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讲记第十一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
这是重复前面这一章:众生无始以来的轮回的根本,都是因为贪欲而有。
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
若能断除憎爱及三毒,不论是五种种性的哪一种,都能成佛道。
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
因善知识开示无上菩提正修行路而如说修行,事障理障断尽,随顺菩萨大愿,依止如来涅槃,不论根基大小,都能成佛果。
地藏王菩萨,观音大士等等,其实都是诸佛法身的示现,生生世世来此世间度化众生,都依止于大涅槃而建立佛法,包括世谛。
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六祖大师也说过一句话:常念修行,是愿力法。我们内心深处要有一个很强烈的愿望,好好修行,利益众生。要认识到,只有这样的大愿,是一切诸菩萨成就的必要条件。将此大愿深深地植入自己的内心,我们再遇到烦恼、障碍、疑虑时,才能不退转。
其实修行就是一种习惯,一种愿力。我们的烦恼、生死、无明是一种习惯,我们的修行解脱之力也是一种习惯,只是改变了思惟方式,改变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当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就变成了智慧力和解脱力。我们不能解脱,是因为我们按照以前的观念去做事,去思惟,去看待事物。这种惯性,这种力量很深,所以叫无始无明,叫俱生我执,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叫习气。正是因为这种习气根深蒂固,所以才需要修行,才需要发大愿,才需要行一切善法,断一切不善之心。才能与烦恼作战,不被无明所缚。
大家能够走到今天,其实谁都不容易。我们都有一个特强烈的愿望,就是想出离烦恼,想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想弄明白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要来这个世间?为什么要受这么多的苦?怎么才能够从这个苦海里彻底地出离?大家都有一种坚定的志愿,要解脱生死轮回。对此也有很大的信心,不然的话我们也很难走到今天。修行路上,也有很多人进进退退,修一段时间修不动了,就退转了,就不修了。遇到因缘可能还会继续修行,然后又继续退转。退转也不是绝对的,遇到因缘、经过积累,还会继续修行。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想要不退转最重要的就是发菩萨愿,不堕声闻缘觉境界。
因为每一个见性的善知识都是依这样的愿力来世间示现的。每一个佛菩萨都是因为对众生的不弃、不舍,怀着大慈大悲,才会来这个世间示现。我们学佛,学佛的什么?就是学佛的这种精神。这种精神和方向,也是成佛最快的路径和法门。所以大家修行一定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一定要按照佛所教导地去行。
佛陀过去生中有一世发过这样的愿,即使用无量劫的时间,反反复复地来世间度化一个人,只要这个人有得度的希望,他都愿意这样去做。他愿意花无量劫的时间反反复复来世间,只为了度一个人,他愿意受这份苦。
大家一定对诸佛、对善知识,对你学的法门要有信心。我们成就的时候是无依的、是无疑的、是自悟的。当我们迷时,有善知识、有同修、有方法加持你、帮助你。最重要的是自己信心的加持。所以你不要畏惧,要对修行建立信心,对佛法建立信心,对诸佛的大慈大悲建立信心,对自己本有佛性建立信心。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勤断诸爱见。要依善知识的教导如说修行,不能放逸懒惰,更不能得少为足,也不要离师过早。善知识有善巧方便,他知道你需要做些什么、需要规避什么、需要断除什么、需要远离什么。爱见是贪欲和知见。也是指事障和理障。二障断除,便能回归圆觉本性。
清净慧菩萨章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
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是指以前都不知道的,未曾听闻的妙法。
我们上午开示完之后,有的同修就跟我交流,说这一会听完之后,心里又豁然开朗很多,才知道师父很不容易,世间的善知识们都不容易。自己也看到了自己修行执著的地方,好多问题也都明白了。原来诸佛菩萨、世间的善知识来救度众生都是要彻底无我,要放弃自己的清净,要经历很多艰辛和曲折。以前会著善知识相,会看善知识好坏。好的就贪着,坏的就厌恶。以前看很多事都会著在一个地方,想不通、想不明白,学习了《圆觉经》这一章,才知道很多事情是不可思议的,不是我们凡夫意识思惟所能够解了。我们只能建立信心,自己不能悟,就依止善知识来修行,甚至要发愿能够找到明心见性的善知识,去依止他学习。
