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错误的激励:公地悲剧、搭便车

9. 错误的***********

00:00
12:30

9

干货笔记


你好,今天是第五单元。


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有了一个工具包,里面有六条基本法则和三个核心概念;我们还得出了一个中心结论——即便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拥有掌控权,个人的理性决策也能产生社会效果。

但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每次都可以做出理性的决策吗?这个问题有很多制约条件,比如我们在第三单元中讨论过,如果我们希望获得有效和高效的结果,就必须拥有明确的权利和规则,这一点很重要。

今天,我们还要再讨论一个制约条件,首先我们得回答一个现代存在的基本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理性的人类会不会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如果指导人们做出这些选择的激励是谎言怎么办?


如果他们刻意隐瞒了成本和效益怎么办?


如果他们没有考虑自身行动对他人产生的所有影响怎么办?


如果激励措施不够准确怎么办?


经济学家曾经讨论过一种激励措施不准确的情况,即外部性”(externality——我采取一项行动,给别人创造了利益,或者给别人强加了成本,但这个利益或成本,都不是由我来承担,此时,经济学家就认为存在着外部性。

如果存在外部性,那么个人的理性决策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导致无效的结果:


方式一:错误的激励可能会导致我们错误地决策,给其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但是,这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只是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而已;


方式二:有时外部性会阻止我们做出真正让自己受益的决策和选择,但是我们同样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


我给你讲两个关于火灾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方式。


1.      公地悲剧:克利夫兰的凯霍加河着火了


假设你在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紧急救援部门工作,你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凯霍加河着火了。”听到这个消息,你肯定有点懵,你想知道更多的细节——是河边的灌木着火了?还是河边的建筑着火了?你了解情况后才知道,真正着火的是河流本身。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人一边抽烟,一边走过这条河流上的桥。抽完烟,他把烟头扔进了河里。烟头并没有熄灭,结果河水“呼”地一声就烧起来了。河水怎么会烧起来呢?其实是因为很多工厂把一些挥发性化学垃圾排到了这条河流里,所以这条河流中容纳的根本不是“水”,水面上熊熊燃烧的火苗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我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扑灭这场大火的,肯定不是架起水泵,抽取河水,然后浇在火苗上扑灭的。但是,这条河流的污染和后来的大火绝对是人们行为不当导致的不幸后果。

我们都知道这种行为是有害的,但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这些工厂的排污行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非理性行为。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从排污工厂面临的激励因素来看,这场大火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我们在前面几个单元中提过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再次发挥了作用,给这条河流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其实这个故事是有出处的,在1968年《科学》杂志刊登的经典文章《公地悲剧》(TheTragedy of the Commons)中,作者加勒特·哈丁(GarrettHardin)就提到了这个案例。公地”指的是所有人共同使用的、但没有人对其直接负责的土地。


举个例子:波士顿公园就是一片公共绿地;再比如:空气、海洋、外太空和河流都不属于任何人,每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前提条件是,大家都要以负责任的方式来使用这些公共资源。

但是,人们在使用凯霍加河这种公共财产的过程中,每个使用者的激励因素恰恰与这个前提条件背道而驰。其实,这个问题还是属于囚徒困境的范畴。每个潜在的污染企业,以及河岸两侧的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投入大量的资金收集、处理和排放全部的化学废料(有成本);


第二种选择:什么都不投入,直接把废料排到河里面(无成本)。


对于污染企业来说,第一种选择增加了它们的成本,而第二种没有增加,那他们肯定选择第二种,直接把废料排到河里面。


即使我知道向河流中排污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我没有别的选择。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次利用支付矩阵来分析这个问题。

如果河流两岸的竞争对手都在排污,就我没有,那么我就会存在明显的成本劣势,我可能会破产,而我的竞争对手会不断发展壮大。不管谁排污,河流一定会被污染。简单来说,博弈理论奉行的激励机制是,如果别人排放污染物,那我也得排放,否则我就会吃亏。

如果我的竞争对手都停止排放污染物,只有我继续排放,那么我就会在成本上处于明显的优势,我的企业会慢慢走向巅峰,而我的竞争对手们会处于劣势,最后可能就破产了。这样,河流会变得比较干净,但我的竞争对手们会付出所有的代价。简单点说就是,如果别人不排放污染物,我排放我就会获利。

如果他们排污,那么我的最佳应对策略就是继续排污;

无论别人采取什么行动,“排污”对于我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的策略。

你看,所有理性的个人做出的决策,导致了他们总体利益受损,他们的行为都符合激励机制,但是他们自己和河流都遭了殃。

不过,这个案例跟我们在第三单元里提到的囚徒困境还是有些不同。我们最初的囚徒困境是说,人们自私的策略行为必然导致各方都会受到伤害。但在刚才的案例里,这场大火大部分的代价是由无辜的旁观者来承担,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河流污染和火灾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说:他们不得不面对有毒的化学品和一条随时可能燃烧的河流。他们并没有参与排污的决策,也没有排放污染物,却承受了这些行为的后果。

显然,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能够把无辜的旁观者推向深渊。那么这种情况下,针对个人激励做出的反应,就必然会带来伤害,而不是社会效益了。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个案例反映的是道德沦丧,还是对责任的无动于衷呢?这两个方面的错误都是毋庸置疑的。除此之外,污染企业面对的激励机制也是不对的,这个机制并没有反映实际行为的成本。对决策者来说,这是存在外部成本的,但是他们认为没有必要考虑这些外部成本。

