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十四讲
大家能来道场听经、闻法、修行,要冲破很多的障碍,要具备很大的福报和因缘。学法修行的人很多,可是真的能放下世间的琐事,牺牲一些时间,能够来到道场认真地参加共修,来听最上乘的教法开示,深入学习了义大乘方等经典的人并不多。
今天大家有缘,克服了很多障碍来道场听经闻法,认真修行。不要忽视每一次的听经闻法,要知道修行的善根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每个众生的根基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累积。所以我们在学法的路上,遇到一点困难,有一点境界,千万不要退缩。今天懒散一些,明天放逸一些,你觉得无所谓。那你这个根性、根基怎么培养起来?你的烦恼怎么断除?你的无明怎么看破?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因小失大,被世俗的一些个小小的障碍伴住了手脚,不能够安下心来实修。
世间的一切快乐和成就都是虚幻的。唯有佛法的智慧、功夫是跟随着你的本心长久不灭。
有些人明明已经遇到佛法,由于舍不下世间的享乐和成就,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在世间生灭法中虚度,看似生活丰富多彩,实则全是一场幻梦,而于修行只在表面上做做样子,整个人的心性都没有明显的提升和改变,最后只剩一身业力,让自己在生死中轮回。如果用这些时间来深入修行,则有可能早就了解实相,从生死幻灭中彻底觉醒。
这两天所学的两章是整部《圆觉经》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一个是讲见地,一个是讲方法。我们昨天学的清净慧菩萨章,他问的法,包括世尊开示,其实就是《楞严经》里面所讲的,理虽顿悟,事须渐除。先要明白:自心是佛,圆觉性是佛,离此觉性觅佛终不可得。对这一点要特别的清晰,不再别求道理。
今天开示的威德自在菩萨章,里面所讲的三种方便渐次,就是告诉你怎么实修,怎么做功夫,进行实证解脱。
过去祖师应世,很多禅师前期做功夫,都是在用《圆觉经》里边的三种方法。这三种方便交织在一起,可以变化无穷。他们牧牛,保任,长养圣胎,都是从这三种方法里来的。有的人偏向静,有的人在动中修,有的人通过智慧直接开悟。你不深入学习,平时又不懂得亲近善知识,又不去看他的开示,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修。你不知道怎么修,只是看些佛法的道理,如说食不饱,如数他人钱,自己分文没有。无法做功夫,就不能亲证佛性。总把修行向未来拖延,明日复明日,明日又有多少?
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每个人的修行都是在跟自己的无明斗,一人与万八千烦恼斗。众生的无明和习气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惯性,没有对实相透彻的领悟,没有深入进行实修,根本没办法解脱。想轻轻松松的就把佛法学了,只能学些知见,真正变成功夫,需要静下心来,长期潜修。想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修成了,那怎么可能呢?到头来,生命浪费过去了,受苦冤枉的、委屈的、劳累的、颠倒的、颠沛流离的只是你自己而已,是你那一念妄心,不老老实实做功夫的心,歇不下来,只能带累自己轮回。大家一定要克服种种的困难,在道场安下心来,至少把这部《圆觉经》听完。
有些人心浮气躁,明明在学最圆顿、最上乘的法门,心里还在想世间的这个想那个,想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跟你的法身慧命,跟你无量劫来的解脱了不相关的事情。与解脱生死,看破无明相比,世间再大的事情都不重要。大家想一想,你静下心来想一想,有什么事情比听法觉悟和解脱更重要的事?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这一段是讲三种修行方法里的禅那。
三种禅修的方法都有一个前提,就是若诸菩萨悟净圆觉。都是以悟净觉心为前提,都是理上已经悟了,再去实修实证解脱。悟后起修。正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我们看这三种方法: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它们都是在讲随顺觉性而修,都是不起修想,都是不做功夫,没有功夫可做。都是在心性上保任,不向外驰。好像三种方法不一样,其实都是随顺本性的智慧。
它们的核心都是休息,都是息虑忘缘,不染万境,离一切相。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不取幻化,就是并不执著要在动中修,要去做事。及诸静相。也不执著一个止和静的修行方式。禅宗祖师们示现的手段和修行方法,五花八门,没有绝对的止观修行。但总体上是以顿悟的智慧直契本来,直了成佛。所以叫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有时候静,有时候又动,有时候在这里住很多年,有时候又行脚去别处了。有的终年划船,有的又到市场上装疯卖傻。所以他是不定的,既不取静相,也不取幻化,不执著三摩钵提,也不执著奢摩他。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禅那怎么修?一个了知。了知什么?了知身心,皆不真实。挂碍是不真实。他不再执著身心。永嘉大师说: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放下身心世界,随缘度日。
