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逆旅行人
公元1084年,苏东坡调任汝州,上任之前,他向朝廷申请先到江西看望弟弟苏辙。
途中,有朋友热情邀请苏东坡同游庐山。苏东坡远远望见这座名山的巍峨气势,为大自然的神奇所慑伏,觉得庐山是造物主的杰作,不是人类的语言文字所能描摹的。赞叹顶礼之余,苏东坡和同行的人说:“此行决不作诗。”
庐山脚下,这座小小的寺院,因为一首诗名扬天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庐山是中国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发祥地,从古至今,描写庐山的诗歌多达4000余首,其中有两首可谓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一个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个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这两首诗,一个代表唐诗,一个代表宋诗。唐诗有一种气象,写景写情,而宋代的诗歌里有思想,有智慧。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不同于李白的浪漫夸张,苏东坡用浅显的语言写出了深刻的哲理。不管身处庐山哪个位置,所看不过一石一树,一壁一壑,并不能窥得全貌。评判世间之事也是如此,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这正是苏东坡勘透世情后的杰作。
辞别庐山,苏东坡路过金陵时,前去拜访隐居多年的王安石。
王安石曾掌握相权,主持变法大局,权倾朝野。但晚景凄凉,罢相后归隐金陵,不再过问世事纷争。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伤民政策,苏东坡吃尽了苦头。
从前身在政治旋涡中,两人曾有过多少是非矛盾,而今时过境迁,金陵重见。悠游林下的王安石与谪居多年的苏东坡,得以把盏言欢,前尘往事一笑了之。

这两个人真是相逢一笑泯恩仇,把以前变法当中的不愉快都抛到脑后了。
(中国苏轼研究会顾问 刘尚荣)
苏轼跟王安石的和解,也体现了宋人的另外一种风格。政治是政治,私交是私交。两个人在经历了这场政治斗争以后,都觉得应该放下,这也体现出他们两人的胸怀。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君子,我可以和你政治主张不同,但是我和你是好朋友。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公元1085年,曾经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随着宋神宗的驾崩正式宣告结束。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重用保守派大臣司马光。在司马光的建议下,一批因反对新法被贬的大臣纷纷被召回朝中。
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短短一年半,苏东坡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提升了六个品级。外任十多年,苏东坡吃尽了“变法派”的苦头,但是,当司马光决定废除新法时,他又唱起反调。
多年的贬谪生活中,苏东坡长期与下层百姓接触,他看到新法中有一些举措确实对百姓有利,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列举,希望司马光能够保留这些举措。这个举动惹怒了司马光。
从这可以看出,苏轼不是那种见风倒的人。王安石主持变法的时候,他反对变法,觉得变法对老百姓是有害的。王安石变法里有一些举措对老百姓有好处,而司马光彻底废除了新法,苏轼就很不满。坏的东西你去改,好的东西还是要把它坚持下来。他骂司马光是“司马牛”,说他顽固不化。为此,苏轼又得罪了那些旧党人士,这恰好体现出了苏轼的可爱之处。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苏东坡有一套自创的养生法,每日餐后在屋内拍着肚皮来回走动。有一天,他突然指着自己的肚皮问身边的人:“你们且说,此中所装何物?”众人都恭维是满腹经纶,唯有爱妾朝云回答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引朝云为知己。
不合时宜的苏东坡再次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他不愿意在朝堂上逞无谓的口舌,于是上书请求到地方去做些实事。
公元1089年,朝廷批准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18年前,苏东坡第一次来到杭州西湖。他为西湖美景写下了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再到杭州,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成了一潭淤塞不通的死水,苏东坡到杭州的第二年,开始治理西湖。
苏轼是一位非常务实的政治家。相比较而言,李白是一位浪漫的、纯粹的诗人,只会空谈政治;而苏轼是很务实的,在实操方面是很能干的。
