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9课|《当下的启蒙》3:世界进步快,被雷劈都越来越难了

第049课|《当下的启蒙》3:世界进步快,被雷劈都越来越难了

00:00
17:33

BOOK 15 

《当下的启蒙: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与进步辩护》

Enlightenment Now: The Case for Reason, Science,Humanism, and Progress


作 者: Steven Pinker

出 版 社: Penguin Group (USA) LLC

出 版 时 间 :2018-02-13

ISBN:0525427570


作者简介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是公认最顶尖的认知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拿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只颁发给两位心理学家的特诺兰德研究奖,拿过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亨利·戴乐奖。


平克刚出道时研究的是人的视觉加工,后来兴趣转向语言学,他早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语言本能》,论证语言不是一种文化产物,而是人的本能,影响非常大。这本书入选了《美国科学家》杂志(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 “20 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


2004年,平克当选了美国《时代周刊》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05年和2008年,他两次被《前景》杂志(Prospect)和《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联合评选为“世界最受尊敬的100位公共知识分子”(100 top public intellectuals)。


书籍简介 

《当下的启蒙》这本书是史蒂芬·平克继《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风靡全球后创作的另一本重磅新书。开后门提前读了抢先版的比尔·盖茨特地写了篇文章力荐这本书。盖茨说,这本书刷新了他的历史最爱——是历史最爱,是盖茨这辈子读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


平克在跟比尔盖茨的访谈中说,写这本书的起源是因为在完成《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后,他收到了很多读者来信,告诉他“情况其实比你想象的还要好”,如饥饿正在减少,婴儿及产妇死亡率也在降低,而且奇怪的是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也快速下降,甚至连你被闪电击毙的几率也下降了95%以上,这当然不是因为现在上帝不再扔闪电了,而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好的房子、车子以及拖拉机,人类确实正在改善一个又一个的领域。


同时,实际的进步与人们的心理认知之间存在巨大的断层,人们觉得过去可能更好,未来可能会变得更糟。作为心理学家,平克很好奇这种断层来自哪里,认为部分源于发生在新闻的本质和认知的本质之间的一个有趣的化学作用,这是他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


平克认为人类正是依靠理性、科学、人文主义与进步的观念来应对时刻发生的生存挑战和维系自身的发展,可惜这一价值体系在21世纪的知识分子中并不怎么流行,因此平克写作本书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进步背后的原因,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辩护。


本书第三讲 

 世界进步太快,连被雷劈都越来越难了


本讲精华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来说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今天的话题紧接上回,我们在上一期结尾提到,启蒙运动以来的这两百多年里,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可是人们却普遍有一种「厚古薄今」的心态。


你觉得眼前这个世界美好吗?


空气那么差、到处是污染、食品不安全、工作压力大、房价年年涨、医疗教育成本高居不下、人情越来越淡漠、恐怖主义阴云不散、到处不安全。


眼前这个世界有什么好的,是吧?


想想古人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有多美好啊:抬头是蓝天白云,低头是绿水青山,吸进肺里的每一口空气都是甜的,吃到的每一口食物都是有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代生活的各种焦虑,古时候也统统没有。想想都觉得开心吧?


但平克说,这纯粹是瞎开心。在面对进步这件事情上,人们很容易忘恩负义,总是无视现代世界的各种进步,却夸大它的缺陷,然后把对这些缺陷的抱怨投射到一个玫瑰色的黄金时代里去。而那样的黄金时代其实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厚古薄今」只是一种幻觉


那我们接下来就看看平克在《当下的启蒙》里是怎么证明这点的。


我们在列举这些进步的时候,会先离开心理学远一点,后面再拐回来。


人均寿命

先来看看一个最根本的指标——人均寿命上的进步


我来问你:

你认为,现在世界上所有地区全部平均起来,人均寿命能到多少岁?


请注意,估计这个平均数的时候要算上在很多人口众多的欠发达国家里,不少人会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饥饿或者疾病死亡,还有很多婴儿一出生就直接夭折了,这就相当于在计算平均寿命的分子上加上很多0。两个80岁的高龄老者加一个夭折的婴儿,平均寿命就瞬间被拉低成有只53岁。


在这样的现实之下,2015年,全世界平均寿命是多少呢?


71.4岁。


是不是比你预想的要高不少?


