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末路:李煜的皈依与国破之痛

南唐末路:李煜的皈依与国破之痛

00:00
11:37
第三节 鸦啼影乱
南京石头山又名清凉山,相传这里藏着南京城的根。而清凉山的得名,是因为山下的清凉寺。
据史书记载,李煜的祖父李昪还是一个四处流浪的孤儿时,曾栖身于寺庙。南唐建立后,清凉寺成为了皇室避暑行宫的所在地,据记载,李煜常来这里顿首叩拜,虔诚诵经。
鸦啼影乱天将暮,为了摆脱王朝末日的恐惧,李煜不得不在精神层面寻求寄托。他转向了佛陀,开始相信,一旦到了紧要关头,佛祖会现身保佑南唐。
在李煜的亲自带领下,整个南唐恍若佛国。
大办佛寺,广度僧尼。他当时信佛信到何种程度,他和周后,两个人亲手为僧尼制作厕筹,厕筹就是古代的手纸。用竹木片做成厕筹之后,上面不是有毛刺嘛,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他把毛刺打磨干净以后,为了试试剌手不剌手,就用自己的脸来试,简直令人瞠目结舌。坦白地说,这不是一个帝王应有的行为。不过话说回来,李煜不光这一件事,我看他很多行为都不是一个帝王应有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当李煜和小周后一起沉醉在经声佛火的虚妄中时,北方开封大内,已经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正盯着眼前的地图,谋划着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步骤。
公元963年,荆南首先被荡平。
公元965年,西蜀不战而溃。
邻国灭亡的教训,并没有让李煜改弦易辙,励精图治。
就在这时,一个法号叫作“小长老”的宋朝间谍,披着僧人的外衣来到了李煜身边。李煜在“小长老”的蛊惑下完全失去了斗志,无心打理朝政,只管烧香拜佛。而南唐内部的各种情报,通过“小长老”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北宋。
面对着南唐江河日下的国势,从即位之初,李煜就定下了对宋朝恪守臣道的国策。他不停地送礼赔小心,旨在苟安。
公元966年,赵匡胤给李煜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写一封信给南汉的皇帝,劝南汉归顺宋朝。南唐与南汉唇齿相依,李煜十分为难,却又不敢违抗赵匡胤的旨意。
赵匡胤是一个政治家,他本来可以直接给南汉皇帝写一封信,为什么要让李煜写呢?他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让你(李煜)表态,让你在政治上站位,你要做他的表率,首先要归顺。赵匡胤目的非常明确,一石二鸟。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宋太祖之所以没有先打下南唐,一是因为南唐比较富庶,二是军力也很强盛。他首先把周边收拾了,最后再来考虑南唐,是希望能够不战而降,这是他的策略。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处于两难境地的李煜,先后以国书和私人的名义给南汉皇帝写信,提醒他深思慎行。收到李煜的劝降书,南汉皇帝勃然大怒,痛斥李煜厚颜无耻助纣为虐,当即给李煜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的绝交信。
为了避免赵匡胤猜疑,李煜把自己和南汉皇帝往来的书信一并送往开封,表示自己已经尽力了。
公元971年,赵匡胤灭南汉。此时中国的南方就只剩下两个国家了,一个是南唐,一个是吴越。
这个时候,李煜已经深深地感觉到亡国的危机了,他把原来的南唐国主改为后来的江南国主,就是显得现在自己是一个地方政权,已经自我降低了身份了。他甚至把弟弟派到北宋去,其实就是作为人质,表达一种示好、不跟你对抗的意思。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李煜的弟弟李从善去往开封后,被赵匡胤长期扣押。念及手足之情,李煜多次上表赵匡胤,请求让从善归国,均被拒绝。
据陆游《南唐书》记载:“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
残酷的政治现实让李煜的生活不再是宴游歌舞,就算是春天,他看到的也只是残破的梦境。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公元973年的夏天,赵匡胤派一个叫卢多逊的大臣出使南唐,向李煜强行借用江南现存州军的山川形势图。
(赵匡胤)说我现在要绘天下形势了,缺少你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图,我现在也不能派人来测量,还是你自己给我提供一些资料吧。实际上我们知道,舆图是非常重要的,记载了这地方的山川形势关隘,什么地方适合行军,什么地方适合打仗。你把这个东西交给别人,就等于给别人提供了进攻的路线,李煜也是很为难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他迫于压力,还是把他们的地图整个复制了一份交上去。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公元974年九月,筹谋已久的赵匡胤毅然宣谕,由开国名将曹彬为主帅,出征南唐。消息传到金陵,南唐上下一片惊慌,李煜仍心怀侥幸,将希望完全寄托于长江天堑。
此时,一位小人物的出现,彻底浇灭了李煜的幻想,将他和南唐一起送上了倾覆的末路。
采石矶,位于今安徽马鞍山的长江南岸,与岳阳城陵矶、金陵燕子矶并称“长江三矶”。长江下游水深岸阔,素来有“天堑”之称。而采石矶与对岸的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流经此处,江面顿时狭窄,是战时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974年闰十月,就在宋军面对长江阻隔一筹莫展时,一个叫樊若水的人出现在赵匡胤面前,献上了在采石矶造浮桥渡江的计策。
