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核心概念:最优化

4.核心概念****

00:00
13:08

4

干货笔记


在边际分析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任何事物的边际值都不是固定的,边际值会随着该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

从19世纪经济学家成为边际主义思想家以来,这个假定帮助他们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古典经济学家的问题,比如 水和钻石悖论”。这个问题是:理性之人为什么会花巨资去购买钻石这样的非必需品呢?而为什么对水这样人们赖以生存的、极为珍贵的资源,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售呢?

通过边际分析,这个难题很容易解决,因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从盐瓶转移到了小勺,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水的价值,而是关注增加一滴水将增加多少价值。当然,这首先取决于你现在拥有多少水。

有一个动画:一位旅行者正在无边的沙漠中向前爬,头顶上一群秃鹫焦躁不安地来回盘旋。他一点儿水都没有,正处于生死关头。假如给他一杯水,他幸存的可能性会增加多少?这是无法计算的。这一杯水,即边际的价值,对于这位即将干渴致死的旅行者来说,可能相当于一整袋钻石。第二杯水的价值也差不多。但是,在某个界限点,再增加一杯水的价值会越来越低,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收益递减。

后来增加的水量仍然有助于他的生存,但是附加值已经远不如最开始的那几杯了。他的幸存概率的确在增加,但是是以递减的方式增加,而且幅度越来越小。边际价值是可能成为负值的,如果现在出现雷雨或洪水,那么水量减少反而有助于这位旅行者的状况。这个问题的要点是,价值始终具有边际性质,并且始终取决于实际情况。这一点很难把握,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有价值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边际价值应用于很多不同的环境当中。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位赛跑运动员,你为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决心跑一英里的用时要减少30秒。这个目标有多“宏大”,完全取决于你当前的最好成绩。如果你的最好成绩是20分钟,那么用时减少30秒可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如果你的最好成绩是7分钟,那你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你的最好成绩是5分钟,你需要的可能就是拼尽全力的努力了,甚至这个目标可能永远无法实现。随着最新成绩记录的缩短,提高30秒所需的边际成本不断增长;总体用时不断减少,但是每次提高成绩的边际成本在不断增加。

我们来一次突击测试。我教过一门课,叫城市经济学,我给我的学生们提过一个问题:如果明天美国油价翻番,那么会对汽车的使用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一位同学很肯定地回答说,“如果油价翻番,那就没有人会开他们自己的车了。”对于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这个回答我并不满意。因为这个有关开车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的决策问题,而是一个“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的决策问题。

油价攀升以后,部分边际状态的出行会失去价值,但是另外一些出行仍然是必须进行的。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否定那种“认为价格变化将导致经济活动完全停滞”的观点。如果大部分人都不再开车了,马路会变得很空,在任何地方停车都会变得很方便。既然路好走,停车也方便,那么很多车主就会愿意开车出行,所以他们就只能忍受高油价,硬着头皮去加油了。对于一些人来说,有时候开车出行仍然是必须的,虽然这个出行的总体数量会减少,但绝对不会变成零。只要这次行程的边际价值高于增加的成本,人们就会选择开车出行。

这是我们第二单元讨论的前两个核心概念:理性和边际分析,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如果你想学习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那你就要用边际思维来思考问题;你分析的是在战略上的理性决策,讨论的是资源稀缺和权衡,以及机会成本。随着边际价值变化,某种东西增加,导致的是边际价值的下降;某种东西减少,造成的是边际价值的上升。那这样一来,什么才是最可行的分配方案呢?什么是最佳平衡和最佳结果呢?那什么又是最可行的约束最大化呢?能否利用我们讲的这些概念和法则来实现“最优化”呢?


3. 最优化Optimization,即约束最大化 Constrained maximization


通过利用经济学家所谓的“边际均等原理”就可以实现;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核心概念:最优化和“边际均等原理”。

我们通过一个思维小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不用利用那些确定经济模型最优点所用到的数学知识,直观地运用边际均等原理,就可以确定优化方案。

假设你正在参加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你只带了几件随身的衣物,直升机要把你送到了一个荒岛待几天。主持人交给你一些代金券,你可以在一个特定的交易站兑换生存所需的物品。每张代金券都可以购买一个单位的食物或住宿用的生活用品。在飞回舒适的、设施齐全的旅行拖车前,主持人宣布说,“欢迎来到荒野营地。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但是你们一无所有。你们必须合理使用代金券,否则,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那么现在,你就必须做好决定,看食物和住宿用品哪个更重要。”然后,主持人乘着直升机飞走了,你留在这个荒岛开始生活。

如果你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你会想:生存也是最优结果的一部分,生存既不单指食品,也不单指住宿,而是这两者可以达到的一个最优组合。有了食物却因为天气寒冷而被冻死并不是一个好对策,在温暖舒适的地方住着却因为没有食物,饥饿而死,也不是什么明智之选。到底怎样才算是“最优”组合呢?

最优就是在食物和住宿之间找到平衡,使两者的边际价值相等,所以就有了边际均等原理,两者的边际贡献是一样的。

假如你决定用所有的代金券买了住宿用的东西,而没有购买食物,这样你就有了充足的住宿用品,但是一点儿食物都没有。最后一个单位的住宿用品可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它的边际价值,对你幸福的附加值实际上是非常低的。你可能拥有很好的住宿条件,但是你会面临饿肚子的问题。在第一顿饭的时候,由于你没有食物,所以食物的边际价值会非常高。没有吃到的这顿饭,是你购买最后一部分住宿用品的机会成本,而且它比这部分住宿用品的价值要高得多。这是一种非理性选择。每次你放弃一点儿住宿用品换取一些食物,都会产生巨大的净收益。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交换,这才是理性的行为。

但是,你不能一直用住宿换食物,为什么?