研究发现,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数值,很多人都不太相信现在全世界平均寿命已经超过70岁。


在历史上,人均寿命是个什么情况呢?两百多年前的18世纪中期,欧洲和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那时全世界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29岁。而根据专家的估计,在更遥远的过去,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一直徘徊在这个水平左右,中间只有一些小的波动。


但是,从十九世纪开始,预期寿命开始缓慢升高,然后从二十世纪开始加速上升,直到今天也没有减缓的趋势。


平均寿命的上升首先是因为儿童夭折率的大幅下降。


19世纪之前,在瑞典这个那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都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儿童在五岁前就去世了,在有些年份里儿童夭折率甚至可以达到二分之一。疾病、营养不良、饥荒、战争随时都可能导致儿童死亡。


我自己在读古代名人传记的时候,发现儿女夭折这种惨剧简直就是必备情节。比如,古罗马最著名的皇帝马克·奥勒留与他妻子生下过14个孩子,最后活到成年的只有6个。  再比如,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时她的女儿安妮染病去世,达尔文悲痛欲绝,这也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故事。可见,在过去,连那些富裕的社会精英也逃不过失去孩子这种最具毁灭性的经历。


而在今天呢?今天发达国家的儿童夭折率比古代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00倍,降到了百分之零点几。即便是情况最糟糕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儿童死亡率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四分之一下降到了2015年的不到十分之一。


儿童夭折率下降,相当于去掉了分子里的很多0,这大大提高了全球平均寿命。那么,平均寿命变长,仅仅是因为儿童夭折率下降吗?还是说,每个年龄段的人,预期寿命都提高了呢?答案是后者。


无论你现在是多大年纪,你都比几十年前、几个世纪前的同龄人有久得多的预期寿命。在1845年的时候,一个80岁的老人还有五年的预期寿命;而在2011年,他的预期存活时间延长到了9年。



那么为什么过去两百多年来,平均寿命会有这种飞跃式的提升呢?


这就得看一下人的生命最容易受到哪些因素的威胁。


最重要的威胁大概是这几样:疾病、饥荒、战争、凶杀以及意外事故,每一样在历史上都杀人无数。但正是在启蒙运动之后,人类才逐渐找到越来越多的方法有效地压制了它们。


而长寿,是这些进步的一个战利品。


我们分别来看一看在每一个战场上,人类都取得了哪些胜利。



传染性疾病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最凶猛的一种至死因素就是传染性疾病。在古代,一场瘟疫经常造成数百万人死亡,有时候瘟疫甚至能毁灭整个文明,彻底改写历史进程。


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对于传染病都几乎毫无办法,人类在那些致命病菌面前,几乎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选择:每一拨瘟疫过来,没有抵抗力的人大批死亡,少数有抵抗力的活下来,把抗病基因传播下去;每一次人类获得一点点抗病性,代价都是无比惨烈的死亡。


但从两百年多前的19世纪初期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现代医学的重大发现,这种惨烈的局面才开始扭转。流行病学家约翰·斯诺首次确认霍乱是通过污水传播,塞麦尔维斯和约瑟夫·李斯特两位医生发展起了医院规范化的消毒流程,这些发现大大革新了防疫的观念。之后各种疫苗被陆续发明,抗生素被发明。人类从此才获得了对抗传染性疾病的强大武器。过去夺走无数祖先性命的瘟疫,有一些现在已经被彻底消灭了,比如天花。还没被消灭的一些,也正在得到越来越有效的压制。  比如,在2000年到2015年期间,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60%。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已经发布了彻底根除疟疾的目标。



可以看到,虽然我们今天还是面临着传染病的威胁,但这种威胁程度与过去相比,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


饥荒

我们再来看人类这两百年来是怎么对抗饥荒这件事的。


饿肚子、食物不够,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基本处境。前现代的欧洲每隔几十年就会遭受一次饥荒。我们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光《汉书》里就记载了十五次「人相食」。太惨了。


但到了今天,局面一百八十度反转,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历史上第一个穷人肥胖的社会。”发展中国家的营养摄入水平也已经相当不错。


中国人目前平均每人每天摄入3100卡路里,这已经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年轻人所需要的热量。印度人平均每天摄入2400卡路里,这是活跃的年轻女性或活跃的中年男性需要的热量。而非洲的水平介于中国与印度之间。



而且营养水平的提升不光是富人吃得更好了,贫穷人口的营养水平也在显著改善。这表现在欠发达国家的儿童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发育迟缓也一直在减少。



可以说,在当前这个世界上,因为粮食欠产而导致的饥荒,几乎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今天还能听到非洲一些地方闹饥荒,那其实是政治原因导致的。


那为什么过去那么长的历史里,人类都很难长期喂饱自己,而到了近一两百年,这个问题就忽然被解决了呢?


