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学作品(2)文学作品的形象

4文学作品(2)文学作品的形象

00:00
24:16
文学作品的形象
1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四)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交融。
(2)虚构性与真实性的结合:文学形象的虚构性要“合情”“合理”(真实性)。
①“合情”:要符合客观规定性,还要合乎理想。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②“合理”:情与理统一,牵理就情。例:关汉卿的《窦娥冤》,汤显祖的《牡丹亭》。
(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并存。
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4)个别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

2文学形象的主要形态(三)
(1)文学象征。
①概念: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②特征(三)
A暗示性。例:戴望舒的《雨巷》,臧克家的《老马》。
B哲理性。例:《精卫填海》的精卫,卡夫卡《变形计》的推销员变大甲虫。
C多义性。例:李商隐的《锦瑟》。
(2)文学意境。
①概念: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②意境:用法(二):A“意之境”。例:王昌龄的“三境”说。B“意与境”。例:司空图的意境论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
③特征(三):
A情景交融(表现特征)。
方式(三):
A)景中含情式。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情中见景式。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情景并茂式。例:李商隐《夜雨寄北》。
B虚实相生(结构特征)。
A)实境/真境/事境/物境:意境中逼真存在的景形境。
B)虚境/神境/情境/灵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1⃣️“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不尽之意”
C)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C韵味无穷(审美特征)。
A)“韵味”
B)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3)文学典型: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①发展(三):
A18世纪前,类型说。
B18世纪后,个性典型观。
C俄国别林斯基,强调创新性和独特性,普遍性。
②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塑造典型的基本要求(三):
A典型应该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B典型的显著标志是注意细节真实。
C典型只有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意义上才能成立。
③美学特征(四):
A突出的个性特征。
A)“特征”:属性(二):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表现的本质极其深刻丰富。
B)“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文学典型。
C)文学典型的特征性(二):
1⃣️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主要特征。
例:阿Q的“精神胜利法”,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薛宝钗的事故圆滑,王熙凤的心狠手辣。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应和形成主要特征。
例:林黛玉葬花。
B生命的斑斓色彩。
A)“圆形人物”
B)例:林黛玉性格的内在丰富性和矛盾性
C灵魂的深度。
A)表现:人物性格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在不合理秩序的愿望。
B)例: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D深刻的历史真实。
A)文学典型的创造以真实性为基础。
B)恩格斯:要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体现出“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表达出“自觉的历史内容”,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强烈共鸣。
例:阿Q的悲剧命运。
C)还包括作家真诚的人格与心灵。
例:阿Q背后的鲁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