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十六讲
这三种禅定的修行,一定要落实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在道场里面,修奢摩他的时间就会较多。在家里,有的人修三摩钵提的时间就多。生活不定,工作自由,人又灵活,修禅那的会多。包括独处、练一物不为,都在三种禅修之中,这些都是需要花时间去长养的。当然,在道场也会有大量的时间修三摩钵提,我们为大众服务,跟大大家在一起共事、做事,同修之间修忍让、修宽容、修谦卑、修恭敬,扩大心量,然后实现无我,知道一切如梦如幻,不去较真。
禅那,更像是做一些简单的事情,直接回到当下来,一念回到当下,一念便证菩提。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禅那更倾向于独处的时候比较多,只是不故定在坐禅或做事上而已。自己做简单的事情,穿衣吃饭,不需要去弘法,也不需要为大众做些什么,但是在做生活中,心性敏锐,不逐自心境界,走路、吃饭、扫地,都会非常清明。一念打妄想,就一念进轮回,一念拉到当下,一念就寂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
这时,世尊为了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所有的菩萨都依无碍清净智慧来修行、来觉悟。无碍智慧都从三种禅定生。这里的三种禅定不是二乘人所修的有为的禅定,它是从本性起用,随顺圆觉妙性,以无所得的心而默契实相所做的实修功夫。先要理上顿悟本心是佛,再做相应的保任功夫。三种方法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三种方法有顿有渐,结合起来,共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十方诸佛及三世一切修行者,皆因修此三法门,而得成就圆满菩提。所以,有的人如果只是明白一些道理,没有实际地学习和实修这三种禅定,只是知解佛法,无法真正成就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这里的顿觉人,就是指最上乘根机的人。佛陀说,除了上上根基的人,不用严格随顺此三种方法修,可以同时圆修一切。圆修一切也属于二十五种中的一种,是最后一种。所以,这里的唯除顿觉人,并不是在二十五种之外,只是这种方法不固定于任何的组合,它是随意而修,三种都有,或者都不明显。我们可能会以为这种人不用修,不用做功夫,只要悟了就可以了。错了,不是不用修,而是他早就修好了,过去生中积累的足够多,还有前期早就做足了相应的功夫。他只是不用刻意去修某一种禅定,他可以结合三种禅定而随意变化,自由做功夫,并不是不做功夫。
临济祖师说来参学的人有三种,最后一种是出格的人,对这样的人,不用教他特定的修行方法,直下便行,全体作用,不用执理执事,更不用说修不修。出格的人,即是这里的顿觉人。他可以同时混修不做修想。你不知道他怎么修,其实这才是禅宗最上根机的修行方法。
有时候我们说自己是学禅宗的,按照严格意义来讲,我们目前很多人还不会禅宗的修行方法。大多数人理还未明,还在有为法里做功夫,还不会真正的牧牛和保任,还没有识得本心。习气也重,妄想也多,无明障碍着自己。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与最上乘的修行相应,才能时时默契本心,不犯苗稼。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随顺勤修习。要勤加练习这些方法,坐禅,诵经,觉知,牧牛,息虑忘缘,常自反观,调伏心性,久久打磨自己的习气,去自己的执着。
有很多人,修行很久了,还找不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总是想走捷径,想一步登天,找到一个法门,修着修着就放弃了。学法不能持之以恒,然后烦恼来了,掉进去出不来。烦恼了,才想起问师父,到底应该怎么修?我只能告诉你,修哪一法门也没有速成的,都需要时间,需要练习,需要精进。我们的习气是多生多劫养成的,怎么可能短时间就除掉呢?所以时间很重要,坚持很重要。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只要你用心修行,坚持不懈,自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就会得到不可思议力量的加持。
净诸业障菩萨章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
上面这些开示,是十方诸佛因地所行,是历河沙劫勤苦修行所得的智慧经验,所成就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净诸业障陈述如来为大众深入开示如来因地所行,令大众看到诸佛如来无量劫来勤苦修行。
一切功用,犹如一念。
虽然说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但是明白了实相,便知一切修行觉悟,犹如梦幻,只是一念之间,便能顿悟成佛,回归本心。
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虽然佛陀示现要通过无量劫的修行,才成圆满成就报身佛,把他的智慧开示给大众。但是有根机的人,只要听明白了其中的法要,言下一念相应,就能够顿悟顿修,直了成佛。一刹那顷,便超越河沙劫勤苦修行,圆满菩提。我们能听闻到这样微妙的法门,真是太庆幸了。
