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经济学家如何定义“效率”?

5.经济学家*********

00:00
12:39

5

干货笔记


你好,今天是第三单元,我们继续来开发我们的工具包。


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中,我们着重分析了理性人士在资源短缺的世界中进行战略决策的问题。作为普通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理性的人会做些什么或者应该做些什么?

但如果作为专业的经济学家,我们还会关注更广泛的问题:当理性的人在制定对自己最佳的决策时,会出现什么结果?这个结果是不是对所有人都是最佳的?它会始终对所有人最佳,还是经常或是有时候最佳?又或者这个结果对所有人来说,从来都不是最佳的?

如果你想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那就需要经常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社会是由理性的个人决策者组成,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经济效率(economicefficiency的概念。

效率与理性有关,但也有些不同:理性着眼于个人制定决策的过程,而效率则是衡量这些决策选择的结果。


在今天这个单元中,我们主要来做三件事:


1.      从经济学家的视角来定义效率,并且培养在具体环境下使用效率定义的能力;


2.       搞明白满足了哪些条件,理性个人选择才能够产生高效的社会结果


3.      分析“囚徒困境”这个经典问题。“囚徒困境”指的是个人理性选择导致了无效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的某些理性选择对他们自己和社会来说,都不是最佳选择。


1.       经济学家眼中效率的定义


与理性一样,在不同的情况下,效率的含义也不一样。


比如,工程师认为:“效率就是以最少的精力完成规定的工作”;而经济学家会说:“效率就是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宽裕。


那么,谁来决定你什么时候生活更宽裕呢?这个人不是经济学家,而是你。


回想一下我在第二单元中讲到的垂钓者的案例——如果你很享受坐在冰面上花1个小时盯着冰窟窿等鱼上钩,那么冰上垂钓就是一件让你感到幸福的事。无论我妻子多么不理解这个行为,对你来说,这都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一个有效的结果。


我可以决定对我来说最好的选择,你当然也可以决定对你来说最佳的选择。如果我们都是理性的人,那说明我们都做出了对我们自己最好的选择。


但是,对我们大家来说,哪些是最好的选择呢?如果是涉及许多人的社会,怎么判断什么时候才算是生活宽裕的呢?与一个个体或个人的利益相比,一个变化什么时候可以产生明确的社会效益呢?


几十年来,经济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在什么时候,一种社会结果会优于另外一种?在20世纪中叶,经济学家们认为,他们永远不可能找到一个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衡量社会福祉的方法,于是他们完全放弃了探索,变相地解决了这一矛盾。


其实经济效率基于一个法则,这个法则是由一位叫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社会学家提出来的,他指出,如果我们说“这个结果比另一个结果更好”,唯一明确的标准是:如果这个结果至少让一个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宽裕起来了,而同时又没有让任何其他人感到生活潦倒,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结果是一个很明显的社会进步。


这个法则叫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它是指实现某个结果后,在不让其他人变糟的情况下,没有人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好。换句话说,一个人得益,必然伴随着另一个人遭受损失。


【知识小弹窗】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简单说,“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指分配已经达到了最优化,不可能再有更多改进的余地。“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那么在经济学家看来,当你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时,就是有效率的,就不存在其他没有实现的明确收益。这并不是说,这种状态是公正或公平的,或者在哲学层面是理想的;它只是说,这种状态是有效率的。

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是基于帕累托最优的基础之上,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如果没能利用帕累托改进,那也会是无效率的。

理性和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非常微妙的差异:理性描述的是个体决策者进行明智选择的过程;而效率则是对社会结果的评估。那么,什么时候个人的理性决策会带来有效的社会结果呢?

再回想一下,我们在第一单元中讲到的经济思维的基本法则,你会觉得这些法则之间存在着永久性的、难以调和的冲突——这是一个资源短缺的世界,成本始终存在,至少存在机会成本。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始终存在着针对资源的竞争呢?是不是意味着,一个人使用的资源,其他人就不能再用了呢?是不是意味着,一个人的获利始终建立在他人的损失之上呢?又或者,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交互活动都违反了帕累托的标准呢?

