬、小气、抠门。老子这里说的“啬”是爱惜、节俭的意思,并不是吝啬、抠门。“啬”与“俭”意思基本相同,《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就提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是老子三宝之一。韩非子解释:"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河上公解释:“啬,爱也。治国者当爱民财,不为奢泰。治身者当爱精气,不为放逸。”
“啬”是老子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治人事天”要“啬”。“治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治理别人、治理国家,另一个是治理自己、治身养生。治国的“啬”,就是要爱惜人民,减少政令,休养生息,不穷兵黩武;治身的“啬”,就是要爱惜精气神,精气内守,神光内敛,节俭节约,减少欲望,减少交往,减少事务。“啬”是达到清净、虚空之“道”的最好办法。所以无论是治身还是治国都要顺应天道,要懂得“啬”,要懂得爱惜它,不耗散,不浪费,清静无为。只有这样你的身体和国家才能够长久。这就是天道。
老子进一步解释“啬”说:“夫唯啬,是谓早服。”只有“啬”——只有“啬”——爱惜才能尽早得到天道。关于“早服”有多种解释,一是尽早服从天道,二是早作准备,三是早早得到。比如河上公就说:“服,得也。夫独爱民财,爱精气,则能先得天道也。”我赞同河上公的解释。按照“啬”的办法来治国治身就是会先得到天道。因为天道本身就是“啬”,或者说“啬”是天道的一个基本特征,天道爱惜万物、清净节俭,所以谁先做到“啬”谁就会先得到天道。
老子接着说:“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意思是先得天道就叫不断积累德性。不断积累德性,就没有什么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不能克服,就没人知道它的极点。没有人知道它的极点,就可以统治国家。掌握了统治国家的根本,就可以长久。这几句又是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上一句末尾词语就是下一句开头词语,这样首尾相连,一句顶一句,层层承递,语势贯通。“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的“重”是多、不断的意思。爱惜节俭就能早得天道,早得天道就要不断地积累德性,积累德性是得道的必要途径。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开头就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君子的德行,要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节俭就是“啬”的做法。老子的“积德”与孔子的“积德”不同,我在解读《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提到老子的“德”是自然虚静之德,是人先天的本性禀赋;孔子的“德”是仁义礼智之德,是人后天的修养品德。所以老子修德是减损的过程,孔子修德是积累的过程。为什么这里老子说“积德”呢?这里的“积德”实际上并不是去增加德性,而是逐渐地去接近德性,是一个逐步有序地回归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啬”的过程、减损的过程。“重积德则无不克”,如果德行积累得丰厚了,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不能够攻克,战无不克、攻无不胜。而这种克敌制胜的力量,又不是常人所能认识的。“无不克,则莫知其极。”没人能知道这种力量的极点在哪里。因为这正是“道”的力量、“德”的力量,是无边无穷的。“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只有掌握了这种力量的人,才配去治理国家、保卫国家。“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母”是老子最喜欢用的词之一,是阴柔、虚空、玄妙的本体,也就是后面所说的“根柢”,都是指“道”。“道”就是天地万物伟大的母亲。“有国之母”的“有”是保有,“国之母”就是治国之道,国家的根本,保有国家的根本,国家才可以长长久久。
最后老子总结:“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就叫做根深柢固,长生久存的道理。后来引申出一个成语叫“根深蒂固”比喻根基牢固,不可动摇。 不过成语的“根深蒂固”的“蒂”是草字头,瓜熟蒂落的“蒂” ,老子“深根固柢”的“柢”是木字旁,追根究柢的“柢”。“根”、“柢”都是木字旁,本义都指树根,它们的区别在于:向四边伸的叫根,向下扎的叫柢。根柢深固,表明“道”的掌握程度十分坚固,按照“道”来治国可以使国家永存,按照“道”来修身可以使身体长生。“长生”是使人长寿,“久视”就是长久保存。《韩非子·解老》说:“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河上公从养生上解释:“人能以气为根,以精为蒂,如树根不深则拔,〔果〕蒂不坚则落。言当深藏其气,固守其精,使无漏泄。”
从治国上解释“深根固柢”,只有坚守住治国的根本,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那么治理国家究竟有什么秘诀呢?请听下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荒城之月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