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破釜沉舟,才能杀出黎明,这是中国企业的求生之路,没得选,必须走

只有破釜沉舟,才能杀出黎明,这是中国企业的求生之路,没得选,必须走

00:00
16:11

长期征集

世事难料,人生几度秋凉,无常人生,值得更多温暖。叶檀老师决心做一件身体允许且力所能及的温暖之事——定期回复读者来信。生活、家庭、工作、事业、疾病、痛苦……任何想要倾诉的话,都可以发送到我们的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或者在公众号长留言,更多归属可在公众号菜单栏寻找。温暖一个是一个,一起好好活着。

文/半间云

中国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努力,让人动容,他们突破一切,活下去。

突破外在封锁,主动与国际融合,致力于嵌入全球产业链中,致力于让中国的文明成为地球文明的一部分。

在喧嚣时代,有人在认真地做,获得了很好的成果。

因为前几年的艰辛努力,因为中国人的吃苦耐劳,因为中国人的大胆,因为中国头部企业家的国际视野,中国制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明显提升,占据了一席之地。

渐冻症很可能有药了

大家都在关心渐冻症,现在,真的有科研成果出台了。

过了儿童节,午后,坐在一个江南小镇上,跟朋友聊天,这位朋友可以说是科研百宝箱,干了一辈子的科技投资,对科研企业如数家珍。

这段时间,有则不起眼的新闻被淹没了,这个消息值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我们说到一款新药,他此前跟我推荐过。5月9日,上海瑞吉康生物医药公司宣布1类新药RJK002注射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肌萎缩侧索硬化。

这款药跟蔡磊总有些关系,研究这款新药的生物学家李凌松本来主攻其他领域,五年前跟蔡磊总见了面后,坚定地转向了渐冻症领域,现在有了长足进展。朋友说,是本事,也是运气。

大家都关注被冰封住的渐冻人,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科学家同样如此。

pixabay)

RJK002是一款靶向蛋白质异常聚集的渐冻症AAV基因治疗药物,在临床前渐冻症模型动物实验中,获得了显著的神经元保护和生存期延长的治疗效果。

RJK系列药物,原理是“溶解”已经聚集的病原蛋白,阻滞异常聚集蛋白的进一步形成,恢复生物体内蛋白质“相分离”平衡,恢复神经元细胞功能。“坏蛋白”不能结合在一起,就不能捣乱。

跟癌症一样,渐冻症种类繁多,一款药可能对多数渐冻症无效。

因为没有测试,我们不知道这款药对蔡磊总有没有效。但跨出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

不出海,就出局

去除掉大叫大嚷的噪音,这些无人关注的新闻,意味着有些变化正在发生。

比如,几乎所有的医疗企业,都在国际国内同步布局;比如,所有的药企都在国内和欧美同步实验。中国企业出海正在呈井喷态势。

现如今,一些行业只有突破科技和贸易壁垒才能生存,还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呢?

pixabay)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不出海,就出局。

我们此前在文章中分析,正是因为国际壁垒,药明系正在被三星生物快速超越,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失去生存空间。

药明系早已在国际布局。

2022年7月19日,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同时宣布,将在新加坡建设新基地,计划在未来十年各自投资约20亿新加坡元用于项目建设。2024年5月23日,药明康德宣布新加坡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预计新加坡基地计划将于2027年投入运营,全面竣工后,将创造1600个就业岗位。

《财新》报道,药明康德的基地将为小分子、细胞和基因疗法的药物发现、工艺开发、商业化生产和实验室测试提供综合服务。

新加坡基地,连接东方与西方,有望成为药明系的新神经中枢。

作为金融、航运、贸易、东西文明交汇处,新加坡已成为全球国际生物医药企业的新基地,也是中国企业的出海基地之一。受益于此,新加坡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期,疯狂程度比李光耀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同样在太平洋经济带,实验数据被欧美认可的澳大利亚也是重点关注区域。