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始终存在着“对手方”——任何一次销售都对应一次购买,任何一笔贷款都会产生一笔到期债务。

英国政治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曾经说过,任何一次互动交易都是“在肮脏、野蛮又短暂的生命中发生的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对于战争中的战败国而言,霍布斯的观点似乎是正确的;但是从世界的大多数国家和大部分时间来看,似乎合作和稳定才是主流。为什么?其实,用我们的经济思维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次我碰到两个朋友在争论。一个朋友说,在任何交易中,总有一方始终在利用另外一方;这两方不可能实现共赢,因为他们进行交易的目标是相同的。她说,购物就像狩猎:一方是猎人,另外一方是猎物。要么买方迫使卖方接受低于真实价值的价格,要么卖方诱导买方支付高于真实价值的价格。但是,按照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你会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交易这件事。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讨论过钻石和水的悖论,经济学家认为,任何东西都不存在真实的、固有的、永恒的真正价值;它对某个人的价值是对这个人福祉的边际贡献,在不同的环境中,这种贡献价值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比如说,我待在家里的时候,身边有随时可以饮用的水,那么这时的一杯水,就与我在酷热难挡的沙漠中,艰难跋涉时的一杯水在价值上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从理性角度来看,没有人愿意以高于自己认定的价值来购买物品,或者以低于自己认定的价值来销售物品。

因此,在任何信息充分的自愿交易中,双方之所以能实现共赢,实际上都是因为他们以两个不同的价值对同一物品进行交易。

再举个例子:假设我特别幸运地弄到了一张演唱会的门票,演出的乐队是最近特别火的小鲜肉。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诉你,我能用这张门票换来任何让我感到幸福的东西——哪怕是一个甜甜圈这样价值不高的小东西。

我对这个乐队并不感冒,所以看两个小时这样的演唱会,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折磨。但是,对于这个乐队的少女粉丝来说,这张门票的价值会像生命一样宝贵。所以如果我和这个粉丝做交换——我给她这张门票,她给我一个甜甜圈,那么我就可以在家满足地吃着甜甜圈,看着我想看的电视节目,而她可以兴奋地在梦寐以求的演唱会现场见到偶像,我们俩都因为这场交换而感到满足。

在这场交易中,没有猎手,没有猎物,只有一位惬意的、吃饱了的经济学家和一位可以见偶像的兴奋的少女粉丝。这是一次双赢交易,比我尴尬地待在演唱会上不知所措要好得多,同样,比这位粉丝坐在家里拿着并不想要的甜甜圈哭也要好得多。

所以,判断交易价值,要从潜在交易双方的角度,通过边际分析来判断。在一场自愿交易中,双方可以都受益,而且也的确都受益。这种情形适用于甜甜圈和乐队的例子,也同样适用于接下来的案例。

每周五,我都会收到很多航空公司的广告邮件。前几天,我又收到了一封邮件说:“周六飞拉斯维加斯,周一返回准时上班,单程只需要49美元。”

对于一架几乎飞跃了整个美国国土的大型喷气式飞机来说,这个价格甚至无法弥补每个座位的成本。很显然,有些东西航空公司在广告中并没有透露,现在看起来,这家航空公司无疑是交易中的猎物。

但是,航空公司肯定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如果你用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把注意力放在边际价值上,放在一系列微小变化的影响上,你就会明白在这场交易中没有吃亏的一方。

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周五下午登机,然后飞跃整个美国国土,航空公司需要考虑:有没有愿意付费乘坐这趟航班的旅客?其实,截止到周四晚上,那些认为周五的航班票价至少应该为正常票价的旅客,早就已经购买了机票。比方说这个正常票价是456美元,这些机票是不予退款的。这是一次自愿交易,自愿交易就意味着,乘客愿意“付钱”,这个票价会让他们感到幸福。

那么问题就转变为:还有没有别的交易,能够让某一个人更幸福,而且不会使其他人变得糟糕?

