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从政之道◎美言不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从政之道◎美言不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00:00
14:43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①,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②,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①辩:有口才,会申辩。②积:积蓄,贮存着。
【译文】
真实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善于用言语自辩,爱用言语自辩的人不一定善良。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没有真知灼见。有道的人什么也不保留,他愈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越是把自己的一切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加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有道的人的法则是施惠于众人而不与人争夺。
【解析】
这一章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言”和“知”。老子认为,真诚的言论听起来并不美,也不够雄辩。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一定知识广博,但是他们一定能抓住大道的根本。后半部分讲天的法则是“利而不害”。圣人效法天道,只做对他人有利的事情,而不做与人争利的事情。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里的“美”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和善,而是指华而不实。所以,“美言”指的就是花哨漂亮、夸大其辞、以取悦于人并骗取他人的信任为目的的言语。真正善良的人,绝不会与人争论是非,他们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得木讷,但是脑子却十分清醒。他们看起来十分愚钝,既不善于评论别人,也不善于为自己争辩,但是他们的心灵却清澈如水。老子认为,不善于用花言巧语来争辩的人才是完美的,其本质也是善良的。尽管我们常说“言多必失”,但是言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然而,在老子看来,言语的负面作用比正面作用要大得多。老子之所以这样说,绝不是要我们不说话,而只是想突出“善辩”的弊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对于获得知识的博与专,老子有他自己的见解,他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对道的把握(真知)和多闻(广博)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多闻并不能真正地明白道,而明白道的人也不一定依靠博闻来获得真知灼见。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无积”指的是没有必要为自己打算。“为人”与“为己”相对,以他人为目的,为了整个人类的普遍幸福与自由,而这正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与人”和“与己”相对,指的是参与整个人类社会的活动,从事以实现整个人类的利益为目的的活动。这句话意思是说,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他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给予了别人却换来了自己内心的充实,自己难道不是变得更富有和充足了吗?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全章的总结,也是整部《道德经》的总结。在老子看来,人类就像是浩瀚大海里的游鱼一样,成群结队,但是每一个个体又有差异。在这个浩瀚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成长、衰老和消亡,也都无一例外地喜欢生而厌恶死,这是因为生是幸福的,人生在世,既可以抬头观望天上的星星,又可以低头俯看草叶上的露珠。世界上的美丽事物是天地赠予我们的礼物,这些事物可以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它们的美好而不要求回报,更不用说去伤害我们了。圣人也是如此,他们只默默地奉献而不要求我们的回报,没有欲望,也不妄为。圣人表面上看起来与常人无异,其实他们的境界是高深而幽远的,常人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从政之道
◎美言不信——“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这一章里老子指出:诚信之言不华美,华美之言不诚信;善良之人不巧辩,而巧辩之人亦不善良。因此,老子希望人们回归到没有伪诈、智巧与争斗的状态中去。唐朝时的奸相李林甫,是一个善言、善辩的人,唐玄宗正是重用了此人,才使得朝政日益腐败,盛极一时的唐朝亦开始走下坡路了。
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之后,重用贤臣,勤政爱民,开创了令后世钦羡的“开元盛世”。然而,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天子,身上那股积极进取的精神渐渐消失。在他看来,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朝臣们尽心尽力地处理政事,自己何必劳神苦思为国事操心呢?于是,他开始过上安逸享乐的生活。

唐玄宗朝初期能任用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
对于这一变化,宰相张九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时常劝谏玄宗,希望其不要怠于政事。唐玄宗最初还听几句劝告,但是到了后来,他对张九龄的话也听不进去了。
这时,朝廷中出了一个大奸臣,名叫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宗室,小字哥奴。善音律,会机变,能钻营。这个人不学无术,但是很会阿谀奉承。为了了解宫中情况,李林甫经常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向他们打探消息。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他都能打探得一清二楚。李林甫根据打探来的信息,仔细揣摩玄宗的心思。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事情的时候,他总能对答如流,并顺着玄宗的意思说出来。唐玄宗见李林甫机灵聪明,觉得他是个干才,于是开始重用他。
唐玄宗想提拔李林甫为宰相,便找来张九龄一起商量。张九龄坚决反对,他直截了当地说道:“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如果皇上任命林甫为相,只怕国家就要遭殃了。”这话传到李林甫耳中,李林甫对张九龄恨之入骨,便想找个机会除掉他。
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理财方面很有天赋。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答应,玄宗非常生气。李林甫听说后,就向玄宗进谗言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适合做宰相;张九龄就是一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事后,玄宗又找来张九龄,希望他能改变初衷。张九龄坚持己见,态度坚决,玄宗更加生气了,并厉声说道:“难道什么事情都要让你来决定么!”
