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提要:
一、儒家十六字箴言
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2、人心和道心
3、人心如何回归道心
二、王阳明关于心和米的比喻
1、水稻变成精米的过程
2、舂簸筛拣就是惟精惟一的过程
3、心的修炼也要从粗到精,从杂到一,从动到静,至惟精惟一
三、阳明心学的独特之处
1、事上磨、事上练
2、内心深处不动,表面随机而动
四、选定目标,见招拆招才不会迷失
1、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离惟精惟一就越来越远
五、道家“得一” vs 儒家“惟精惟一”
1、“得一”和“惟精惟一”的相通之处
六、心即理——人心回归到道心状态
1、心有了主宰,就是理
2、没有主宰之心,身就变成了行尸走肉
3、人心回到道心——提升内心信噪比
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需要从混沌到有序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吴伯凡。
我们继续探讨王阳明的心即理。当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始终是要回到那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叫心?我们平常的各种的心思、心情、心境那叫不叫心?而后者跟前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王阳明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来自于儒家的传统,儒家有一个十六字箴言,这个十六字箴言是来自《尚书·大禹谟》,原文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里头最重要的分别是人心和道心,也就是说我们人通常有的这种心情、心境、心绪,这叫人心。王阳明说的心即理不是人心,而是道心。人心如何回归道心?人心是道心的一种偏离,是一种扭曲,我们如何从这种偏离和扭曲的状态回到道心?
危的本来的意思是指高,高就意味着它的不稳定,不踏实,易变化。而道心是微,道心的特点是微。我们今天说微小细微精微,但往往忘记了微的程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现在的计量单位微是一个极小的计量单位,厘毫丝乎微,1厘米的 1/ 10 是 1 毫米,一毫米的 1/ 10 是 1 丝米,1 丝米的 1/ 10是1 忽米,1 忽米的 1/ 10是 1 微米,1微米是毫米的 1/ 1, 000。现在我们可以脑补一下一毫米的 1/ 1, 000。这个在质量管理领域叫做一个μ,用希腊字母μ来表示一毫米的 1/ 1, 000。我们说一丝一毫,丝米还是微米的 100 倍,所以微是极难达到的。
王阳明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微有多不容易达到,在农村里头水稻收割脱粒,它就变成了谷子,就稻谷。在稻谷你要经过舂簸筛拣,最后才能够达到那个精米。首先是要把稻谷里头的那些空瘪的东西去掉,这是一整套的工艺流程,在王阳明所处的那个年代,几乎人人都能够亲眼目睹这个过程。
当稻谷收回来的时候,第一道工序就是用风车把那些空壳的谷子先把它摘出去,在石臼里舂米,把谷壳米分离了,然后还要不停地簸,就是当壳去掉以后已经是米了,但米中又分为精米和粗米。把粗米和精米全区别开来,然后还要用筛子不停地筛,过筛子,那些碎米又被筛除。最后你还得用人工去把那些不合格的米把它再挑出来,这样才会成为精米。
王阳明说,“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这是一个就是唯精唯一的过程,由此我们就大致能感受到人心和道心的差别,人心是粗糙的,然后你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一些功夫,来逐渐的一步一步的达到惟精惟一的地步。这才叫惟精惟一的状态,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就是词首,中就是不偏不倚,最精准的那个位置。又回到了那个命题,心,它的本质是不动。所谓不动,就是那个最精准的位置,那个定位只要一动一偏,就不再是心了。
既然我们人心的通常的状况就是对道心的或多或少的偏移,那么我们就要时刻要让自己通过一系列的功夫,从粗到精,从杂到一,从动到静,然后最终终于找到那个惟精惟一的那个位置,而且始终死守在这个位置。
有人说那我还干不干事儿呢?我每天就是静坐观心,那我还有没有时间干事呢?这是阳明心学跟其他的心学,包括佛教的心学不一样的地方。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心达到精一静,是不需要静坐,不需要向佛家、道家所强调的那种通过长时间静坐达到了,反而是要在动荡中练就,在事上练,物上磨。也就是说你在极其动荡的这个状态当中,你要保持那个本心。所以他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我们的心最后呈现出这样一种状态,第一你是有道心的,也就是说你是不动的。纵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不管你外面的变化刺激有多么纷乱,你的内心有一个定海神针,你是不动的,但是也不是说我为了这个不动可以让自己完全什么都不干,而在你的表层是随机而动的。