这里的本所不见,本所不闻其实就是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佛的悲愿不可思议,佛的行为不可思议,佛的慈悲不可思议,佛的智慧善巧方便不可思议。这些从来都没有听闻到过。
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我们今天在座听法的,都可以说是蒙佛慈悲,蒙佛不弃,蒙佛善诱。什么是善诱?佛菩萨有无限的耐心,有诸多的方便,有无数的方法,在教化众生时,能够循循善诱,不急不躁,有无限的智慧,有无限的慈悲,一次次地引导你,而不会轻易放弃任何一个人。
如果没有这样的耐心、悲心,没有这样的循循善诱之心,你是没办法弘法的,众生也不会学法。你没办法度化众生,你连接触众生都不能。一天你就烦死了,一天你就气死了,一天你就崩溃了。用不了多久,你就被众生所度,你就被烦恼所度!你自己掉进烦恼里就出不来了。我心里经常嘀咕:这两天我已经不行了,要跑了,赶紧订票。
当师父的、当善知识的,自己是不能有烦恼的,自己是不能有束缚的。自己被绑着,被烦恼绑着,被执着挂碍着,怎么帮人解缚?怎么度别人?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清净慧菩萨向佛祈请,希望您能够为将来的一切法众再一次开示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众生、菩萨和如来所修、所证、所得有什么区别?令末世众生闻佛说法,随顺修行,渐次悟入。说此语后,五体投地,向佛行礼。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这时,佛说到: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是为末世众生问于修行的方便渐次和差别,可以使众生随他的根机修行并开悟。
所谓随顺开悟,就是依众生根基而巧施方便,给他一个适合他的方法,只要对他有利,只要他按这个方法去修,都能引导他对实相有所了悟,直到完全觉悟。
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佛陀的智慧不可思议,他的善巧,他的方便,他对众生所起的作用非是常人所能解了。我们看前面几段,佛确实是在给众生做一种方便的引导,让你在修行上有个入处。而这一段立刻峰回路转,一下就转过来,让你从根本上修了,直接告诉你实相。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什么叫非性性有?自性不是一个实有的性,自性非性,自性没有性,没有实体性,没有真实性,没有个体性,它不是一个法相,非是人的意识所能解了。听起来很绕。就是自性无性。无什么性?无独立性,无实有性,无意识性,无生灭性,无造作性,无起灭性,无二法性,无能所性。无这些性而有“性”。那就是,自性不可思议而有,所以又叫不可思议性。
我们建立自性这个词,其实是对实相的一种固化和概念化,是一个死“性”,是有实质性的性。所以佛性这个性,不是自体性、个体性、真实性,而是没有实质性。但有时候我们又会把它说成是真性,这就叫非性性有。前面的“非性”是没有实体性。后面的“性有”,是不可思议而有。
循诸性起。循诸性起是一切法随自性而起,本来无起,依幻说起。本无起无灭,假说循诸性起,都是意识的游戏。就像灯发出光来一样,灯和光本来不是二法,方便说有个灯体,有个灯光,这是因人而说,是意识在分别。体不说体,光不说光。因体而说光,因光而说体。灯与光是这样,一切法亦是这样。所以叫循诸性起。它是自循环的。一切诸法,乱起乱灭,其实没有起灭。
无取无证。没有一个取证的主体,没有能取的心,也没有所取的境界。没有能证,没有所证。心与境都是虚妄的,都是对立的,都是方便说。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在实相中,没有菩萨,也没有众生。实相中什么也没有,连“无”也没有。假名为“空”。
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
为什么如此?因为菩萨及众生,都是众生妄计所执,从心意识生,从妄想生。故云“幻化”。
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幻化灭故。是指妄心不起,心识寂灭,了达诸法不实,不再执取自心境界。无取证者。远离了一切心意识的分别,远离了能取所取之心,自然找不到一个取证者。
