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征集
世事难料,人生几度秋凉,无常人生,值得更多温暖。叶檀老师决心做一件身体允许且力所能及的温暖之事——定期回复读者来信。生活、家庭、工作、事业、疾病、痛苦……任何想要倾诉的话,都可以发送到我们的邮箱yetanbusiness@163.com,或者在公众号长留言,更多归属可在公众号菜单栏寻找。温暖一个是一个,一起好好的活着。
文/叶檀财经团队
耐心资金是否换来长期被套,市场密码谁知道?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句话:
死和生都属于生命,举足落足都是在走路。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读过这句话,只觉得有理,但不知道道理在哪,是言语道断了吗?
最近,和叶檀老师一起散步,看着她生命的变化,如同看着一棵树的变化,忽然意识到,走路真的很生命。举起,落下,前进,后退,每一次呼吸、每一步都是一次人生过程的复刻,一次生命旅程的模拟。
在正念行走的过程中,无论车水马龙还是好山好水,无非人间,没人知道自己会去往何方,但路就在脚下。
德国诗人黑塞在书信集里写:
生命是这样的,它不问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它不要目的和进步,只需要纯粹地无目的地在当下飘荡,这才能够使当下成为永恒。
当下即永恒,人生就是这样,万物也是如此。
下面进入檀几条正文。
#01
海运价格狂涨,贸易局势生变,抢出口再现
本周有一则不受关注的消息撩拨着敏感群体的神经。
5月27日,据国际船舶网消息,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指数上周再涨182.67点至2703.43点,自2022年8月中旬以来首次突破2700点关卡,周涨幅达到了7.24%。
相比4月底,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暴涨约40%,一个月拉涨幅度近千点,比红海危机爆发之前上涨超过150%。
其中,北欧航线海运价涨至3409美元/标准箱,比红海危机前涨约230%;美西航线海运价5189美元/40英尺箱,涨约185%;南美航线则高达7065美元/标准箱,涨超过200%。
5月31日,据券商中国消息,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新加坡的拥堵已达到临界水平。最近几周,新加坡的航运延误增加了一倍多,集装箱船短缺以及港口拥堵导致供应链危机迫在眉睫。港口运营商新加坡港务集团 表示,波动性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传统淡季过去,季节性货量逐步回归,叠加今年海外进口商受红海危机导致的绕行影响,备货量增加、备货时间点提前,导致需求前移,旺季提前。
胡润百富的研报称,海运价格在5月集体“狂飙”,上海至南美基本港市场运价较年初大幅上涨约130%,达到6686美元/TEU。
因海运价格暴涨,近期海运总龙头中远海控强势突破2000亿。
本次海运价格暴涨,除了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因素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抢出口现象再次出现。原因是各国税收政策不稳定。除了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加税,欧盟、巴西等地也在加税中。据路透中文公众号5月30日文章,欧盟执委会预计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预计关税将给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新成本。本周欧洲线路在海运价格中上涨幅度最大,和加税临近有关系。
巴西加税同样造成了抢出口的结果。据财新,巴西决定自今年起采用渐进方式恢复对电动汽车进口关税,7月时税率将有一波抬升。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中国车企发往南美的订单增多,前四个月对巴西电动汽车出口同比增长7倍多。1-4月,我国对巴西电动汽车出口金额达18.4亿美元,占我国前四个月电动汽车总出口的11.9%,同比增幅达703%,去年全年增长525%。
据华创证券统计,本轮海运价格上涨,从南美航线开始。4月以来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南美航线从 656.4 点升至 1187 点,涨幅达 80.8%。
财新援引德迅物流在5月22日发布的《全球海运市场动态》,截至目前,拉美市场订舱需求依然强劲,预计未来数周大部分船企“一舱难求”,建议至少提前4周订舱,集装箱设备紧张的情况还在持续。
中国现在很多商品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考虑到美国加税以及6月之后美国大选的潜在影响,海运旺季提前两个月到来。
据德迅物流分析,现在欲进入美国的大量跨境电商货首先运输到墨西哥,再拆分为货值在800美元以下的小包进入美国,以规避关税。
华创证券分析了美国港口货柜的滞留情况,近期滞留超过9天的货柜数量增长,但还不如2021年。这意味着,不太可能重演2021年的出口和海运盛况。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期待中国出口的出色表现,以前每一次抢出口都是中国商品获益。
#02
碳排放话语权持续争夺中,中国新能源不动摇,节能减碳大方案落地
欧美新能源车似乎不上心,中国不被动摇,快步推进。
5月29日,《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突然下发,明确我国将通过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钢铁行业节能降碳行动等10 大行动稳步推进节能降碳,并支持我国光伏、氢能等行业健康发展。
本次方案,不仅有定性的约束性指引,更有量化指标。具体来说,2024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 2.5%左右、3.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3.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18.9%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 5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 1.3 亿吨;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 20%左右,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形成节能量约 5000 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 1.3 亿吨,尽最大努力完成“十四五”节能降碳约束性指标。
