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用精益求精的方式修炼内心 | 吴伯凡讲阳明心学 | 心即理

29 用精益求精的方式修炼内心 | 吴伯凡讲阳明心学 | 心即理

00:00
20:00

本节提要:


一、立德的心学和立功的心学

1、心学的基础是儒家的十六字箴言和三纲领八条目

2、总逻辑:内圣才能外王


二、心学要协调好人心与道心的关系

1、如何做到致中和?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什么才算知己知彼?从粗到精,惟精惟一


三、精益生产方式:核心能力是看不见的能力

1、日本清酒:精益求精的酿造方式


四、朱宸濠叛乱:先战而求胜不得的处境

1、王阳明如何应对朱宸濠的上中下策

2、王阳明如何让朱宸濠心乱如麻,急病乱投医


五、阳明心学和《孙子兵法》

1、《孙子兵法》中的劳和逸

2、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3、精益求精惟精惟一就能“为敌之司命”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阳明心学可以说是阳明的立言。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立德的心学和立功的心学。


日本研究王阳明的大家冈田武彦先生除了写《王阳明大传》之外,还写过一本专门的研究王阳明与孙子兵法之间关系的书。在谈论王阳明的事功和他的学说的时候,我们要把两个层面分开来看。


第一,阳明心学的心即理是在儒家的传统,也就是儒家的十六字箴言,以及《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上,十六字箴言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三纲领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这是内圣的心学和外王的心学。当然,总的逻辑是只有内圣才能外王。


我们在了解阳明心学的时候,一方面我们要了解它的内圣之学,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它的外王之学,也就是它的体现在立功上的心学。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阳明在平定朱宸濠叛乱的时候,如何在一场大战结束之后,面对另一场看不见的但是更加激烈的战争,他的审时度势,他的洞察人心,终于在这种十面埋伏当中找到了主动,最后化险为夷。


今天,我们不妨从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的这过程当中,感受阳明心学的魅力神奇之处,总的来说就是心学要协调好道心与人心的关系。用中庸的话说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何做到致中和?


王阳明用他自己的表述就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我们发现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叛乱的过程当中,将此行不动、随机而动发挥到了极致。


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什么才叫知己?什么才叫知彼?当你知道对方的用心,对方的兵力,对方是如何准备的,种种这一类的已经可以算是机密的情报的时候,算不算知彼呢?在王阳明看来是不算的,要做到真正的知,你就是要做到粗知。无论是知己还是知彼,都存在着一个很粗糙的知道和很精微的知道这两个层面,而且精微也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从粗到精已经不容易了,从精到更精,也就是精益求精,那就相当不容易了。


而你要做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你要做到最精微的把握外在的情况,同时你要让自己的心处在最惟精惟一的状态,处在高度积极主动的能够摆布对方,而不为对方所摆布的那个状态,那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的不精益求精的过程。


我们知道有一种发源于日本的生产方式,叫精益生产方式。关于精益生产方式,我曾经请教过一个研究精益生产方式的学者,他告诉我,你要了解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你的目光就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仅仅是作为一个生产管理的精益生产方式上,你应该把精益理解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气质,它的这个判断是对的。美国有两位学者,在研究精益生产方式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核心能力。


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分为两种能力,一种是你可见的,基本上是可以学会的能力,还有一种是不可见的, 你很难学会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叫做核心能力,或者叫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就是说你好像能看得到,但是你要学会它是很难的,他在做这件事情上体现出来的方法,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


举个例子,陆游说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你要了解精益生产方式,你不妨去看看日本人在做别的事情上,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们知道作为日本的代表性的酒叫清酒,就是那个以獭祭作为品牌的清酒,在獭祭的酒标上你能看到,什么二割三分、三割九分、四割五分等等,它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简单的说就是酿这种酒的原材料是米。我们讲过王阳明从稻谷变成米的这整个过程来说明什么叫精。如果我们来了解一下清酒的酿造过程,惟精惟一之外,还会想到一个词叫精益求精。


如果你要酿清酒的话,你把稻谷变成了精米。还只是开始,在那些酿酒师眼里头,我们普通的食用米,它的颗粒过大,真正能够酿出好酒的是聚集于米芯的那一部分。我们通常说的精米并不适合于酿清酒,只有在米的最内核的部分的淀粉,才适合于酿清酒,这种内核的部分它们称为新白,在这个新白的外围是蛋白质、是米油,是油脂,它会影响酒的口感。