唐玄宗越来越觉得张九龄“不识大体”,再加上李林甫在旁煽风点火,终于罢了张九龄的相位,并提拔李林甫当了宰相。
自从李林甫当上宰相,玄宗就深居于宫帷之中,贪恋声色,恣意享乐。朝中的大臣,很少有机会见到玄宗,更谈不上与玄宗商议国家大事了。不论大事、小事,玄宗都一律交给李林甫去办理。李林甫虽然不通晓词赋文章,但是处事精明干练,每次都能令玄宗觉得满意。
李林甫为人阴险狡诈,当上宰相后,便想方设法使玄宗与百官隔绝,不许众臣在皇帝面前提建议。有一次,李林甫召集起谏官,对他们说道:“当今皇上圣明,做臣子的只要顺着皇上的心意办事就行了,大家没必要向皇上提意见。诸位难道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随便叫了一声,就会立刻被拉出去,以后不再有用了,到时它后悔也来不及了。”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仍旧写了一份奏折上呈给玄宗。第二天,这名谏官就被降职到地方做了县令。众人得知后,心想这一定是李林甫在背后捣鬼,因此谁也不敢说话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中的名声不好,朝臣对他也多有不满,于是他极力排斥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常常以笑脸相迎,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眺望,这时,兵部侍郎卢绚正好骑马从楼下经过。唐玄宗看到卢绚很有风度,就随口称赞他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李林甫又在玄宗面前诬说卢绚身体不好,不能胜任这一职务,又一次降了他的职。
有一个官员名叫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就向李林甫询问道:“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重用呢。”
李林甫回答说:“陛下既然想重用他,我就去打听一下。”
退了朝,李林甫连忙把严挺之的弟弟找来,对他说道:“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倒有一个办法:只要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患了重病,请求回京城来看病,到时我可以在皇上面前求情。”严挺之的弟弟就照李林甫的话做了。严挺之接到弟弟的来信,果然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便把奏章呈递给玄宗,说道:“真是太可惜了,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处理朝廷大事了。”玄宗惋惜地叹了口气,这件事只好作罢了。
李适之刚被任命为宰相的时候,行事疏乎而不慎密,李林甫为了独揽大权,就借机设下圈套陷害他。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下面有金矿,把它开采出来,可以给国家增加财富。但是皇上并不知道这件事。”李适之听后,立即向玄宗奏禀此事。玄宗听后,向李林甫征询意见。李林甫说道:“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华山底下有金矿。但是华山是皇上的龙脉所在,不可以开采,所以我才不敢向您提起。”玄宗从此对李适之十分轻视,并对他说道:“从今以后,凡是向我奏请的事情,必须事先与宰相商议一下,不要太轻佻随便了。”从此,李适之的手脚被束缚住了,再也不能单独向玄宗奏事了。
像严挺之、李适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尽管李林甫装扮得这么巧妙,但是他的阴谋诡计还是被人们识破了。人们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样来的)。
李林甫一生结下了许多冤仇。到他晚年的时候,李林甫担心有仇人向他报复。因此,每次出行都广置车舆仆夫,派许多宫中卫士将百步之内的人群驱散开,并在两旁警戒。他的府第用砖砌屋,用木板做围墙,派出许多家将仆夫日夜警卫,就像将要有大敌来临一样。以前的时候,宰相出行过街,身旁不过有三五个侍从随行而已。士人百姓也无需在道两旁躲避。而设置骑从上百人在左右护卫,让公卿以下的人都得躲藏退避,这是从李林甫开始的。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朝中的正直大臣大都遭到贬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获得了重用。就在这个时期,唐朝逐渐由盛转衰,“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不见了。公元755年,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陷入了纷乱、割据的局面之中,一直延续到灭亡。
为人之道
◎利而不害——介之推功成却不慕荣华◎