我在第一单元中讲过一条基本法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免费的河流”。这些污染企业把这条河流当作化学废料排放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放弃了河流作为其他价值的机会。比如:不能再用作鱼类的家园;不能再用作夏天人们的游泳场所;也不能再为我们的城市提供可饮用的水源;只要我们居住在这样的城市附近,我们健康生活和长命百岁的机会就会彻底丧失。

把河流用作化学废料排放场,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承担代价的并不是污染的决策者;所谓的“污染者会付出代价”只是一个谎言。加勒特·哈丁在他的那篇《公地悲剧》里说:这场大火无疑是一场悲剧,这是错误的激励机制所带来的结果。

 

1.      搭便车:奥克兰山的灌木着火了

 

我们看第二场大火。这场大火发生在22年以后,位于旧金山湾的奥克兰山上。因为持续多年的干旱,山坡上的灌木一直处于极度干燥的状态,山顶上的数千栋住宅也一直面临着大火的危险。只要一个小小的火星,再加上一阵东风,山上就会爆发大火。这样年复一年,燃料越积越多,这个地区也变得越来越危险。

把灌木清除掉,这个地区的人们不就安全了吗?但是,没有任何机构,也没有任何人,愿意投入人力和物力去清除这些干燥的灌木。因为消防属于经济学家所谓的“公益”事业,或者说“非排他性”的事业——防火意味着要么每个人都要参与,要么就没有任何人参与,是一种“全有或全无”的命题。面对大火,我们不可能只保护一条街上的一所住宅,而是要么保护所有住宅,要么一个都不保护。

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其他人愿意花钱去清除灌木,那我就可以什么都不做,坐享其成,让别人来保护我的房子。我可以做一个经济学家所谓的“搭便车的人(freerider”,也就是一个不用花钱就可以享用公共财物的人。

但是,如果大部分人都不参与防火活动,那么无论我多么努力地清理我家周围的灌木,危险还是不会解除。大火仍然会肆虐,我没有理由单独承担这种代价。

美国有个经济学家叫曼瑟尔·奥尔森(MancurOlson),他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集体行动的逻辑》(The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专门讨论搭便车这种棘手的问题。他说,随着这个群体规模的不断壮大,这个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严峻,越来越难以解决。

我在上一单元中,提到了一首关于邻里关系的诗,诗中的人们每年都会聚一次,共同维修他们的石墙。这些人要做的只是由两个人在他们的地产之间设置一道界线。如果其中一个人没有出现,他想搭便车,那他们就没法完成石墙的修建。因为在这个团体里只有两个人,搭便车很难实现。所以如果没有双方的共同参与,那么任何一方都不会获益。

再回到刚才讲的第二场大火,这场火灾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人,所有人都会受到消除火灾隐患能力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相对于整体来说,非常渺小,他是否参与清理活动对结果根本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所以,自愿配合就变得很难实现。

这样会出现两种结果:

第一种:我有搭便车的动机;第二种:我知道别人也有搭便车的动机,我当然不想站在那里傻乎乎地为他们买单,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当中就没有人能够真的去阻止火灾的发生了,因为我们无法做到同心协力地去清除火灾的隐患。

其实奥克兰山的居民都非常清楚这种危险,但是没有任何人真的去清除灌木,也没有人组织大家去这样做,所以造成了这场严重的火灾。如果想让几千个人团结起来,共同实施一项公益事业,在这里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次事件涉及的人员太多,每个人的作用都非常渺小,个人的理性决策不可能带来让大家都满意的好结果。

针对公益事业,解决搭便车问题的实用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强制参与。比如,政府要求大家通过税收基金计划出资,一些组织或社区需要缴纳强制性的社区、协会费;

第二种方法是:如果能把公益事业和人们感兴趣的私人事业联系起来,就可以有效地鼓励大家去参与。比如:美国退休人员协会说:我们承诺,永远不会支持大范围的政治游说活动”。这明显是一项公益事业,你可以通过自愿出资,在不参与的前提下搭便车,“你们出钱,我们负责为老年人的福利游说。”这项计划就成功地把成员资格和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了。如果你想得到健康保险、旅行折扣,以及这个协会的其他私人权益,你就必须成为它的成员,为组织提供政治活动所需要的资金。这样就把公益事业和与人们切实相关的利益联系起来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夜深知宵重

    把房子卖了 让自己避免承受风险

    HAPPYonesky 回复 @夜深知宵重: 如果是用来住的就没什么必要了,毕竟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安身之所,但是如果是用来投资的就没必要一直握着不放了,除非是升值空间很大的城市,比如一线城市的前三环,二线城市的一二环

  • 狐狸的笑

    讲得很好,赞

  • 156562765

    游说l#yóu shuìr# 游说,汉语词汇。 拼音:yóu shuì 指某人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自己的建议、主张被采纳、实施。

    热爱学习的小糖包 回复 @156562765: 哒fudui

  • 菲菲星光

    我一直觉得囚徒困境是有BUG的,这个BUG就来自一面考虑惩罚,一面却考虑激励(为什么另一面就忽视了因背叛而产生的惩罚呢?),它建立在人们绝对不相互共赢的假设之上。

  • 老色1979

    请问这本书是出版书籍吗?在哪可以买到?

  • B熙熙

    你卖了这部分腾讯赚了不少了!一千三百多亿!哪么我怎么办!打赏点吧

  • 75919

    水平有点低

  • 夫子YYY

    赞!

  • DD子宁

    很赞👍

  • DD子宁

    学习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