我们举个例子,同样是争论一个事情,如果你有道心的时候,你来争论的时候,你始终明白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在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也就是不要因为自己的胜心或者是客气而让你跟对方纠缠在那些无关紧要的胜负上头。
你始终是要保持不动心的状态,不管对方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在挑动你,你始终保持一个不动的状态,与此同时,你又是现在眼前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从识别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又是动的,所以说是两面。
这有点像海水,就是不管海面是多么的惊涛骇浪,它的深处它是不动的。而一个人的心的状态也应该是这样,你是可能是身处在一个危险的紧迫的境地,但是你也要随机应变,你也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你必须要保证你的心的本体是不动的。你说随机应变,见招拆招,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主意,没有一个主宰的意图的时候,你见招拆招的过程,你就会迷失在每一招当中。
比如说在冷兵器时代,交战的双方,这些士兵与士兵他是面对面的争斗的,这种争斗的过程当中可以说你眼前都是你的敌人。如果你是那种被眼前的这种混乱的场面裹挟以后,你很可能是一会儿在跟这个交战,一会儿在跟那个交战,叫疲于应付。而不知道选定一个目标进行作战。
刚上战场的士兵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不停地跟不同的人进行交战,刚交手一两招,又会因为应对旁边的后面的,而你又被拖到跟这个人进行交战,但很快的你又改变了方向。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你好像是在解决一个一个极其紧迫的问题的时候,你很可能陷入到那种随机而动的时候,你此心也动了,当此心一动的时候,也就是说你没有主宰之心,身没有心的主宰的时候,你这种忙碌的、疲于应付的状态,首先是你可能是一事无成,那如果长期你的生活和工作一直是处于这种疲于奔命、疲于应付的状态,那你就是持续的处在一种失其心丧其心的状态,惟精唯一的状态就越来越远。
这个儒家讲惟精唯一,道家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所强调的这种得一的状态,跟儒家所说的这种惟精惟一是有相通的地方的。当然在这一点上,儒家的表述可能更准确,它针对的是得一的本质,是心的得一,就是这个德这个字,左边那个双立人是指在路上行走,上面是一个眼睛,就是目,下面是一心,然后让眼睛定在一个地方行走那样一种状态。
所以就是当我们说心即理的时候,它自然就包含着让我们的人心回到道心的状态,回到道心的状态,它就是你的状态,或者说是回到了主宰的状态,心有了主宰,它就是理。
我们讲过理有两个意思,一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秩序,同时还有四个动词,就是打理、管理,条理,就是理清楚,就是心只有主宰的时候他才能去理物理事,而心没有主宰的时候,当人丧失了心的主宰,或者说没有主宰之心的时候,身就变成了一种连傀儡都不是,就是行尸走肉,所有的动作不过就是一种随机的运动。
当你丧失了第一性原理的时候,或者说丧失了最根本的原则的时候,你的心和你的行为,你的心理的活动和你的行为就像是一个家里头没有主人,一个国家没有君主。各行其事,它会表现为某种活跃,但是它没有节奏,更没有旋律,那就是我们说噪音和乐音的差别。我们为什么爱听音乐?我们为什么听到噪音的时候就会很难受?那噪音它就是没有主宰的、混乱的堆砌在一起的各种的信号音符,而乐音是有节奏、有旋律的音符和信号。换句话说,所谓噪音就是没有东西来统帅、来打理、来调理、来管理的各种的声音。所谓乐音就是有主题、有旋律、有节奏的声音。
在通信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信噪比,那就是信号和噪音的比值。如果信号和噪音的比极小,趋近于 0 的时候,不管你发出多少声音,对方是感受不到你的意图的,然后信噪比就是在一定意义上说,从人心恢复到道心,是一种提高内心的信噪比的一种方法。
当你真正的回到惟精惟一的状态,回到允执厥中的状态的时候,心就回复到理的状态,这也就是一种心即理。王阳明对于心即理的论述带有浓厚的哲学色彩,但是它又是跟我们的生活以及跟我们的生意工作是连在一起的,我不管是我们的生活还是要工作,都是要力图从混沌到有序。
比如说一个公司不管是做产品还是建立制度,还是制定战略,建立文化,都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从人心恢复到道心,从混沌恢复到有序,从杂恢复到一,从粗恢复到精。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的心学,它是有深厚的儒学传统的,尽管它也吸收了佛学和道家的很多思想,关于这一点,我们接下来再探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