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刚观察 | 武汉,不满足于内陆港

大刚观察 | 武汉,不满足于内陆港

00:00
08:21

武汉,正成为长江上的内陆“出海口”。

近日,《武汉港总体规划》获得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的联合批复。

随后,武汉发布《武汉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两个重要文件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武汉港将由内河港口向国际化综合枢纽转型。

国际化,是面向世界;综合性,是多种交通方式的汇合,也是多种功能的聚合。

【1】向东出海

国际化,武汉港目前主要有两个方向。

第一,向东,沿长江出海。

长江流域国际化港口的“门面”,上海的洋山港,我们都不陌生了。

长江和远洋的航运交汇于此,长江沿岸的广阔经济腹地,孕育出了这个全球第一港。

所以,武汉港要出海,就必须有广阔的腹地支撑。

其中,阳逻港又是武汉港的主阵地。

此次的规划里,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原先的15个港区,将整合为9个。

阳逻港的核心枢纽定位进一步显现。

一是,空间扩大。根据规划,原先的武湖港区和阳逻港区合并。

二是,等级提升。规划还提到,阳逻港区的集装箱泊位将由5000吨级提升至10000吨级。

升级后的阳逻港,可容纳万吨级船舶停靠,实现集装箱年通过能力600万标箱。

港口有了大船,这好比货运站有了大货车,长江中上游的货物到了武汉,就能用更少的船、更低的成本向下游运输。

出海,必然变得更便利、更便宜后,长江中上游的货物自然乐意到阳逻港来转运,武汉港对中上游地区货物的集散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阳逻港区还有另一个新变化——将以适应江海直达船型的发展需求进行升级。

内河港口能否掌握向东出海的主动权,适应远洋海运是关键。

首先,武汉要有合适的船。

内河和海面,水体的深度、航道的宽度,以及风浪的大小都不同,所以,一般要用不同的船只运输。

举个例子。湖北宜昌的化肥出口到海外,一般先从宜昌港乘坐江船出发,在长江中下游的港口换乘小型的海船,到浙江的舟山港再换乘中型或大型的海船,才能运往大洋彼岸。

这样一趟下来,货物会在换乘的过程中被损耗,等货物到了舟山,也已经快一个月过去了。

所以,内陆港口要想出海,就必须拥有江海直达的船型。

2018年,武汉开始自主投建“汉海5号”。“汉海5号”也被称为江上“复兴号”。

据其研发团队负责人、时任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吴卫国介绍,“汉海5号”可以适应江船所需的操纵性和海船所需的耐波性。

3年后,“汉海5号”实现首航,武汉有了自己建造江海直达船型的能力,也掌握了从江上出海的主动权。

加上近两年投用的“华航汉亚”系列、“长越1”轮,武汉港已经具备了多支规模相当的出海船队。

有了船,还得有路,即航线。

2019年,武汉实现到日本的集装箱直达航线首航。截至2023年11月,武汉已经陆续开通了到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的水上直航航线。

所以,沿江出海,武汉港既有集散中上游的腹地货物的能力,也有适应下游流域甚至更远海域的底气。

【2】向西接欧

第二,西行,衔接中欧班列。

对接铁路,衔接中欧,一直是武汉港发展的一环。

此次的武汉港规划中,强化了阳逻港与铁路的衔接:一、二、三期都布局了进港铁路。

2017年,铁轨铺进了阳逻港集装箱港区。阳逻港与铁路的距离从60公里缩短为2.5公里。

2021年,阳逻港铁水联运二期项目开港运营。铁路与水路的“最后一公里”被抹去。阳逻港也实现了和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

2022年后,阳逻港三期项目推进。《武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

加快建设阳逻国际港三期,谋划推进集装箱水铁联运三期工程,打造阳逻港多式联运示范区。

环环相扣,来到了今年。按照规划,东西湖港区的青锋作业区要依托吴家山铁路中心站,与中欧班列衔接。

阳逻港打通铁水联运,可以说营造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水运到达阳逻港的货物,可以通过吴家山转铁路,触达欧洲;相反地,中欧铁路沿线到达吴家山的货物,经由阳逻港,也能走得更远。

青锋作业区与中欧班列的衔接,也是同样的道理。

截至今年8月,中欧班列已经建设了54条跨境运输线路,辐射40个亚欧国家、117个城市。最远触达北欧的芬兰和挪威。

在多式联运的基础上,我们做一个假设:这40个国家、117个城市的货物通过中欧班列直达武汉,再转乘江海直达的船舶,通过直达航线到达日本、韩国。

这样的设想有可能照进现实吗?武汉已经给出了答案。

2020年,海关总署批复同意阳逻港开展日本集装箱货物过境运输业务。通过长江和铁路,“日本-武汉-欧洲”海铁联运国际新通道形成。

近两年,武汉又相继开通了“日韩—武汉—蒙古”“日韩—武汉—中亚”等多条集装箱海铁联运国际集装箱中转新通道。

《武汉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提出,将优化拓展至东盟其他近洋国家和地区,培植近洋近海公共班轮航线。

随着武汉不同港区陆续接入中欧班列,更多的跨洲贸易将通过武汉连接、展开。

【3】港区布局更清晰

这两份重要的文件解答了一个问题:武汉港的区位优势,如何转变为枢纽链接优势?

武汉港的综合性,不仅仅停留在多种交通方式的汇合,也是多种功能的聚合。

作为长江上的重要节点,武汉如果想让交通优势最大程度地赋能地方发展,不仅仅要在显性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

按照规划,武汉港除了现代物流、航运服务,还有临港经济、保税商贸等功能。

而武汉已经拿出了行动,出于发展临港经济和保税商贸的需求,武汉将在阳逻港附近建设湖北港口商贸物流中心、阳逻综保区,并发展临港商贸业,如跨境电商等。

港口对地方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同样重要。

按照新的规划,经开、江夏、青山、白浒山、林四房等港区将“支撑港产城的融合发展”。

具体如何支撑呢?

一方面,附加值高的产品运输港区,在往经济活跃区域聚集。

例如,经开港区和江夏港区,被规划为长江中游汽车滚装中转集散基地。

而油品、粮食等附加值相对低的产品运输,则主要集中在林四房港区。

另一方面,港区的性质与武汉的优势产业相适应。

例如,青山港区的规划为服务于武汉的冶金产业,设置了武石化、武钢作业区。

而长江中游汽车滚装中转集散基地,正契合经开的整车制造优势。

因水而兴、因码头而旺的武汉,将因武汉港的此番调整航行得更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