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榜(下集):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侯德榜(下集):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00:00
06:40

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欢迎收听安徽省科技馆《科学家故事》节目。本期为大家讲述:


侯德榜(下集):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


上集我们说到,出生于福建普通农家的侯德榜,从小刻苦学习,并在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取得10 门功课全部满分的特优成绩。


然而,与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结缘”后,正在海外留学的侯德榜毅然下定决心回国振兴民族工业,出任永利制碱厂总工程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侯德榜为我国化学工业开疆拓土的漫长征程,感悟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创制国产纯碱


初到永利碱厂,总工程师侯德榜除了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还肩负着破解当时为西方企业所垄断的“索尔维制碱法”的挑战。


索尔维法在1861年由比利时化学家索尔维发明,英、法、德、美等国为了谋取利益,买断专利后约定制作工艺只向会员国公开,对外严密封锁。这种制碱方法以连续生产著称,所有生产设备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故障,将导致停产甚至发生事故。国际上不乏尝试自行研究的人,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侯德榜迎难而上,下定决心要把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变成现实。他全身心扑在生产上,脱下西服换上工作服和胶鞋,和工人们一起下到灼热的石灰窑里,钻进油污淤泥的下水道中进行调查研究,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和他共事过的人们曾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侯德榜每思考一个问题、每布置一件工作,都要穷追到底,细致地设计和安排,使工作做到有条不紊、万无一失。


就这样,侯德榜在既无专利可查、又无技术可依、更无实物可看的情况下,逐步摸索到实施“索尔维制碱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6年,永利制碱车间终于生产出期盼已久的纯净洁白的碱。经过一段时间的稳定运行,产品纯度达到99%,日产超过30吨,彻底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和封锁。同年8月,“中国永利”制造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被评价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还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红三角”牌纯碱的成功给永利公司带来了盈利和信心,在侯德榜的主持下,一系列新的化工厂纷纷落成。中国从此具备了生产纯碱、硝酸、硫酸等基础化工产品的能力。


创新制碱方法


1937 年7 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永利被迫迁到四川,由于四川井盐制碱很不合算,为改良制碱工艺,侯德榜赴德国引进新技术,当德国人提出产品不能在东北三省销售时,侯德榜愤然回国,决心自力更生,探索新的制碱方法。


侯德榜首先分析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缺点,发现主要是食盐利用率不高,只用到了食盐中的钠离子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离子,另一半的氯离子和石灰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的氯化钙却没利用上。侯德榜大胆设想能否把索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制碱用的氨和二氧化碳直接由氨厂提供,滤液中的氯化铵加入食盐水,让它沉淀出来。这样氯化铵既可作为化工原料,又可以作为化肥,还可以大大提高食盐的利用率,同时又省去许多设备。


设想有了,接下来就是一次次的实践。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先后在香港、上海和美国纽约等地进行试验,经历了超过500次的实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终于,侯德榜成功了,新的联合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1943年,又完成了从合成氨开始的联合制碱流程,并在 1964 年实现了工业化。这一方法使食盐利用率提高到96%,同时副产品不再是污染环境的氯化钙,而是可以用于土壤施肥的肥料。由于新制碱法的成功,中国制碱化学工业一跃登上世界舞台。直到现在,“侯氏制碱法”仍然是世界制碱领域最先进的制碱技术。


侯德榜的杰出贡献享誉世界,面对鲜花和掌声,他平静地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他是我国近现代化学工业的追梦者和拓荒者,是怀着“科学救国”“工业救国”崇高信念的奋斗者,他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运营机构 | 喜马拉雅安徽营销运营中心

主        播| 吕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