当我们觉悟到并没有这样一个幻化的个体,没有我,没有人,没佛,没有众生,自然就知道没有能所。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是幻化灭故。不是这个东西被灭掉,是它本来就没有生灭,是我们分别出有个生灭。但是如果我们觉察到它没有一个真实性,一切法都没有自体性,一切法本来寂灭。一切幻化相就自然灭了。一切法都是从心意识里生出的一个虚妄的名字、概念,当你了达这一点,不再被法所惑,这个时候假名为幻化相灭。这时就找不到一个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比如我们的眼睛虽然能看到很多的东西,看到外境,但是它自己看不到自己。真性也是这样,它不会分别自己,也没有外境可分别,即是性自平等。无平等者。说性自平等,这是因人而说,实际上并没有一个说平等的主体,故云“无平等者”。那为什么我们还会说性自平等?假说。性不自作平等相。这就是没有平等者,没有说平等的人。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众生迷失本性,执着幻化身心为自我,所以不能远离一切幻化。于不生不灭的真实性中,执着有为生灭,妄用功夫修道,便显五种差别种性。所谓五种种性:凡夫种性、声闻种性、菩萨种性、不定种性、外道种性。
众生迷倒,不能够看到实相,没有除灭一切幻化,不能从幻梦中顿悟直接醒来,所以于本来寂灭性中而妄生诸念,起诸修行,故名颠倒众生。什么叫于灭未灭?就是于本来寂灭、本来没有生灭的实相中,而起了生灭心,以此生灭心,欲求佛道。这叫于灭未灭妄功用中。
于无生无灭中起了生灭心,执着有法,所以妄用功夫去修行。本来是不需要修行的,但是因为起了一个我见,妄以为有我、妄以为有涅槃。妄见轮回、妄见生死,所以去妄修佛道,做种种的虚妄功夫,才显示出这些差别。
如果众生当下直悟本心,随顺如来法性,于一切法,不即不离,则并没有寂灭及得寂灭者。
执著幻化境界越深,迷得越深。凡夫是完全的无明。声闻乘先妄见生死,妄见涅槃,执取一个寂静。菩萨虽断除了部分的理障和事障,但是未能究竟断除。诸佛究竟断除理事二障。但是这些全都是虚幻的,佛、菩萨、声闻、众生、外道全都是虚幻。
如果众生根基成熟,悟得本心,则超过一切有为功用,直了成佛。这就是后面觉悟所说的“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也没有什么众生、菩萨、也没有罗汉、也没有佛。也没有寂灭可得,也没有得寂灭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
一切众生之所以轮回,都是因为无始劫以来妄以为有个我,并因此产生了爱我的心。在妄念中不知不觉升起爱憎,迷到能所中去。不知这些心念都是虚妄不实,念念空寂。于中执着得失,沉迷五欲之中,不能自拔。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善友是指善知识。善知识有很多种,可能是出家人,也可能是在家人,或者是长辈,或者是同事,有时候是家亲眷属,有时是陌生人,有时候是外道,有时是同修。只要能帮你觉悟的人都是你的善知识。
有的外道只是相上的外道,虽然学的不是佛法,但是却了达实相,也是开悟见性的人。但他示现在其他法门中,这个也需要有慧眼,能识别得出来。
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引导你见到自己的真如佛性。什么是正法?教你认识佛性的就是正法,不向外求佛,不着相的法都是正法。什么是大善知识?教你回归自心,不见世间过,看自己,观自己,改自己的,就是大善知识。所谓教令开悟净圆觉性,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教你认识你自己,教你独立,教你无依,教你有主见,不被任何事俗的观念和人事所捆绑,自在无碍。这样的人,就是善知识。
发明起灭。就是知道起灭去来,是幻化相,并没有生灭。
即知此生,性自劳虑。当你觉悟世间一切都是生灭相,都是虚妄相,就知道自己这一生种种用心,种种经营,种种得失,都是白白地受苦。乃至生生世世都是如此用心,都是颠倒,都是白白地受诸苦恼,错用了本心,执着了幻相,枉受轮回。
劳虑就是劳苦和忧虑。用这个词形容众生的状态特别恰当。我们仔细想一想自己这一生几乎都是在劳虑中度过。哪怕一会儿都不很安宁。一会儿想这事,一会想那事,这个也担心,那个也忧虑。没有一刻安闲自在。
不管忧虑什么,其实都是在打妄想,都是徒劳无益的。性自劳虑,白白地受苦,都是自己在跟自己过不去,自己跟自己较真儿,自寻烦恼。你付出的一切,都是性自劳虑。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也会劳虑,但不是为自己而劳虑,而是为众生。虽然身劳累,心不住法,不会当真。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劳虑永断,即事障断除,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关心和操心。比如出家修行,修于止观,事上的烦恼断除,便能体悟法界清净。虽然体悟到法界清净,但是执着净相,便为障碍,所以于圆觉自性而不自在。这是凡夫随顺觉性。
