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卖炭翁

第二节 卖炭翁

00:00
12:30
第二节 卖炭翁
公元782年,一个深秋的傍晚,天气突变,大雪骤降。十月飘雪在大唐的历史上实属罕见。在皑皑白雪中,年幼的白居易跟着家人,忍饥挨饿,迎着刺骨的寒风艰难前行。
唐代一共289年,其间气候曾经发生很大变化。大体说来,唐代前期——从唐高祖时期到唐玄宗时期属于温暖时期;安史之乱之后,气候开始剧烈地变化,有时候很热,有时候又很冷,有时候冬天无雪,有时候冬天雪很大。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天色渐暗,雪越下越大,白居易多么希望能喝上一杯热茶,甚至能寻找到一处遮风挡雪的居所。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飞舞的雪花冲散。多年以后,他回忆起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仍然惊魂未定。他曾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
孤舟三适楚,羸马四经秦。
昼行有饥色,夜寝无安魂。
——白居易《朱陈村》节选
少年时期经历的颠沛流离,已经深深地印在他的头脑里,所以他能体会到下层百姓的困苦。他在做官以后爱民心很强,跟少年时候过的流离生活有很大关系。
(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 白坤堂)
公元782年,一家人在父亲白季庚的安排下,辗转来到徐州符离避难。然而好景不长,战火向东蔓延至徐州,白居易又随家人避难江南。五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辗转南北,备尝艰辛。
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的创伤经历,尤其是童年创伤,会影响人的一生。有人一生被童年治愈,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白居易应该属于后者。
所以,看他后来写作的那些能够反映现实的作品,能让人感觉到他和普通人的距离更近了。不像有些人,就算写底层的人民,也是高高在上地往下看,这就是姿态的不同。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周相录)
漫长的颠沛流离,使年少的白居易切身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从此立下“济世为民”的誓言。纵观白居易一生,无论当什么样的官,他都不曾丧失内心的温暖,不曾丧失对百姓的关注,而这一切都源于年少时的这段成长历程。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又是一个下雪天,一位年迈的卖炭翁从终南山出发,在寒风刺骨中赶往长安西市。此时,“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还没有休息多久,卖炭翁遇到了“奉上面的命令”来买木炭的宦官。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满满一车炭,最终只换来了半匹红绡一丈绫。
当时朝廷里存在一种什么现象呢?在集市上经常会有宫人,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太监,拿着朝廷的敕书,以朝廷需要采买东西为由买老百姓的东西。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到了唐德宗晚年也就是贞元末期,宫市已经愈演愈烈,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呢?我看中什么就拿什么。那时候他们还找了一些人专门给他们当帮凶,叫作白望。他们走在市场上,看中什么就把什么拉走,有的时候象征性地给一点钱,有的时候干脆不给钱,在整个市场上造成了广泛的恐慌。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此时,身居朝堂之上的唐宪宗刚即位两年,执政之初,他力图中兴,重用贤良。白居易的学识和文采也很快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公元807年,一纸诏书,白居易得以从周至县回到帝国的心脏长安,并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次年,又提拔为左拾遗。
