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第10章《生产领域的变化》之二

四卷第10章《生产领域的变化》之二

00:00
18:54

四卷第10章 《生产领域的变化之二

货物和人员运输

宋帝国经济是由道路和河渠网络支撑起来的,这个网络是货物人员运输的生命线。宋朝的地图绘制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路线图既为运输也为旅行提供了方便。我们也能从上看到当时谷物沿大运河运输的情形


秦朝是中国道路建设最早的黄金时。当时围绕京城咸阳修建的“驰道”有11.5米宽。驰道用石板铺设路面和隔离墩,路网从京城辐射到中国北方许多地方。唐代政府的路网每20公里左右设立一个驿站信使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奔驰在驿路上,他们可以在驿站休息换乘马匹。到了宋代,官方驿站附近又设立了私人的客栈和饭馆,供应食物洗浴设施。


唐代相比,尽管宋代的华北路网没有那么密集,但宋初的皇帝还是采取了许多举措来改善交通特别是运输缴纳了货物价值2%的通行费,因此每隔2.5公里官府修建有瞭望塔的道路关卡,来确保旅行者的安全。1012年宋真宗下令沿官道的两边种植榆树和柳树。潼县北部的四川驿路上,甚至可以看到道路一侧种有巨大的雪松。1116年前后,福建的州县道路上共种植了338600棵枞cōnɡ树和松树。


当时,华北的道路能通行轮子直径达1.8米的大型牛车,可以把大批的货物运送到开封。一些货车大到需要20头骡子才能进行长距离运输。在黄河北岸,初春和冬季的道路状况经常是很危险的。王禹在《对雪》一诗中描述

因思河朔民,输税供边

车重数十,路遥几百里。

蹄冻不行,死辙冰难

夜来何处宿,阒qù寂荒里。


苏辙在报告中描述去往辽国的行程他说路况车辆糟糕,以至于一天走30公里都是不可能的辽国只有几条连接主要城市的道路。1027年,辽国下令官道必须向两边拓展,宽度扩大到30步,这些宽阔的道路使契丹人可以驾驶他们巨大的大篷车旅行。但是,这些道路可能是用土、沙和碎石所筑,路面没有铺设石板没有采用快速排水的修造样式,因此大多数道路一遇大雨就被冲垮,几乎每年都要重修。道路上夏季尘土飞扬,雨季泥泞不堪,契丹人都不乐意在这种路上旅行。


华北道路相比,中国中南部地区的路网显然不够发达。那里人们更愿意通过水路出行。连接小城镇的陆地道路几乎无法行驶带轮的车辆。士大夫通常骑马,仆人们步行或驴和骡跟随着他们。在平地上农民用独轮手推车运东西。在多山的地区,旅行者就需要有健壮的体格,才能攀行在陡峭的山岭小路上和湿滑的梯田田埂上。到了南宋时期,南迁的政府显然加强道路建设东南地区的路网才有了较大改观


有一种特殊的道路叫作“栈道”。是用厚木板牢固地铺设在悬崖峭壁上,把几个地点悬空连接起来。这种样式的路位于陕西西部渭河河谷秦岭以南汉水流域及四川的城镇之间。这些地区步行几乎无法到达,只能通过船行或人力牵拉船只逆流而上穿过长江三峡。而有些路线和地段就必须穿过栈道,最长一段栈道有100公里长,其牢固程度足以在上面行走、骑马和运送货物。当年唐朝皇帝往成都避难时利用了这条栈道。宋朝陕西和甘肃两地的汉人在逃脱女真和蒙古军队追击时,栈道也成了他们的逃生工具。


坐船是更好的旅行选择,不管是在大运河、汴河、长江和黄河,还是在南方多如牛毛大小河流。坐船航行较快捷,更舒适。虽然有时要冒着船只倾覆的危险,特别是穿行在峡谷和激流中的时候但一般来说尤其是当货物数量体量较大时,船运还是陆路更为安全。

当年隋炀帝下令修挖庞大的运河网络,使国库背上了沉重负担,但这个巨大工程也使南方的谷物丝绸茶叶生产中心 从此与北方连接在一起,同时也提供了一条运送军队和军事装备的高效路径。


983年北宋的淮南转运副使乔维岳首次提到了船闸。由于有了这种装置,当航行遇到高低落差时,就需要再把船只经斜滑道从一个水位拖拉到另一个水位船闸有两个悬挂式的闸门,驳船进入闸门之间后打开一侧的闸门,通过流入或流出,使驳船随水位升高或降低,从而继续航行。这是克服河道落差最快和最安全的方法。


在宋代中国的中南部,航运几乎完全取代了陆上运输。在内陆水运中,稻米和豆类占了支配地位。当时储存谷物最多的一个仓库坐落在连接汴河和黄河的汴梁河口。1079年,汴河成功改道,河道拓宽,与清澈的洛河直接相连——远离了含沙量大、易于淤积的黄河,这使汴河上的运输全年都变得更加安全。


河运驳船长度差不多有30米,有些客船甚至有90米长,这些客船有两层,能运载700到800人,在湍急的黄河上 渡船有20米长6米宽。造船厂一般都会根据当地的传统、水文特点船主的需求建造船只不同的航行需要不同的船体和不同的驱动力在长江上,船夫使用桨轮船在江南的小河上,航行的多是梭子船或平底船。


在长江峡谷暗流汹涌的水流中,在汉水的激流里,船员和纤夫们们用桨划、用绳拉使船逆流而上。1170年,陆游沿长江穿过三峡,他在诗中描写了船夫艰难前行的情形,而这样的场景直到20世纪仍然如此

