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十二讲
为什么说我们精进用功的时候就要特别的认真,特别的专注,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功夫才能够不知不觉地增长。打个比方,我们用柴火烧饭,不是一上来就能把火烧旺,有一个上升的过程。当火烧旺的时候,要保持火的燃烧,要一直添柴,不要让火息灭,这样,饭才能从生到熟。修行也是一样,总有一段时间是精进最旺的时候,那时候,你的功夫才会增长并成熟。最旺的时候,柴不停地在烧的时候,米就容易熟,火烧得差不多了,一点点地火就熄灭了,这个时候饭已经熟了。
如来随顺觉性是你功夫已经做成了,不再执著修行,也不执著一个觉悟了,也不能执著要住在开悟见性的状态里边,开悟见性是不可住的。佛不住涅槃,涅槃不住佛。佛不住觉,觉不住佛。
但是已入地菩萨会住在一个解脱的长觉不住,他有一个觉可得。这个觉不是本觉,是保持的觉。和前面未入地的又不一样,未入地随顺觉性是住在一个觉的知见上。已入地者是住在修行功夫上,他有这种觉性的功夫,不会迷失,可还不自在。禅门有一个十牛图,是关于牧牛的状态,有十种。为什么有十种?就是描绘一个人做功夫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程度不一样。
到了如来随顺觉性,这个时候功夫已经做成,大白牛现前,赶都赶不走,就不需要再去看这个牛了。牧与不牧,牛都不会再犯他苗稼,这时就得大自在了。比如提炼金子,金子已经提炼出来了,就不需要再提炼了。金子里已经没有任何杂质了,没有杂质就不能再执著一个提炼,已经成了,它再也不会为矿。
可是,如果你只是明理,才刚开始做功夫,或者说只是在做功夫的过程中,就不能大意,就要不能停止地保任。金子还没有完全提炼出来,就停止了,得到的金子就不纯。譬如钻木取火,刚一冒烟,火苗刚起来一点点,你就停了,一股小风就把火苗吹灭了,这个时候不能停。修道如钻火,逢烟不可休,待到金星现,归家始到头。什么叫金星现?火苗整个烧起来的时候才能够歇下来。真正不染万境,大白牛露地而行,调伏既久,怎么赶都赶不走,这时才能停止做功夫。
凡夫随顺觉性、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够把它们割裂开来。见地不同,功夫的深浅和熟炼程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随顺觉性。
上节课我们学习到圆觉经中最重要的一段经文,这段经文的最后部分是修行的核心,是禅宗用功方法的要点,就是禅宗修行中的牧牛。这段开示的前面讲见地,后面讲如何做功夫。
我们看经文:
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理完全通透了,功夫也做够了,就会一切无碍。不仅仅是理无碍,事也无碍,不仅断了理障,也断了事障。对一个真正成就的人来讲,没有任何障碍。就算有障碍,也不会被障碍所困,障碍也是觉。为什么?因为他能做到不住,真正的觉悟了本性,并且通过长时间的用功、正确的保任,已经不再忘失怎么解脱,怎么出离,怎么回到清净中。不再违背本性的作用,非常清晰的见到本性,而不再迷于一切相。知道一切相都是本性的起用,为了利益众生,一切事对他来说都不再是障碍,都能不住。
六祖大师说: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为何一切尽不妨?因为通达一切法都无实性,都不可留,不可住,都是空相。已经自证如是实相,再也不被任何法所障碍。
不仅入得了佛境界,也入得了魔境界。所有人看这个人可能着魔了、迷了,那是在他看来,那只是平常境界,他根本没把这样的境界当回事。因为他通达了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他不再被任何外在的相所骗所缚。他有这个慧眼,有这个悟性,有这个勇气,有这个本事,有随时解脱的能力。但是有的人被法的二相所障,所以执着渐除和渐修,不知诸法没有次第,一悟即至佛地。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我们看有些禅师、有些菩萨没有真正见性的时候,于心性不明,就会错用功夫。比如说卧轮禅师,他有个偈子很有名: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他的修行到了这样一个境界,就是能够不起妄念,对一切境,如草木瓦石,一念不生。他把这个当成了功夫。就是这里所说的“得念”。所谓“得念”,并不是得了什么念,而是不失正念的意思,也是无念的意思。对一个真正明理的人,他不会把时时住于“正念”当成修行。对他来说,失念,打妄想,没在“正念”中,都是解脱,都没有障碍。如果一个人执着正念,就像卧轮一样,看上去是很清净,但是不自在,也不能度众生。只是得念了,不敢失念。虽然得了正念,但是被正念所缚,不得大自在。他对一切境,心念不起,就像无情一样,失去了佛性的妙用。