叶檀财经的读者肯定不会认为《2024—2025 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很突然,4月26日,我们的文章指出,随着碳价突破100,以及2024政府工作报告中,重新提出单位 GDP 能耗下降目标,可以预期新的减碳方案正在路上。
还记得,在《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中,中国向全世界承诺,到202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的目标是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
实现很难。据信达证券测算,时间过半,中国GDP能耗下降值约为3.3%,“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这意味着2023—2025年,每年碳强度要下降4.46%。
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2022、2023 年我国未提到单位 GDP 能耗下降的目标,这两年单位 GDP 能耗分别下降 0.1%、0.5%。
信达的能耗统计更加悲观,他们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出的结论是,2023年中国能耗强度实际上是由降转升,同比上升了0.5%。
为了赶进度,2024年政府出台节能降碳方案势在必行。
据中信建投估算,按照目前的进度表,2024年和2025年,GDP能耗需要分别下降2.5%、9.2%才能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
2024年的目标蹦蹦高还能摸到,2025年就比较难了,一年下降9.2%,难度太大。目前的经济状况,也不允许通过关停等比较直接的方式达成减碳目标。丁仲礼院士在此前的采访中,把减碳和发展权、生存权挂在一起。
摸清不同国家的碳排放情况,是国际节能减碳共识的第一步,十几年来,各国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共识,总是鸡同鸭讲。
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消费端碳排放研究报告》,首次从消费端视角对全球碳排放进行了全面研究。
中科院这个报告很有意思,从消费端和生产端分析不同地区的碳排放情况。从1990到2019年间,主要发达国家消费端碳排放普遍高于生产端碳排放,主要发展中国家则反之,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地区生产端碳排放始终大于消费端碳排放,差值从1990年的14.7亿吨逐渐扩大到2019年的41.7亿吨。
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环节很多用于出口,欧美国家有需求,发展中国家提供产品,发展中国家排碳的变化,隐含着发达国家的实物消费需求。
按照这个逻辑,应该重新定义碳排放的数字、目标。
中国是出口大国,报告指出,1990—2019年间,中国消费端碳排放长期低于生产端碳排放,生产端和消费端碳排放差值由1990年的7.0亿吨增加到 2019年的18.0亿吨。
这18亿吨里面,包含了本国消费和境外消费部分,因为发达国家的消费增加了生产国的碳排放。2021年,中国因钢铁原材料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二氧化碳净排放量1.0亿吨,因光伏产品贸易为其他国家承担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达2.5亿吨。
欧美国家是不大会接受中科院报告中的计算结果的,这份报告显示,中国试图夺回绿色时代的碳排放话语权,中国需要更碳排放的客观研究,一方面,让减碳路径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为未来的谈判增加筹码。
据央视新闻,为落实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根据中美《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于5月29日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召开。
新一轮博弈,又要开始了。
#03
专利和论文太水,论文撤稿第一高,如今和评职称脱钩
在高校里,评职称需要论文,更需要专利,专利越多越好评。几个创新发明专利换来一个正高职称。
当专利和论文成了晋升工具,科学就成了功利主义的代名词,科学本也就没那么科学了。各种专利越来越多,创新能力并未同步提升。
5月3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商务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在各级各类设计专利的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项目审批、企业认定、职称评定、高校评价等工作中,不得直接将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等作为主要条件。
知识产权授权确认体系方面,《方案》称将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恶意注册商标行为,在各级各类设计专利的人才评价、机构评估、项目审批、企业认定、职称评定、高校评价等工作中,不得直接将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等作为主要条件。
这件事情很重要,这是相关部门第一次明确评估人才、职称评定不得把专利作为主要条件。
中国专利目前的情况是,数量非常多,不少是无效专利,是拿来评职称的工具。不管能不能用,先搞个专利再说,不管是不是束之高阁,先写篇文章。这样的专利和论文,质量非常水。
2024年1月财新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国学者论文缘何大量撤稿》,提到据美国恒祥咨询整理自知名学术撤稿追踪网站撤稿观察的数据,截至2023年12月31日,近十年,全球共有5万余篇SCI撤稿。