百夫正欢助鸣橹,舟中对面不得语。

人散寂无哗,惟闻百丈转两车。

呕哑哑车转急,舟人已在沙际立。


纤夫们牵拉着船,沿着河边峭壁上的栈道艰难前行——栈道有时达几百米远,上面牲畜也无法使用——这对纤夫们来说是个很危险的挑战。在大江的其他航段,船只使用芦苇或竹子编织而成的风帆,当风帆被拉升起来后,船只就可以获得风力,从而推动航船向前。


坐船在峡谷中旅行还是一件令人疲倦且很嘈杂的事。只有当夜色降临,水手们将船停靠在岸边时,旅行者们才能得到一丝安慰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行业的人们聚在一起,大伙儿在崎岖不平的河滩上铺上垫子,喝一碗辣面汤,静静地度过深不可测的峡谷黑夜


宋朝凭借其强大的运输能力和众多设施,确保了大城市的粮食和货物供应。这一点我们从货运数据就可以看出来。981年,汴河上通行的船舶运送稻米和黍300万石、豆类100万石,加上黄河、惠民河和广济渠总的水上货运量是550万石。到了1065年汴河的货运量提高到570万石,其他几条河的运量也达到了670万石。约1.2万条运送谷物的驳船在今江西排水量为18吨,在今安徽为60吨,在大运河为100吨,在长江为600吨。而500年后的1588年,英国最大船只的排水量也只有400吨。


此外,宋代私人船队拥有的船只数量 上述谷物运输驳船的好几倍。13世纪末,就有多达1.5万条船航行在长江下游。在沿海海域,船只排水量超过180吨是很平常的事。在福建,曾经挖掘出一艘24.2米长、9.15米宽、载重量300吨的船只。它的船体由13个防水隔间构成。相比之下,哥伦布1492年的旗舰“妮娜”号的最大排水量是110吨。福建泉州城有11座建造航海船的船坞。这个时代的驳船在结构上有许多创新,如方形船身、船尾舵、纵帆和水密舱。


1021年左右,政府下令 要求51个造船中心建造2915艘驳船专门用于谷物运输。这个数字可能

表明了 当时每年需要更换的船只数量。上述造船场中42个位于中国的中南部,5个在四川,只有4个在华北。从船只的订购数量和船场分布的地点,我们可以推断造船业几乎都是造船原材料来源地的附近——这些原材料有木材、钉子、桐油、石灰和麻。

自然资源的开采

宋代对采矿和冶金技术的掌握足以证明当时的经济发展多么迅猛。在宋代,人们用铜和铁铸造硬币冶炼金锭和银锭金属的流通促进了全国性贸易的增长和扩张,更促进了政治上的统一。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铁的产量同时还支撑起了兵器、盔甲、铁器、农具和工具制造行业的发展


最有利可图的矿产资源都政府控制。国家对铁矿和铜矿征收10%的赋税,对金银矿征收20%的赋税,而矿主必须将矿产品卖给政府。1065年前后,在中国271个金属加工基地中,有123个熔铸铁铜,84个熔炼银。每年课税的铁产量在5000吨至1万吨之间,高峰时期的1078年前后,更是达到了1.7至2万吨。


由于产量高,铁的市场价格一直维持在低位,这也导致铁的加工业更加有利可图。因为冶铁的鼓风炉需要大量燃料,产地附近的森林都被砍光,冶铸业也逐渐采用焦炭来取代木炭。


中国采挖金银铜等贵金属矿的历史很悠久,但宋朝采用了更高效的采矿技术,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私人行业和北宋政府对铜的需求使铜产量猛增。每年的税收额增长超过5倍,从997年的2460吨增长到1070年的12982吨。这远远超过了1800年的全球铜产量,也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的铜产量。1078年后及变法的末期,铜产量迅速下降。宋廷南迁之后,铜的生产几乎完全停止。1162年,铜产量只有157吨,产量很不稳定,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由于生产上的技术难度,使银相比于金成为一种相对稀少的商品。9世纪中期中国每年的银产量达到了14吨,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比金更重要的金属。宋代每年的银产量大约在15到60吨之间。这时期有些银可能是从海外进口的。几个世纪后,进口一笔很大的生意。


金的输入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易货贸易。根据唐代白居易记述,当时许多农民抛下土地投入到淘金和银矿开采的行业中。银主要产于楚地山区,金主要产自江西的河。白居易说,矿工们一年到头在矿洞里开凿岩石,不在乎自己身体的损害,只想挖到金银获利。他批评道,金银不能吃不能穿,对于饥寒交迫的人一点帮助也没有。在采矿和冶炼行业里,矿工职业地位低下、贫穷、而且没有前途。除了少数行家,干活的工人大多数都是没有土地的农民,他们只是在农闲时来赚取些额外收入。

总的来说,有几个原因导致了宋代经济表现优异。首先登记在册并能够缴税的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从959年占国家领土面积的2.5%增加到1021年的13%——这对宋代的繁荣起到了基础保障作用。土地登记和同步进行的税制改革使自耕农成为宋代农业的支柱。农业经济的兴盛对技术进步特别是新工具制造业产生了需求。而技术进步和新工具的使用需要高效的采矿,这促进了铜、铁产量的提高。当这些金属的产量迅速提高时,就会被大规模地铸造成钱币——钱币是快速发展的全国性市场的重要交换媒介。

(以上内容经删节整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漠晓寒

    非常喜欢您的配乐和这种配乐的形式。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