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凌云寸心

第三节 凌云寸心

00:00
12:15
第三节 凌云寸心
王茂元是个习武之人,性格豪放。据说曾利用一次府中宴饮,让女儿隔着帘子偷看过李商隐。女儿平时就爱读李商隐的诗,以至看到他清秀文雅的外表和谈笑风生的姿韵,更倾慕不已。
李商隐在府中也曾与王氏见过面,她的清纯美丽、天真聪慧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于是,在王茂元的积极操持下,二人很快喜结连理,既没有大事铺张的婚礼,也没有富丽堂皇的楼阁,他们就暂时住在节度使府的后院。
所谓“樽空花朝,灯尽夜室,忘名器于贵贱,去形迹于尊卑”,这样的无忧与自在,就是李商隐对那段生活的真实记忆。
幸福的日子过得很快,眼看又到了岁末,一过年,李商隐就又要赴京赶考了。
自从李商隐和王茂元的女儿结婚以后,他的仕途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唐朝的科举除了常举还有制举,考进士是常举,制举是皇帝根据需要临时设置的考试。这种考试考上以后,就成为天子的门生,所以也有很多曾经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参加制举。李商隐也想来搏一把,就到长安来参加制举,在长安主持考试的正好是“牛党”的人,他们对李商隐非常反感。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所以当年应博学宏词科考试,考官就认为此人(李商隐)不堪,把他落选了。
(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宋金鼎)
公元839年,唐文宗开成四年春,李商隐再次作别了妻子,来到长安参加吏部考试。虽然知道吏部有些官员对自己有成见,但他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来到了京城。
让李商隐没想到的是,这次不抱希望的应试反倒通过了,还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之职。虽然官阶甚低,仅为正九品上阶,却是个好差事。不管怎样,秘书省是中央一级的机构,而且在当时,翰林院选翰林学士没有硬性规定,上到秘书省监事,下到校书郎,只要被相中都有可能成为翰林学士。
眼前的李商隐少了几分抑郁,多了些许自信。
到了李商隐这个年代,翰林院已经越来越重要了,为什么呢?翰林院的人等于皇帝身边的机要大臣,翰林学士加一个知制诰,就是替皇上起草诏书、掌管诏书的人,位高权重。如果能进翰林院当一个翰林学士,可以说是前途光明。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可是李商隐在校书郎的位置上工作了才几个月,突然吏部来了调令,让他去河南道弘农县(今河南灵宝)任县尉。李商隐感觉到,这恐怕还是那股压制自己的势力在作祟。
县尉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治安和抓捕盗贼,事务琐碎而繁杂,李商隐是个文官根本不适合这个位置,但为了生计和仕途,他也只能勉强答应下来。
在弘农县工作一段时间后,李商隐了解到,那些抓来的囚徒实际上都是些交不出官府沉重的赋税和还不起高利贷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坏人,这让他难过了许久。
庙堂官员们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民间百姓却穷困潦倒。
现在李商隐手里有了一丁点权力,他对待因赋税未完或因其他事触犯官府而并无大罪的刑徒,往往会手下留情。
每天傍晚,县衙清点犯人,这是县尉的职责。李商隐在执行时,总是能宽的就宽一点,能放的就放掉几个。有一次他在替囚犯减刑时受到上司的惩罚,这使他身心俱疲,决定辞职离去。
当时赋税特别多,有地税、户税、间架税。两税法实行之后,本来只能收户税和地税,其他不能收,结果后来赋税多如牛毛,老百姓负担特别重。李商隐做县尉,主管缉拿犯人,老百姓不能交税,他就要把老百姓抓进来投进监狱。他明明知道老百姓是受冤的、蒙屈的,还得做这样的事,这是他的职责,他的内心是何等地煎熬。所以他后来愤然要辞官,就是因为他不愿意再做这样伤天害理的事。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回到长安后,李商隐在城南约二十里的樊川找了一处房舍,决定把母亲和妻子都接到长安。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启用了新的名号:樊南生。
公元840年正月,唐文宗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宫中各派势力围绕皇位展开了一场血腥的争斗。
