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变砝码”识别“鬼秤”,需要监管力挺 | 新京报快评

“手机变砝码”识别“鬼秤”,需要监管力挺 | 新京报快评

00:00
03:55

今年5月20日,是世界第25个“世界计量日”,一项名为“手机变砝码”的创新举措,在甘肃兰州等地引发广泛关注。

据了解,“手机变砝码”的操作非常简单,消费者只需将手机放在检定合格的电子秤上,记录重量并由市场监管部门加贴克重标签,即可在购物时快速检测商家的电子秤是否准确。如果误差超过 +10克,消费者即可初步判断商家是否使用了“鬼秤”。

大部分人出门都带手机,把手机当砝码,确实是一着妙招,必须为有关部门点个赞。

面对这样的妙招,在消费者叫好的同时,也有人担心“手机会被砸、被抢”,甚至有人担心自身安全。

有了“狂飙兄弟”在连云港海鲜蔬菜直销市场的惊险遭遇,消费者有这样的担心,恐怕并不是杞人忧天。

推广手机砝码,不能任凭商家和消费者你情我愿。消费者当然乐见手机成砝码,以免被商家缺斤短两。但作为商家,既缺乏主动接受手机砝码的动力,也缺乏必须接受的约束力。如此一来,手机砝码就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

有的商家可能觉得消费者使用手机砝码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心理上难免有所抵触;有的商家心中有鬼,就更加抵触手机砝码。消费者强行使用手机砝码,难保不与商家发生冲突。

所以,要想让手机砝码真正发挥作用,还得解决商家的“动力”和“约束力”问题。

在商言商,驱动商家的最大力量就是多招徕消费者、财源广进。如果商家主动接受手机砝码,则说明心中无愧,市场监管部门在核实后,不妨“张榜明示”,让消费者放心进店。

顾客多了,赚钱多了,商家自然就会主动接受手机砝码。而当手机砝码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惯,那些觉得不受尊重的商家,也就放下抵触情绪了。

根据现行法律法规,任何部门都不能要求商家一律接受手机砝码。从这方面来说,手机砝码确实没有约束力,但监管部门有事后处罚的“约束力”。

如“狂飙兄弟”在连云港蔬菜海鲜直销市场遭遇“鬼秤”事件中,涉事商户被罚款3万元,市场主办方被罚款35万元,还有多人被行政拘留。有了这种罚过相当的约束力,不法之徒就不敢有不法之举。

不过,无论是以往消费者自带的弹簧秤,还是贸易市场里的标准秤,市场从来不缺保障公平交易的工具。单靠手机砝码,就指望解决缺斤短两问题,显然过于乐观了。如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得不到保障,再好的工具也会沦为摆设。

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很多时候就体现在市井中,放心的食品、公平的交易、安全的街头,这些都需要一线执法者、管理者来维护。提升他们的素质、规范他们的行为,人的作用远比任何工具都重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