所有的境界来了,他都如如不动,乍一看,这个功夫已经很高了。其实他错用了功夫,这样人就死在了一个不动上。如果执着得念,就不能起无量的妙用,不能利益众生。不解佛性的人,会把这种对境不生心、不动念当成功夫。他觉得这样做功夫,就能得菩提道。没有见性,才会有这种见解,他住在了一个不动上。
古人云: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需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对境心不起,还没有到家。到达不动之地,还被清净相所缚,被正念所缚。修行看上去到头了、到顶了,不行,还得回来,回到凡夫的平常境界中,不能守着任何东西。还要失念也能得解脱。到了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不要守着无念和清净。到了顶,还要全身一跃,把这个杆子整个抛掉,釜底抽薪,悬崖撒手。最后不仅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连锥也无。
禅宗祖师们都能做到得念或失念,都不住,都在解脱中。因为这一切都是法性施为,但能无缚,即本解脱。
有人问我:打坐时妄念纷飞,想很多事情,很烦恼,怎么才能让自己没有念呢?随便想。如果你强迫自己不想,反而想的可能会更多。真如自性起念,你控制不了。你只能任它念起念灭。如果想到人我是非,就转念。如果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就随它想。想烦恼,想是非,想痛苦的事,就要离念,这时不能再住了,不能用“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来骗自己了。如果起的是正常的念,而你总想阻止它,那又会生出另外一个妄想和烦恼。因为你无法不让它起念。
六祖大师听到卧轮这个偈子,知道这个偈子未明心性,当然再怎么做功夫也是错的。见性之人也做功夫,但是他做功夫是不费力的,是不会错用心的。他是不做功夫而做功夫,用的劲不一样,保任的东西不一样。你错认了佛性,主会保任一个妄想和意识心。将心用心,是为大错。所谓保任,是让你别妄施功,别瞎做功夫,是保这个,不是有一个真心自性可以保任。有些人没有见性,每天守着一个妄想中的“自性”,保任“真如”,这是见地出了问题,所以功夫就做错了。怕失去正念,也就是圆觉经里说的“失念”。当他失念时,他以为那样就错了,所以一直守着一个“正念”。这个守本身,就成了束缚,成了障碍。
所以“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是法性施为,是直用其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守着一个心不起妄念。
为什么有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修不上去了?就止在这里,在这儿见地出了问题,所以修行就到了一个瓶颈。他住在一个正念和清净相上,住在一个觉上,二六时中都看着心,不让心起一念。他通过打坐,通过持咒、念佛,通过看念头,让自己住在没有妄想的境界里,错了。妄想才是佛性,妄念才是佛性,只是你不认识它而已。六祖大师针对卧轮这个不明心性的偈子,讲了一个偈子: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这里的不断百思想其实是失念,打妄念了,没有住在正念上。这没问题,这才正常,该起什么心就起什么心,甚至可以起贪嗔痴的心。但重要的是,不会住在贪嗔痴念上。觉性随念起念灭,不生对治。念头特别多,但当下就空了,不会住着。我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认知,他认为一个开悟见性的大修行人是没有什么念头的,大家会不会有这种想法?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开悟的人和凡夫一样,念头照样起起灭灭,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多。但是他不会住着,不会把念头当真。他任念头起灭,而自在无碍。
我经常打妄念,念头很多,即便是在坐禅时也是如此。我会想很多事,道场的事,学人问我的问题,我自己的事,等等。有人以为我是说谎骗大家,我说的是真的。但我知道,有再多的念,只要我不被它骗,就没有任何问题。相反,如果我坐在那里一个念都没有,而又对此产生了执着,那才有问题。那样,修行就会出大问题。修着修着,就会贪着那种清净境界,喜欢那种“无念”的状态。而正常起念,不住于念,得念失念,都心无挂碍,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有些人,他觉得一个善知识应该平时没有任何妄念,错了。比你的念头还多,因为他想的事情多,要面对的人多。他会做事,虽然不会当真,但毕竟要起心动念才能做事,不可能像一个木头人那样去做事。所以,念头多是很正常的事。只是不要迷到事情里,不要迷到念头里,不要把事情当真就好。