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什么叫无知觉明?不需要再起一个知觉和明白的心。再起任何一念觉明之心,都是多余的,都是根本无明。正所谓知上立知,即无明本。本心不属知与不知,不属觉与不觉,不属明与无明。这里的无知觉明,是指不再起一个知,一个觉,一个明。完全随顺本性而直用其心,没有丝毫挂碍,也没有起无挂碍的心。于一切境,不起碍不碍心,游戏三昧。所以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为什么修行到最后,不需要念念觉知,不用念念明了,不用了了灵知,而是无知觉明呢?其实我们这个身心,当你不起一念身心想的时候,是没有这个身心的。非色灭空,色性自空。修行不是起一个空的想法,而是身心本空,一切法本空。所以,当你了解这一点,就不需要再起一个知觉明的心。我们平时说我有色身,其实你只是动了一个色身的念:这是色身。所以才有色身。你不起一个色身想,没有色身存在。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五蕴是你的妄想。没有五蕴,这不是五蕴。大家记住:我们这个身体,不是五蕴。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只是假名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也只是假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你生了眼耳鼻舌身意想,住在了这样一个观念上,眼耳鼻舌身意就出来了。出现在哪?出现在你的意识里、妄想里。
所以眼不会说话,耳不会说话,鼻舌身意都不会说话,不会认为它是什么。这叫无知觉明,浑然无觉。终日用而没生用想,那就没有障碍了。一念不生时,即是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这是最高的修行,完全没有修行想,不会造作,不会迷失。
在声闻乘修行者的理念中,身心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是要除身见的。但是真正悟道的人,没有身的概念,不需要除身见,因为通达了本来就没有身见,所以不用除身见。声闻乘人则不然,他以为色身是障碍,一定要把这个色身的觉受灭掉,不让它起用,在完全无觉无受的寂静中,他认为那样叫解脱。从究竟、从实相的角度,身心的觉受本来是空,不需要灭受而取证。身心的挂碍,种种不适,都是虚妄识心起的幻觉,只要你不执著,都是无常的,都是不真实的。所以不需用除,即得自在。
当你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直用直行时,就能超过一切碍无碍想,自然就能受用世界及与身心。而不再把这个世界和身心当成障碍。也不用想着离境以安心,也不用想着去体证身体是空的来求解脱。当不起身想,身本解脱。这样就得大自在了。古人云:幻化空身即法身。不是一定要觉受到空才是证空,而是了达五蕴本空,不起空见。
禅那的修行方法是一种完全自在无碍的修行方法。和世间凡夫那种胡作非为是不一样,是以智慧直达解脱。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就像乐器出声一样,散于四周虚空。身心世界,皆从一心所出,表于众生,各不相知,各无妨碍。烦恼涅槃,皆从心出,本无实质,非是有法,亦互不妨碍。一切妄想,由此息灭,因此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寂灭轻安,是觉悟的意思。虽用诸根,然而没有概念,每一个刹那都在起用,随用随空,就像声音从乐器中发出到空中一样,当下就消失了。
我们的身心世界就是这样作用的,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想法。所有的想法,都是意识后加的。身心的一切活动本来是自然流露的,只是因为无始无明,念上生念,知上立知,取着幻我,而造诸苦。
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圆觉妙心中本无生死,亦无涅槃;本无烦恼,亦不用解脱。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自然相应。根本就没有一个主体在起烦恼,也没有实有的求涅槃的心。不住涅槃、不住烦恼、不住生死、不住无生、不住凡、不住圣。这样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不管做什么,都随顺妙觉本性,心无所住,行云流水,不自迷惑。以智慧力,随顺寂灭解脱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这个境界非常高。什么境界?维摩诘对舍利弗说:于三界不现身意。不仅别人找不到你的心,自己都找不到自己的心。梁武帝问达摩:对朕者谁?达摩言:不识。
药山禅师在石头上坐,石头问他:你干嘛呢?药山说:一物不为。石头问:那就是闲坐了?药山说:若闲坐即为也。石头问:不为,到底不为个什么?药山说:千圣亦不识。
不仅千圣亦不识,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在干嘛。
达摩的不知,药山的千圣亦不识,就是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船子和尚说: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也是此意。
