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为什么说美丑是相对的、万物是玄同的?
大家好!我是张其成。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世上有没有美女?你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有!既然有美女,那肯定就有丑女。因为美和丑是相对的。那么到底有没有美女呢?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庄子在《齐物论》中讲的一个寓言故事,有两个大美女,一个叫毛嫱、一个叫丽姬。“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有一天她们到河边去,结果“鱼见之深入”,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她们到树林中,结果“鸟见之高飞”,鸟儿见了她们高高飞向天空;她们又到山上去,结果“麋鹿见之决骤”,麋鹿见了她们撤开四蹄飞快地逃离。美人不是大家都喜欢吗?为什么鱼、鸟、麋鹿吓得逃离呢?庄子感慨道:“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美人和鱼、鸟、麋鹿这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如果一个丑女到河边、树林、山上,同样鱼儿见了她会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会飞向高空,麋鹿见了她会飞快逃跑。在鱼、鸟、麋鹿看来美女和丑女是没有区别。庄子得出结论:“厉与西施,恢诡谲(jué)怪,道通为一。”厉是丑陋女子。西施是大美女,丑女和美女,各种诡异奇怪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都是相通而浑一的。美丑是相对的,万物是玄同的。“玄同”思想就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我先读一下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先看开头两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字面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有人解释为“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也就是有智慧的人不说,说的人没有智慧。究竟那种解释正确呢?我们看一下郭店楚简本有这一章,这两句是“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马王堆帛书本是“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知者”是“知之者”,说明“知”是动词,知道。知道什么呢?是知道“道”。老子的“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很少有人知道,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的,没办法说清楚的,“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凡是轻易说出来的人肯定不知“道”。当然这句话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对统治者来说,“言”可以看成是发布命令,知“道”的统治者是不轻易发号施令的,轻易发号施令的统治者是不知“道”的。所以老子要求统治者要“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
老子接着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意思是塞住孔窍,闭住门户;磨去锋芒,解除纠纷;调和光芒,混同尘世。这就叫做“玄同”。其中“塞其兑,闭其门”已见于第五十二章,是说要关闭欲望的入口和出口。“兑”在八卦当中画作“ ”,上面一根阴爻,下面两根阳爻,表示下面实上面虚。在大地上什么东西上面是虚的,人站上去会陷下去?是沼泽,还有什么?还有沙子。在人体的五官中什么是上面空的?是口。大家可能都知道人体口鼻之间有一个穴位叫什么?叫人中。人中的下方有一个穴位就叫兑端,表示嘴的端点。所以“塞其兑”就是闭上嘴巴。“闭其门”的门指五官七窍,特指欲望的大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已见于第四章。从文意上看,放在这里更加通顺。这四句的第一个字“挫”“解”“和”“同”都是动词。“挫其锐”,磨掉尖锐的锋芒;“解其纷”,解除纷杂的思绪;“和其光”,调和耀眼的光芒;“同其尘”,混同于凡俗的尘世。这是对知“道”之人的要求,知道、得道之人要与大众和同,不要锋芒毕露,更不能光芒刺人。人在寰中,心超物外。这种人达到了“玄同”的境界。“玄同”是消除了亲疏、贵贱、利害关系的玄妙齐同的境界。老子往往将符合“道”的东西叫“玄”,因为“道”就是玄之又玄的,如“玄牝”、“玄德”。这里老子将一切无分别、无差等、浑然相同的状态称为“玄同”。“玄同”就是同化于大道,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玄同”是得道的境界,“玄德”是得道的美德。庄子发挥了这一思想,在《齐物论》里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天地万物与我共生并存,合为一体。庄子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方出生的同时另一方也在死亡,一方在死亡的同时另一方也在出生。万物随起随灭,随灭随起。“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正确的同时出现错误,错误的同时出现正确。所以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这就是“玄同”的境界。
因为万物是“玄同”的,所以老子接着说了六个“不可”:“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我认为这六个“不可”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放在不同的场景中来理解。对人与人关系而言,不能与他亲近,也不能与他疏远;不能让他获利,也不能让他受害;不能让他高贵,也不能让他卑贱。对自己而言,不因得到而亲近,也不因得到而疏远;不因得到而有利,也不因得到而伤害;不因得到而显贵,也不因得到而卑贱。比如不因得到提拔而感到高贵,也不因得到降级而感到卑贱。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都淡然处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对统治者来说,不能对下属过分亲近,也不能对下属过分疏远;不能对下属特殊嘉奖,也不能对下属特殊惩罚;不能任性提拔,也不能无故降级。总之,亲近与疏远、有利与有害、高贵与卑贱是三对矛盾,既然万物是“玄同”的,就不能用矛盾思维、不能走极端,而应该走中道。既不太亲近也不太疏远;既不获利也不受害,既不高贵也不卑贱。(对“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河上公解释:“不以荣誉为乐,独立为哀。志静无欲,与人无怨。”对“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河上公解释:“身不欲富贵,口不欲五味。不与贪争利,不与勇争气。”对“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河上公解释:“不为乱世主,不处暗君位。不以乘权故骄,不以失志故屈。”)
老子最后说能做到六个“不可”,“故为天下贵。”因此为天下人所珍重。当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时,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亲疏、利害、贵贱皆不可得,说明矛盾双方不可能长久,可以相互转换。要超越矛盾对立,走向阴阳“玄同”。所以老子的思维不是矛盾对抗思维,而是阴阳玄同思维。
“玄同”的境界就是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的境界,是一种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境界。
那么在世俗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请听下一讲。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无论是得到还是失去都淡然处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皆淡然处之,道通为一,不必劳神明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