你在酿酒之前要把富含蛋白质和油脂的这一部分要把它磨掉,有的要把它磨掉61%,剩下的部分则剩39%,或者是把它 55% 都磨掉,剩下的45%。或者是一颗米的 77% 都磨掉,剩下的占到23%,最剩下来的那个部分才适合于酿酒。这个磨米的过程可能要比把稻谷变成精米的过程要难得多,花费的功夫要多得多,这个过程就叫做精益求精。


回到我们说敌我双方对阵的时候,你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尤其是你要知道知彼,当你知道对方的意图、部署,甚至是对方的谋士是谁,这个指挥官的性格是什么样子?这应该说是已经是非常重要的情报了,但是只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应该说这场战争从一开始是一场不对称的竞争,而优势的那一方在朱宸濠。


朱宸濠为了这场叛乱,他准备了好久,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准备这场叛乱,这个叛乱虽然他是在不得已的发现情况有变化突然发动的,但是在此之前他已经准备了大概是有十年之久,而且就是在突然发动叛乱的时候,他采取的是一种以逸待劳的方式,把所有的当时江西全境的官员都请到他家里为他拜寿,在这个拜寿的过程当中。当场把所有反对他的人全部抓起来杀掉。


首先他就是让整个江西从朝廷的角度看,一下子处于无政府状态,也就是说整个江西所有的行政系统也已经瘫痪,他就在主宰江西这块土地。而他的对手王阳明这个时候手里头无一兵一卒,他连兵符都已经交出去,他是在去福建赴任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的。


在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他首先要做的是上兵伐谋,这就是说他要把朱宸濠可能的方案要想清楚,有上策、中策、下策。从朱宸濠的角度来说,上策就是直接进攻北京,出其不意,这是上策,中策就是就近的攻取南京,形成事实上的南北分治。最下策就是占领江西省,让江西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而且朱宸濠并不是不明白有这三种选择。


问题就在于你如何打乱他的谋略,从他的底层的战略上打破他的谋略,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让他放弃上策,逼迫他采取中策或者下策,当他采取中策的时候,又如何去打乱他的策略,让他只能够选择下策,这可以说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


首先你要知道他的策略分为上中下,然后去干扰他采取上策的可能性,如何阻止他采取上策?当他被迫选择中策的时候,又如何的破坏他的策略,让他只能够选择下策?在他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兵符的情况下,他发布文告,如果看这个文告,就好像他手里头已经拥有了 18 万的兵力。


与此同时,他就伪造了一份文书,这个文书里说,现在我们要千方百计地阻止朱宸濠离开江西,只要他离开南昌,我们就攻其不备,占领南昌,直捣他的巢穴,他就派遣人送这份秘密的文书。而这份秘密的文书,他又预设了好多的环节,让这份秘密的文书落入到朱宸濠手里。朱宸濠本来有可能采取上策直攻北京的,但是看到这份密报的时候,他立即就下了决心,我绝对不会离开江西,攻击北京,这就意味着他如果选择的话,最多只能选择中策去攻南京,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


与此同时,他又给朱宸濠两个最信任的谋士,叫刘养正和李士实写信,因为这个的确是王阳明本身认识这两个人,在这种大战即将开启的时候,给这两个人写信,拉拢许了好处,完全是正常的。当然这封信也就果然落入了朱宸濠之手。这就导致朱宸濠对他两个最重要,也是他最信任的两个人产生了怀疑。每当这两个人提出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建议的时候,因为他已经怀疑他们,所以他采取的决策总是跟这两个人提出的建议相反。


这两个人提出的建议是现在如果不去打北京就去打南京,朱宸濠怀疑他们,怀疑他们别有用心,所以就坚决反对攻打南京。这个时间他是6月 13 号发动叛乱,到了6月27号的时候,他才发现他自己中计了,于是决定了攻破南京,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


当然,他攻南京也不是那么容易,在前往南京的路上,必须要经过一个重镇,那就是安庆。在过去已经半个月的时间里,王阳明已经利用各种的手段,召集了七八万士兵。正当朱宸濠攻打安庆,而且一直难以攻下的时候,他带领着七八万军队就直捣南昌,而且在攻打南昌的时候,他利用了种种的计策,在攻打南昌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障碍,几乎是和平的占领了南昌。