在我们的印象中,李商隐总是为自己的不幸和困顿伤感,然而他对国事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对于唐文宗的死,李商隐有点哀悯和同情。记得“甘露之变”后,自己曾在《有感二首》诗中对文宗进行过讽刺,然而从那以后他也逐步了解到文宗其实是真心想铲除宦官的,只是用人不当,被宦官反噬。为了悼念唐文宗,也为了抒发内心的不解,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名为《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薫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李商隐《咏史》
诗中前四句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强调了节俭的重要,从而充分肯定了唐文宗。后四句用“青海马”和“蜀山蛇”分别比喻人才和祸胎。
李商隐其实很矛盾,他虽然知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但当时唐文宗很有雄心壮志,可惜被家奴所制,抑郁而亡,所以他无法解释国家为何会走向衰败。
按理来说唐文宗也是个好皇帝,他很勤政,但是他手中没权,他自己有很多好的想法不能够实施,起早贪黑又有什么用。老百姓都希望有好皇帝,但是只有好皇帝一个人不行,必须要有一个廉洁的官僚体制、官僚队伍。在当时,唐文宗就算是一个好皇帝,他的官僚队伍不是一个好的官僚队伍,他没有办法整合这支队伍。他们在宦官、朋党的控制之下争权夺利、化公为私、奢侈腐败,老百姓照样受苦受累,天下还是大乱而不能够大治。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公元840年,唐王朝在皇位交替中度过,虽然宫内剑拔弩张,但市井却还平静。李商隐把母亲和妻子一起接到了长安,同时也忙着自己的从调之事。
公元842年春,李商隐以卸任弘农尉的身份通过了吏部的考试,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这是他第二次进入秘书省,正字这个官职与当初的校书郎工作性质差不多,但官阶却低一档,是正九品下阶。别人官越做越大,而自己的官越做越小。
然而,复职的愉悦并没有持续多久。这年冬天特别地冷,李商隐的母亲病逝了。
按唐朝制度,官员父母亡故,一律离职守丧三年,期满可以官复原职,这是任何人都不得例外的事。此事对于刚刚在长安安家、重新在秘书省任职的李商隐,是个不小的打击。
这个时候正是唐武宗当权,唐武宗重用李德裕,因此正是“李党”比较得意的时候。李商隐这时刚迎娶了王氏为妻,仗着自己丈人家的势力,李商隐本来可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是他这时一丁忧(守丧),等于进入了一个暂停期,等到暂停期结束以后,天下就不一样了。随着宣宗的上台,“李党”迅速地失势,他就等于没有靠山了。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上天对李商隐也许就是这么不公平,为母守丧期间,又一件悲痛的大事砸向了他。
公元843年,昭义节度使刘从谏逝世,儿子刘稹拥兵自重,要挟朝廷让自己世袭父亲的职位。如此蔑视朝廷的行为自然不会被允许,战争在所难免。
临战前,身为“李党”的股肱之臣,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被调到了前线。
王茂元到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唐武宗诏命给刘稹写劝诫信。不用说,在他心目中,撰写之事非李商隐莫属。这既是军国大事,又是丈人嘱托,李商隐十分重视。
虽然书信内容写得极好,但是文字的力量终究有限,利益的驱使最难抗拒,刘稹悍然拒绝一切规劝。
同年五月,朝廷正式下达围剿诏令。
其他军队并没有王茂元那么积极,都在旁边采取观望的态势,与刘稹交战的主力基本上是王茂元的部下,这对于一个年迈的老将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压力。经此几战,王茂元的身体状况一落千丈,不久就在军营中病逝。
王茂元的死对李商隐来说,应当等于失去了一个靠山。过去好歹王茂元的官做得大,还有点人脉,现在他(李商隐)的泰山岳父去世了,没有人再在前面给他遮风挡雨,直接将他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人评说、任人攻击。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如果说李商隐对令狐楚是敬畏和感恩,那么,他对王茂元就是更为亲近和无拘无束。因为在两人中间有着一个他们共同的亲人,李商隐的妻子。
公元845年,李商隐为母守丧期满,按规定重回秘书省任正字之职,这是他第三次进入秘书省了。一来二去,李商隐已人到中年。
不知为什么,此次重返秘书省,李商隐却没有以往的愉悦。他发现自己对官场中的许多事,实在是很陌生。
是官场变了?还是自己变了?