许多修行人都被念给迷惑住了,认为只有达到彻底的“无念”才是清净,才是见性,才是解脱。总是对治念头,总压制念头,不让念起。通过观念,通过持咒,通过念佛,通过观呼吸,让自己妄念不生。这是错用功夫。妄念不生本来没错,但它是自然的,不是靠外在的功夫维系的。有时我们坐在那里,心里没事,自然就会没有什么念头,会很清净。这很正常,但这不是通过有为功夫达到的,而是自然呈现的。古人云:非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当你心中无事的时候,妄念自然会减少。但是,减少妄念不能做为清净和解脱的标准。有没有念,得念失念,都能解脱,那才是正修行路。
总想让自己一个念头都没有,总想让自己减少念头,是没有悟到念头的本质是空。六祖大师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所谓“悟无念法者”,不是悟没有念,而是悟念性空,念头没有实质。
因为念头多而烦恼,因为对治念头而烦恼,这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有念头,都是真如自性起念。自性没有得念,也没有失念,没有正念,也没有邪念。一切念的本质都是空,于此了知,才是真正的无念。
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会讲正念。讲正念,是对治你的妄心和住着心,而不是让你不起念。因为你太执著某件事或某个人,你太烦恼了,就让你提起正念,练习觉知,不要住在烦恼里。所以正念并不是没有念头,而是不住在念头中。六祖大师说:邪正尽打去,常御白牛车。根机不一样,悟性不一样,修行的入手处不一样,顿悟的就不一样。有些人执著在渐修上,一定要保持一个正念。而有些人看到圆觉经这里所写的,一下子就明白了,再也不会被念所骗。
只要不被念头骗,不用去对治念头。正念也好、邪念也好、得念也好、失念也好,都是真如自性起念,就让它起来,让它过去,不要管它,不要压它,不要对治它,不要执着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般若是超越了智慧相,超越了愚痴相,是不二性。世间有一句话:大智若愚。有些人看上去愚钝,其实很有智慧,有些人看上去很聪明,反而非常愚蠢。
在世间,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其实都是人们的分别和定义。愚痴和智慧不是决定的。有些行为在一些人眼里的愚痴的,可在另一些人眼中却是智慧的。相反也是这样。所以,不能用世人的眼光定义什么是愚痴,什么是智慧。真正的大智慧,是不分别愚与智,不执着愚与智,不定义愚与智,知愚与智都是空相,不可得相。等视一切众生,知一切众生所行如幻如化,这才是真正的般若之智。所以经云: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众生本有般若之智,本无愚智分别,只是因人而假说愚与智。识得自性,不着外相,是名为智;不识自心,着于法相,是名为愚;不取自心境界,是名为智;迷失本性,取着幻境,假名为愚。实无愚智之人,皆从性起,虚妄不实。不要执著所现的聪明与愚笨相。现愚痴相的人,可能有大智慧;现智慧相的人,可能非常愚痴,都是不定的。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萨所修所成的法和外道所修所成的法,都是幻化的,并无实法可修可成就。就算是佛陀成就的无上菩提,也是无法可得,皆是空相。菩萨外道,俱是空名。所修之法,皆是空无,故云同是菩提。
有些外道,虽现外道相,而实际上行的是菩萨行,暗合实相之理。所以不能从外相上分别菩萨和外道。
文殊师利菩萨曾自称自己是外道。为什么?他看不见有一法叫道,真实之法在一切道外,所以他叫外道。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什么是无明?无明只是一种妄想和假名,是虚妄中事,是空中事。无明即是空,空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真如,故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永嘉大师云: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者,非可得相,不思议相,空无有相,无去来相,不生灭相,寂灭相,无生相,无所有相。真如亦复如是。故名无明真如,无二无别。
无明,真如,二皆是空,皆是名字,皆无实性。故云无异境界。无明也好,真如也好,只是名字而已,虚妄分别而有,俱无实性。