关于人类为什么总是喂不饱自己,写《人口论》的那位马尔萨斯提出过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模型,那就是——人口是几何级增长的,只要够吃,人就拼命生,两个生四个,四个生八个,几代人之内,人口就爆炸了。但是粮食的生产只能线性增长,因为耕地只能一块一块开垦。粮食增长远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这样一来,人类只要繁衍几代人,就要来上一次饥荒,把多出来的人口消灭。



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而古代的人类社会相当程度上的确就是受到了这个陷阱的制约,饥荒周期性地出现。  


但这两百年来,为什么我们跳出了马尔萨斯陷阱呢?


原因是,马尔萨斯陷阱发生的两个前提——人口增速和粮食增速,它们的相对关系,正好被逆转了。


为什么古人要拼命生孩子呢?很重要一个的原因就是儿童夭折率高,只有多生,才能保证有那么几个后代活到成年,而现在,儿童夭折率大幅下降,于是人们生孩子的意愿就降低了。


在今天,虽然全球人口绝对数量仍在上升,但在可见的未来,人口增长的拐点就会到来。也就是说,人口增长,呈现出线性变化的趋势。


而另一边,粮食的生产能力却出现了指数级的增长。虽然耕地没法无限增加,但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农业的“绿色革命”,大量高产作物被推广到全世界。


单位耕地的产量飞跃式增加。1961年到2009年期间,全世界用于种植粮食的土地面积只增加了12%,但粮食产量却增加了300%。与这个趋势相伴随的,就是农产品价格一直在下降。1901年美国人工作一小时的报酬能买到一打鸡蛋,而一个世纪以后可以买到十二打。人们越来越容易养活自己了。


于是,一方面人口增长速度降低了,而另一方面粮食产量却在快速增长,人类就这样跳出了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而这背后的最大功臣当然还是启蒙运动之后快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对医学和农业的加持。


暴力致死

我们再来看下一个威胁人类寿命的因素——暴力致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大量死于人与人之间的暴力伤害。而暴力最极端的形式是战争。


启蒙运动里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们既然把实现人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那么他们必然会旗帜鲜明地批判战争。而这其中为世界带来最实质改变的,是启蒙运动的旗手康德1795年在《永久和平论》这本书里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提出各国应该同意将战争定为非法



战争是非法的”,这是人们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都不太可能理解的观点。一直以来,战争都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可选手段。有时候甚至只要一个国家觉得自己被另一个国家诋毁了,它就可以宣战,然后吞并一些领土作为补偿,而事后往往也会得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承认。


这在今天的世界上几乎已经不可能发生: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承诺不发动战争,除非是为了自卫或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国家现在被认为是不朽的,边界被认为是永久性的,任何沉迷于征服战争的国家都会受到其他国家的非难,而不是默许。自从二战结束以后,战争的规模和频率都已经越来越小。



那么,另外一种新形态的战争——反恐战争,情况如何呢?


反恐战争其实根本就不是战争,连战争的零头、战争的边都碰不上。看个数据:2015年这个恐怖主义大年里,死于恐怖袭击的美国人一共有44人,而这一年美国死于自杀的有15600多人,死于交通事故的有35000多人,死于各种意外事故的有13万人。



可以看到,恐怖主义其实是一种被严重夸大的威胁。当然,把实际上只能造成很小伤亡的袭击通过媒体放大成一种主观上很严重的威胁,这本身就是恐怖主义的特点。恐怖分子想要达到的目的本来就不是破坏,而是戏剧性。


人们的过度反应,才是恐怖分子想要的东西。


不少人感觉恐怖主义变得越来越可怕,这其实并不是世界变得多么危险的标志,而是正好相反:恐怖袭击的凸显,其实反衬出那些比恐怖袭击的杀伤力强大千百万倍的暴力形式已经已经离人们的记忆非常遥远了。


意外事故

与其担心恐怖主义,还不如担心一下意外事故。刚才提到的那个数据里,美国2015年死于意外事故的人数是死于恐怖袭击的6万倍。在美国,事故是排在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之后的第四大死因。在全世界范围内,意外伤害至死占到所有死亡人数的大约十分之一。