其中,中国作者撤稿达1.2万篇。中国作者SCI撤稿数量和比例均持续增长。2023年,中国作者撤稿篇数达4836篇,撤稿比例高达全球撤稿的75%。
数据不可靠、同行评议造假、由“论文工厂”伪造和抄袭,是2023年中国学者SCI论文撤稿的四大主要原因。
无效创新等于浪费,专利数量第一不等于研发能力、甚至原创能力第一。根据某平台统计的PCT专利申请来看,中国的申请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包括美国。
中国专利数量这么多,和专利申请理念、管理方式脱不开关系。四川大学科研院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部副部长高德友明确说:
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申请专利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与我们不同,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是放开申请,而且鼓励的态度,国外高校申请专利一般先要进行披露评估,有商业和应用价值才准许申请,因此从申请/授权数量上就决定了远远低于我国高校,比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剑桥等知名大学一年专利授权也就三五百件,而我国不少学校每年授权专利超过2000件。
2021年麻省理工学院授权专利仅335件,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分别为181件、167件,而我国多家高校年度授权发明专利超千件。
能够体现价值的专利转化率,也就比较水。
根据科技中国的统计,从2018年到2022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的转化率分别为15.1%、14.1%、16.2%、13.8%、16.9%。
写论文、评专利、评职称三步曲,可以被终止。据李迅雷公众号5月30日的文章,主要国家里,中国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投入是最低的,大多数人为了发论文或者拿专利,去搞试验。
在那本著名的美国研究体系著作《科学:无尽的前沿》,范内瓦·布什写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
基础研究薄弱,只能跟着别人跑,想引领创新,就得踏踏实实搞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几乎不可能大把大把有专利。
看过美丽心灵这部电影的人应该有体会,原创理论有多难,一个原创理论,就可能把人搞魔障。
#04
大基金第三期成立,跟着半导体,能否掌握天使密码?
本周国内市场上最重要的新闻之一,是大基金第三期出炉。
据观察者网消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已于5月24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440亿元人民币,超过前两期大基金注册资本的总和。
国家大基金三期公司共有19位股东共同持股,前三大股东为财政部、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国盛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 17.44%、10.47%、8.72%。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分别持股 6.25%,交通银行持股 5.81%,邮储银行持股 2.33%。曾参与一期和二期大基金的亦庄国投持股 5.814%。
本次大基金,有几个地方比较特殊。
规模空前大,3400亿超过前两期总和。根据前两期1亿元撬动至少6亿元社会资本的情况,本轮投资整体有望超过1.5万亿。
有六家国有银行参与,且合计持股超过30%。根据建行等银行的公告,缴纳注册资本的时间,为期10年。
现在讲究“耐心资本”,有些段子说,有耐心的没资本,有资本的没耐心,耐心资本等同于一段时间被套,国有银行算是少有的有耐心有资本、不在乎短期被套的力量。
民间借贷意愿不高,导致银行放贷也比较困难,优质的项目更是少之又少。大基金同时解决银行放贷,又助力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地方资金本次参与度不高,可能地方财政紧张,有心无力。
这些钱投向哪里?目前有三方面的共识:
1、 半导体先进工艺制造和先进封装;
2、 存储及AI相关高速存储HBM;
3、严重卡脖子的一些关键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比如光刻机、光刻胶。
消息出炉,很多半导体产业的拥趸非常兴奋,认为渣男的春天来了。从短期炒作来说情绪亢奋一下二可以理解,但从产业兑现度到股价兑现度,要好好斟酌。
上述三方面投资都是长维度的事情,不然三期大基金业不可能给10年时间缴纳。另外,真正受益的上市公司不多,已经上市的公司很多大基金都投过了,或者根本不差钱。按照过往的经验,跟着大基金投,没那么容易赚钱,基本上市即巅峰。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在先进环节的差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时间。
近期,A股在调整,美股在创新高,一些投资者又开始羡慕美国市场,羡慕归羡慕,如果在美股市场上没有踩对节拍,照样很惨。
据Zerohedge博客,自英伟达财报以来,除了AI之外的所有股票都在被抛售。
这意味着,如果不买AI,或者不买英伟达为首的小范围AI股,其实赚不到什么钱。
美股和A股一样都是结构性行情,差别在于,美股的结构性行情能够影响指数,而中国的结构性行情,好像风火轮,影响指数的那些涨一点就跌下去。
中美股市的选择,让人想起利德尔·哈特在《我们为什么不从历史中学习?》中的一句话:
没有想象力和直觉的帮助,就无法解读历史。证据的绝对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选择是不可避免的。有选择的地方就有艺术。那些阅读历史的人进行有倾向的寻找,来证明他们的个人观点是对的。他们捍卫忠诚。他们读书的目的是肯定或攻击。他们抗拒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的真相,因为每个人都想站在天使的一边。
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想站在天使的一边。
可天使是怎么想的?人哪里会知道。除非掌握了上帝的密码。
舔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