《心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何以故?无明者,非是实法,无明性空,无明性即是真如性,无明性即是佛性。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这里的梵行,是真正的梵行,是无相的,是无为法,是不二之性。已经超越了梵行和淫欲行,超越了净行和秽行,超越了戒定慧相和淫怒痴相,超越了一切相。
如果你执著有一个戒定慧,认为有贪、嗔、痴可除,你把虚妄的对治之法当成实有的,这种对治,这种断除本身就是最大的妄想。通达戒定慧性空、贪嗔痴性空,这是真正的梵行,这是见性。看不到有人修戒定慧,看不到实有戒定慧相,看不到贪嗔痴相。看不到有人破戒,看不到有人起贪嗔痴,看不到有人行戒定慧,这才是真正的梵行。为什么?因为戒定慧与贪嗔痴都是有为相,都是虚妄相,都不可得,通达于此才是真正的梵行。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众生就是有情众生,国土是无情众生,有情无情,众生国土,皆是假名,并无实法,从妄念生,从分别有,从空中建立,从法性而起。故云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西方净土也好,黄金铺地也好,七宝池也好,八功德水也好,观音也好,大势至也好,弥陀也好,都是指本性,并不是在讲一个净土,讲一个菩萨,讲佛,而是讲我们的本性,讲空性。土也好,众生也好,都是依法性显现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地狱和天堂都是人们分别出来的,并非实有。真正的净土,是自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真正的净土超越了方所,超越了有为和对待,超越一切心意识和分别,超越修造。若无心,娑婆和极乐俱是净土;若有心,十方佛国,亦是妄想分别。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指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性指无情物,草木瓦砾,无佛性。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何以故?性是佛故,无分别故,本成就故。不管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不论是有善根的菩萨,还是没有善根的一阐提,不管见不见性,这些都是意识的分别,非是实相。实相中本无有情无情,无菩萨众生,无佛无菩提。众生本性是佛。不成佛,是就幻而言。迷时有有性有无性,有成佛有不成佛,有修与不修。悟时,唯是一心,无能无所,无凡无圣,无修无证,故云齐成佛道。
齐成佛道,非是有人有物成于佛道,而是了达唯一真如佛性,更无别法。这是从究竟觉悟的角度。若见性,再也看不到世间的二法,再也看不到有一法是实有。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为什么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因为一切烦恼俱是空相,俱是虚妄,俱不可得。一切烦恼毕竟不住、一切烦恼毕竟空寂、一切烦恼了不可得、一切烦恼不可住著。若通达于此,自然解脱。就算住着于烦恼中,还是空无所有,终不可住。没有人能永远住于虚妄烦恼中,因为烦恼的本质是空,是不可停留,是消失。
所以,此一句经文是一个总持门:一切烦恼,毕竟解脱。何以故?烦恼无故,烦恼不实故,烦恼空故。常忆持此总持门,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
法界海慧,是指菩提自性本有的无尽智慧,又名萨婆若海,又名如来法身,又名大圆镜智,又名般若之智。此智从无量功德生,从如来性生,从无相生,从无为生。故云海慧。此慧觉了一切法,而不起觉相。照一切物,而无照心。净一切相,而无净相。它就像太阳一样,普照一切,而无照想。
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此般若之智,如同虚空,无形无相,无动无乱,无生无灭,无方所,无大小,无内无外,无是无非,无善无恶,离一切法,即一切相。绝诸思议,泯诸对待,超一切言说心行,拟心即错,动念即乖,假名佛性。通达于此,是名如来随顺觉性。
到达如来随顺觉性,才是真自在,真透彻,究竟圆满,就没有任何的挂碍、任何的障碍。这是从根上觉、从根上修。
理到了,事就到了。理错了,再怎么修,都会偏。永嘉大师云: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学人不了用修行。不觉本性,就会迷在一切有为法中。看上去,有种种的方法,法门,实则,唯有见性,是真修行。不了本性,需要修行。了达本性,则无修而修。