黄檗禅师说:然证此心有迟疾,有闻法一念便得无心者,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得无心者,有至十地乃得无心者。长短得无心乃住,更无可修可证,实无所得,真实不虚。一念而得与十地而得者,功用恰齐,更无深浅,只是历劫枉受辛勤耳。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从净诸业障菩萨的问题来看,修行人一念离真,便入轮回。本来清净,只因一念妄想,转求转远。
但众生以诸妄想用心,已成习气,念念轮回,不自觉知。故净诸业障代大众问佛,众生为何迷失本心,轮回受苦?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我们看《圆觉经》,这一段一段、一层一层的开示,就像交响乐一样,一直在巧妙地重复一个主题。
菩萨们的问话,是反复重复问同样的问题,然后世尊给以不同的解答。解答虽有所不同,但主旨都是一样的,所描述的实相都是一样的。通过层层深入解析,不断反复地描述同一实相,大众就会对实相有越来越清楚地认知。
佛经不可思议的力量正在于不断重复,用不同的故事和言辞反复说一件事。不知不觉中,大众就会已经被其中的智慧和佛的知见熏染。比如我们读金刚经,初读时,你看不到里面有很多重复的地方。你会觉得佛陀讲了很多东西。读的遍数多了,心清明了,再读金刚经,你会发现它只是变换着方式地描述同一个主题。可是你读起来,却不觉得枯燥,这就是佛陀的智慧。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你的问题问得非常好,你能为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行方便。你要认真听,我当为你讲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将虚妄心认作实我,便执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种我相。认四种颠倒我相为实我,由此便产生憎恶与贪爱二种心和两种境界。
四颠倒是无我中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可以理解为认四大五蕴幻身以为实我,不知四大本空,五蕴非我。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以妄心为我,取妄境为我所,故生憎爱二心,及顺逆境界。
于虚妄体,重执虚妄。
本来只是妄认为有个我,又执著一个我所,执著了我所,又重新增加了对这个我的执著。故云重执虚妄。有了对二境的执著,反熏贪爱之心,便加深了对我的执著。
三祖云:能随境灭,境逐能沉。但不取境,能心自灭。
五祖云:我所心灭,涅槃体自现。
二妄相依,生妄业道。
能与所这两种妄相互依存,互相熏染。故云:能由境能,境由能境。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两种执著本来都是虚妄的,只是一念不觉,故入轮转,造种种业,故名生妄业道。
有妄业故,妄见流转。
以有妄业故,所以妄见生死轮回。
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以不了自心故,妄见生死。以厌生死苦故,便去求取涅槃。不知生死是幻,涅槃亦幻。将生死为实,故惧生死;以涅槃为真,故求取涅槃。不知涅槃者,但妄想心灭,即是涅槃也,非实有涅槃可得。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不识本心故,所有修行,终不成就,不能默契于清净觉。
并不是圆觉自性不允许入于觉性,是妄生能入之心,故不能入。是名非觉入故。非觉入故,是指不了本心,妄见有法可入,有诸能入,反而不入。
不识生死涅槃,皆是幻化。本觉妙心,无能无所,故欲入涅槃,反不得入。修行人不了本心,就会妄生识心,妄取自心境界,以为涅槃。
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所以,不管是动念还是息念,能所之心不泯,皆是迷闷,不得入清净觉。不认识圆觉自性,起心也好,息心也好,都是徒劳。
前面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这里写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为什么前面写都是解脱,这里写又都归迷闷呢?前面是指识自本心,依觉而言。这里是不识本心,依幻而说。觉悟的人,起心动念都是觉悟。不觉的人,起心动念,都归迷闷。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为何如此?因为无始无明在做主宰。众生无明的习惯太强,逐幻的力量太大。没有通过修行转无明为智慧力。按照无始的习气,生死的习气去思惟、动念、行动。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
一切众生,生下来就是按照阿赖耶识过去的业习种子生活的。看上去很小,什么都不懂,接受了一些教育,但过去生业识里的种子都在,很多行为习惯起作用的还是那些种子,遇缘就会成熟。当然,这一世的修行会对这些习气和种子有所改变。
在未修行觉悟之前,众生身心的行为都是无明在做主宰。起心动念、行为思想都是在无明主宰下完成的。不管干什么,不论是谁,在未觉悟前,所行一切,都是无明。
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