苏东坡让人将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来,堆积如山的淤泥筑起一道长堤,横跨西湖南北,沿堤两侧栽种了许多观赏花木。每年春季,堤上绿柳如烟、红桃如雾,拂晓时分湖面水气弥漫,远处的青山、湖中的小岛以及亭台楼阁,全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组成“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苏东坡让工匠在堤外湖水最深的三处地方建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作为标记,小石塔后来逐渐演变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外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尽管苏东坡很不情愿,公元1091年,他再次接到回朝的诏令。
好友钱穆父几乎同时被召,自越州北徙途经杭州。苏东坡为他摆酒饯行,酒过三巡,苏东坡乘兴写下一首《临江仙》,赠别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逆旅,就是旅店的意思。人就是过客,无论走到哪里,都像是住旅店一样,今天在这个地方,明天到那个地方,所以要随遇而安。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关于人生,苏轼从很早就开始探讨,也有过各种不同的比喻。“人生如梦”“人生如朝露”“人生如逆旅”,他把各种各样的比喻都用在人生上,写了很多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这一生已经一段一段地走下来了,有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已经想通了,就这样走下去吧。
(中国苏轼研究会顾问 刘尚荣)
经过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以后,他已经把人生看得非常透彻。苏轼给了我们一个人生启示,就是不要太在意一时的得失。既然人是过客,你在不断地变化,就不要为此感到焦虑了。遇到挫折磨难的时候,不要失去自信、失去信念。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此时的苏东坡或许已经料到,此去京城,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但顺境或逆境都已不重要,他早已坚定了自己内心的选择,无论前路是崎岖或平坦,他都会坦坦荡荡地走下去。
苏东坡的直觉没有出错,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召回京城,受到重用不足一个月,就再次遭受政敌攻击。
攻击苏东坡的正是他在凤翔府的故友,曾在“乌台诗案”中向他伸出援手的章惇。此时的章惇已经官至宰相,是新法的坚定拥护者。章惇毫不手软地将苏东坡贬往岭南。
公元11世纪,在苏东坡来到这里之前,这片水草丰茂的湖泊名叫“丰湖”。
抵达惠州三个月后,苏东坡与友人游丰湖,登高览胜,见疏林如画、烟波浩渺,苏东坡兴致盎然作诗曰:“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此后,文人雅士为了附和,将错就错把丰湖称为西湖。
惠州也有一个湖,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疏浚了一下惠州的西湖,也像杭州西湖一样修了一个长堤,造福惠州的老百姓。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东坡处处修长堤,如今,这条苏堤在惠州西湖入口处,像一条绿带横穿湖心,将湖水一分为二,为惠州百姓增添了一道观赏千年的风景。
唐宋时期,荒凉偏僻的岭南是被贬官员的流放地。在迁客骚人的眼中,这里埋葬的是去国怀乡的悲凉戚切。但在苏轼的生命里,惠州却是西湖水色、荔枝之味。
到达惠州的第二年初夏,恰逢侍妾朝云生日,苏东坡以荔枝为其祝寿。兴之所至,提笔写道: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食荔枝二首(并引)》节选
谪居惠州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苏东坡按朝云遗愿,将她葬在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下的松林中。附近的僧人在墓上修筑了一座亭子以纪念她,亭柱上是苏东坡撰写的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云去世以后,苏轼非常伤心。苏轼有一首特别有名的词叫《蝶恋花》,就是写给王朝云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其实这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就是在眷恋朝云,她就是他的红颜知己。朝云去世以后,苏轼终生不复念此词,就是再也不唱这首词了。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苏学学者 徐丽)
还未从失去朝云的悲痛中走出来,苏东坡的人生再次遭遇不幸,他被贬到更加荒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唐宋时代,特别是宋代,士大夫是没有死刑的。贬到海南,其实就意味着判死刑。从北方去海南的人,一是受到精神层面的打击,只有罪特别重的人会被流放到海南地区;二是北方人受不了海南的气候,特别潮湿,还有瘴气,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回来。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这是词史上第一首描绘海南之春的赞歌。公元11世纪的海南,还是中原人口中的“蛮荒瘴炎之地”,是死囚流放之所。这个闭塞落后的荒岛,与京城相去几千里,处在文明的边缘。
