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第11章 《货币与赋税》之一

四卷第11章 《货币与赋税》之一

00:00
17:50

四卷第11章 《货币与赋税之一

宋朝甫一平定天下 就废除了先前各个割据政权发行的货币,并且迅速用本朝钱币取代之。宋太祖时期的钱币上刻有“宋元通宝”字样。而从宋太宗开始,改为刻上钱币发行时的皇帝年号,如“太平通宝”。


按照秦汉时期创立的传统,人们将1000枚圆形方孔铜钱 用线串起来,于是1000钱从此被当作现金货币的一个整数单位,称为“一贯”。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即820年时,铜钱的铸造量为15万贯,到北宋景德四年,即1007年时,铜钱铸造量已经上升到了约183万贯。此后在遭遇了数十年的“钱荒”后,宋神宗在位期间的1080年,铸造量达到了空前的500万贯。同一年,还有80万贯的铁钱也进入了流通领域。当时的铜钱一般含65%的铜、25%的铅和10%的锡。当铜的供应量不足时,铸币场就会添加更多的铅来替代铜,因此钱币的价值就越来越低。到南宋时,实际使用的钱币中铅含量已经高达60%了。


1077年至1088年间,在宋帝国的中部地区,标准的1贯铜钱只相当于770枚铜钱。而这个时候铁钱的1贯有1020至1100枚,可以兑换1贯铜钱。


从10世纪末一直到11世纪的最后10年,货币对于宋朝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全国平均每个人拥有的流通钱币,在唐朝天宝年间仅有6钱;到宋太宗至道元年增加到17钱,到1080年,即神宗元丰三年时,则到了每人平均212钱。整个北宋时期流通的钱币估计为2亿贯,即1450亿钱。在此后的中华帝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达到过如此规模的钱币供应量。

纸币

在世界历史上,宋朝是首次在国民经济中使用纸质货币的王朝。1260年他们发行的“丝币”,是以丝绢为本位;这种纸币甚至流通到了高丽和波斯。元朝在灭宋近20年后也采用了宋人的纸币制度;日本和越南则分别在1334年和1396年开始创立自己的纸币体系。而在西方,纸币是个相当晚近的事物。它们开始使用纸币的时间分别是:瑞典1661年,美国1690年,法国1720年,俄国1768年,英国1797年,德国1806年。


纸币在宋代出现有几个先决条件:首先,宋代经济的繁荣使许多行业对铜和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而纸币的使用有助于减少金属货币,让更多的金属投入到制造业中。其次,纸钞的印制技术已经很成熟,货币可以印制得相当精良,很难制作出伪钞,而且在纸钞上还能印制出面值更大的数字。第三,宋代社会已经很清楚货币的价值并非按照钱币本身价值来确定。既然如此,纸币显然比金属货币更方便携带和使用。


但纸币发展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与宋代外交政策有关。政府经常担心市场流通的含铜量高的铜钱会退出流通领域,特别是被北方和西方邻国截留,那将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为了控制贵金属外流,确保货币稳定,宋政府在边境地区建立了隔离式的特别货币区。铜钱在此区域内被禁止使用。12世纪中叶,对面的金国也宣布了禁止在边境地区使用铜钱。


994年是有资料记载的私人发行“交子”的最早年份。交子类似今天的期票或汇票,这是一种私人间达成的契约,我们最早见到文献中提及交子是在有关“李顺起义”的史料里。“李顺起义”是由四川工匠、手艺人和农民发动的一次时间不长的起义,其领袖即李顺。起义者反对用较重的铁钱来取代使用了30多年的小铜钱。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后,为了回应动乱提出的诉求,政府于1023年在成都设立了交子务,发行了官方的汇票——这对货物买卖来说,显然是一个明智而高效的的发明。


拥有这张印制汇票的人在向交子务的任何一个分支机构提交这份汇票时,就可以领到与票面钱数相等的现钱。起初,一张交子值钱1贯,而且只能在三年内有效。后来,交子上印制的面值可以在1到10贯之间变动。对于需要携带大量现钱去购买商品的商人来说,纸币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资金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流转。人们不必再携带数额巨大而又笨重的铁钱穿越危险的山路了。商人和官员们都看到了这种票据在流通和支付上的重要价值。不久,交子就传到了北方。


纸币用楮chǔ树皮制作,因此它也被称为“楮币”。纸币由政府印制、发行,并从原材料开始进行严格控制。为了防止伪造,原材料里还要混入丝和其他纤维。南方和北方的交子都有精心绘制和难以复制的图案。同时交子上还有许多技术数据,以确保纸币的真实性。如发行日期、序列、编号、兑换价值、流通时限、印章等等。对于伪造纸币的惩罚也印在票子上:犯人处斩,举报者赏钱壹阡贯。”