假设开始参加活动的时候,你拥有很多食物,但是没有住处。然后,由于你拥有很多食物,食物的边际价值就会很低,而住宿的边际价值会很高。在这种情况下,理性会告诉你:“你有这么多食物,不如拿食物去换些住宿用品吧。”但是不管这种交易什么时候开始,随着你不断放弃食物,食物的边际价值虽然开始时很低,但仍会不断增高。随着你不断获取稀缺的住宿用品,它的边际价值从开始时很高,然后不断减少。当食物和住宿的边际价值实现均等的时候,你就找到了最优组合。这时,你就无法通过一种资源去换取另外一种资源而获益了,一点儿都不行了。你已经做到了极致,受条件所限,你已经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你已经从分配给自己的资源中获得了尽可能多的利益。也就是说,你已经实现了“最优”组合,已经通过潜意识地利用“边际均等原理”而实现了这个结果。

在由我们之前讲到的六项基本法则界定的世界里,如果你利用理性、边际化和约束最优化的概念,那你就做到了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我们经常利用数学运算、利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来验证现实世界中关于函数参数的经验假设。但是,有了这个基本工具包,你就能轻松掌握这门课程的本质和精华。


世界纪录和冗长的文学家


我想通过构建两个有趣的场景,再帮你加深一下对这些法则的理解。那么在这些现实场景中,你应该像一个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对激励做出理性的回应。


场景一:前苏联时代的体育界。


前苏联政府非常看重自己的国际形象,他们为了激励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做了一件事:只要某位运动员创下世界纪录,即使他们打破的是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那么政府就会给予他们现金奖励。这是一种怎样的激励形式?

我坚信,前苏联运动员是极富竞争精神的,但我觉得他们也会以理性的方式来对待可能获得的现金奖励。运动员都会尽可能地打破世界纪录,但是为了获得奖励,他们可能每次只打破一点点,这样下次就又可以轻松地打破纪录了。

比如,1983年,谢尔盖·布勃卡首次创下了他自己的撑杆跳高世界纪录。在随后的十年里,他先后16次打破自己的户外撑杆跳高记录,17次打破室内记录,被誉为“撑杆跳高沙皇”。他通常都是以最小的幅度打破记录,一厘米或者更低,并没有尝试向更高水平冲刺,而是当天就退出比赛。他的参赛动机显然不是在参赛当天,尽可能地向更高记录去冲击,而是尽可能多地去刷新记录。我觉得,经济学家就会预测,如果奖金的多少取决于刷新记录高度的增加幅度,那么现代撑杆跳高的历史会大有不同。


场景二:19世纪和12世纪的文学界


如果你阅读过狄更斯和海明威作品,那你肯定不会把这两位作者搞混,因为作为文学家,他们的写作风格反映的是他们自身,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年代。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还反映了他们得到的报酬。

狄更斯的大多数小说都是系列性的,通常有20个部分,每当他完成32张印刷纸的写作量,都会按合同获得稿费。虽然并不是按字付费,但是冗长的写作风格有效地帮他拉长了故事线,以满足合同约定的篇幅。当然了,海明威也通过自己完成的手稿获得报酬,但没有什么经济激励能够改变他稀疏的写作风格。如果海明威和狄更斯以相同的稿酬机制获得奖励,你可能仍然可以区分这两位作者,因为他们的写作风格有明显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报酬机制对他们的写作毫无影响。

无论你是像海明威和狄更斯一样写小说,还是像那位前苏联跳高运动员一样刷新世界纪录,无论你是在考虑你雇员的酬金机制,还是思考如何酬谢你的金融顾问,或者审查与合作方签订的各种合同条款,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就意味着,你必须理解你面对的激励机制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理解你周围的人面对的激励机制是什么。这意味着,你必须预测哪种机制对他们具有战略上的理性激励,并且这种机制如何影响你的选择;这意味着,你必须把注意力放在边际上,放在权衡上,放在调整上,以便找到最优平衡。

下一个单元,我们会再稍微回顾一下这个问题,然后进一步拓宽我们的经济视野,来分析最后一个概念——“经济效率”的概念。经济学家所说的“效率”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与理性有什么联系?它如何适应到经济思维的范式当中?作为个人,我们大多数人都能从战略上对所面临的激励做出反应。但是,经济学家们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确定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具有社会效率的?在下一单元当中,我们会着重来讨论这个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只念安

    没有什么绝对的理性人,主要看条件,也没有什么绝对的最优政策,主要看激励机制,这样理解对吗😂

    腊味煲虾饭 回复 @只念安: 跟现实里的有奖竞猜一个概念吧

  • 1841869dmnp

    举例听着有点晕,也许是我脑子反应慢吧!能不能语速慢几秒呢

    腊味煲虾饭 回复 @1841869dmnp: 0.75倍速

  • 慕亭19

    想复制内容 怎么复制不了

  • 听友217936131

    各种理念的提法还是不错,就是案例实在是太low了,稍稍有点基本的数学知识和社会实践都会听得出这例子举的是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推敲,我听了两节课说实话有点听不下去了。

  • 韩立伟_8f

    就这还收费那

  • 意境贝斯

    语速太快,使课程缺少了生动。

  • 小棍郡主别傻了

    语速偏快了一点

  • 听友218728836

  • 踏云而来的猫

    所以房价小幅上涨不会影响我们的购房热情,除非翻倍到买不起。

    snoopy的影子 回复 @踏云而来的猫: 三年前就翻倍了

  • 在职考研教育学333

    曼昆经济学是一本很好的经济学书,学了曼昆经济学再来听这个课会比较容易接受。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