公元1097年,年逾花甲的苏东坡到达海南儋州,为这个偏远的海岛带来了一股春风。他教百姓重视农耕,为百姓开方治病,还在儋州开办学堂,以致许多人不远万里追至儋州从师东坡。儋州因此成为了海南全岛的文化中心。
在宋朝的时候,海南的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别说进士了,连秀才都很少。苏东坡来到海南儋州以后开办学堂,教了很多学生,为儋州本地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后来我们海南儋州出了第一个举人姜唐佐、第一个进士符确。
(游客)
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把苏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直到今天,苏东坡当年授业讲课的学堂,仍是儋州一代代学子心中的圣地。
在苏东坡心里,儋州三年也是他平生最奇绝的经历,尽管历经磨难,但他初心不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是他对这片土地最深厚的情谊。

他后来遇赦,渡海回来的时候写了一首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虽然九死一生来到海南,却没有任何的遗憾,这是我平生最绝妙的一次旅行。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谪居海南三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再次被朝廷起用,他从海南岛渡海北归,返回内地。
途中路过镇江的金山寺,苏东坡看到了许多年前好友李公麟为自己画的像,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他在画像上题了一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这是一种自嘲,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调侃。问,苏轼你这一辈子做了什么功业?答,我被贬官三次。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他本来是忠心报国的,只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对,就被抓住并排挤到了外地。他连续遭受贬谪,就等于连续遭受了冤屈和迫害。
(中国苏轼研究会顾问 刘尚荣)
这三个地方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获,把原来才子型的苏轼,变成了责任型的苏轼。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在贬谪之地,他有丰富的文学创作,诗写得更好了,词写得更妙了,文章也写得更加精彩了。他还在当地教书育人、开凿西湖等等,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在偏远荒凉的地方,你做一点好事就能被百姓记住。
(中国苏轼研究会顾问 刘尚荣)
或许,重病缠身的苏东坡已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听说眉山老家的祖坟边,曾经枯竭的一眼泉井忽然重新涌出泉水,心里觉得很奇怪,于是写信去问代他照料墓园的朋友。
当地传说,苏东坡出生时,眉山附近彭老山的花草树木一夜之间全部枯死。如今,草木返青,泉水复溢,是苏东坡要将灵气归还山林的征兆。
当年他和弟弟跟着父亲从四川眉山一同走出来时,没有想到此生再也无法回去。大宋朝堂的滔天巨浪,一次又一次劈头盖脸打向苏东坡。
自二十岁之后,他在大半个中国间往复飘零。可贵的是,在经受万千沉浮之后,苏东坡仍然保持一颗燃烧的赤子之心。他用常人难以估量的胸襟,释怀了多少难以忍受的冤屈和折辱。
上千年来,他的经历和文字、独特的人格魅力、超然的人生境界,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喜爱。
苏轼的影响延续了千百年,大家一直不能将他忘怀,这一点很值得思考。他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普通官吏,诗词写得很好。但是诗词写得好的、为百姓做过好事的、做官到他这个级别的人也很多。真正能够让全国的学者百姓年年都纪念他的人,除他以外绝无仅有。苏轼的作品、苏轼的为人,确实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值得后人怀念。
(中国苏轼研究会顾问 刘尚荣)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公认的神仙。一位是大唐的谪仙,一位是大宋的坡仙。不同的是,李白是天上的仙被贬谪下凡,苏东坡是地上的人修炼成仙。仙人乘风归去,魂归琼楼玉宇,化身星辰,星光洒落大地,那光柔和、温暖,在中国人的心田浸润千年。
本集播客带你穿行在苏东坡的人生旅途之中,从他对庐山的赞叹、与王安石的和解,到他在杭州和惠州的治水工程,再到海南的文化播种,直至生命末期仍关心家乡眉山的泉水。苏东坡不仅是诗词大家,还在政治、文化乃至人生态度上留下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不仅仅关于一位官员的升迁与贬谪,更是一次对自然美、人生苦与乐、官场得失的超越之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