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却选不对?别让杂书害了你!现代教育缺啥?不止知识,更要道理!诸葛亮智慧何在?不为考试而读,抓重点,权衡利弊,随机应变。三国演义,不只是三国,它是世道人心的镜,中华文化的魂。曹操革新受非议,刘备保守,孙权技术控,唯有诸葛显正统。历史精神,圣贤之道,五千年文化精粹。敬佩诸葛,喜爱张飞,三国演义,映照世态人情的无价宝典。
02:05 深入三国演义: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04:08 道德与灵活性:宋明理学的崛起与人情味的失落
06:11 三国演义:历史与故事的交织,展现出中国的世道人心
世道人心是珍贵的中华文化
很多人喜欢看书,可惜不会选择好书,结果看了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反而害了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大家很痴迷于求新求变,以为书上这些乱七八糟的观念才是新的,从而相信这些观念,因此贻误了很多人。
很多老师很会教书,也有爱心,但是他们只会讲故事和教知识,不懂得什么叫道理。
而我们了解历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历史故事和史实中吸取经验,归纳出我们所需要的道理,用来解决人类当今与未来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学生看起来学富五车,但有时候又完全没有常识,这是现代人非常可悲的地方,也是现代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
诸葛亮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有智慧。他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他不像一般人那样读书。一般人为考试而读书,读得很仔细很熟练。
但是我们发现考试考得越好的人进入社会就越没有什么贡献,因为他读了太多的答案,进入社会之后却发现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书上的答案不一样,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也不行,怎么做都不行,因此什么都做不了。
诸葛亮曾说过自己读书只是“独观大略”,即大事上看一看。但那不是马虎吗?当然不是,他是抓住要点,抓住重点,然后权衡利弊去随机应变。
很多人看过《三国演义》,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国演义》,可以说,《三国演义》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能远远超过了《论语》。
也许有人会说,“不会啊,像我就没有看过《三国演义》”。
我倒劝各位,把它当作你个人的秘密,不要说出来,因为说出来就表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书。
从隋唐开始,《论语》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教材,被历代统治者当作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稳定社会的工具,而大部分读书人也只是拿《论语》来应付考试,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是非常可悲的。
而不看《三国演义》,我们对世道人心就会很陌生。我没有讲人情世故,讲的是世道人心,这是因为世道人心是最珍贵的中华文化,可惜从秦汉以后就逐渐不见了。
所以说,我们已经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我们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民族,但是,今天的中国,大家几乎都在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很有弹性、很灵活的智慧整个僵化了。人不能不理性,但是过分理性,就完全没有了人情味。
人如果没有人情味,那还算人吗?像这些话现在很多人都不敢讲,这是很大的遗憾。
三国听来听去,好像只有三个国家,其实有四个国家。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曹魏,另一个叫蜀汉,刘备始终把复兴汉室作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道理?是因为诸葛亮的缘故。还有一个是东吴。最后一个国家是西晋。
曹操与刘备、孙权,这三个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曹操是革新派,曹操之所以留下那么坏的名声,是因为他太重视创新;刘备是保皇党,他太保守了;孙权与其说是国王,还不如说是今天的技术官僚。
三国中,真正成正统的、有使命感的只有诸葛亮。
朝代更替只是一种历史现象,那不是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我们最主要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民族始终坚守的圣贤之道,这是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
诸葛亮和汉献帝同年生、同年死,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巧合,但也产生了诸多联系:汉献帝在皇宫里面一筹莫展,希望外面的忠义之士赶快来解救他;诸葛亮历尽千辛万苦地想要匡复汉室,但是最后“出师未捷身先死”。
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亮是个失败的人。但是凭良心讲,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里面,我们最敬佩的人就是他。
我附带要说,我最喜欢的人是谁?是张飞。因为大部分人都跟张飞一样,怎么会不喜欢他呢?
《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也不是故事,它是把中国的世道人心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才是它的最高价值。
读《三国演义》,悟“世道人心”。《三国演义》哪个版本最值得推荐阅读呢?
曾仕强学堂 回复 @_风行_: 曾仕强论三国智慧