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语言
1文学语言的基础性质(三)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日”)。文学语言(“文”)。)
①表达目的不同。
“日”用于使用者和外在世界的交往,指向现实世界。
“文”为了构筑虚拟的艺术世界,间接反映和作用于现实世界。
例:“烟”
②真实性标准不同。
“日”服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真实性,有真假正误之分。
“文”服从于艺术世界的虚拟性。可以虚构。
例:李白“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杜甫“月是故乡明。”
③意义生成方式不同。
“日”以意义的表达和接受的流畅为基础,要求准确、鲜明。
“文”在艺术形象世界中生成,是间接的。读者需要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形象整体中,逐渐领悟它的全部意义。
2文学语言的特征(四)
①自指性:文学语言在表意的时候,又通过呈现语言自身的手法结构和象征,以争引起读者注意
诗歌中常见的押韵、平仄、对仗、用典、隐喻、反讽,以及化用陈语、锻炼新语等手法,实际上都会加强文学语言的自止倾向。例: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②新异性:文学语言所追求的与表意相统一的不同于日常语言的新颖性、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异性。
例: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侧,乾坤日夜浮。“
“语体家”鲁迅:“窄人”,“婆理”,“实在标致极了”,《为了忘却的纪念》。
③生动性: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具有生命形式的文学作品。(关键字:“活”)
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④韵律性:作家艺术的运用语言,使文学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
A韵律是由语言自身的音节、声调、长短等相互呼应、对比所形成的有规律的现象。
B为文学作品的表情达意和塑造形象服务,高明的作家总是将语言的节奏、韵律和思想情感的运动、变化统一起来,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例:
古:
1⃣️刘勰《文心雕龙·声律》。
2⃣️韩愈“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今:
现代白话诗:
3⃣️郭沫若:“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
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歌应该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小说:
5️⃣小说人物对话语言朗朗上口、语调自然,使用生动地道的口语,极有表现力,其声可闻,其情可感。
散文:
6️⃣语言跳跃特有的、本色的声音节奏,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