无明的力量非常大,未见无明者不能断之,就像人不能加害自己的生命一样。人被无明所主宰,无法断除无明。是故当知,有爱我的人,我就会随顺于他。不顺着我的人,就会对他生起怨恨心。
我们都喜欢别人赞叹我们、奉承我们、表扬我们。谁顺着我,我就喜欢谁。谁逆着我,就讨厌谁。为什么?因为有一个根本的我执在起作用,有一个根本的无明在做主宰。这个根本的我执,就是无明。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只要还有憎爱之心,就会反熏我执,增长无明。此无明未破,以有我的心无论怎么求道,怎么用功,都不能成就。
无明其实是虚妄的,我执也不是真实的。是一念住著心,念上生念,念念住着,而妄以为有无明体。禅宗讲转身,经典里面讲转识,所有的修行就是要看到这一念的住着,心无所住,就解脱了。这一转讲起来非常容易明白,要想做到,就要苦下功夫。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处所讲的我相,是根本我执中的一相。以“我”来比喻我执和我相。圆觉经中的四相全都在讲我相,全都在讲俱生我执,讲根本无明,讲一念妄心,讲颠倒用心。
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看不到潜藏的我相。只要看到它,识别它,它就破了。看不到,就被它欺骗,种种修行,皆不相应,皆不成就。
什么是我相?在祖师那里,不会给你讲什么是我相,直接来真的,直接就走掉了,根本没有我相可讲。越讲,我相越难离。但佛经却不一样,要用文字引导学人,先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我相,再用方法逐渐远离和断除。我们先看它的表现形式,具体的特点是什么,就好方便下手断除。
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心所证者,谓有菩提可得,有道可证,有性可见,妄见有一个实相可修可证。不知所悟所求所证之理,所求之真相,皆从一念妄想生,即是我相。
心所证者就是我相。讲得简单些,就是有法可得。释迦牟尼佛遇到燃灯佛前,之所以不得授记,就是一直以为有菩提可得,求道之心未歇。以为有实相真理可证明,于此心有住着,此住着心,即是我相。我所心不灭,即不得涅槃。
怎么来理我相呢?比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人本来很舒服地待着,忘了有这个身体,没有觉得哪儿不好。忽然吃了不舒的东西,或者冻着了,或者被什么东西伤到了,就像被针刺到一样,才知道有个身体在,有个我在。如果以为自己证悟到什么实相了,其我相就像人被针扎一样,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本来忘了我的存在,稍微碰一下这个身体,身体的感受就现出来了。本来证到涅槃了,觉悟了,但是起了一念悟道之心,我相就出现了。
有人坐禅,进入了一种大光明的状态,身体变成了虚空,一切都消失了,顿觉身心一如,取这个境界为涅槃,不知此正是我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就算有人证于如来所证悟的境界,完全清楚地了知清净涅槃的境界,皆是我相。
心但有少分住着,乃至涅槃,皆是我相。
为什么这里要用我相来形容根本无明呢?因为就像人很容易就会产生我想一样,我相也是这样,尤其在自己做到什么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想起是我做到的。修行之所以不成就,就是因为还存有一个我证悟了什么境界。此心念一起,我相就出来了。以此难以察觉的“我”之特性来形容俱生我执,故称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善男子,什么是人相?谓诸众生心能证悟者。简单说,就是我能证,我开悟了,我见性了,我成道了。只要还存有这一念心,就是人相。
为什么用“人相”这个词来形容我相?是指在我之外,还有一个他人,只是变了角色和称呼,故称“人相”。
还有一个能证之心,此能证之心,相对于“我”所证悟的境界而言,而名“人”相。不论是谁,自认为见性了,自认为开悟了,都是人相。所以须菩提言:若我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一个开悟的人,不会生一念我开悟了想。若有此心此想,即是四相中的人相。此人相,仍是我相,只是用“人相”来表明此俱生我执、根本我相而已。
有人相者,皆是不了本心无能证之心,亦无有人能证。楞严经云:觉明为咎。此觉明者所以为咎,以其妄以为有我能觉故,故云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善男子,觉悟到前面所语证的境界不是我,不再执着所证境界。既知此所觉非我,应当了知能觉亦非我也。如果不能觉悟于此,就算证悟之心超过一切证悟者,悉为人相。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他认为他悟的最究竟,他已经完全达到究竟觉悟了,只要还有一念能悟之心,都是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就算你证悟到如来大涅槃的境界,能证之心未泯,都是根本我相。只要心里还存有一点点的悟迹,具足了能证的妙理,皆是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而自认为没有能证所证,别立一个我相人相所不能及的觉心为真相。