当然,全球制药企业最大的市场在美国,这是绕不开的地区,一切的迂回曲折,最终要在关键市场取得成功。

pixabay)

2024年2月21日,《21世纪经济报道》转引医药魔方数据,2023年中国制药企业共达成156项药品对外授权,其中国内转国外和国内转国内项目数量持平,均为78项,已披露交易总金额超350亿美元。

中国创新药“出海”迎来历史新高,2023年全年产生80笔交易共46.3亿美元首付款。

2023年是中国药企的出海“元年”,多个国产创新药成功出海欧美市场,出海授权规模一再创下新高, 出海授权数量首次超过从海外的许可引进。

中国创新药出海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热潮之中。

为什么?

同样的东西,美国售价比国内高33倍

除了国际壁垒,新药市场规模、定价以及医药领域投资的巨大区别,使得国内医药企业不得不走出国门。

2024年1月3日,美国药理学博士、凤凰网《CC情报局》特约专家张洪涛发表文章,提供了一连串数据,证明出海对医药企业的重要性。

同一款国产肿瘤药,美国定价比国内价格高出33倍。

2023年10月29日,君实生物的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

11月27日,这一款药物在美国的批发采购价曝光,每瓶8892.03美元,约合人民币62982元。在中国,同一规格药物的售价为1912.96元,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的价格是中国价格的33倍。

另一款创新药,在美国的定价是国内的24倍。

2023年11月8日,和黄医药自主研发的治疗晚期结肠癌的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根据官网信息,呋喹替尼共有两种规格,分别为1mg、5mg,每盒均为21粒。两种规格产品单价分别为6300美元和25200美元。

在国内,呋喹替尼的最新医保定价为1885.38元每盒,2513.70元每盒。呋喹替尼在美国的价格是中国价格的24倍。

2023年在美国获批准上市的国产创新药物,平均高于国内定价至少15倍。对于国内创新药企来说,没有这样的高定价市场,很难保持长期研发能力。

另一些药在美国既有大市场,又有高定价。

pixabay)

百济神州的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很神,201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是历史上第一个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并得到FDA批准的抗癌新药。

从定价看,国内最新医保价为5440元,在美国的价格为$15264,在美国的价格是中国医保价的10.7倍。在美国的销售额为2.701亿美元,美国市场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为85%。

在生物制药领域,年度收入超10亿美元的药物通常被称为“重磅炸弹”药物,从2019年开始,泽布替尼用四年时间成为重磅炸弹。

截至今年年初,泽布替尼已经在超过65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不仅走向国际医药主流市场,还覆盖了许多发展中国家。

以创新研发为主、以敢于花大钱收购闻名的百济神州,如果没有国际市场,将是最先倒下的一波。

他们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

2024年2月26日,《澎湃新闻》上有关百济神州的报道,标题居然是,“百济神州去年净亏收窄至67亿元,核心产品销售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

4月27日年报出炉之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标题是,百济神州2023年净亏损缩窄约50%,研发投入是业内平均水平的8倍,仍然坚持“去CRO”。

从管线来看,百济神州在研药物管线超过50款,推动PD-1肿瘤药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疗法,该药与超过40款分子进行联合研究。

其他企业也有类似做法,现在比拼的是谁更有实力,更愿意破釜沉舟。

pixabay)

百济神州是个标杆创新药企,在广州、苏州、美国新泽西州霍普韦尔都有的生产基地,或者临床研发中心,从市场到研发,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化企业。

目前,如果抑制中国制药企业国际化,就是摧毁医药创新能力,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

提前卖船票,锁定风险和收益

另一些创新企业获得生存机会的办法,是提前卖权益,相当于出售新药期货。

一些新药研发还在路上,为了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提前出售这些未获得批准上市的药物的未来商业权益,药企用这些海外溢价和授权,反哺新药研发,未来在国际市场得到助力。