禅宗法门,所修所行,都是如来随顺觉性。一切都没有障碍,祖师会示现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手段、方便、智慧,自在潇洒解脱,没有挂碍。你看着他的行为不是在修行,但他无心,他直用,他不住。他在心上行,不在相上修。那才是大修行。你以为他在打蛇,在做坏事,他并没有生心。而是你生心了,你在做坏事。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这一段是修行中的关键,是关键中的关键,是告诉我们平时怎么做功夫,怎么牧牛。禅宗修行的核心就在这一段。这一段是禅宗唯一的实修方法。只有这样,才是真修。禅宗所有的修行,牧牛,善护念,都跟这一段有关。把这一段弄明白了,就会修行了,就自解做活计。不懂这一段,就不会修行,不知道怎么解脱。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这里的不起妄念,是不起执念,不生执心,不于一切境一切相起住着心。不于心上生心,不将心用心,不以佛找佛。
一切时中,自性自如。该干什么干什么,都是自在解脱。若有不如不自在,即别起妄念,骑驴觅驴,知上立知,即无明本。但无端起一念,生住着心,即是头上寻头。
这里的妄念是有所有指的,不是指任何的念头,更不是一念不起,而是不起一个执着的念,不起一个法执的念,不起一个贪着挂碍的念,不起分别自心境界的念。比如我什么时候见性?我什么时候开悟?我怎么修法才能入定?我怎么才能得智慧?这些念不要起,不要生。所有让你住著的、烦恼的、纠结的念,都不要起。起了这样的念要看得到,要转念,要不住。这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前面刚刚说完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下面紧接着又说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又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妄心和妄念有何区别?妄心,是指我们本心所起的正常的思惟和作用,比如眼识、耳识、舌识、身识、触识、意识,见闻觉知,种种思想,种种用心。这些心,虽然都是妄想心,但是真如自性起用,自自然然,无住无着,于如是心,如是作用,不用去息灭。
比如想晚上吃什么饭,想着明天要去哪里,回忆过去的事,思考工作上的事,等等,这些妄心,不用息灭。这些妄心,都是直心,都是正常的,都是解脱的。只要不住即好。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其实,当我们正常使用头脑,使用见闻觉知时,你想息灭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是直接起用,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控制的。它自然起用。就算你用种种方法阻止了它,它还会起,只要遇缘,它就会起。你没法彻底阻止并息灭它。所以才有这里的“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大多时候,我们起心动念,做事情时,都是处在住妄想境,不加了知的状态。你在直用此心的时候,无需去了知,因为你做的时候已经了知了。如果没有本觉的了知,我们做不了任可事。所以,大多时候,我们不用更起一个了知和分别的心去了知所想所行的事。
但是,因为我们执着自身,执着事情,所以遇到事情总会纠结,患得患失,想来想去。想多了,心就迷了,就会着在境上。妄念和分别就会变成一种习气和执着,这时,就要看自己的状态。如果因为这些妄想,你已经陷入烦恼和痛苦,就要想办法转念和不住。如果没给你带来困扰,只是正常的起念,就不需要对治。
好多人都问我这个问题,为什么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不是不能起妄想吗?这是对佛性错误的认知,所以才有这种疑惑。佛性起诸妄想,才是正常的、自然的。如果强按住它不起妄想,那反而不自在了。最简单的、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做梦,我们晚上做梦会梦到很多事情。其实这都是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只有迷人才会早晨醒来,在那里纳闷:为什么我晚上睡觉又做梦了?这是不是不对啊?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能做梦啊?没有那么多不能。梦都做过了,还问对不对。有些人认为,只有不做梦,一个妄念都没有,才是见性。这是大错特错的见解。就算你修到没梦,那还是一个最大的梦,你被无梦所缚。有梦无梦,都不住着,那才是真解脱,是大自在。好多人存在着这一种观念:至人无梦。错了,至人确实无梦,无哪个梦?无无明之梦,无颠倒执着,而不是不做梦。
