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 维州事件与牛李党争(五)

242 . 维州事件与牛李党争(五)

00:00
30:47

通俗西藏史(二百四十二)——维州事件与牛李党争(五)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老布在前面用了四期的篇幅讲维州事件的过程,李德裕和牛僧孺的观点,今天咱们来把背景再扩充一下,讲讲牛李党争。

一般来说,总结唐朝灭亡的原因有三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在朋党之争中最主要的表象就是牛李党争

这场党争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发端,至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截止,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绵延四十年。

《旧唐书·李宗闵传》里对当时的政治生态有如下描述:“比相嫌恶,因是列为朋党,皆挟邪取权,两相倾轧。自是纷纭排陷,垂四十年。”

以至于唐文宗都慨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从发端上说,牛李党争由进士考试而起。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在考卷上痛诋时政,阅卷老师实名点赞,三人均被录取,牛僧孺还被列为头名。

但当朝宰相李吉甫不愿意了,他跑到宪宗面前哭了一鼻子,还要求退休,给别腾地方。

老布这么说,给人感觉李吉甫挺没水平的。

其实他算比较有作为的宰相,两次任相一共也就三年七个月,但在期间抑制藩镇、打击宦官、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巩固边防,做了不少实际工作,有“元和名相”之誉。

他还有一项非常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编撰了《元和郡县图志》

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书成于元和八年(813年)。

李吉甫写这本书是为了便于皇帝总览全国形势,达到“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的目的。因此对全国各地的地理沿革、山脉走向、水道经流、湖泊分布、物产矿藏都有详细的描述,而且还配了地图。

这本书编完以后,就成了后代编写地理志的范例。今天的学者在讨论唐代历史地理的时候,没有不拿《元和郡县图志》做论证依据的。

可以这么说,李吉甫不需要用做过宰相来定位,就凭写了《元和郡县图志》,他的历史地位就已经盖棺定论了。

还有一点也挺重要,李吉甫是李德裕的父亲。

唐宪宗为了安抚李吉甫将阅卷官员、复审官员全都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不予重用。

事件发生后,有很多人上书鸣不平。

白居易也写了《论制科人状》,为被贬诸人鸣冤。[1]

一时之间朝廷上下风议不断,唐宪宗也有点左右为难,尚书右仆射裴均趁机发动了倒李运动

裴均出身河东裴氏,这是一个久负盛名的望族,有唐一代其家族出了十七个宰相。裴均本身也是名人之后,他曾祖父就是我们以前仔细讲过的裴行俭

李吉甫外放淮南节度使前,向宪宗推荐裴垍接任,这位也是河东裴氏成员。

裴寂也出身于河东裴氏,这就在告诉我们,牛李两党不能用家族来划分。

同一个家族里,可能既有牛党,也有李党。

裴垍在任上又提拔了韦贯之裴度李夷简,三人都到了重用,先后做了宰相。这三位分别出自关中韦氏河东裴氏陇西李氏

其中,裴度被后世的学者划分为李党,而韦贯之属于牛党。

这就在告诉我们,两党划分不能用豪门,或者是寒门来甄别。

到此为止,两派对立的态势已初见端倪。

在宪宗元和年间,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如何解决藩镇割据。

宰相李吉甫、武元衡、裴度主张武力平叛;另外宰相李绛、韦贯之、李逢吉主张安抚妥协。

由于宪宗和当权宦官支持武力削藩,主战派因此得势,反对派则利用舆论与之抗衡。

李吉甫死后,主战派的中心人物是裴度,反对派的中心人物是李逢吉

公允的说,宪宗时期的党争尚在初始阶段,两党人员还没有达到泾渭分明的程度,争执也基本限于执政思路,远没有达到逢李必反,或逢牛必反的程度。

比如李绛身为李党干将,依旧主张对藩镇怀柔。

韦贯之的提拔来源于李吉甫、裴垍一系,但他跟同为河东裴氏的裴度关系极差。

如果事情就停在宪宗时期,可能都谈不到朋党之争。

但事情的发展永远都是螺旋上升的,当事情开始变坏以后,必然会继续变坏,尤其在涉及人的问题上莫不如此。

这就是所谓的“墨菲定律”。

到了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又爆了一个大雷,将两党的关系向深渊猛推了一把。

长庆元年在唐蕃关系史上是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年份,在这一年里两国达成了终战协议。