1068年在成都设立了官办的抄纸院,12世纪末期,杭州的户部还雇用了204名工匠印制纸钞。一张纸钞的大小为11厘米宽,19厘米长,都是采用多版多色印刷。

为了对纸币的使用和分配进行更好的控制,政府制定了专门的法令,并限定交子的发行和流通的条件。从1023年直到1107年,宋政府发行了43批纸币,每次发行的流通期内限定纸币总值为1256340贯。同时有36万贯的流动性货币回笼,约占流通量的28%,可确保货币体系免于破产的危险。三年后,旧的纸币要被新纸币取代或直接兑现。每贯兑现及换新的手续费是30钱。


1071年,王安石的财政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后,对纸币的需求增加了一倍。纸币的流通期也被改为六年,而当1093年发行的纸币价值达到相当于1330万贯流通现钱时,整个货币系统失控。1105年的一项改革用“钱引”取代了交子,管理机构也相应从“交子务”改名为“钱引务”。


北宋末的1127年,流通中的旧纸币总数约有7000万贯。朝廷南迁时,纸币的信贷限额已经不能满足需求,于是钱引的总价值被提高了30%,达到1886340贯现钱。到1141年发行第60批纸币时,数额更是达到了通货膨胀性的5886340贯。1145年,南宋和金签订和约,国家财政的紧张状态暂时得到缓和,政府也削减了钱引的发行量,使之降到了1127年的水平。


然而,这个水平并没有持续多久,1161年,金人再度进攻南宋,钱引的发行量猛涨到2300万贯,其后始终维持在这个水平上,有时略多有时略少,一直保持到12世纪末。到13世纪,纸币流通期先后被延长到4年、6年、9年,最后达到了10年,纸币发行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第99批、也是最后一批纸币的发行是在1234年,这一年,蒙古人灭了金帝国。


除了交子和钱引外,宋代商人还向政府购买信用票据,并用来交换如盐、茶、明矾和香料等垄断性商品。信用票据的持有人可在特定的地方获得规定数量和品质的垄断商品。这种票据为长途运输大宗货物提供了方便,商人也愿意冒此风险。但要从中获益必须要到京城和其他地方的指定商铺。在那里,票据持有人要和对方进行货品买卖谈判,确定具体价格。因为利润大,这种冒险也是值得的。为了确保对票据交易和商业活动的控制,政府还为此专门设立了榷货务。当时,这种票据制度为向北方边军提供军需供应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纸钞

为了缓解战争引起的现钱短缺状况,1160年南宋官员还创造了另一种纸钞,称为“会子”。会子的使用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创造,而是一种便于使用的兑换票子,它被用来继承唐代的“飞钱”。飞钱是唐代商人使用的一种现金凭证。


会子于11世纪20年代时就已经在四川的私人贸易中流通了。这些钱票相比于交子或钱引的优势是可以全额兑换成硬通货。但实际上,会子的票面价值与所能兑换的现钱之间的差距后来越变越大。


在初期,一张会子的现钱价值是很高的,相比于北宋时期所有能想象得到的无现钱兑付的钱票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尽管对于当时的商人来说,接受钱票是很勉强的一件事,但政府还是成功地让人们在数十年内对这种纸钞有了信任感。会子以红、黑、蓝三种颜色或单色用木板或铜版印制。最初钱票的面值等于现钱1贯,但不久,会子面值就逐渐变小,如200钱、300钱、500钱等。


纸钞价值的不稳定导致人们大量储藏铜钱和铁钱,而尽可能用纸钞进行生意往来和债务偿还。特别是在战时,有钱的商家和地方官员都把钱埋到地下,以至于大量现金货币从流通领域中退出。在过去30年里,陕西宝鸡地区13次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铁钱,加起来就有28吨重。


据说宋孝宗在会子发行后的十年里都睡不好觉,他采用各种方法,努力维护货币系统的稳定。1166年,他甚至回购了价值200万两银子的流通会子,并将它们烧掉。此外,他还命令缴纳税费时 也可以使用纸钞,并试图通过限制会子的流通量来调整纸钞的市场价值。这些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1175年纸钞的价值暂时稳定了下来。


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与金国开战前的1186年,会子的发行量再度上升到2000多万贯,而之后的1209年更是升到了1.1亿多贯。如黄畴若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物少则贵,多则贱。”会子因此变得毫不值钱。长途贩运的商人用会子兑换不了钱,而用它来购买商品也不被接受。到1224年为止,市场上流通的会子价值为2.4亿贯,但会子的兑换价却飞速下跌。1236年后,会子每贯只能兑换240枚铜钱,甚至还更少。而十年之后的1246年,市场上的会子更是达到了天文数字般的6.5亿贯。不仅如此,纸币伪造之风也在13世纪蔓延开来。在存留至今的宋代纸币印刷版中,几乎都是伪币。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几乎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措施。毕竟,改革货币体系要比印更多的钱要难得多。


1264年,钱票——以及所有在地方上用来作为支付手段的纸币代用品——突然间变得一文不值了,整个纸币工程彻底轰然倒塌了。

(以上内容经删节整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