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18个月让火箭飞天

王永志:18个月让火箭飞天

00:00
09:13

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欢迎收听安徽省科技馆《科学家故事》节目。本期为大家讲述:


王永志:18个月让火箭飞天


2022年11月17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后,从遥远的太空,专程送来一份生日祝福。收到这份“宇宙级”生日祝福的是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他就是“两弹一星”工程重要技术骨干,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载人航天开创者之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青年立志航天报国


1932年,王永志出生在辽宁的一个贫农之家,全家十几口人挤在三间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中学期间,王永志为减轻家里负担,走读不住校,每天带一把高粱米解决午饭问题。1949年,王永志被保送到沈阳东北实验学校读高中。面对当时的贫困境况,他立志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改良物种、提高粮食产量,让百姓吃饱穿暖。


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他的理想。学校离机场不远,目睹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空军起飞迎敌、搏击长空的飒爽英姿,王永志从此坚定了航天报国的志向。


1952年,王永志如愿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在名师云集的清华园,王永志潜心向学,打下了扎实的飞机设计专业基础。随后,他顺利通过选拔考试,并于1955年开始了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留学岁月,先学飞机设计,后改学火箭导弹专业。


学成归国崭露头角


1961年,王永志学成归国,此时,正值我国航天发展的起步阶段,王永志有幸被安排到由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这一机缘让他能够直接受益于钱学森的谆谆教诲与悉心指导,这也开启了他走向太空的新征程。


1964年,32岁的王永志第一次走进戈壁滩,执行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的发射任务。由于天气炎热,火箭推进剂在高温下膨胀,燃料储箱内不能灌进足量的燃料,致使导弹射程不够,无法打入落点。在场专家十分焦急,想尽办法添加推进剂,而王永志却有不同意见。他对高温导致密度变化后的推进剂配比进行了严密计算,最后得出“卸出600公斤燃料,火箭就会命中目标”的结论。


当时王永志是在场所有人中军衔级别最低的,又是个年轻的新面孔,他的设想并没有得到专家们的支持,他们认为减少燃料和提高射程根本就是南辕北辙,是个不靠谱的方案。


为了不耽误研制进程,王永志鼓起勇气,硬着头皮敲开了发射现场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的房门。钱学森听了他的意见后,马上把导弹总设计师叫过来叮嘱道:“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说的办!”


果然,泄出推进剂后的火箭射程增大,连打3发都进入了目标区,这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具有了自行研制火箭的能力。这也是王永志第一次正式进入钱学森的视野,二人正式结缘。


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退居二线。新一代的航天任务该交给谁来做?钱学森毫不犹豫地推荐了王永志。他说:“王永志同志善于逆向思维,思想开阔,做事谨慎。”


18个月让火箭飞天


1986年,王永志出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


当时,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因为西方国家的一系列航天事故,出现了运载能力短缺的状况,王永志敏锐地看到了将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发射市场的机遇。


经过努力,1988年11月,中国终于拿下了第一个合同。然而,对方开出的条件却非常苛刻,他们要求中方必须在1990年6月30日前,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待机发射,否则罚款100万美元。当时离合同规定的时间仅剩18个月,而按照常规流程,这样大推力的捆绑火箭研制任务怎么也得四五年时间才能完成。


能不能干成?王永志代表研究院立下“军令状”。为了项目顺利交付,王永志和研制人员开始了背水一战,仅设计出来的图纸就有44万张,设计人员平均一人一天要画17张,每一个工作现场都是昼夜不停地连轴转。终于,在合约预定期限的前一天,中国第一枚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火箭屹立在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航天人成功创造了18个月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国际航天新纪录,创造了世界航天史的奇迹。


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E火箭首发告捷,不仅加强了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商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为此后的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送中国人上太空


1992年11月,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开始勾画飞天之梦的草图。


与美国、苏联方案不同,王永志力主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为提高航天员安全系数,他还主持设计出能满足多种要求的载人航天飞行轨道。


做一次飞船实验要花费好几个亿,为了不给国家造成负担,王永志把整个发射工程分解了,很多程序和动作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模拟,这样做实验的次数也可以多一些,反而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在神舟一号发射以前,模拟飞船返回地面的空投实验就做了59次。


2003年10月15日,随着王永志和全体航天人的齐心协力、集智攻关,中国人的脚步终于第一次迈进太空。当杨利伟从神舟五号返回舱安全走出来的时候,王永志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1992年到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整整30年,而王永志最初参与设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从载人飞船过渡到空间实验室,再到长期有人照料的永久性空间站,也在2022年全部完成。


2024年6月11日,92岁的王永志院士不幸病逝。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向这位为祖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伟大科学家致敬!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运营机构 | 喜马拉雅安徽营销运营中心

主        播| 伊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