大耳三藏去见慧忠国师,他有他心通,慧忠国师两次考他,故意现身意,他知道慧忠国师心所在处。第三次不再现身意,再问他:我在哪里?他就不知道了。这就是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后来有人下评语,说慧忠国师就在大耳三藏的鼻孔上。是真在大耳三藏的鼻孔上吗?你不能生在鼻孔上想,你这样一想,就被人捉住了,自他身心就所能及了。这是极高的修行功夫,念念都不能住,还不能住在一个不住上。有时候你还要现一个身意,故意让对方知道,突然之间,身意就没了。这才是真正的自在,是最妙的解脱智慧。没有极高的功夫,是做不到的。如果你执著一个不住,我不能让他知道,那他还是找得到你。这是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别人更逮不到你的心念。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禅宗的修行不是不能想,不是不能起念,而是不起住着的心念,没人能捕捉到你的念,如空中鸟迹,像蜉蝣一样。曹山说:不行心路处,不挂本来机。可以浮想联翩,但就是不住着在一个地方。当你养成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常应诸根用,而不生用想的功夫时,这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了。一切法都成了浮云,再也不会障碍于你。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禅那这种修行,既不着静,又不着动,是智慧成就。不是所有人都一定要修禅那。还是因人而异,所以叫三种禅定。有的人他就爱在静中修,他也悟到了净圆觉心,也开悟了。他做功夫,就愿意坐着;有的人就爱行禅,喜欢在动中修;有的人就喜欢做事,服务大众,在生活中修。
修三摩钵提的人也会打坐,修奢摩他的人也会在生活中修,修禅那的人也会在做事中磨练。这三种禅那只不过是禅修的三种特点而已,并不是截然割裂开的。可以单修,也可以混修。所以才有后边二十五轮,三种方法的结合。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
这三种法门,都是悟后起修,圆觉随顺,无功用行。都是处在一种牧牛、保任、长养圣胎的状态中。
十方如来因此成佛。
所有的祖师和诸佛都是因此成就无上菩提。
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
所有的菩萨种种法门,都是依这三个法门,或同或不同。
所有的实证解脱,都离不开这三种禅定。要么在静中修,要么就是在做事上修,要么就是在不定的状态中修,以智慧来直达解脱,于三界不现身意,变化多端。
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不管修哪一个法门,或者是三种混修,只要能理事相应,勤做功夫,都能亲证自性,圆满成就。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假使有人修于圣道,度化百千万亿众生成就阿罗汉辟支佛,都不如有人以此法门一念修行。你修其他法门都是有为的,修出再大的结果来,都不如一念顷,按照圆觉无为法门证悟本性。
当我们一物不为的时候,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心里也没任何的执着,就像药山禅师一样,只是坐在那里坐着,于三界不现身意。像慧忠国师一样,找不到自己的心念,哪怕只有一小儿,就会超过其他人多劫的修行。别说一小会儿,哪怕只有一念,一刹那顷,就能亲证佛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
世尊为了重新开示此义,而说偈言:威德自在菩萨,你要知道,无上大觉清净心,本无一切相,亦无一切法。随顺众生根机,有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修行并觉悟。
圆满觉性,没有二相,本无修行及不修行,也没有众生、菩萨,没有成佛不成佛,没有轮回及非轮回。只是随诸幻众而假说修行方便。这些方法其数无量,有无量法门,可以实证真相。如来总结这些法门,共有三种。三个法门侧重点不一样,在同一解脱之理下,做功夫显现的方式有所不同。
单修坐禅,就是奢摩他。或者我只是劈柴,天天为大众服务,扫地,在斋堂做饭,然后来调伏其心,教化幻众,就是动中禅,就是三摩钵提。时静时动,行迹不定,智慧观察,无有定法,直达解脱,就是禅那。有时奢摩他中有禅那,有时三摩钵提中有奢摩他,有时禅那中有二者。看上去是三种方法,其理是一,都是随顺如来觉性,心无所住。
古代寺院里面很多斋堂的典座都是大修行。为什么?一天总是重复一个动作,功夫就容易养成。只要他明理,只要他能安心安住,很快便能证悟实相。六祖八个月舂米,长庆大安禅师做典座服务大众,都是长养功夫最好的方法。就是因为他常做一件事借此来保任,心不逐妄缘,就是最好的法门。只要你能安心,只要你安住,带着觉知,不打妄想,做什么都是大修行。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奢摩他就是取静,通过寂静来显发本心,就像镜照诸相一样,立即显现。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三摩提是通过开示幻众,行诸幻行,来长养解脱的功夫。就像土中的苗每天都会逐渐增长,三摩提做功夫也是逐渐增进。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
禅那是行住坐卧中,直取寂灭。就像声音从乐器中发出一样,当处出生,当处寂灭。
三种微妙法门都是随顺于圆觉的智慧,都是不离觉性。