秘书省正字在唐朝不是一个显要的官职,主管图书和文字的校勘等工作,需要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来担任。可是它级别很低,在唐朝就是一个正九品下的官职。第一在政坛上没有什么影响力,第二是事务也不繁杂,李商隐在那个阶段创造了不少诗歌,跟工作的清闲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面对如此浪费生命的工作,李商隐忍不住写了一首诗,名为《无题》,这是一首字面上热热闹闹的七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诗中描写着官员们下班后会经常举办宴会,而这一次的地点在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天空星辰明亮,身边暖风荡漾,煞是怡人。
宴会上,人们吃着菜,喝着酒,玩着游戏,觥筹交错之间其乐融融。虽然身上没长着可供双飞共举的翅膀,但心灵却像通天灵犀的角那样一线相贯。只要是他们的圈中人,一切都毋庸明言,一切都在意会之中。
可是我呢?虽然也在宴会上,却与他们格格不入,寂寥落寞。
这时宫中报晓的鼓声响起,又到了该上班的时候。可我突然觉得这也毫无意义,每天应卯,就像蓬草被风吹得团团转,不过是在号称兰台的秘书省短暂地停留一下,就又被吹走了。
他(李商隐)这首无题诗的高妙之处就在这里,我们一般认为它是写爱情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来很多人都用它来描写爱情,实际上当时他是借爱情来写官场。官场是非常微妙的,你如果不能够对官场洞若观火,不能够了解官场风云的变化,又没有很大的靠山,没有贵人提携,即使你想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李商隐经常以幕僚身份代人写文,虽然文辞是自己的,但文意毕竟是人家的。唯有诗歌才能体现自己的心意,现在更找到了“无题”这种形式,为自己获取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于是,李商隐更大胆地用这种形式抒写爱情,以至于在后世不少读者心中,李商隐成了一个专擅讴歌爱情的诗人。
《无题》系列的成功,大概是他所未能想到的。
李商隐的无题诗、爱情诗文辞华美,情志婉曲,开了婉约的先河,唤起读者美妙的联想,给人一种美的感染。
(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宋金鼎)
无题诗的特点就是无题,没有明确表达他(李商隐)要说什么,实际上诗里是有他的思想的。唐朝人写诗,一定是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的,至于他心里在想什么、他要表达什么,别人很难直观地猜测,不同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想法。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王双怀)
所以李商隐的无题,名曰无题,别有所指,一诗多解,说法不一。
(博爱县李商隐研究会会长 宋金鼎)
秘书省的生活没有给李商隐带来多大的乐趣,在他迷茫之际,朝中又发生了大事。
公元846年,渴望长生不老的唐武宗因常年吞食丹药暴毙而亡,由于死得突然,事先并没有安排好继位者,按惯例王朝高层进行了一番争斗,最后即位的是韬光养晦数十年、一向被误以为弱智的皇太叔李忱,即后来的唐宣宗。
宣宗上台后,一反侄子武宗时期的政策,来了个大反转,“李党”之人纷纷被贬,而“牛党”之人则重返朝堂。
公元847年,李商隐接受了“李党”被贬官员郑亚的邀请,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活。
虽然理性上,他应该说服自己与令狐绹恢复旧交,借“牛党”之势从秘书省谋求中央的进路,但是情感上却为“李党”不平,这也许就是李商隐胸中尚存的一股正义之气。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