也有不少学人跟我交流时,说他修到一定程度,感觉心里特别清净,身心都很轻安。他想一直保持这样的觉受。但有时这样的觉受会消失,自己就很苦恼。这就是执著清净。不管是认知上的清净,还是亲身经历的觉受上的清净,都是妄想。他著在了一个清净境相上。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他被净相给障碍住了。怎么就障碍了?心有所住。总想进入那个清净境里边,不知那是识心境界,并不是真正的清净。用功一段时间后,忽然大地平沉,虚空粉碎,走在路上找不到自己了,身体没了,整个人像空气一样飘来飘去,身体是空的,只剩一个灵灵觉知。他把这个灵灵觉知当成净相,当成涅槃,当成开悟。不知这是识心计度。把这个清净的觉受当成三昧了。这确实是一种三昧境界,但不能住着。这个不究竟,还是有出有入的,不是真正的三昧。
这只是身心能够感受的一种虚妄的空,不是真实的空。真实的空是智慧,是本觉性,是超心意识的,而不是觉受上的空。所以涅槃不是受乐,没有受者及不受者。
有的人认为涅槃是一种觉受上的快乐,是一种能体会到的清净。这是见地上的错误。见地一错,修行的方向就错了。你会执着虚妄的东西,而错失了真实。觉受上的清净和快乐,和生死和烦恼没有区别,都是识心的境界,是生灭有为的,非不生不灭。因为我相还在,贪着还在,能所还在,非是真正的寂灭。
真正的寂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直用直行,而不做用想,不做行想。当你着在了一个清净相和清净的见解上,这时就会被这个见解和境界所障碍。你总想体会这个境界,总会生一个清净见。这就成了障碍,于圆觉性就不自在。这个见解,对这个清净境界的执着,就成了你得大解脱的障碍。
阿罗汉、辟支佛住在灭尽定上,能住许多劫,最后他发现自己没有解脱,不自在。还有一个我被拴在了涅槃相境界上,而不得自在。他认为实相是无我的,不知道佛性我是自在,是变化,是智慧,是常住的,是不灭的,不是空的,不是死寂的。佛性的我,被拴在一个禅定的境界里,不能够自在,会起疑,会有缚。
所以凡夫随顺境界,也包括凡夫和声闻辟支佛的心行,虽然都是从性而起,但是因为没有见性,不得自在。
但是,就算不得自在,因为都是佛性起用,凡夫声闻、阿罗汉、辟支佛,又非真实之相,非是定相,都是空相,是不可得的。
佛性本身没有任何束缚,也没有清净解脱的观念,非凡夫相,非声闻相,非菩萨相,非佛相。要达到人我执和法我执全部脱落,才可悟入圆觉。没有生死法可得,没有涅槃法可得,没有秽相可除,也没有净相可得。只要还有见解,还有境界可住可得,就不自在。
这样的修行人虽然粗的劳虑断除了,可是还有法上的束缚。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他是凡夫,就没有佛性,就不能见性。只要他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正理,回小向大,从他原来执著的境界里走出来,一样可以做佛。
就像智隍禅师修了二十年禅定,他认为他修的是常定,他每天修定,修了二十年。他修的禅定有出有入。入定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修定的人只要坚持禁戒,生活有规律,按照一定的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入定。后来他遇到玄策,玄策告诉他,他修的定有出入,不是常定。又给他讲了真正的禅定,并让他去见六祖。他舍弃了以前的知见,最后才真正悟道。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什么叫菩萨?菩萨还有知见,还有觉,还有见解障碍他。什么样的知见?觉悟的知见、成佛的知见、善法的知见、自利利他的知见、修行的知见等等,以这些见觉为障碍。就算断除了知见的障碍,最后还有觉的障碍。还在求觉,还有觉可得。
佛陀因地修行时,因为还在求成佛,还有法可得,所以不得燃灯佛受记。直到悟无所得,放下对觉的执着,最后才得燃灯佛受记。因为有觉为障碍,所以不得究竟自在。此名未入地的菩萨随顺觉性。
修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被很多知见障碍,被很多知解障碍。神会回答六祖的问题,就是被他知解的佛性所障碍,这叫以知解为障碍。