飞机很快就要起飞了,再增加一位乘客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不管收入增加多少,即使只要49美元,都会高于成本,也就是高于运送这位乘客的边际成本。这样一来,与空着座位飞行相比,航空公司可以进一步受益;买到超便宜机票的乘客也会感觉这次出行比呆在家里好;即使是购买全价机票的乘客也会认为比呆在家里更幸福。

我猜想,可能有些购买全价机票的乘客,希望自己能等到最后一刻去购买低价票,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优惠。但是,这并不是说他们在本次交易中真的吃了亏。


理性的人能够而且会自愿达成让自己受益的交易。如果所有交易参与者都能受益,那这就是一个“帕累托改进”,它可以提高效率。


其实,这正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Wealth of Nations)中著名论断的基础。在这本著作中,他指出,最自私自利的人自愿参加交易,“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在任何自愿达成的交易中,所有各方都获得了利益,这样的核心结论就是经济学家特别钟情于市场的真正原因,他们喜爱市场是因为市场可以提高效率。没有人能够受控于这一基本法则,从这点来看,这就是为什么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的真正原因。

我每次去超市,看到货架上摆放得满满的食品,我都会站在那里想象:想象美国堪萨斯州的某位农民辛勤劳作种植了小麦,然后将收获的小麦送到面粉厂;某个面粉厂将小麦磨成面粉,再送到面包师的手中烤制面包,然后卡车司机再把这些面包送到全国各地的消费者手中。

他们当中没有人认识我,也没有人特别在意我。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在为我工作;但事实上,他们都是为了自己。他们只是出于自己获益的目的,来满足我的需求。我吃饱了,他们获得了报酬,我们大家都感到了满足。这时,我们就可以说,理性的选择增加了社会效率。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23301368

    语速太快没有,思索一下就跟不上了

  • 听友60128621

    帕累托最优最后那句解释感觉跟之前矛盾了。

    木儿糖 回复 @听友60128621: 帕累托改进感觉也和帕累托最优有点矛盾

  • 11_F0x

    0.75的倍速才跟得上。

  • A大鹏15874766845

    完全是听天书一样,但是好想去理解,各位大仙有什么好的方法去理解呢?

    在职考研教育学333 回复 @A大鹏15874766845: 可以先看曼昆经济学,学习一些基本经济概念,再来听,会容易接受一点

  • Dandelion_papa

    听了这节课,我有一些疑问, 就甜甜圈和乐队的问题,在多数人的价值观中,门票的标价远高于甜甜圈,完全可以交换价值更高的东西,至少是与齐价值相当的产品。并且之所以拥有门票的人能过得门票,一定也是基于自己的价值,比如他是经理学家,这张门票是一位前来咨询者的赠礼,把自己某一特定时刻的价值等同于一份甜甜圈,不是很不理性吗?

    HAPPYonesky 回复 @Dandelion_papa: 对于一个不需要女朋友的男士来说,五百的口红可能还比不过一包五十块的烟

  • Simple盖

    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改进的这一项政策至少能使一个人得到改善而不影响其他人

  • 天才少女X

    但是甜甜圈和门票兑换我觉得很不值得,虽然我也不想看演唱会。这怎么解释呢。

    Gettys_ 回复 @天才少女X: 甜甜圈只是一个类比啊…就是指对一方的边际价值较低而对另一方较高的东西

  • 有机肥料

    甜甜圈和演唱会门票的案例不对,用演唱会门票换甜甜圈损失了用演唱会门票交换其他事物的机会成本,它可能能换来一顿大餐,却只换来了一个甜甜圈。

    1553655sbwj 回复 @有机肥料: 这是你认为的价值

  • 小破孩小吖

    在多数人的价值观中,门票的标价远高于甜甜圈,完全可以交换价值更高的东西,至少是与齐价值相当的产品。并且之所以拥有门票的人能过得门票,一定也是基于自己的价值,比如他是经理学家,这张门票是一位前来咨询者的赠礼,把自己某一特定时刻的价值等同于一份甜甜圈,不是很不理性吗?

  • 听友44327962

    生动有趣的经济课程,值得收听,干货笔记也很贴心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