其实我们每时每刻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打妄想,日夜不停。但是你得分打什么妄想。去某个地方,要奔哪个方向走,这个要用想的。分别一切法,不做分别想,该打妄想打妄想,别打进烦恼里就行了。对什么事,别较真,别执著,什么事过去就完,别住。就像做梦一样,做完就过去了,不会执着梦里的事。醒了就醒了,别回味梦里的烦恼。就算打妄想,一样自在,打完妄想就放下,这叫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不要妄想过去很久了,还在那里纠结,我为什么要打这些妄想?我为什么会想那些事?我坐禅时为什么没有一念不生?怎么才能做到没有妄想?本来打妄想不是妄想,后面这些住着和分别,这些纠结和缠缚,反而是真正的打妄想。
有些人某件事都过去很多年了,还在那里住着、纠结、放不下、痛苦。还在不停地反复咀嚼。这是自寻烦恼。
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当时没有了知,恰恰是佛性的妙用。而后起了了知之心,反而是知上立知,即无明本。哎呀,师父,当时没有觉知。没有觉知不也过来了吗?不用每个念头都要觉知,不要每个动作都要觉知。那样,觉知反而变成了法执和束缚。
不知道就不知道,不知道就过去了,没有不知道。不知道、无了知,也是一个妄想。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反正都过去了,心不住着,没生烦恼,没有纠结就好。手机放在哪儿了,忘了。师父说过,要带着觉知去做每一个动作,放手机的时候,要觉知。可放的时候我打妄想了,没有觉知。没关系,一会儿找到就可以了。不是每件事,每个情景都要了了清楚,那是错用功夫。这就叫于无了知,不辩真实。
别住在了知或不了知上,觉或不觉,都是妄想。没有一个觉和一个知可得。所以,解脱和修行的关键是不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些人跟我讲:师父,觉知我总忘。忘就忘吧,忘也是一种觉知。在做事时,别出大的差错,别让自己陷入危险之中就可以。在起烦恼的时候知道转身就可以了,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需要觉知和转身。紧张、执着、不自在的时候,需要觉知,需要转身。大多时候,不需要了知什么,而是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当你起了了知之心,反而是妄念和多余的。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如果有人能够听到这样的开示,一念相应,信解实修,于此不生疑惑和怖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而修,是无修修,是最上乘法门。
为什么这里强调不生惊畏?因为这里的修行很直接,很简单,似乎没有任何玄妙和功夫可做,却能直接契入实相,得大自在。这听起来好像很平凡,这怎么是如来随顺觉性呢?有些人就会疑惑和害怕。如果对此完全信受并能言下相应,即可当下见性,当下解脱。六祖所言,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又云:一悟即至佛地。
这个法门,非常简单,非常直接,完全不需要用任何心力。一切时中,自性自如。但有不如,即别生执着。所以修行是顿悟顿修,言下直了成佛。但是很多人于此有疑,无法相信。说明根基不够,悟性不够,时节因缘不够。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能够按照上面那段开示的方法修行的人,也就是: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按照这一句总持去修行,去开悟,去见性,去直接解脱,用心行云流水,得大自在。这样的人过去生中已经供养了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具足功德,才能信受此法,悟入此法,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这样的人也就是禅宗所说的上上根基的人。
我们学习《圆觉经》,学习禅宗,需要一定的根机。不是每个人都能一闻便相应,就知道怎么做功夫。有的人学习禅宗很久,都不知道怎么做功课,不会牧牛,不知道住妄想境和牧牛是否矛盾,说明自己的根基和悟性还不成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