自认为没了我相和人相,却别立一个觉心本体为实相。认为不起一个能所之心,就没了我相、人相,却掉在了一个觉性中。此觉性仍是识心妄计,仍是我相,就叫众生相。
怎么理解众生相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把这种潜藏的很深的我相叫“众生相”呢?好比如有人说:我是众生。则知他所说的人,既不是我,也不是他,而是众生。为何不是我?因为他说我是众生,则不是我。为何不是别人?因为他说,我是众生,所以既不是我,也不是他。为了避开说我,说彼,创造了“众生”这个概念。
修行者为了避免落入我相、人相中,别创一个第三方:众生。虽然看似没有了能证所证,识心却落在了另一个我人所不及处。所以叫“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有的修行人为了去除对我的执著,他说话时,该用“我”这个词的时候,不说“我”,他说“某某”。他的言辞之中没有这个“我”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他在强调无我。其实他用“某某”代替“我”时,如果心存有我,不会因为他不说“我”这个字,就没有我相。心自证悟所不及者,也是如此,不是你不生能证所证之心,就无我相了。如果你心里还隐藏着一个觉,把能证所证之心转移到是这个“觉”在悟在证,那一样是我相。此名众生相。
有时候我也经会经常跟大家讲,你做的一切跟你没关系,不是你在做,是本性在做。这个“本性在做”,如果你对此生了心,认为有个本性,这还是自我意识,还是我相。别立一个能所不及的相,叫众生相。
当我们做了什么,不认为是自己做的,认为是法性在做,这个法性仍是我相。真正的法性施为不说自己是法性施为。
我们经常会说,不是我在行道,是道在我身上行。把道拟人化,道就成了众生相,还是我相的一种,只不过它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名字上。
所以众生相只是转移了的我相和人相,叫众生相。什么叫众生相?自欺欺人。
有一种情况,比如说六祖慧能大师,坛经里记载他的事迹时,他讲到自己时有时不用“我”这个字,而用慧能,这不是故意显示无我,而是一种习惯。学人读到六祖自称慧能而不称我时,也会感受到六祖的智慧,不自称我。所以,这也是一种方便教化。有时觉悟的人也会自称为我,比如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偶尔也会讲我于过去生怎么样怎么样。但他所称的我,在实质上并没有我。所以金刚经云: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而有的人他表面上不提“我”,可是内心里还对自己有执著,所以,就算不称我,称一个客观的名字,这仍是众生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能证所证,能了所了,皆是我相和人相。不再自认我能证我所证,但心中还存有觉了之心,是名众生相。
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到一些地方,一些事物,只要跟自己有关的东西,就算没有说起自己,心中还是会生起我执。这个我执,就是众生相。
比如你是上海的,我一说上海不好,你心里就不舒服!这就是我相。你出家了,认为出家人多么殊胜,一有人说出家人不好,你心里就不舒用。这都是众生相。我们跑到诸暨来,看到《禅灯录》很多祖师在诸暨待过,就觉得自己跟着沾光,这即是众生相。
虽然没提到自己,但不知不觉把所有的事都跟自己联系到一起,地方也好、人也好、事物也好,听到与自己有关的好的事就开心,不好的就讨厌,这就是众生相。
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众生相,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善男子,什么是寿者相?谓诸众生心中自谓已离能证所证,及一切相,唯剩一觉而能觉此灵明觉体,妄认此觉照之心为真如性,而不能自知,教中云至法身极则。然未能舍此清净心,不得大机大用。如古人云:百尺竿头不动地。只到此不动地,未能更进一步,须撒手悬崖,十方世界现全身,方能真正成就。守此清净心,自所不见,如守命根而不能离者,即寿者相。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能觉所觉,觉心未除,皆为识心尘垢。
有的人在修行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境界: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身心俱无,唯剩一了了灵知,认此了了灵知为自性者,守护此心,将为保任,犹如命根,不知仍是我相。
于此清净境中,找不到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自谓证得心经所云无眼耳鼻舌身意,便是究竟,不知皆是识心计度,非真如性也。
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不管识心怎么变换形式,只要心中还存能觉和所觉,皆为妄想浮尘。就像热水融化掉冰一样,冰已成汤,离此汤水已经无别有冰。若以为水中还有热汤化冰,如同真如之中存我觉我一样,是我相未断。此我相者,名寿者相。汤虽化冰,不存能化所化。修道之人若不能完全泯除觉心,有心能守,犹如命根,难断难除,故云寿者相。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善男子,末世众生如果不能清晰了解这四种我相的表现,就会不知不觉落入此四相中。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故名正法末世。
