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欢迎收听安徽省科技馆《科学家故事》节目。本期为大家讲述:
钱伟长:从高考物理5分到中国“力学之父”
1931年的清华大学操场上,一名身高只有1.49米的新生正在进行入学体检。测身高,身高过低;测体重,也不合格。体检的最后一项是跑步,这名同学使出全身的力气在操场上狂奔,一圈下来,他呼吸不上来,直接躺倒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对周围的人称赞道:“这个人很不错,很能拼命。”
这个各项体检都不合格的小个子新生,正是后来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从小深受家风熏陶
钱伟长出身于江苏无锡钱氏家族,其父是国学大师钱穆的长兄钱挚。钱伟长16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叔父钱穆肩负起教导侄子的责任,也为他开启了对文史的求索之趣。
说起江南一带的钱氏家族,自唐末以来人才辈出。近代以来,更出现人才井喷的现象,科学家中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外交家钱其琛,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都属于这个江南望族。
可以说,一部流传千年的《钱氏家训》,影响了一代代钱氏后人,也塑造了一批批钱氏杰出人才。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这是《钱氏家训·家庭篇》开篇所言。尊师重教、读书明理,是钱氏家族的重要家风。此外,钱氏在“修身齐家”之外,更强调了“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化家为国”的家国情怀始终贯穿其中。
弃文学理科学救国
得益于家学传承,钱伟长从小就积累了扎实的国学基础。由于连年战乱和父亲早逝,导致他的求学过程断断续续。高考前,数学只学了一些皮毛,英语和物理更是零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却在高考时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其作文《梦游清华园记》更是受到教授们的一致好评,被刊登在《清华周刊》上。
而他的理科成绩就惨不忍睹了:化学和数学一共考了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
1931年9月17日,钱伟长来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报道。第二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民族危亡。当天,钱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他立刻决定弃文从理:“我听了这消息就火了。我们没有飞机大炮,就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有老同学告诉我,你进物理系吧。但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怎么也不肯收我。”最后,吴有训只能通融:“你那么坚决,给你试读。可有一个限制,现在想进物理系的学生太多了,在一年中,普通化学、普通物理、高等数学这三门课必须都达到70分。”这番话为日后人类工程物理造就一位天才提供了通道。
从此,钱伟长开始争分夺秒地攻读他最弱的几门学科。苦读了4年,钱伟长的坚持和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在数学、物理、化学诸领域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逆袭成为全班物理学得最好的学生。
更让人惊讶的是,清华求学期间,原本瘦弱的钱伟长成长为强壮的校田径队和足球队队员。
留学海外科研多产
1940年8月,钱伟长赴加拿大留学。在多伦多大学,他师从著名应用数学家辛格。入学50天之后,年仅28 岁的钱伟长便与导师共同完成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其中非线性微分方程组被称为“钱伟长方程”,爱因斯坦称赞“钱伟长解决了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难题”。
1942年底,钱伟长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担任研究工程师,与钱学森等一起,在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课题的研究,参与火箭和导弹实验,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理论的论文。另外,钱伟长还完成变扭的扭转、水轮机斜翼片的流动计算、超音速的锥流计算等研究课题。这也是钱伟长一生科研工作比较多产的时期。
坚守初心归国效力
在美事业如日中天时,祖国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钱伟长毅然选择回国。1946年,钱伟长回到阔别已久的清华园,在母校成为一名教授。
【钱伟长同期声】“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五百人的大课堂,一礼拜讲十七次。”
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抱负,钱伟长同时在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工学院兼课,几乎包下了三所学校物理系所有的基础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1951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后来又与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他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
正因如此,钱伟长也被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与“应用数学之父”。他传奇般的人生,宛如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他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敢作敢为的人生态度,更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科学技术馆
运营机构 | 喜马拉雅安徽营销运营中心
主 播| 赵鑫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