有道之人,常常施惠于人而不与人争夺,所以能得到世人的推崇。介之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名臣,又名介子推。介之推一生不慕虚名,不计报酬,他作为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为民间广泛传颂的故事,有名的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等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骊姬很受晋献公的宠爱,她想立自己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因此贿赂晋献公身边的近臣梁五和关东嬖五。梁五和关东嬖五收到了骊姬的财物,便在晋献公面前说:“曲沃是君王的宗邑,应当派能力强的人去那里治理,我看太子申生非常贤明,他是最佳的人选。”晋献公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便派申生到曲沃去了。有一次,申生到曲沃去祭祀,带来祭品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刚好外出打猎去了,骊姬便趁机在祭祀的酒肉中下了毒。晋献公打猎归来,洒酒祭祀,地上的土都聚到了一起;他又把祭祀的肉喂给狗吃,狗咬了几口,也死掉了。晋献公大惊,慌忙向身旁的人询问这是怎么回事。骊姬哭着说:“这都是太子申生的阴谋呀!”晋献公一听,恨得咬牙切齿,便下令把申生抓起来。申生得到消息,闻讯逃回曲沃,他知道骊姬不会就此罢休,不久就上吊自尽了。骊姬见太子死了,又陷害公子重耳和夷吾,说他们也参与了谋害晋献公的行动,二人听到风声,连忙逃回自己的封地。晋献公听了骊姬的谎言,便派人去捉拿重耳,重耳只好逃走。

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之推曾割下腿肉煮汤给重耳充饥。
晋公子重耳一向胸怀大志,他身旁有许多贤能之士,介之推此时便跟随着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祸乱,重耳与赵衰、介之推、先轸等一批亲信离开晋国,逃往狄国。在去往狄国的路上,重耳连续好几天都没有吃一粒米,饿得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他们正好来到一户农家,便向这家主人讨饭吃。主人一看重耳等人衣着华丽,知道是落魄的王孙贵族,便拿出一只碗,在地上盛了一碗土,然后递给重耳。重耳见状,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想抽打这个人。赵衰立即制止重耳,婉转地劝道:“公子快点把这只碗收下来吧,得到土地就意味着将来能得到整个国家呀!”重耳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转怒为喜,又打起精神出发了。重耳等人勉强又前行了几十里,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倒在一棵大树下。这时,介之推一瘸一拐地走到重耳的身边,捧了碗肉汤献给重耳。重耳闻到肉香味儿,立刻有了精气神儿,一下子坐了起来,他接过介之推的碗,一口气把肉汤喝净了。喝完之后,重耳这才想起来问道:“我们身处困境,连野菜都吃没了,你怎么还能端来肉汤给我吃呀?”介之推回答说:“我刚才捉了几只麻雀,您吃的是麻雀肉。”事后,重耳看到介之推走路很慢,裤子上还有血迹,心里觉得奇怪,就问介之推是怎么回事。介子推这才告诉了重耳真相。原来,介之推见重耳一路上饥饿难耐、气息奄奄,便毅然挥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重耳听后非常感动,并许诺说回国后一定重赏介之推。
介之推追随重耳流亡国外,而在这个时候,远在故国的父母亲人身陷囹圄,夷吾正以他们的性命相逼,勒令介之推等人限期归国。不过,介之推始终对重耳忠心耿耿,不离不弃,也由此坚定了重耳归国的信念。
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结束了流亡生活。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到晋国,做了晋国的君主,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晋文公即位后,封赏当年追随自己的从臣,甚至马夫,然而,对他有救命之恩的介之推却不在封赏的名单上。
有人听说介之推没有得到封赏,就愤愤不平地对介之推说道:“想当年,你对重耳有割股救命的恩德,但是重耳成为国君后,你却不能得到封赏,这实在是太不公平了。你为什么不向重耳讨赏呢?”介之推听了,说道:“重耳是个贤明的君主,只要他能治理好晋国,那就是晋国老百姓的福气,我仅仅做了一点小事,得不到封赏又有什么关系呢?”
此后,介之推一声不吭,他参加过晋文公即位的朝贺仪式后,便回家耕地去了,并侍奉自己的老母亲。介之推一家生活清贫,也不与旧友来往。
回到家后,介之推的母亲问儿子道:“你为什么不去请求赏赐呢?如果就这样在家里慢慢老死,岂不是很不值得吗?”介之推对母亲说道:“明知错误而去效仿,罪过就重了。况且我已经决定不做官,不能再吃他的俸禄了。”母亲又对介之推说:“纵然不想得到赏赐,那也要让国君知道一下这件事呀!”介之推答道:“言语,是用来表白的。自身将要隐退,哪里还用得着表白?这样做就是想要求得显达了。”介之推的母亲听到这里,欣慰地说道:“看来我和你父亲没有白白教育你啊,我和你一起隐居吧。”
后来,有人将介之推的事告诉晋文公,晋文公这才恍然大悟,深感自己有愧于介之推,就忙派使者去征召介之推,要给他封官加爵。
不久,使者回报说,介之推已经同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懊悔自己当初的疏漏,就亲自率人前往绵山寻访。
可是莽莽群山、林深树茂,哪里有介之推的踪影?晋文公一连寻访多日而不得,大臣中就有人建议说:“听说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举火焚山,他为保住母亲的性命,一定会背负母亲出山的。”晋文公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从两面举火烧林,希望能将介之推逼出山来。谁知一连过了三天,始终不见介之推出山,等火熄灭后入山寻找,只见介之推母子相抱,已死在一株烧枯的大柳树下。
这下,晋文公就更懊悔了,他大哭一场,将介之推母子葬在绵山,立祠祭祀,并将绵山改名为介山,以纪念这位淡泊名利的名士。
第二年,在介之推的忌日之前,晋文公即下令全国禁火,冷食一个月,以纪念介之推死于大火,表达自己的哀思与歉疚之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