但即便如此,我们现在也还是生活在历史上最安全的时期。


有一个叫“十六世纪英国的日常生活与致命危险”的网站经常会从历史档案里扒出来十六世纪英国验尸官记录下来的各种离奇死因。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对于那时候的人来说,意外死亡有多容易:


十六世纪的英国人会吃到受污染的鲭鱼被毒死,爬窗户时被窗户卡住卡死,被意外滑落的泥炭板压死,被拴框子的皮带勒死,会在打猎时掉下悬崖摔死,会在杀猪的时候不小心掉在刀子上死掉(最后这幅画面我没想象得出来)。


而在今天,这些奇奇怪怪的意外事故发生概率都已经大幅下降,在美国,坠落、火灾、溺水造成的死亡率都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图中“中毒致死”这一条曲线的意外攀升是因为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现在把毒品和药物滥用致死也算在“中毒致死”这一项里)


人类开始城市化进程之后,最有可能导致意外死亡的原因是交通事故。


在美国职业棒球联盟里有一支球队叫洛杉矶道奇队,这支球队一开始叫布鲁克林道奇队,是1883年在纽约布鲁克林成立的。


道奇,就是dodgers的音译,原意是“躲避者”。为什么要取这么奇怪的名字呢?那是因为,在19世纪末的纽约街道上马车横行,而马车引起的交通事故致死率是汽车的十倍。要穿越那时候的纽约街道,是需要高超的技巧的。


于是,纽约市民在街上躲避马车的身姿成了一道很特别的风景。这就是“躲避者”这个名称的来历。过个马路,危险成这样,真是既荒唐又恐怖。



但到了今天呢?交通也在变得越来越安全。在1950年到2009年期间,美国交通事故的死亡率下降了六倍。这是因为生命正在变得越来越珍贵,整个社会花费了比以往多得多的金钱、聪明才智和道德热情来保障生命安全。交通标志设计得越来越合理、汽车结构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高、交通法规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现在,越是经济上更富足的国家,整个社会用于保护生命安全的投入就越高,相应的设施也就越完备。2010年海地大地震造成20多万人死亡,而几周后经济发达的智利发生了一次更强烈的地震,却只造成500人死亡。


最后一个有趣的数据是:由于城市化、天气预报、安全教育和电力系统的进步,自从第二十世纪初以来,美国人被闪电劈死的几率已经下降了三十七倍。


Lightning strike deaths, US, 1900–2015


世界进步太快,如今这世道,连被雷劈都越来越难啦。


今天这一讲,我们跟大家聊了聊这个世界在启蒙运动以来的两百多年里,在保障人的生存这方面的巨大进步。下一讲,我们继续聊人们除了活得更安全、更长寿之外,是不是也活得更滋润了呢?


这一讲就到这里。祝你生活愉快。我们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宇宙碎屑

    还是喜欢老魏的声音。。。。

  • 康馨予_h9

    好渊博的学识,好发散的思维

    魏知超 回复 @康馨予_h9: 平克的知识面属于让读书人感到绝望的级别,哈哈

  • xiangru84815678

    我比较喜欢这个代课老师的说话

    魏知超 回复 @xiangru84815678: 哈哈,以后多让振宇来录。

  • 小明学

    之前以为现在的好生活是因为国家发展,人民富裕。其实国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见非洲国家),但是在背后推动着发展的,是科技的进步。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全球性的变化带来的。我看过一个视频有一段话,具体内容记不清,大概内容是:中国发展手持录像比国外晚了二十年(可能有误),可是几年后,中国人购买到的也是数码产品。 不管什么方面落后多少年,在现在全球化经济,人民就直接享受最新科技产品,国内很快就跟上了。技术的同步又加快了科技创新的力量。这简直就是“利滚利”啊。

    魏知超 回复 @小明学:

  • 听友93704617

    这让我想起徐浩峰老师对武侠片的看法:人总是要向前走的,但人有时需要往回走。武侠片便是满足“往回走”的需要。可能生活得丰衣足食,但文化消亡,人间变得无智无趣——武侠片应该怕这个。

    魏知超 回复 @听友93704617: 你说到文化,我忽然想到,或许往回走只是表象,内心深处是往 上 走,是对一种精致的、高级的文化的向往。

  • juulii2000

    第一次抢到沙发,哈哈哈

    魏知超 回复 @juulii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