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147王中郎和张天锡都太敏感了

《世说新语》147王中郎和张天锡都太敏感了

00:00
07:24

(147)王中郎和张天锡都太敏感了

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①?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②?”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③;因时修制,荀、乐之风④。”王曰:“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⑤;否剥成象,岂足多讥⑥?”
  【注释】
  王中郎:或谓即王坦之,误。程炎震云:“坦之卒于宁康三年(375),天锡以淝水败(383)来降,不及见矣。此王中郎,盖别是一人。”

张天锡,功夫全在嘴上的前凉最后一位帝王。王:王导。何:何充。

荀:荀顗,荀勖。荀顗(?—274),字景倩,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西晋开国元勋,汉尚书令荀彧第六子,博学多闻,理思周密。曾与钟会就《周易》问题进行辩难,又与扶风王司马骏辩论仁孝的先后,通“三礼”,识朝廷大仪,曾和羊祜、任恺共同修订晋朝礼法。荀勖(?—289),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晋开国功臣,汉司空荀爽曾孙。博学多才,曾与贾充一起修订法律;掌管乐事时,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时,曾与张华一同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但为人奸佞,与贾充等人沆瀣一气,策划将齐王司马攸排挤出朝,阻止司马炎废掉贾妃,时人认为他“倾国害时”,太康十年(289)去世,获赠司徒,谥曰成。

乐:乐广。

苻坚(338—385):字永固,小字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氐族。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国君(357—385在位),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休养生息,加强生产”的政策,实现国力强盛,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攻占东晋的蜀地,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建元十九年(383),挥师伐晋,在淝水之战中败给东晋谢玄率领的北府兵,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陷入混乱局面。建元二十一年(385),为后秦武昭帝姚苌所害,终年四十八,谥号宣昭皇帝,庙号世祖。

①经纬:治理。轨辙:准则;法度。伟异:突出;特别。②彦:有才学的人。 ③幽邃(suì):幽深,这里指玄学。
  ④修制:修定规章制度。荀顗和荀勖与贾充等人共定律令,但乐广未曾修定法制。
  ⑤阴、阳: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两个对立面。息:增长。天步:国家的命运。屯(zhūn)蹇(jiǎn):屯、蹇皆《周易》中卦名,卦象象征艰难险阻。
  ⑥否剥:否、剥皆《周易》卦名,否卦象征天地不相交,剥卦象征阴盛阳衰,这里比喻时运不利。
  【译文】
  北中郎将王坦之很喜爱张天锡,问他:“你看过江来的这些人治理江南的途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后起之秀,和中原人士相比又怎么样?”张天锡说:“说到研讨深奥的玄学,自王导、何充以来是最好的了;说到根据时势修订规章制度,那就有荀顗、荀勖和乐广的作风。”王坦之说:“你很有远见卓识,为什么会被苻坚挟制呢?”张天锡回答说:“阳衰阴盛,所以国运艰难;时运不好,难道这也值得大加讥笑吗?”

【读书感悟】

我前面说过,张天锡的功夫全在嘴上,面对王中郎的询问,他出言一点也不客气:先说江东人才学术没有创新高,研讨玄学,在王导、何充之下;根据时势修订规章制度,乃是承续荀勖和乐广的遗风。至于江东后起之秀吗,离不开中原的熏陶。张天锡的话王中郎肯定不高兴,于是就揭张天锡失国之疤!张天锡辩解时一定也是满脸通红。从文中第一句“王中郎甚爱张天锡”可知,他们之间的对话应该不是第一次,两人彼此应该很熟悉。张天锡的回答应该说比较客观,不存在有故意刺激王中郎的意思,但王中郎还是感觉受到了伤害,于是乎反唇相讥。苻坚在淝水之战大败前,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就像苏洵在《六国论》中所说张天锡败给苻坚,是“诚不得已”,没什么好丢脸的。只能说两个人都太敏感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事,提醒每个人在说话时应了解一下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尽量把好话说好,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产生了非原则性的争论,建议一方能先克制自己,不说或少说,等事后再解释或找第三人帮着解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