《证券时报》报道,5月16日晚间,恒瑞医药发布关于签署授权许可协议暨对外投资的公告,公司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后者将获得在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GLP-1产品组合的独家权利。作为对外许可交易对价一部分,恒瑞将取得美国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且将从美国Hercules公司获得GLP-1产品组合授权许可费。恒瑞目前已实现11项创新药海外授权。

去年12月12日,百利天恒宣布将EGFR/HER3 ADC新药BL-B01D1的中国外全球权益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

百利天恒获得8亿美元首付款,未来可能最多获得84亿美元的收入,首付款和潜在交易总额,都打破了国产创新药单个项目授权收益的纪录。

12月20日,翰森制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许可协议,将B7-H3 ADC药物HS-20093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GSK。翰森制药将获得1.85亿美元首付款,以及最高15.2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10月,翰森制药刚刚将B7H4 ADC授权给GSK,预付款为8500万美元,未来的收益为14.8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提前出售在研药物可能的商业前景,使拥有研发能力的中国企业,拥有了度过资金寒冬期的厚棉衣,是中国科研实力在国际市场的另类兑现。

pixabay)

这些BD项目未必能够建立一座头部创新药企,但拯救一个有希望的创新项目,绰绰有余。

卖船票的花样也就是BD模式越来越多。以前是做创新药的跨境授权拿首付款,现在有股权并购,如最近的恒瑞案例,还有合作开发,如传奇生物与强生的授权交易、百利天恒与BMS的授权交易。

情况并非一帆风顺,将来可能会出现种种问题。

比如,新药研发不成功遭到退货;一些国企出台更严苛的中资高科技企业禁令,或者,我们自己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动。

已经有不少退货案例。

2023年2月,美国知名生物技术公司渤健终止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症领域的全球独家权利以及除中国以外区域内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独家权利合作和许可协议,退还商业化权益。同年10月,四川科伦控股子公司四川科伦博被默沙东退货。

退货的名单还很长,中国企业主动国际化提前卖门票的背后是,创新门槛很高,必须有扎实的成功概率较大的成果。

企业怎么发展,听企业的,企业家所做出的决定比其他人更符合市场规律,他们天天面对生存困境。

pixabay)

所幸的是,在新能源、制药、芯片等高科技行业,头部企业家和科学家的身份合二为一,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融合了东西方文明,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国际产业的土壤中。

没有这样的一代专业人士,不可能有国际化的高科技企业,宁德时代和百济神州就是典型。

受益于过去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诞生了一批国际企业,希望,如今为了突破贸易疆界,中国的国际化企业能加速诞生。

国际企业诞生

没有日美贸易摩擦,不会有如今国际化的丰田。突破贸易边界的过程,是企业突破地理、文明边界的过程。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雷小苗,高国伦,李正风写过一篇论文《日美贸易摩擦期间日本高科技产业兴衰启示》,提到日美贸易摩擦期间,日本不同行业企业均实现了一定的转型升级。

在汽车领域,日本汽车发展出了自己轻型、节能、省油等特点,避免与美国汽车企业正面硬杠;同时增加对美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生产线,绕开贸易壁垒。

日本富士彩卷与美国柯达竞争,柯达破产,富士彩卷转型为生产数码相机的公司,同时利用冲印的化工技术优势,成功开发化妆品。

pixabay)

另据一些半导体专业网站披露,经历了多年沉寂之后,日本南部日本西南部的九州岛正在形成一个半导体投资集群,包括台积电、荏原、东京电子、思科、ASML、美国泛林集团都在熊本当地扩大投资,日本人在芯片领域的崛起效率令人吃惊。这也算是一雪前耻。

教育、创新、国际化,是日本泡沫之后还能够保持底气的根本要素,是日本没有变成南非或者巴西的关键。

总有一些企业拥有浴火重生的能力,总有一些领域能够穿越暗礁,总有一些人能够坚持常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359939cnor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