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将“嫦娥奔月”传说变为现实

欧阳自远:将“嫦娥奔月”传说变为现实

00:00
09:04

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欢迎收听安徽省科技馆《科学家故事》节目。本期为大家讲述:


欧阳自远:将“嫦娥奔月”传说变为现实


2024年6月25日,随着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样品安全回家,我国探月工程再次引起世界瞩目。


从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绕月运行,到“嫦娥六号”从月背采样顺利返回,中国探月工程的一次次突破,一次次成功,离不开那些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更离不开那些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创新争先、勇攀高峰的“大国科学家”们。今天,让我们走近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倾听他追梦太空、科研报国的感人故事。


【“入地”】  大学时代立志为国找矿


欧阳自远1935年出生于江西吉安,是我国天体化学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带领科学团队,提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国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最终将“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变为了现实,被誉为“嫦娥之父”。


可能你不会想到,这位逐梦太空的科学家在大学时代,学习的却是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一个要“上天”,一个需“入地”,天与地的差别,他是怎么实现跨越的呢?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1952年,那年夏天,新中国首次高考拉开序幕。那个时候,广播中常常传来这样的号召:“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宝藏”。17岁的欧阳自远被深深地打动。面对当时国家缺乏资源、缺少能源的困境,他决心学地质,为国家去找矿。于是,欧阳自远放弃家中世代行医的传统之路,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也就是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金属与非金属矿产勘探系。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被录取为矿床学副博士研究生,开始研究长江中下游铁矿与铜矿的成因与找矿方向。1957年,欧阳自远第一次独自到安徽和湖北的矿区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他带上一壶水、两个馒头,背着地质背包,下到矿井坑道里观察矿脉、采集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为长江中下游矽卡岩矿床的理论研究和寻找提供了重要依据。


欧阳自远始终觉得,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目标、追求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拥有无限的推动力和积极性。


此后,欧阳自远又进行了核物理学与核物理实验等多学科的学习与研究。


【“上天”】 从研究陨石到月球探测


当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人类空间时代序幕,并与美国相继开始月球探测时,欧阳自远也开始思考中国的太空时代何时到来,该如何准备,在他心中埋下了探索太空的种子。但是当时中国没有科研实力拿到珍贵的太空样本,欧阳自远便把目标瞄向了“天外来客”——陨石。


1976年,吉林省境内发生了一次历史上规模罕见的陨石雨,“当地几个县的村庄像下火球一样,噼里啪啦掉了很多石头。”幸运的是并没给当地村民带来伤害。欧阳自远带队前往当地现场考察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岩石学、矿物学、化学组成、宇宙线辐射、天体力学、碰撞演化史等多方面,发表的100多篇论文,奠定了中国天体研究的基础。此后,欧阳自远便把研究领域向宇宙尘、月球岩石以及太阳系各行星、小天体等拓展,开创了我国的天体化学学科。


同时,通过收集落在中国的各类陨石,进行实验室的系统研究,欧阳自远逐步在中国建立起相关实验室,培养了一批从事陨石学、天体化学、月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研究的科学队伍。


1978年,欧阳自远得到机会研究美国宇航员从月球表面带回的岩石。这次难得的科研机会也让他进一步认识到月球的战略意义和科学、经济价值。

1994年,欧阳自远等专家开始论证探月工程的可行性。历经十年的精心筹备与深入研究,到了2004年,第一阶段绕月探测工程终于得以正式立项,并被赋予了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的名称——“嫦娥工程”。这一项目也成为继“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之后,被誉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与以往不同的是,嫦娥工程首次设立了首席科学家制度,而这份重任,则光荣地落在了欧阳自远院士的肩上。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不仅在项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更是深度参与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和长远规划的制定工作。他亲自设计了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并精心筹划了第二、第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为中国月球探测事业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力量。


2007年,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就在它被月球轨道成功捕获的那一刹那,欧阳自远眼含热泪。这一幕被定格在了中国探月的历史中。此后,嫦娥二号、三号、四号、五号,每颗探测器都按照既定目标,圆满完成任务。


【育人】耄耋之年仍坚持科普教育


在欧阳自远看来,为国家奋力科研才是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人生价值。


在科研之外,欧阳自远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他始终对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寄予深厚的期望。尽管如今已步入耄耋之年,欧阳自远院士依然坚守在科普教育一线,持续为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同期声】欧阳自远:“建设一个强国,不光是GDP,全民的科学素质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所以我们做科普的要承担这个使命——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欧阳自远院士说:“做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义务和使命,我们的下一代对科学的兴趣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国民科学素养水平,高质量的科学教育将是科学家送给下一代人最好的礼物。”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运营机构 | 喜马拉雅安徽营销运营中心

主        播| 赵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