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铁论》三合一版-卷1-4错币

《盐铁论》三合一版-卷1-4错币

00:00
09:44

《盐铁论》卷一·错币第四  

【原文】

大夫曰:“交币通施,民事不及,物有所幷也。计本量委,民有饥者,谷有所藏也。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人君不调,民有相万之富也。此其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不厌糟糠也。民大富,则不可以禄使也;大强,则不可以罚威也。非散聚均利者不齐。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然后百姓可家给人足也。”
  文学曰:“古者,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三王之时,迭盛迭衰。衰则扶之,倾则定之。是以夏忠、殷敬、周文,庠序之教,恭让之礼,粲然可得而观也。及其后,礼义弛崩,风俗灭息,故自食禄之君子,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泪转相倾。此所以或储百年之余,或无以充虚蔽形也。古之仕者不穑,田者不渔,抱关击柝,皆有常秩,不得兼利尽物。如此,则愚智同功,不相倾也。诗云:‘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言不尽物也。”
  大夫曰:“汤、文继衰,汉兴乘弊。一质一文,非苟易常也。俗弊更法,非务变古也,亦所以救失扶衰也。故教与俗改,弊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周人以紫石,后世或金钱刀布。物极而衰,终始之运也。故山泽无征,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奸贞并行。夫臣富则相侈,下专利则相倾也。”  
文学曰:“古者,市朝而无刁币,各以其所有易所无,抱布贸丝而已。后世即有龟贝金钱,交施之也。币数变而民滋伪。夫救伪以质,防失以礼。汤、文继衰,革法易化,而殷、周道兴。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上好礼则民闇饰,上好货则下死利也。”  
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于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文学曰:“往古,币众财通而民乐。其后,稍去旧币,更行白金龟龙,民多巧新币。币数易而民益疑。于是废天下诸钱,而专命水衡三官作。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农人不习,物模拟之,信故疑新,不知奸贞。商贾以美贸恶,以半易倍。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夫铸伪金钱以有法,而钱之善恶无增损于故。择钱则物稽滞,而用人尤被其苦。春秋曰:‘算不及蛮、夷则不行。’故王者外不鄣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