虽断解碍,犹住见觉。有些人知道自己还存有知解,他不再起这个知见了,住在了一个无见上。这仍是一种障碍。他不知道无见仍是一种见,他又跑无见上去了。古人说:佛无知见,知见乃魔尔。有人误解此语,认为不起任何知见,就见性了。就像大通和尚开示学人说: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他把无见和无知当成见性,着了一个断见和无见上。六祖说:不见一法存无见,不知一法守空知。这种对觉的见解和执取,使他还有一个能觉和能见,这个能觉能见就成了障碍本性的妄想。他被觉和见障碍住了,叫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真正的“觉”是不住的智慧,是离于“觉”与“不觉”的分别,是自行解脱的功夫,而不是知解出来的觉,不是意识里和见解里的“觉”。修行人如果心里放不下“觉悟”,就会被知解出来的“觉”所障碍,被一种佛的知见所障碍,这是一种更细的无明、更深的一种执着,这是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我们修行过程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一种障碍,认为自己好像开悟了:师父,我觉得这样的状态是开悟了。这段时间,我的状态特别好,对一切都不计较了,谁说我什么我都不在意,而且对所有人都能生起一种悲心。他认为这就是见性了。这是无明深坑,别人说他可能无所谓,但他在意的人说他一句不好,他的脸色马上就变,情绪就出来了。你看,人的我相根深蒂故,潜藏诸根,游戏在命门之中,哪那么容易就解脱的。你说你没知见了,你的知见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藏在你的表情上,没有经过长年转识成智和牧牛的练习,那些知见比命根还重。
所以修行这件事,大家都别急,修行没那么快的,都要经过各种境界的磨练。要知道众生的习气根深蒂固,无明是多生多劫养成的,不可能一下就断除了。
菩萨还有悟可得,还有个觉可修,他看不到这一点,就变成了他的障碍。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不管是照也好,觉也好,其实都是一念执心,是一念无明。如果没有从这一念上出来,看不到这一念,于这一念上有住着,哪怕是守于清净涅槃,都是障碍。自以为悟了,其实正被悟障碍。自以为在觉中,其实被觉障碍。自以为能时时观照,其实是被观照障碍。不了解佛性,不知道佛性是不需要再起一个觉心和照心的,就会有这些障碍。所以对于如实修行者,乃至起一小念,起一个观照的念,起一个觉悟的念,都是一种知见,都是一种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所以一个好的修行者,一个明理的菩萨,不会住于觉,不再起一个觉照的心。“常觉不住”就是保护并提醒自己对任何东西不要有所住着,时常提醒自己于一切法无所住的意思。如果对一切无所住,就不会再别起一个心观照什么,他知道能观和所观俱为空寂。当对什么有所住了,这时,就要做功课,就要牧牛,就要觉察到。以此幻觉,而除幻住,幻幻相除,复归清净。所以虽无照与照者,若有所执着,还是要警觉并放下,通过转念来回到清净中。
除了这种因住着而起的转念之心,再无别的觉照之心可用。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如果本来就没有妄念和执着,再起任何的观照和觉悟之心,都是障碍,所以菩萨应该常觉不住,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个常觉有两个意思,还没有成就时,六根起了攀缘心,要看得到自己这一念心,能够转念而不住。成就的人自然就无所住了,不用再起一个无住的心。法性施为,任性自觉,而不住于这样的一个觉的作用。也不再起一个观照的念,能所俱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
好比如有人拿刀把自己的头割下了,割下之后就没办法再割除别的东西了,因为割头的主体丧失了行动的能力。再去断除什么,需要眼耳鼻舌身意同时配合才能做到。头一割掉了,主体丧失了,再也做不了任何事了。
修行一旦觉悟到没有能、没有所,这个时候不会再执着任何幻境,因为执取的主体没有了。修行就是要悟到根本,根本就是佛性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悟到人无我和法无我智,即能见性。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当修行者知道能与所俱是障碍,就会远离能所之心。怎么断除能所这个障碍呢?就是还要用能所之心。以能所妄心灭除能所障碍。能所俱泯后,不再起心断除什么,就没有灭障碍的这个人。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学法的人要知道我们的修行是以幻修幻,我们是在借助假的工具来除掉假的执着和幻境。在这样一个幻化的身心里,去除幻化的无明。所以佛所说的经典,就像指月的手指,是悟道的工具。见到了佛性真月之后,经典文字就要放下,不能执着。没有能所,不再执着佛所说法,这样的修行菩萨,叫作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菩萨要保持这种状态,还不自在。他还要常觉不住,就是一种保任的过程。还不像佛陀的自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种种的顺逆境界,完全的自在无碍。佛会示现种种的行为,而没有任何的障碍。而菩萨不一样,菩萨会有法执,会有障碍,会被觉所缚,会被修行障碍。他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顺着佛法的,只入得了佛的境界,入不了魔的境界,全是白法,全是善法。