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此三种方便,都是了悟自心,知本性是佛,离言、离文字、离心意识,无修而修。理虽顿悟,事需渐除。理上虽顿悟本圆觉心无少法可得,但有无始习气需要渐除。通过三种微妙法门,可以转所依识、转过去的无明习气。十方诸如来,及大菩萨,都离不开此三种法门修行而成就佛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三法圆证,不再执着任何一法,名究竟涅槃。
辩音菩萨章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于圆觉门,有几修习?就是围绕着这三种方法有多少种具体的方法来修行。
我们看祖师示现的修行方法和手段太多了。祖师禅的特点就是直接去做,直接行动,直接做佛。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它超越了佛经典里一切的知见和分别,直接去用,直接抓到了佛心,这就是禅宗的特点。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我们为什么不能执著任何人、任何修行方法,因为一切都是自心所现的幻相。于实相中,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只是依幻而言,有二十五种方便。
我们经常会迷在一个人的外相上,看到一个人有修行,就问:师父,这个人到底开没开悟?你为什么不看你自己?为什么不向内看,老是向外看?多向内看,多看自己,别着外在的相,看自心,就会觉悟。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什么是未觉幻力?你的功夫没到,只是意识上、理上认识了妙觉圆心是真正的佛,可是并没有亲证此理。还没有完全觉悟的力量。你的解脱力,对实相领悟的力量,没有完全成就,这个时候才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是指息虑忘缘,长时间保护,不着万境,烦恼尘劳便不能染,智慧于自心中便能显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不施一功,妄念消除,便见实相。
通过坐禅来修行,也需要长时间积累功夫。很多学习禅宗的人都是长年打坐,再加上学习经论,有一天,忽然了悟本心。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菩萨在修行的过程中,唯观一切法如幻,知幻即离。以自心佛性加持故,能够变化世间,随意示现,种种所行,清净无碍。于修行总持法门,不忘不失。不会执着有为法的修行,在修行中,不离实相,及般若智。此菩萨所修,名单修三摩钵提。
有的人在做事中越做越轻安,越能够了悟实相,越能够长养定力和提升智慧。
像六祖大师,从他早期的一些事迹和行为上来看,他的修行就是默契三摩钵提的较多。他又舂米,又在猎人队里面避难,没有描述他长时间静坐。当然,他也有可能经常打坐。但是从他所处的环境来看,他很多时间都是在动中保任。从整部坛经来看,很少看到六祖教徒众静坐的。相反,他会经常有这样的开示:爱憎不关心,常伸两脚卧。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堆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有的祖师听到茶杯掉到地上,一摔一听就开悟了,也都跟他长期在动中做功夫有关。功夫做到一定程度,忽然在一个时节因缘的点上,一下子就明白了实相。灵云志勤禅师向外寻逐佛法寻逐了三十年,找了三十年本心,有一天找累了,不找了,一看桃花,悟道了。茶陵郁禅师有一次在桥上过,差点掉下去,在那一瞬间,就开悟了。
像寒山拾得,他们不会专修奢摩他,而是在动中修。他们示现各种古怪的样子,在凡夫看来,都不是修行,但都是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他们外现疯癫相,但内心所行,全都是默契于陀罗尼。于诸解脱法门,不失寂念。不管他做什么事情,从来没有忘失实相、忘实根本。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六祖大师离世前最后的偈子就能显现出三摩钵提的特点。
三摩钵提主要是偏向于在行事和做事中保持定慧之力。但这里的做事,都是指做简单的事情。比如砍柴,种地,划船,行脚,服务大众。既不修止,也不修禅那,在做事中磨练自己,长养觉性,随缘度日而已。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妄心不起,离一切相,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不通过日用万行种种作用,唯依无相智慧,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所修,是名单修禅那。
此修行者,非常清晰地了知一切法如幻,不取一切相,也不再去做事,也看不出来他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他的行踪、他的行为不定,有时候看上去痴痴呆呆的,有时候看上去也很静。像普化和尚,拿着铃铛从街上跑,见到人就抓一个:给我一文钱。正好碰到一个会禅的,便问他:你说一句,我就给你。他一看对方还挺厉害,赶紧扭头就跑。
不再执著一个我要做什么,我要修什么,我要怎么修,唯一寂灭无生的智慧,直接默契实相。通过这样的智慧,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菩提。这是单修禅那。也没有什么定法,扑朔迷离,神不知鬼不觉。禅宗很多禅师都是单修禅那。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感恩有您随喜功德
z自在z 回复 @1505281cifr: 谢谢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