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学创作(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3文学创作(2)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00:00
14:15
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四):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

1艺术直觉: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区别于逻辑思维。
(1)艺术直觉Vs科学直觉。
①共同特征:直接的、无逻辑推理过程的、创造的。
②区别(三):
A(侧重面)科学直觉主要把握事物内存的物质或规律,艺术直觉则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
B(主观性)科学直觉排斥个人偏见,艺术直觉则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
C(情感色彩)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情感色彩,艺术直觉则带有强烈的情感性。
(2)艺术直觉Vs创作灵感。
①联系:创作灵感和艺术直觉能力充分展现,同时出现。
②区别:艺术直觉是一种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创作灵感则是一种情绪与想象力的瞬间勃发状态。
③周恩来:“长期修养”,“偶然得知”。

2艺术情感: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是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的灵魂。
(1)艺术情感vs日常情感。
①联系:艺术情感是日常情感的升华,没有日常情感的基础就不可能有艺术情感。
②区别:日常情感使人全身心沉浸其中,并且与主体的个人利益得失直接相关。艺术情感则是超越它的束缚而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所以,艺术情感虽然可能包含痛苦的因素,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的愉悦,是情感更集中、更强烈、更典型的体验。
(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三)
①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
②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了文学创作的核心。
情感的再度体验对创作的作用(三):A是作家创作的动力。B不仅是对原有情感的回忆,而且还创造新的情感。C是作家以自己的内在世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会使人产生美感享受。
③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
艺术形象的形成因素(三):感性形式,情感内容,理性因素。

3艺术想象:文艺活动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通过艺术加工,而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1)特点(二):
①超越时空,但也以现实为基础。
②形象与情感相互交织。
③不断发展、变化。
(2)类型(三):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

4艺术理解:创作主体融合了形象和情感的理性思维活动。
(1)艺术理解与创作动机。
①在创作动机方面,艺术理解要解决的是作家如何落实创作目的的问题。
②作家产生创作动机,一方面需要情感的激动和生活经验的触发,另一方面,这种触发总是与理解交融在一起,并发挥重要作用。
例:白居易创作“新乐府”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2)艺术理解与选材。
艺术理解是判断生活材料有用性的主要途径。(作家运用艺术理解来分析判断怎样的生活材料最适合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例:鲁迅选择一个落魄书生的故事来创作《孔乙己》。
(3)艺术理解与构思。
在构思过程中,从性的刻画到情节安排,都离不开艺术理解的帮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