樊若水原来是南唐一个失意的士子,他曾经上书李后主,李后主没把他当回事。他后来成为南唐灭亡的一颗重要棋子。他觉得在南唐没有出路,就要去投奔北宋。投奔北宋要有投名状,于是他借着钓鱼的机会观察,在采石矶来回探测水深,后来等到北宋攻打的时候,他就把探测的结果给了北宋的军队。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根据樊若水的情报,北宋军队在采石矶架起了浮桥,终于越过长江天堑,踏足南唐国土。这是一场军力悬殊的战争。
公元975年九月,润州失守,金陵失去了后勤补给,成为孤城。无奈之下,李煜派大臣徐铉和周惟简到开封去,乞求赵匡胤退兵。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徐铉一见到赵匡胤,大喊李煜无罪,北宋不应该无故讨伐。可是这一次,已经胜券在握的赵匡胤不再客气了,他厉声呵斥徐铉,说出了流传后世的名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
李煜最后一点侥幸的心理,完全落了空。
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在曹彬的部署下,北宋军队联合吴越,强渡护城河,开始攻城,战火硝烟弥漫金陵。
面对颓败的局势,李煜束手无策,人们盛传:国主将聚宝自焚。
起初的时候他还说,我绝不投降,我一定要率领我的臣民和他们决一死战。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我要亲自穿着铠甲来督战,万一不行,我把那些国宝聚集起来,把它焚毁了,玉石俱焚。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这个决心其实是给别人看的,他也不想把他祖先留下的基业就这样很快地,在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拱手让人,然后落得骂名。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为了履行誓言,在城破之前,李煜命人在宫中堆满柴草,随时准备把皇宫变成火葬场。
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夜晚,南唐皇宫,一名黄姓嫔妃受李煜之命点燃了火光,她焚毁的是南唐三代君主收集的珍贵图书和墨宝。
紧挨皇宫有一座净德尼院,里面的80多名女僧人大多都是从皇宫出去的宫女。为了追随李煜,她们相约,如果看到皇宫里起火,也同时在净德尼院自焚。
黄氏焚烧珍宝的火光让百丈外的净德庵尼众误认为是李煜在聚宝自焚,在住持李进晖的带领下,她们点燃柴火,居中合十,集体自焚。
几个时辰后,宋军打进金陵城。
是苟且偷生还是悲壮地死去,李煜在最后时刻犹豫了。
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城陷,李煜率领亲属官员肉袒到城外投降。所谓肉袒,是古人祭祀或谢罪时表示恭敬和惶恐的一种做法。最初必须去衣露体,后逐渐简化,只去冠袍,保留短衣。李煜用这种方式向赵匡胤表示彻底认输,同时也宣告南唐正式灭亡。
如今,南唐的宫城遗址只留下一座内桥。这座桥曾直通南唐皇宫大内,连接中华路,是当时的御道。到最后关头,李煜为什么没有实践他“聚宝自焚、不作他国之鬼”的誓言,宋朝人的正史里面没有回答。在一部名为《江南别录》的野史中简单地记载了这样一句话:“城破,后主欲自杀,左右泣涕固谏,得止。”
一方面,李煜本来就怕死,所谓的聚宝自焚,也是说给大家听的。关于李煜怕死可以举一个例子,城被攻下以后,曹彬说李煜你回去收拾一下,跟我一起北上。别的人都说,你把他放回去,他自杀了怎么办呀?曹彬说,你看他那怕死的样子,岂敢自杀?怎么看出来的呢,当时曹彬在船上跟他谈判,上船要走跳板,那个时候不像现在,跳板就那么一点,他走在跳板上战战兢兢的,根本不敢过去,后来找了几个士兵把他架了过去。曹彬说,李煜就是非常地怕死。怕死是人的本能,但李煜性格特别软弱。当然,李煜还有一种爱民情怀。当时北宋从策略上可能会威胁他,如果你不投降的话,我就屠城。他考虑到全城老百姓的性命,最后还是决定投降。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李煜出降后,宋使大将曹彬给了他一天的时间,让他回宫置办行装,到供奉祖宗灵位的太庙辞行。在《破阵子》中,李煜记载了这个离别的时刻: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南唐自先主李昪建立,到后主李煜亡国,历经三代,共39年历史。
在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的人间仙境中长大,李煜不曾见识过战争,一旦归为臣虏,从天上跌落谷底,他感受到的是更深层次的悲哀。
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嘲笑李煜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说他应当恸哭于九庙之外,谢其民而后行,却听教坊离曲,挥泪对宫娥,简直全无心肝。
但这就是李煜的真性情。
李煜本身就是所谓的“长于深宫之中、成于妇人之手”,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求死是可以的,但是他没那种勇气。亡国的时候“垂泪对宫娥”,体现出了对那些宫娥的同情,觉得后悔,觉得有点对不起她们,这也是很自然的。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王兆鹏)
公元975年,在新年即将到来时,李煜彻底结束了他帝王的生活。经过一番匆忙的准备后,李煜和他的亲属及官员被押上官船,前往汴京,永远离开了给过他无尽欢乐的江南。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李煜《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伫立船头,在漫天的大雨中,李煜最后望一眼他的家国、山河,前方等待他的是未知的囚徒生活。



一段辉煌到沉沦的历史,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的边缘挣扎,从心灵的寄托到求败的无奈。在南北朝的博弈中,应该如何审视这位诗人皇帝和他的江南梦?国之交替,人性的弱点与历史的巨轮,让我们通过李煜的一生思考更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