就在唐蕃使臣紧锣密鼓会谈之时,长安政坛上平地一声惊雷,长庆元年科举舞弊案炸了。

长庆元年三月的科举看上去似乎跟往年没什么不同,主考官礼部侍郎钱徽和副考官右补阙杨汝士顺利完成了任务,将中举人员的名单呈送给了皇帝。

但看到这份名单,有两个人很生气。

一个是即将外放西川节度使的前任宰相段文昌(武元衡之婿),他接受了杨浑之的贿赂找主考官走了门路,还亲笔写举荐信。

另一个翰林学士李绅,他去找钱徽走后门,保举的人是周汉宾

但放榜之后,二人名落孙山。

段文昌就在临走之前,跑去穆宗面前告了状,说钱徽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徇私舞弊,中举的名单早就内定了,选的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高干子弟。

穆宗便找李德裕、李绅、元稹询问,他们也说确有其事,并且指出中举之人里有李宗闵的女婿和副考官的弟弟。

穆宗大怒,命白居易王起做主考官重新考试,结果中举的十四人里有十一人被淘汰。

此事一出朝野哗然,穆宗只能举起大棒,钱徽、杨汝士、李宗闵全部都被贬出京。

从表面上看,这是李党对牛党的一次打击。

李党的李德裕、李绅、段文昌粉墨登场,打击了牛党的李宗闵、钱徽。元稹倒不一定是李党成员,但他与李德裕、李绅关系极好,常有诗文唱和,时人并称为“三俊”。[2]

但这件事里有不少疑点:

李德裕在事件中是什么位置,是主导者,还是协从者;

在《旧唐书》王起、钱徽、元稹、白居易等人的传里,都没提到李德裕,只说是李绅、元稹向穆宗告发。

可在《旧唐书·李宗闵传》里却认为李德裕是告发的主使人。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时,用了《李宗闵传》的记载,并强调了李德裕的作用。

(翰林学士李德裕,吉甫之子也,以中书舍人李宗闵尝对策讥切其父,恨之……文昌言于上曰:“今岁礼部殊不公,所取进士皆子弟无艺,以关节得之。”上以问诸学士德裕、稹、绅皆曰:“诚如文昌言。”上乃命中书舍人王起等覆试……自是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当时的情况有可能是李德裕确实在现场,他面对穆宗问询做了回答。但李德裕不应该是事件的主使人,因为告发人是段文昌,其他三人相当于是证人。

后世写史的作者把李德裕提出来,很有可能是以党争为纲了,用之后牛李党争的视角来叙述了这次科举舞弊案。[3]

削藩与反削藩势力的此消彼长;

长庆科举舞弊案还有一个背景值得注意,就是削藩与反削藩的路线斗争。

唐宪宗元和年间,两种执政路线存在激烈的博弈。

主张武力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在元和十年(815年)被当街刺杀,另一个重臣裴度也身受重伤。

等到元和十五年正月,唐宪宗暴毙,唐穆宗在宦官的扶持下上位。朝中的政治氛围发生了逆转,主战派大臣纷纷被贬,主战的宦官人间蒸发。

长庆二年(823年),李逢吉入朝,六月升为宰相。

同月,元稹贬为同州刺史。

七月,白居易贬为杭州刺史。

九月,李宗闵重新入朝。

同月,李德裕被贬润州刺史。

次年十月,李绅被贬江西观察使。

到此为止,双方正式剑拔弩张,各种新仇旧恨纠结在一起,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党争。

此后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大体上是两党交替进退,一党在朝,便排斥对方为外任。

也就是说,从长庆元年的科举舞弊案可以看做是两派形成的催化剂。

此时两派的旗手人物分别是李德裕和李宗闵,牛僧孺走到舞台中心还要稍晚些。

实际上,在两唐书里并没有“牛李党争”的字样,写的反倒是“二李之争”,指的就是李宗闵和李德裕。

因此我们在看牛李党争的时候,心里要清楚一点。

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后世史家对这场党争的总结,而在当时的环境下,两党都出现过很多变化。

李党的旗帜性人物,从李吉甫裴度,再到李德裕

牛党的旗帜性人物,从李逢吉李宗闵,再到牛僧孺

并不是从李党这群人选一个李德裕,从牛党这群里人选一个牛僧孺,这两人打擂台。

另外,两党的路线斗争也在不断变化:

从对待藩镇,冗官科举佛教,随着皇帝和宦官的变化,两党的议题,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我们不能用一种固化的眼光来看待这场历经六朝的党争,它在每个皇帝主政的时期都有相应的变化。