朱宸濠应该知道王阳明用的是围魏救赵的计策,可是朱宸濠早已经陷入到疑神疑鬼的状态,他对周围的人不信任,他对他现在使用的策略也是将信将疑,以至于他在执行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彻底。而当他听到南昌被占领的时候,他就特别相信自己的判断,那就是王阳明果然就是想通过占领南昌给我致命的一击。


所以他就又掉头回来,他已经走了一半的路程的时候,他又掉头回来,救南昌。当他掉头回来的时候,安庆自然解围了,而王阳明这时候在一个叫黄家渡的地方以逸待劳,打得朱宸濠措手不及。


这时候的朱宸濠已经心乱如麻,慌不择路,急病乱投医。他居然选择了一种战术,这种战术在历史上已经两次被证明是导致命失败的战术,也就是那个我们熟悉的在《三国演义》里头,在赤壁之战当中,曹操采取的连环船阵型。以及他的祖爷爷朱元璋在鄱阳湖跟陈友谅交战的时候,陈友谅也采取过同样的方式,就是将所有的船连接起来,这样就好像是形成了一块巨大的移动的陆地,据说这样作战起来更有取胜的可能。


我们早已经知道,在赤壁之战,这两次战争中,都是因为采取这样的一种战术,庞大的船队被大火烧得干干净净。他居然采取了这样一种战术,这是我们想到莫非朱宸濠已经陷入到那种墨菲定律的那种促进当中了,当坏事出现的时候,它一定要坏到极致。


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都能感受到王阳明说的那个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或者进一步说王阳明始终是我心不动,让对方的心处在一个持续的慌乱当中,让他不断地乱其心,在开战之前,先胜而后战。而这个朱宸濠,恰恰是陷入到每一场战斗,几乎都是先战而求胜,并且求胜不得的困境里头。


在《孙子兵法》的第六篇,也就是虚实篇中,他特别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劳和逸的问题。打仗我们都知道以逸待劳,这是善战者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头的逸和劳既是指体力的,也是指心力的。逸与其说是体力上的逸,不如说是心,心态上的逸,也就是不动心。劳不仅是体力上的劳,身体上的劳,而且是心智上的劳。


逸的本质是心理上的一种因为沉静而拥有的那种主动性。劳是因为慌乱而导致的那种被动性。正如孙子所说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他始终是在摆布人,而不被别人所摆布。而你想摆布人,而不是被别人所摆布。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是一个前提,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就是善于攻的,就是攻敌人根本没有想到去守的那个地方。善于守的人,是找到一个敌人根本没有想到去攻的那个地方作为你的真正的堡垒。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对对方了解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你要既要知道他可能选择的策略,同时你要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摆布他,让他放弃上策,被迫选择中策。选择中策的时候如何用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让他放弃中策,只得选择下策,而在他选择下策的时候,又如何的扰乱他的心思,让他处在这种身心俱疲,急病乱投医,在持续的慌乱当中,忙中不断的出错,这才是真正的知彼。


这个过程是不断由粗到精,由精到精益求精,就对他的了解的精微的程度从毫米级、丝米级的那种精准,一直到微米级的精准度,基于对这样的了解,你预埋了很多的环节。而对方在这种环节里头,表面上是他自己做出的决策,其实是你暗中操纵,让他不得不做出的决策,所以整个过程你都是处在高度的主动性当中。


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为敌之司命”,就说你是敌人的事实上的司令官,但是你不是通过对他发号施令让他做什么,事实上这完全不可能,但是由于你对他了解的那种精微,在每一个环节上有极其精微的设置的时候,当他在这些环节里头,只能够表面上他是有选择的,其实他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按你预设的路径往下走,这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就是为真正的事实上,不是在效果上是敌军的司令,做到这种状态的时候,就是那种微乎其微的,从而神乎其神。


从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的这个战例里头,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叫心即理,什么叫惟精惟一,并且知道什么叫精益求精。当你达到至精至微的时候,你就掌握了真正的主动权,你的心智处在一种沉静而主动的状态,从而让对方陷入到慌乱而被动的状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