我们学习圆觉经中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清楚认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不清晰了解此四相,很多修行人,多劫修行,以为证悟了实相,其实都是我相未除,不是真正成就。
禅宗祖师们之所以多年才能开悟,悟后还要多年保任,就在于根本我相难识难破,所以要经过长年的做功夫,牧牛,转念,除习气,最后才能真正断除我相,实现转身。六祖云: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有些禅宗祖师多年修行,就算对答如流,辩才无碍,师父们也不会轻易给他印证,因为有些东西是意识学来的,不是功夫做到的。就像香严智闲禅师几次表述自己的心得,沩山虽然给他印证,但仰山认为有可能还是识心著述,非是自心智慧,故再三考验他,直到最后,方印证闲师弟会得祖师禅。
离念和心无所住的功夫,是靠长时间久久打磨方成的。也就是说四相要完全破掉,是非常非常难的。知道四相是什么,怎么破除,就不会妄言得道,妄言见性了。
大家不要看到四相这么难断,就对修行失去信心。我们了解了四相,不自以为是。好好做功夫,打磨习气,长期坚持修行,四相最终都会断除。
学好《圆觉经》,就知道修行路上哪儿是歧路,哪儿是坑井。佛陀把这些问题给大家说出来,就是不让我们误入歧途。方向没错,迟早都会到达。就怕未悟谓悟,未证谓证,那就差了路,无有了期。
末世众生修行不成就,都是因为还有我相而不自知。很多学人都自谓有修行,却不知道自己还有很深的我相。以为自己开悟了,见性了,成就了,但自己的我相却没有察觉。不学经典,不按照善知识的教导修行,很容易掉到我相中,而不自知。
这个世间真正明眼的善知识本来就很少,自己又不懂得虚心亲近和学习,又不学经典,不知道四相的状况,修了一辈子,都在我相中,却不觉知。所以叫末世众生。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为什么不能成就圣道?认所悟所证的清净境界为涅槃故,认为自己有得有证有所成就故。就好像有人认贼为子,把小偷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家里的财宝早晚会丢失。
修行认错了真性,把我相当成了觉明本体,终不得成就。
一个人只要他心中还存有一丝一毫的悟迹,这些都是我相。
怎么观察自己有没有开悟,有没有见性,有没有成就,要看自己的内心还有没有恐惧、挂碍、执著、烦恼,最重要的是看自己还有没有这四相,有没有我执。这些外人是看不出来,只有自己清楚。只要心里还有我执,还有人我是非,都是还有我相。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为什么不能成就?因为只要还有能爱之心,就会爱于涅槃境界。以贪爱之心,求于涅槃,则此涅槃境界,正养无明,正是我执根本,非真涅槃也。其实本无涅槃境界,但能去除我相,假名涅槃,非实有涅槃境界可得。所以以贪爱心所求涅槃,非涅槃也。
只要没真正见性,还有一个涅槃可证,说明贪爱的根本还未断。贪爱根本只是转移到求取涅槃上。
只要有爱,就还有憎。有憎恶心,就会憎恶生死。实无生死可憎,不知爱根,才是真正的生死。别憎于虚妄的生死,却不断除爱根,所以不得解脱。怎么知道不能解脱?以不了知法性故,有能爱所爱未断除故。
憎生死与爱涅槃一样,都是我相未除。只要还爱涅槃,就会憎生死。只要还厌生死,就出不了生死。领悟没有生死可得,也没有涅槃可得,不厌生死,不爱涅槃,才是真离生死。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善男子,末世众生修行者,把自己所证微少的清净境界当成觉悟,皆是因为未能断除我相根本。
好多修行人不能成就,都被挡在了自己所证的微小境界里,得少为足。或证得禅定,或感受轻安,或体会到清净的境界,或见到了光,或有了智慧,便产生了执着心和好胜心,而不自知。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
有人赞叹他讲说的法,心里就非常开心。有人赞叹,就愿意度他。这就是我相。
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有人诽谤他所悟所得的东西,心里就生气,起嗔恨心。则知我相还非常坚固执着。此我相潜伏在阿赖耶识的深处,游戏在六识之中,从来未曾间断过。既没有发现过,也没有断除过。
此根本我相,人人都有。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寿者相”,所以大家在修行的路上,从本质来讲,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四相未断,谁也不比谁修得好多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俱生我执。谁的我相轻,谁能断除我相,谁才有修行。无论你外在形式上显现出多么高的修行,你的我相还在,还潜伏在命根深处,还没断除,都是自欺欺人,不能解脱生死。
所以说,大家都要认真修行。谁不用功,谁不认真修行,谁不老老实实地练觉知,不转所依,不把自己的功夫长养出来,就会受俱生我执的欺骗、影响、烦恼,就会轮回受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