拾遗官是那个时候的一种谏官,负责为皇帝进谏。皇帝忘了的事,我来提醒一下,这叫拾遗。拾遗有正副之分,也就是左右之分,有左拾遗、右拾遗。拾遗官说话都需要直,这是一个人秉性的体现,他们之中很多人都认为,只要当了这个官,就要履行职责,你有问题我就给你指出来。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安史之乱以后,除了跋扈的藩镇,宦官也逐渐成为大唐的隐患。在唐玄宗之前,宦官的地位很低。到了唐宪宗年间,受皇帝宠信的宦官横行无忌、独断专权,连这种木炭使的小职位也派人插手。
宪宗的上台也被认为与宦官的扶植密切相关,宦官对于唐朝后期的很多皇帝来说都很具有影响力。宦官后来还掌握了中央禁卫军,就是神策军的指挥权。更何况对唐宪宗来说,宦官对他很有帮助,所以唐宪宗终其一生都没有反对过宦官,虽然他最后是死于宦官之手。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身为左拾遗,白居易想通过建言献策使朝政清明、国家中兴,实现自己身为人臣的价值。当白居易目睹了卖炭翁的遭遇,痛恨宦官恣意欺凌、掠夺百姓,《卖炭翁》由此喷薄而出。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由卖炭翁联想到自己童年的不幸时光,颠沛流离的境遇与卖炭翁的遭遇产生了共鸣。说到底,《卖炭翁》其实是白居易写给自己的安慰,也是写给有共鸣的人。
白居易心中也一定有一个大同世界,他以前为什么愿意说话?就是要为实现那个世界而努力。他在努力的过程中却发现,有些人不想努力,人家不努力还能过得挺好,工资挺高,官当得也挺大。他一努力,不就把别人那盆水给搅乱了吗?所以别人总收拾他。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此时的白居易无所畏惧,想凭一己之力改变世界。在任谏官的三年中,白居易屡上奏章,毫无顾忌地纵议朝弊,批判宦官专权。
白居易任左拾遗时,唐宪宗最宠信的宦官是吐突承璀。他自幼就在东宫陪伴唐宪宗长大。宪宗即位不久,就任命吐突承璀为神策军中尉,掌管皇城禁军。
批评皇帝宠信的宦官,肯定是有风险的。白居易明知道有风险,为了自己心目当中的政治理想,还是甘愿冒一些风险来批评他所认为不正常的社会现象。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周相录)
好友元稹曾劝白居易识时务,否则将自找没趣,但关心民间疾苦、重振大唐的信念让白居易无所畏惧。除了写《卖炭翁》这样的讽喻诗外,他还频繁上书言事,眼里不揉沙子。
公元810年,河北成德节度使拥兵自重,唐宪宗任命吐突承璀为统帅,发兵讨伐。在百官为吐突承璀庆贺时,白居易却上书皇帝,提出反对意见。
让吐突承璀一个宦官头子去领军打仗,历史上可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这样太有损国格了,让外族人觉得你大唐连领兵将领都没有,叫一个宦官头子来领兵。所以白居易坚决反对,他接连上书,上了三道奏状。
(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 白坤堂)
仗义执言的白居易并不是一个只尚空谈、不通世事的懵懂书生。入仕之初,白居易曾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对包括选官、刑法、财赋等各方面问题提出了应对办法。
作为一个深谙政务的政治家,白居易深知抨击吐突承璀的代价,也知道会得罪唐宪宗。但为了曾经“济世为民”的誓言,白居易还是义无反顾,如飞蛾扑火般弹劾吐突承璀。
对于白居易罢免吐突承璀的苦心劝谏,宪宗根本就听不进去。他仍然一意孤行,任命吐突承璀为讨伐藩镇的统帅。果然不出白居易所料,吐突承璀带兵出师以后,将帅离心,士气不振,很快就战败了。
吐突承璀兵败后,年轻气盛的白居易更加畅所欲言。
唐宪宗觉得我是堂堂一国之主,你白居易怎么能这样说我,我接受不了。他就对宰相李绛说,我确实忍受不了了,我不能再容忍下去了。他的意思就是要治白居易的罪。李绛赶紧替白居易讲情:白居易这样冒死顶撞你,恰恰是他忠于你的表现,是在感恩你的提拔。这样一说,唐宪宗的气才稍微消了。
(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 白坤堂)
对于白居易的进谏,唐宪宗开始充耳不闻。此时,白居易并没有放弃,大力推行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力求用简洁的语言,击中社会热点和读者痛点。
新乐府运动是唐朝一场很重要的文学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运动。乐府诗是从汉朝流传下来的,乐府从民间采集诗歌,老百姓通过歌谣来反映自己的心声。因为这些歌谣要给皇帝听,所以需要配乐。到了白居易的时代,新乐府运动让这种文体尽可能地和音乐脱离,同时又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推崇关注民生、抒写民意,主张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新乐府运动倡导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在中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晚唐皮日休起,经宋代王禹偁、梅尧臣、陆游诸人,以至晚清黄遵宪,可谓一脉相承。
