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从政之道◎不责于人——宋就以恩德抱怨

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从政之道◎不责于人——宋就以恩德抱怨

00:00
07:50
◎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②,无德司彻③。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④。
【注释】
①左契:债权人所持的契约。古代以竹木简为契约,分左右两片,债权人执左片,故称左契。②司契:古代贵族所用的管账人。③彻:是周代田税法,指十一税。④与:给,赠。
【译文】
很大的仇怨虽经调解,总还是留有余怨,怎么说得上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呢?因此,有道的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不分亲疏,而常常伴随有德行的善人。
【解析】
这一章老子依然就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而展开论述。老子说道德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人们能够做到重道敬德,事情自然就会做好。如果人们不重道敬德,那么即使费尽心力,也不能把事情做完美。天道无所偏爱,但却自然归向有道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大怨”意为深刻重大的冤仇,即人与人之间结下的深仇大恨。“余怨”指的是难以消除的以至于长年累月沉积于心底的怨恨。“大怨”是如何出现的呢?在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分析过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当时,统治者好大喜功,他们为了满足私欲,不惜穷兵黩武,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致使人民流离失所。他们甚至还向人民收取大量的赋税,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这样,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为了稳定民心,统治者就想通过和解的方式消除“大怨”,这就是所说的“和大怨”。“和大怨”的结果会怎样呢?老子认为,“和大怨必有余怨”,为什么会“有余怨”呢?这是因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要想使“余怨”彻底消除,统治者就得摒除自己的私念,克制自己的欲望,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如果统治者继续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损害人民的利益,那么不管他们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民心中的“余怨”。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左契”指的是债券的左半部分,为债权人所有,它是债权人向债务人索债的凭证。“有德”即有德的人,他们是道德的主体,是自觉遵循道德并能从善如流的人。“彻”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租税,在这里引申为连本带利一次性地清偿债务。如果债务人无力清偿债务,那么就剥夺其人身自由,并没收其所有财产。在这句话中,老子再次以圣人的行为作为参照,指出了“有德”和“无德”的区别,老子说“有德”的统治者按照契约的合同收取租税,而“无德”的统治者则根据田亩的数量任意地收取地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善人”指的是道德的主体,他与道同在,与道创造的整个世界同在,所以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支撑和依靠,只有这种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在这句话中,老子指出,天道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是无亲无疏的,但是它喜欢和善良的人站在一起。换句话说,天道鄙视无德的人,而那些苛刻的统治者必然会受到天道的责罚,这就为无德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从政之道
◎不责于人——宋就以恩德抱怨◎
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许多人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出路,少一个仇人少一堵墙。以德报怨,化解心中的怨恨,使之化为友爱,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老子向来提倡报怨以德,以宽大的胸怀,包容错误,消除心里的怨愤之情,这便是最高的为善之德。
别人对己施加危害,自己却用善德予以回应,这样,不但消除了怨恨,还间接感化了仇家。先秦时的宋就便因为宽容待人,赢得了对方尊敬。

宋就以德报怨。
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宋就。宋就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在宋国和楚国的边界处,居住着两国的边民,他们都在附近种瓜。
这一年春天,两国的边民又都种下了瓜种。但是由于天气干旱,瓜苗长得很慢。魏国的百姓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收成,所以每天晚上挑水到地里浇瓜。连续浇灌了几天,魏国边民瓜地里的瓜苗长势明显好起来了,比楚国边民种的瓜苗要高不少。
楚国县令因为魏国的瓜苗长得比自己的好,便责骂楚国百姓。楚国边民妒忌魏国边民瓜种长得好,于是夜晚偷偷潜到魏国村民的瓜地里去踩瓜秧。这样一来,魏国瓜田里的瓜苗都死了。
魏国的边民知道后,就去找县令宋就,请求他带着魏国百姓去踩楚国瓜田里的瓜秧作为报复。宋就听后,说道:“唉!这怎么可以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我们的心胸怎能如此狭小啊!我看,你们最好不要去踩他们的瓜地了。”
村民们早就气愤到极点,因此根本听不进去,纷纷嚷道:“难道我们还惧怕楚人不成吗?为什么让他们欺负我们呀?”宋就摇摇头,耐心地说道:“如果你们一定要去报复,顶多可以排解心中的怨恨,可是,以后怎么办呢?楚人见瓜田被破坏,自然也不会善罢甘休,如此下去,双方互相破坏,谁都不会得到好处。”村民们皱紧眉头,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宋就回答说:“我教给你们一个办法,一定要每晚都派人过去,在夜里偷偷地浇灌楚国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结果怎样,你们自己会看到的。”
村民们听罢,只好依照宋就的意思去做,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地的瓜田。楚国边民早晨去瓜田巡视,发现瓜田里都已经浇过水了,而且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人觉得奇怪,不知道是谁做的。于是在夜里偷偷观察,才知道是魏国百姓所为。楚国的村民都惭愧得无地自容。
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心里很高兴,就详细地把此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后,对魏人的做法感到敬佩,也对楚人的行为感到惭愧,于是把主管官吏找来,说道:“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是不是还有其他罪过?这是魏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说完,楚王派人拿着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魏王结交,这样,魏、楚两国的关系比以前好了许多,这自然主要得益于宋就以德报怨的善举。
为人之道
◎善有善报——贵族与农民的故事◎
在20世纪的苏格兰北部,住着一户贫穷的农民。一天,这家男主人外出时,看到一个小男孩不慎掉入沼泽之中。虽然十分危险,但这个善良的农民还是奋不顾身地将这个小孩救了出来。
几天之后,一辆高档马车停在了农民家门口,车里走下来一位衣着华丽、气度不凡的贵族,前来拜访这位农民。原来他是那个被救的小男孩的父亲。他带来了许多值钱的礼物,并对这位农民表示感激之情。但这位农民表示不能接受礼物,因为他觉得救人是他应该做的,不值得报答。这时,那位贵族看到农民有一个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大小的儿子,便说道:“既然这样,我有个建议,你救了我儿子的命,我也要为你儿子做一件事,我要让他接受英国最好的教育。”农民答应了。于是,农民的儿子跟随贵族去了伦敦。
贵族果然将农民的儿子送到英国最好的学校读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最后,这个农家子弟在英国最好的医学院圣玛丽医学院毕业。由于学习十分努力,他在读大学期间便拿到了几乎所有的奖学金,毕业后成了一名成功的医生。
后来发生的是一件偶然事件,使医生取得了巨大的声誉。
一次,医生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发现了一个没有清洗干净的葡萄球菌培养皿里有些脏东西,细心的他叫住了打算去清洗干净的助手。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青色霉菌对葡萄状球菌、白喉菌、肺炎菌、链状球菌、炭疽菌等有一种强大的杀灭作用。1929年6月,他撰写论文对这个发现进行了论述,称那种杀菌物质为青霉素。这是当时人类所发现的最强有力的杀菌物质,后来被制成药品。这种药品在日后救治了无数人的性命。而这个农民的儿子就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凭借自己的发现在全世界 得了25个名誉学位、15个城市的荣誉市民称号以及其他140项荣誉,并且,在1945年,他和澳洲病理学家弗洛里、德国化学家钱恩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另外,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许多年之后,贵族的儿子得了肺炎,一病不起,眼看就有性命之虞。这时,亚历山大·弗莱明所发明的青霉素则救了他的性命。接下来二战爆发,这个贵族的儿子投入到抵抗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中去,领导英国人民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不仅如此,他还在1953年通过写二战的回忆录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贵族的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