有些禅师悟道之后,知道文字是指月的手指,就再也不翻经典,再也不看经论了,怕被文字所缚。其实经论、经典、文字并不障碍任何人,人自生碍心,而有障碍。六祖大师也说:学人不得沉空守寂,要广学多闻,要有大智慧,要有善巧方便。
我们看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到晚年的时候,还要到俗世间的酒肆、淫房,到闹市里去示现。其实并不是去磨练什么,只是他自在了,可以法性施为,随缘度化众生而已。但是一般人看到二祖的行为就吓死了,是绝对不敢去那些地方的。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学佛的人什么样的都有,如果只是为了保证自己清净,自己不受染污,那肯定就无法接触更多的众生。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的佛菩萨会示现在各个领域里,在楞严经里写道,各式各样的人中都有佛菩萨再来的人。什么样的人都有善根,他只要有因缘,只要你给他正确的引导,只要有善知识肯去接近他们,他们都能够增长善法,时节因缘成熟,都能够觉悟。这个就需要有大修行者来示现,应以何身得度,便示现何身来为说法。通过各种身份的示现,与众生和光同尘,不是说为自己的贪嗔痴找借口去做那些事,而是真正的大慈大悲。
有一天我们自己达到了这个程度就清楚了。有时候我们看世间这些弘法人,觉得他们做这些事情很容易,但是当你自己去做的时候,你才知道每个善知识都很不容易。让我们去做,可能连万分之一都做不到,但是我们却经常在那里对善知识品头论足。
你根本无法体会善知识在这个世间弘法,他要忍受、要经历、要担当什么。有时候我们那点狭隘的心思,那点小心量,根本没办法理解他们的动机和行径。我们嘴上天天说的好,天天发菩提心,真正去做的时候,就退缩了。口说般若容易,真正让你做一点事情你就烦了,就累了,就抱怨了,就退转了。
舍利弗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经典里记载有一次他去度众生,天人只是随便试探了一下,他就受不了,退转了,不度众生了。回到自了汉的境界中去。他说:众生太难度了,我不度了。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这一段开示非常精彩,让人看着会涌跃欢喜,一下子觉得修行好像没那么难。但是大家不要忘了,这是诸佛自证的境界,是诸佛亲证的实相之理,跟大多数人都没关系,除非你也能亲证这样的境界,行出这样的境界。
这段开示,在理上不难懂,甚至很好懂。但是做起来,没有几十年的功夫,几乎没有人能达到。
大家这几天一直在读这部《圆觉经》,我们的功课安排里有读诵圆觉经的课程,因为禅七要讲这部经,所以要提前读诵并熟悉这部经。有人读完这一段之后,直接就把自己安到了这个境界里,看到这一段全都法喜充满。读到这段文字,好像自己一下子就进入如来随顺觉性。是不是如来随顺觉性,自己冷静下来反思一下就清楚了,问问自己真的一切都如其中所讲吗?完全不是。只是这个理能听明白,就以为自己也能做到。那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你真的能够顿悟此理,能够一下子言下相应、默契,你能够于一切境界心无所住!佛的境界也不住、魔的境界也不住。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而且又不畏惧生死、也不畏惧烦恼、不畏惧生生世世示现世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能够真正做到这些,你确实就成就了。
不像有些人天天讲:世间太苦了,我再也不来了!打死我也不来了!我去另一个地方!哈哈,再也不来了,你要去哪个地方?我哪儿也不去了?那个“我”安置在哪里?你这个不去,跟去有什么区别?最后还是俩字儿——我去!
其实这是个好词,现在大家从小到老都爱用这个词儿,我去,是个时髦的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感恩老师随喜功德
AI小书童 回复 @1505281cifr: 小书童这里谨代全体学子向恩师表达诚挚的敬意呀,功高德重的老师功德无量,有了您们的薄桥乘蕺,我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行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