比如宪宗死后,支持削藩的大臣和宦官惨遭清洗,但到了开成五年(840),唐文宗上墙,牛党和他们依附的宦官未能把太子扶上皇位。

另一派宦官拥立了唐文宗的弟弟,也就是唐武宗李炎

牛党因此失势,李德裕入朝做了宰相,李党开始了独掌朝政的时期。

李德裕在唐武宗执政的六年里,做了很多工作,打击藩镇、裁汰冗官、改革科举、禁毁佛教、抑制宦官、储备物资、反击回鹘

唐朝渡过了一段比较平稳的时间,史称“会昌中兴”

李德裕也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李商隐誉其为“万古良相”;

宋代词人叶梦得,称其为“唐中世第一等人物”;

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称为中国六大政治家

在李德裕的众多举措里,灭佛最被人关注。

唐武宗也因此一直被后人黑,以至于大家更熟悉的是“会昌法难”,而不是“会昌中兴”。

很有意思的是历史在这个时间点上出现了共振,就在武宗灭佛的前几年,吐蕃赞普朗达玛也在做同样的事情。

可以很肯定的说,唐武宗没跟朗达玛商量过。

可远隔千里的两个政权,为何会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做一件几乎相同事情。

这里面是不是存在什么共性?

关于这个远隔千里的共振,我们放到朗达玛的时候再来仔细讲。

现在我们来简单聊几句唐武宗李炎。

唐武宗身上最显而易见的标签,无疑是灭佛。

但如果公允的评价,武宗算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尤其把他放在中晚唐的政治环境下来考量,李炎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如果要在吐蕃的历代赞普里找一个对应的人,跟唐武宗接近的应该就是赤德松赞

这两位都是在帝国处于下降通道的背景下,凭一己之力稳住了局势,他们一个相似点,就是都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比较好的执政基础。

赤德松赞的继任者是热巴巾,唐武宗的继任者是唐宣宗李忱。

李忱和李炎一样,都有一个中兴之主的标签。

李炎的年号是会昌,史称“会昌中兴”;李忱的年号是大中,史称“大中之治”

如果对比一下“会昌中兴”与“大中之治”,你会发现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李炎的作用更像一个破局者,史料里对他的性格描述为“性刚而果于断”。他发现了问题会迅速做出判断,并想办法给出解决方案。

反观李忱,史料里的描述是“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大家可以想想这个描述意味着什么,是不是说明李忱更善于利用权术来驾驭臣子。

李忱的性格特点跟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在古代皇帝的继位制度里,要么就是父死子继,要么就是兄终弟及。


可李臣既不是唐武宗的儿子,也不是唐武宗的弟弟。

他是唐宪宗李纯的儿子,是武宗李炎的叔叔。

也就是说,别人的皇位继承都是顺流而下,李忱属于逆流而上。

这个诡异的继承顺序,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属于异类。

唐宪宗活着的时候,李忱就属于小透明的属性。

他的母亲地位很低,跟宪宗基本没什么交集。

甚至,李忱出生都是意外事件,就是宪宗一时兴起,来了个一发入魂。

当时在后宫一手遮天的女人是郭贵妃,她是郭子仪的孙女,李忱的母亲就是郭贵妃的侍女。

这种毫无根基可言的地位,让李忱母子过的战战兢兢。李忱从小就沉默寡言,以至于“幼时宫中以为不慧”

就是大家都认为,这娃就是个傻子。

宪宗晚年时,宫里上演了夺嫡大戏。李忱跟她妈连参赛机会都没有,只能躲在一边提心吊胆的看戏。

最后的获胜者是郭贵妃亲儿子李恒,也就是唐穆宗。

之后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都是穆宗的儿子,也就是兄弟关系。

这时候的李忱辈分是上升了,成了皇叔,但地位一点也没改善。由于李忱年纪小,就比武宗大四岁。这几个皇帝都不把他当回事儿,再加上他沉默寡言,脑袋上还顶着个“傻子”的标签,就更加不受重视了。

文宗和武宗经常找机会戏弄他,撺掇他在众人面前说话。

谁也不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皇叔正把龟息大法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等到唐武宗去世,宦官把李忱扶上了皇位。

原因很简单,因为宦官觉得他“傻”,比较好控制。

这一年李忱37岁了,前半辈子都在隐忍中度过,又是一种逆流而上的继位顺序。再加上武宗可不是没有儿子,他的五个儿子都在一边看着呢。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唐宣宗李忱,你会怎么处理?

