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闲谈】指数投资可被动,主动投资可指数

1022.【闲谈】指数投资可被动,主动投资可指数

00:00
07:00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雪球出品的追基零距离,雪球,国内领先的集投资交流交易一体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今天分享的内容叫指数投资可被动,主动投资可指数,来自晨星Morningstar。

经常看到有人用“主动”和“指数”来给基金贴标签:一只基金要么是主动管理基金,要么是指数基金。

这种分类方法在基金产品和策略还没有那么丰富的过去,确实也没有太大的毛病。

但如果更准确一点,站在“主动”的对立面的应该是“被动”。

关于“主动”和“被动”投资的含义。

主动投资中投资者采取主动角色,积极寻找高潜力的投资机会,通过市场分析、研究和定期的交易来获得超过市场指数的回报。

被动投资通常会通过指数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来跟踪特定市场的表现,挣市场平均的收益,而不是战胜市场。

但基金行业的变化、投资策略和产品的增加,“主动“、”被动“和”指数”这几个词被赋予了更多的定义,他们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定义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很多场景下不同的词被交替使用,不仅让很多投资者在看到这些词的时候犯迷糊,还有可能让大家对一些基金的运作方式产生误解,在投资决策上“误入歧途”。

所以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几个在投资中很常见、但又让不少人有点“傻傻分不清”的投资“黑话”:主动投资、被动投资、指数投资。

先来说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其中的“主动”和“被动”到底是在说什么?

“主动”一词现在有两种理解方式。

一是,从基金的管理方式去理解:基金经理是以超越市场平均表现为目标,做的不仅仅是复制指数表现。

二是,从字面意思理解:对 “主动”界定方式,就是看这个基金的投资中是否带有一定主观选股或者市场观点。

站在“主动”对立面的“被动”这个词,现在也是被赋予了双重含义。

一种是我们常规的理解,指一只跟踪指数的基金,除了考虑如何降低跟踪成本、更好地复刻指数业绩以外,基金经理在管理和投资操作中不做任何其他的主观干预和判断。

同时,被动也可以被理解为,一只不表达任何投资观点的基金。持有被动基金就是持有市场,坐享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跟踪那些指数构建非常复杂的指数基金,又怎么去界定它呢?

假设一个基金经理创建了一个用15种因子选股的模型,每季度用这个模型对市场上的股票进行打分,并把得分最高的50只股票,用得分高低设置权重,编制成指数,指数的成分股每季度根据模型的结果来进行定期调整。

一只跟踪这样指数的基金,它到底是主动还是被动呢?

从主动和被动的传统理解来看,这应该是一只被动基金;但是如果我们从第二种角度去理解,这只基金其实是高度主动的。

这么看的话,我们对于市场上基金的认知和界定方式也是时候迭代升级了。

原来只有“主动“vs”被动“的二维投资世界,其实已经演变成了三维:

主动投资基金、被动指数基金、以及主动指数基金。

接下来我们就来细说这三类的区别。

这也要先从指数基金的概念讲起。

顾名思义,指数基金跟踪特定指数,并以该指数的成份股为投资对象,通过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或部分成份股构建投资组合,为投资者提供最接近指数的投资回报。

由此可见,指数基金只是帮助我们跟踪指数表现的一种投资工具,它最大的特征是透明、投资执行上不受人为干扰。

指数基金的灵魂不是执行他的人,而是它跟踪的指数本身。

因为跟踪指数编制方式的不同,指数基金可以是被动,也可以是主动。

被动指数基金的必须是投资于整个市场,即宽基指数,或者特定市场,即行业指数,的全部股票,而且在成分股和权重设置上,不涉及市值以外其他的判断因素。

有很多我们平时认为是“被动”的指数基金,其实都多多少少带有主动的成分。

任何在指数编制时加入量化标准去筛选、剔除界定投资范围内股票的指数,都不符合“被动”的标准。需要频繁调仓和再平衡的等权指数也要被排除在“纯血”被动投资之外。

主动指数基金,也被叫做“聪明的贝塔”,或者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我们说的策略基金,比如说一些投资风格指数、最近几年比较火的红利指数、一些采用等权或者基本面加权法优化了的宽基指数等等。

这些基金之所以被贴上“主动”的标签,是因为他们所跟踪指数的编制方法,是融入了主观色彩的。

这些指数的编制规则的设置反映了指数编制方对市场的看法、投资理念,也就是什么样的选股策略是最有效、最具代表性的,且后期还有可能会进行主动的定期迭代和优化。

由此,跟踪这些指数的基金自然也就不是被动的。

除了这两类基金之外,主动基金依旧还是主动基金。

它们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偏离指数来战胜市场,但当然,他们的选股标准和方式可以是完全依赖于基金经理的个人决策,或者通过量化的方式来完成。

在实际买卖和交易时,也可以依据基金经理的主观判断,“偏离”既定的投资框架。

随着市场的变化,我相信“主动”、“被动”、“指数”以后可能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含义,这个分类方法未来也需要持续更新。

但”细品”这些词的定义,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看清市场上很多基金的本质:

它们的表现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投资这些产品需要注意什么风险、挑选时有没有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尤其是主动指数基金,虽然它们确实是跟踪指数的基金,但和那些被动指数基金不同,并不是盲买就能获得市场平均回报,也不一定能给你带来广泛的多元化,并且费率也不一定是最有优势的。

选择和评估这些主动指数基金的过程和需要关注的点,其实和挑传统主动投资基金非常相似。

要花时间去了解这些基金的策略是不是有效、指数编制和调整的流程,等同于挑主动基金时去了解他们的投资流程、什么人在编制指数、到底靠不靠谱等等。

即便是顶着同样标签的主动指数基金,比如红利指数、中证指数和上证指数,它们在选股范围、股息筛选方式和标准等编制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异,长期收益千差万别。

因此,面对当下各种复杂的策略,在做投资决策前一定要擦亮双眼、做好功课。

只有了解每一类基金的特性和局限性,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并在投资组合中运用这些工具,同时也能避免承担“意想之外”的风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懒李个郎

    点赞收藏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