就在白居易高举新乐府运动旗帜时,他的母亲陈氏在元和六年(811年)去世了。按照当时的制度,白居易回到渭南老家守孝三年,叫作丁忧。丁忧期间,不再担任朝廷任何职务,等于暂时退出官场。
元和九年(814年),三年丁忧期满后白居易返回长安,朝廷给他安排了一个太子左赞善大夫的职位。
太子赞善大夫属于东宫官,史书记载其职务相当于谏议大夫,也是言官的一种。既然是太子东宫的官员,你的主要职责就是匡正太子之得失,换句话说,你建言献策的范围是东宫这个范围内。如果直接去说朝廷当中的那些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恐怕要多一点思量。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于赓哲)
生活像一只潜藏在暗处的野兽,渐渐伸出利爪,伺机而动,而白居易却没有嗅到危险的气息。政敌的打击报复才刚刚开始,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公元815年六月初三的黎明,宰相武元衡像往日一样走出家门前往大明宫上朝,灾难就在这时候降临了。人喊马嘶,声音凄厉尖锐,平生未闻。
正在上朝途中的白居易恰好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刺杀。
当时藩镇的人作乱,有人派出刺客去刺杀武元衡,把他的脑袋提溜走了。宰相的脑袋被人砍了,这是个大事啊,太打脸了。大家都不敢说话,都在思考这个话该怎么说。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刺客暗杀了宰相武元衡之后从容撤退,恐怖气氛笼罩着长安城,通向大明宫的上朝之路空空荡荡。暗杀事件极大地震动了朝野,帝国的官员心怀忧惧,躲在家中不敢上朝。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大唐帝国四分五裂。为了铲除那些肆意妄为的节度使,宰相武元衡力排众议,主张用兵打击藩镇。
其实,这次刺杀行动的幕后主使就是边镇节度使。杀武元衡既是为了解恨,也是为了削弱主战派的力量。奇怪的是,对于这次刺杀事件,掌权的宦官和旧官僚集团竟然没有及时表态。
这时候,白居易爱说话的老毛病又犯了。身为武元衡的好友,白居易第一个站出来说话了,他上书朝廷要求严惩凶手,为宰相报仇,为朝廷雪耻。
别人都还没说话,作为赞善大夫的白居易憋不住了。有人认为,你都不是干这活的,操这么多心干什么?这叫越职言事。古人讲,你不在这个职位上,知道也别说。白居易没把握住(这个尺度),所以很多人就说,你看,这回抓住白居易的小辫子了吧。与其说是因为这件事被贬,不如说是因为之前的诗歌写得太讽刺,太让人扎心。诗歌的事不能作为贬官的理由,越职言事的理由最适合背这个锅。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白居易的越职进谏,彻底惹怒了早就对他心怀不满的朝廷大臣和宦官吐突承璀。他们在皇帝的耳边煽风点火,污蔑诽谤白居易。
甚至还有人给白居易罗织罪名,说白居易母亲是落井而死。而你白居易却作什么新井诗、赏花诗,这是大不孝。我们知道,在古代,不孝的罪名是很大的。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 周相录)
在政敌的攻击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刺史。但就在此时,中书舍人王涯又突然补刀,说白居易这种行为简直禽兽不如,不适合做一个州的刺史。在王涯的落井下石之下,朝廷把刚发出的诏书又追了回来,改贬白居易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说白居易不孝,是有点不合适了。其实都是因为白居易以前写诗讽刺别人,那才是根源。白居易后来也明白了,他是成也诗歌,败也诗歌。
(郑州大学教授 王士祥)
公元815年,四十四岁的白居易被赶出京城,贬谪江州。宰相被刺,自己挺身而出,不但无功反而获罪。这对于一个直言敢谏的朝官来说,或许是最大的冤屈。
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了。曾经那个风雪中立誓为民的少年也变成满腹惆怅的中年人,孤独地面对这无限寒风。
翻过秦岭,白居易在襄阳弃岸登舟,沿汉水顺流而下。在“逆风吹浪打船声”中,白居易乘坐的小船渐渐驶进了江州。在这里,白居易仿佛看到了几星希望的微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