李忱用了两招:

第一招是挖空了心思来“御下”;

李忱把所有技能点都点在“明察秋毫”上了,大臣犯的任何错误,就算是奏折上写了一个错别字,都会被拎出来批斗一番。

以至于所有大臣在他面前都充满了压力。

时任宰相令狐綯是李忱最信任的大臣,就曾悠悠地说:“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面圣奏事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

李忱还让人偷偷编了一本名叫《处分语》的小册子,收录了全国各州的风土人情、民生利弊。这种了解基层的方式,用好了自然是个好手段,但李忱的用法是拿它来敲打即将赴任的刺史,表示自己明察秋毫,没有不知道的事儿。

他甚至跟刺史说:“你在外为官远隔千里,但在我看来,就像你我现在的距离一样。”

这一套夹枪带棒的表演之后,刺史都被吓得屁滚尿流。

另外一招就是奠定自己执政的合法性;

刚才老布说了,唐宪宗死得非常突然。

对于他的暴毙,一直都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是嗑药嗑多了;

另一种认为宪宗是被郭贵妃和唐穆宗害死的。

李忱坚定地支持后一种说法,甚至有可能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如果穆宗是篡位上台,那敬宗、文宗、武宗的执政合法性就不存在了。李忱作为宪宗的儿子,他继承大统就成拨乱反正了,充满合法性的光环。他当上皇帝以后,曾一度想把穆宗、净宗、文宗、武宗全都从太庙里搬出来,只不过因为动静太大没能成功。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武宗和宣宗的政策出现了180°的逆转。

武宗对藩镇强硬,宣宗就怀柔;

武宗裁撤冗官,宣宗就恢复;

武宗灭佛,宣宗兴佛;

武宗用的人,宣宗就贬;

武宗贬的人,宣宗就用。

宣宗继位当年,李德裕就被贬出长安,之后就是连续被贬,一直贬到了崖州(海南三亚)。这已经贬到最南端了,再往南就到西沙群岛了。

于此同时,在武宗朝被贬的牛党的干将李宗闵、牛僧孺等五人全部回朝拜相,史称“五相北迁”。

在《资治通鉴》里谈到李德裕被贬,给出的解释是宣宗忌惮他专权。公允的说,李德裕在武宗时期确实有专权的问题,有时候搞的唐武宗也很不高兴。但从唐宣宗对唐武宗的清算上看,李德裕被贬不完全是宣宗对他的个人好恶,而是来自于对自己执政合法性的伸张。

到此为止,牛李党争完成了最后一次轮回。

李德裕被贬至死,牛党的李宗闵、牛僧孺也年事已高,过不久也都死了,绵延六朝的党争宣告终结。

这就是牛李党争的大致脉络。

这场党争瓦解了唐朝的政治生态,恶化了官员素质,等到党争结束了,唐朝也进入了断崖跳水的阶段。

唐宣宗死后,农民起义就开始此起彼伏,直到一个不第秀才,写出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今天就先讲到这里,关于牛李党争的影响,以及后代评价,咱们下期接着讲!

参考书目:

[1]、《論元和三年制舉案的過程與性質———兼論“牛李黨爭”的起因》_周浩;

[2]、《元稹与牛李党争的关系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_张润滋;

[3]、《长庆元年复试案的党争背景考论》_涂绪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吃光天下

    希望老布早日痊愈。 说“两派之争”应该比“两党之争”更合适,毕竟上面有个皇帝

    白发布衣 回复 @吃光天下: 皇帝这哥们才是决定性因素

  • 西风789

    老布老师辛苦了!

    白发布衣 回复 @西风789:

  • 独目樵_7y

    现在痊愈了吗?

    白发布衣 回复 @独目樵_7y: 还没全长上

  • 上清溪的海棠果

    终于又来了,终于等到老布了

  • 听友204343636

    布老师辛苦了,保重注意身体。

  • 上清溪的海棠果

    完了完了,沉迷于老布的声音了,其他主播都不想听了,老布的每篇都要听好几遍。老布你干脆也别研究历史了,当主播得了,专播历史本子

  • 丫丫王丫

    终于等来了,布老师辛苦了

  • 541ghggrnv02kd6lsy1a

    布老师保重!

  • 古德古

    老布辛苦了

  • 听友330695033

    注意安全啊,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