【译文】

        桑大夫说:“货币流通广泛,但民间仍有贫困现象,是因为财富分配不均。尽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却还有人挨饿,说明粮食分配不公。聪明的人能创造很多财富,而愚笨的人只能做些基础的工作。如果君主不能调节贫富差距,就会有人积累巨富,而有人连糟糠都吃不上。有的人能储备上百年的粮食,有的人却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当民众非常富裕时,很难用赏赐来驱使他们;当他们力量强大时,惩罚也难以震慑。如果不分散财富和平均利益,社会就不会平衡。因此,君主要控制粮食的储存,管理资源的使用,限制过剩的部分,调节短缺的部分,禁止过分的财富积累,并且堵塞获取暴利的途径,这样百姓才能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文学代表说:“古代重视品德而轻视物质利益,强调义而轻视财富。三代时期,各国兴衰交替,衰败时就会得到扶持,危急时就会得到稳定。因此,在夏代强调忠诚,商代强调敬意,周代强调文化修养。学校教育和谦让的礼仪都十分发达。然而后来,礼仪和正义逐渐衰落,风俗习惯也被忽视,即使是官员也违背了道义而去追求财富,强者欺凌弱者,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储备上百年的粮食,而有的人却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古代做官的人不会从事农业生产,农民也不会捕鱼;守卫城门、打更的人,也有固定的俸禄,不能同时占有多种利益。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聪明还是愚笨的人,都可以公平地工作,不会互相倾轧。《诗经》中说:‘那边有遗落的稻束,这边有遗漏的谷穗,这些就是寡妇们的收获。’这就是说不要把资源耗尽。”
        桑大夫说:“商汤和周文王都是在国家衰败时兴起的,汉朝也是在继承前朝的弊病中建立起来的。风俗变化,法律也随之改变,并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为了纠正错误和扶持衰落。因此教育和社会习俗会随着时代而变化。夏朝使用黑贝壳作为货币,周朝使用紫色的石头,后来又有金钱、刀币和布币等。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衰落,都有从开始到终结的运数。如果没有对山林湖泊的征税,君主和臣子的利益就会一致;如果没有对刀币的管制,正直和欺诈的行为就会并存。臣子富有就会相互攀比,下层垄断利益就会互相倾轧。”
        文学代表说:“古代的市场没有假币,人们用自己的东西交换需要的东西,就像用布匹换丝绸一样简单。后来虽然有了龟壳、贝壳和金钱等货币,但货币的变化导致了更多的欺诈行为。要解决欺诈问题就要回归本真,要用礼仪来防止错误。商汤和周文王在国家衰败时改变了法律制度,从而振兴了殷商和周朝。汉朝初期继承了前朝的弊端,却没有改变,通过改变货币想要回到根本,这就像用加热的方式来灭火,或者用火来阻止水沸腾一样。如果君主崇尚礼仪,百姓就会注重外表的修饰;如果君主追求物质,百姓就会不顾一切地追逐利益。”
        桑大夫说:“在汉文帝时期,允许民间铸造钱币、炼铁和煮盐。吴王独占了海边的盐场,邓通垄断了西部山区的资源。山东地区的奸诈之人纷纷聚集到吴国,秦、雍、汉、蜀等地的人们则追随邓通。吴国和邓通的钱币遍布全国,因此朝廷颁布了禁止私人铸造钱币的规定。这个法规实施之后,欺诈行为得到了抑制,欺诈行为减少了,民众也就不再期待侥幸获得财富,而是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不回归根本,又该做什么呢?因此,统一货币,民众就不会产生二心;货币由上而下发行,民众就不会疑惑。”
        文学代表说:“过去,货币种类多,贸易流通顺畅,民众感到快乐。后来逐渐废除旧币,引入新的白金龟龙货币,民众开始制造假币。货币频繁更换,民众更加怀疑。于是废除了全国的其他钱币,专门命令水衡三官制造货币。但是,官员和工匠从中牟利,有的货币不符合标准,因此有的货币厚薄不均,轻重不同。农民不熟悉这些货币,商人模仿制造假币,人们相信旧币而怀疑新币,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商人用好的货币换取差的,用一半的价值换取双倍的价值。购买时得不到实际价值,出售时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价格,这种怀疑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即使有法律来打击伪造货币,货币的好坏并没有因此改变。挑选货币会导致交易停滞,尤其是普通人受到的影响更大。《春秋》中说:‘计算不到蛮夷地区就不能通行。’因此,君主对外不应该封锁山林湖泊,以便民众利用;对内不应该禁止刀币流通,以便民众之间的交换。”

【点评】

        桑大夫首先指出,贫富不均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分配不公,指出智者能够创造财富,而愚者只能做基础工作。大夫强调了君主应当扮演的角色——通过调控经济活动来平衡社会利益,确保百姓的生活水平,避免贫富差距过大。
        文学代表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出发,提倡古代重视道德而轻视物质利益的理念。他回顾了古代社会的良好风气,强调了礼义的重要性,并批评了后来社会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财富追求。文学家认为古代官员和普通百姓之间有着明确的职业分工,这种分工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桑大夫强调历史上制度变革的必要性,制度变化并非随意为之,而是为了应对社会问题,如挽救衰败的局面。货币形式的变化,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结果。政府在调节经济活动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包括控制自然资源和货币流通,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第四段(文学)
        文学代表继续强调古代社会的良好风尚,批评货币制度频繁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早期的货币制度较为简单,但后来货币制度复杂化,不稳定,导致民众困惑,影响商业活动和社会信任,加剧了社会问题。
        桑 大夫回顾了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关于铸币权改革,有效地抑制了私铸货币行为,恢复了社会秩序。以证明通过严格监管和合理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文学代表在批评汉朝初期的货币制度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更多问题。货币制度频繁变动,使得民众对于货币的信任度下降,进一步扰乱了正常的商业活动和社会秩序。建议回归古代的传统做法,主张开放资源利用和民间铸币,以利于民众生活。
        整篇文章围绕着经济管理和道德伦理两个核心议题展开,探讨了货币制度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桑大夫和文学代表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各自观点。大夫侧重于实用主义,强调政府的作用和干预的必要性;而文学家则更倾向于理想主义,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传统的价值。两者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如何解决经济问题的不同看法,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整篇论述展示了汉代思想家们对于经济管理和社会稳定的深刻见解。

【温馨提醒

        本篇原文、白话文、点评的听书到此结束。可自动续听下一篇,或者暂停续听,研读本篇文字,参与本篇的留言交流,巩固收获,分享收获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